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化解同学矛盾的名言警句.
1、化干戈为玉帛——《淮南子·原道训》2、进一步头破血流,退一步海阔天空。
——俗语3、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薛日宣4、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5、●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孔子的名言.关于化解矛盾,冲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原句:《论语·卫灵公》篇载: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忍的含义是?
其实, 忍,作为一种,常常被曲解了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
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
所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
已经箭在弦上,你忍,就只能等死。
俗称:“忍字心头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
” 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没有解决什么实质问题。
这不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并不可取。
正因为中国民间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来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所以,与其误导人们“忍到心头插刀”作无谓的牺牲,不如教育人们“忍化”,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游而击之;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请问其中的“直”是什么意思,请具体一点,我实在没想明白
《论语》中记“或曰:‘报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报怨,以德报德。
’”,对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对方对我好,我也对他好,就是“以德报德”,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对其还以颜色,就是“以直报怨”。
我说,这种认识是小人的认识,不是圣贤的观点。
对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人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算“直”。
六祖云:“直心是道场。
”可见,直心才算“直”。
什么算是直心呢
本人认为,就是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丧失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始终恪守天地和人道的基本规律和法度,就叫“直”。
人们遇到逆境,怨天尤人,乃至违法犯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阳奉阴违,笑里藏刀,行为邪僻,机谋巧算,就叫以邪报怨了。
释迦牟尼佛被哥利王节节肢解,不但心无恼恨,反而说,我成佛后先度你,这叫“以直报怨”。
孔子在世间遭受了种种的误解和侮辱,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在陈绝粮七日,仍然弦歌不辍,这也叫“以直报怨”。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三日复活仍救世人,这也叫“以直报怨”呀。
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孔子、耶稣这些圣人在遭受侮辱和逆境时,没有改变自己仁慈的本性,没有心生恼恨,没有丧失自己的志向和操守,所以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直心。
当今迷失本性的人们把假我当成了真我,把假心当成真心,吃一点亏,受一点委屈,就心生怨恨,对他人言语刻薄,乃至对他人进行构陷和打击,恨不得把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还称“以直报怨”,这哪里叫“以直报怨”,明明是在以怨报怨,以仇报怨呀。
《王凤仪嘉言录》中说:“不论父母慈不慈,但问自己孝没孝
不问兄弟义不义,但问自己悌没悌
不管别人好不好,但问自己诚不诚
”这也叫“以直报怨”呀。
当今世间人情冷漠,父子成仇,师生成仇,兄弟成仇,朋友成仇,这都是因为一个我字造成的。
人人都不肯吃亏,人人都认为自己有理,人人都认为自己正确。
其实我说,即使完全是对方的过错,自己也有罪过。
当孩子的有错,是做父母的没有把孩子管教好;当学生的有错,是做老师的没有把学生教育好;为君的不好,是为臣的没有尽到应有责任;为臣的不好,是为君的没有把臣子领导好。
世人若是人人都能够道找一面,人人都能够吃亏,人人都能够忍辱,人人都能够包容,天下怎能不太平呢
反之,不就是贼臣逆子横行,矛盾纷争不断了吗
从每个人自心而论,忍辱、包容、感化,是化解一切矛盾纷争的根本方法。
而忍辱、包容、感化,在于仁慈。
也就是说,人们遇到一切顺逆境,永远保持一颗仁慈博爱的心,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呀。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信教化民众求天下大同张“和而不同”。
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
孔子在强调个人修养方面也特别注重行中庸之道。
子曰:“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我们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异常的变故,人就会有情绪的变化和波动,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
这意思是说,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
孟子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还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唯宽于人,唯厚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唯宽可以容人” 心理学家警示,一个不善宽容的人,会整天陷于烦恼之中,导致心胸狭隘,容易动肝火,对身体极为不利。
试想,假如一个人整天不能释然,处处设防他人,甚至对人怀有敌意,这样的人活着有意义吗
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心胸必然开阔,与人为善,严格自己,自然受到他人的尊敬。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自然体会到宽容带来的心灵安宁和心态的满足。
宽容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宽容是一种气度,并反映出一个人心灵的纯洁和思想的成熟,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指的是宽容、宽让的心境。
宽容还需不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宽容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
宽容是坦然释怀,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一个人一旦放下那些不愉的事,宽容他人,人的生活就会活得更有意义。
宽容又是和谐的前提,是文明的表现。
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能改善冷漠的人际关系。
古人云:“和为贵”,可见一个“和”字的重要性。
让我们学会宽容,有句名言,“当你伸出两只手指去谴责别人时,余下的三只手指恰恰是对着自己。
”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中,要化解相互间的矛盾,宽容了别人,也就是宽容了自己。
二、“唯厚可以载物” 君子应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
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