含有“红袖添香”的诗词有哪些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
纵不能举案齐眉,亦能挑灯办读红袖添香 是谁的诗句
全诗是什么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语出<红楼梦>第五回,言宝玉宝钗成婚后,虽则宝钗克尽淑妇之职,唯是宝玉最爱者,底是黛玉而非宝钗,故而心有郁郁难平之慨。
原文为: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有关红袖的诗句有哪些?
1.红袖添香: 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语出:清。
魏子安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2.红袖添香在古代的诗文里屡见不鲜,隐约与蒲松龄的鬼故事有联系。
3.“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附卷三之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但中却没有,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因性喜画兰自号佩兰,清昭文(今常熟)人。
4.对联: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
此谓家中新增添了美女,以贺新婚。
红袖,原指女子的艳丽衣衫,代指艳妆女子、美女。
例:“从此添香红袖,其愉快为何如耶
”5.黎阳。
新楼作伴人逢喜事精神爽,簇簇黄花正当行。
醉倚新楼邀明月,梦中红颜舞霓裳。
红袖添香夜读书,卿正欣喜吾欲狂。
携手相看徘徊处,知音鸳侣共徜徉。
黎阳,女,出生于1977年8月,毕业于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中文系研究生班。
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并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
红袖添香“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
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
我们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点线香。
那种装在纸筒里、像挂面似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烟从香棒上袅袅升起。
但是,“红袖添香”绝非拿一枝线香往香炉里插那么简单。
实际上,如果观察古代绘画中表现的香炉,基本上看不到炉中插线香的情况。
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
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
明代佚名画家作品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
画面上,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
只是香炉中,的手中,都不见线香的影子。
这里是在表现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
古代女性“添香”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不过,“红袖添香”远远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这么简单。
“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借助炭火之力。
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
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
为此,人们发明出复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
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
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
古人在谈到销香之法时,总是用“焚”、“烧”、“炷”诸字,但实际上并非把香直接点燃烧掉,而是将香置于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气。
很显然,焚香的过程相当烦琐。
然而,这还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
不过,炭墼或香饼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断其形势呢
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
于是,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描写女人如何“手试火气紧慢”,如和凝描写一位女性:“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添香也罢,试香也罢,在男性文人的笔下,焚香似乎永远和无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联系在一起。
立在香炉前的女性,不论宫词中的失意妃嫔,还是《花间集》中的艺伎,都从来不用为生计操心,她们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个男人,或者满怀幽怨地思念他,为他的负心而痛苦。
有关红袖的诗句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何处青钱沽酒 ,谁人红袖添香。
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
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
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唤上驿亭还酩酊,两行红袖拂尊罍。
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
头上黄金双得胜,眼前红袖百慇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