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莲的古文句子

描写荷花的古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西洲曲》

读小古文《莲》后面一篇

原文:莲花,亦曰荷花。

种于暮春,盛夏。

其叶,大者如小者如钱。

茎横泥其名曰藕。

其实曰莲子。

藕与莲子,喈可食也。

改写: 莲像荷花。

种在晚春,开在盛夏。

它的叶子,大的像盘子,小的像铜钱。

它的茎横在淤泥里,它的名字叫藕。

它的果实叫莲子。

藕和莲子,都可以吃

荷花的古文有什么

“荷花”在古文中现的其它名称如荷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古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菡芙蓉芙蕖莲花 莲带有修饰色彩的名称为:碧荷青莲 ●关于荷花的古文:◇芙蕖〔明末清初〕李渔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关于荷花的诗词◇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词·荷花媚〔宋·苏轼〕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不语。

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

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关于莲的文言文!

<<爱莲说>>█ 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

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

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

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

而莲花呢

是花中的君子也。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

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

(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叶依青)【赏析】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

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

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

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

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

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原名敦熙,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

他为官不畏权贵,深得民心。

后因积劳成疾,辞官归家,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

住所周围,莲塘相连,山青水秀,因此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

他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赞美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表明了自己不甘同流合污、耿直正派的人格。


描写莲的古文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