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郑板桥治家格言欲养鸟

求~形容人学习能力强,一学就会的成语

绝顶聪明、精明能干、敏而好学、聪明伶俐、聪明才智1、绝顶聪明【解释】:绝顶:极端。

形容异常聪明。

【出自】:郭沫若《庄子的批判》:“庄子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的门徒大约也是些~的人。

”【近义词】聪明绝顶2、精明能干【解释】: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出自】:佚名《新唐书·苏弁传》:“弁通学术,吏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役,略烦苛,人赖其宽。

”译文:弁勾结学术,办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战,略烦琐苛刻,人依靠她的宽。

【近义词】聪明能干3、敏而好学【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好学,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因此称他谥号为文。

4、聪明伶俐【解释】: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

伶俐:灵活、乖巧。

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原来这乐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诸般乐品学会;作事道头知尾;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

”译文:原来这快乐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各种音乐品学着便会;作事道头知道尾;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格爱。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头脑机灵【近义词】皓齿明眸、伶牙俐齿、聪明才智、百伶百俐、冰雪聪明、人小鬼大、聪明智慧、玲珑剔透【反义词】土头土脑、木头木脑、傻里傻气、笨头笨脑、蠢如鹿豕、脑瓜不灵、呆头呆脑、迟眉钝眼、冥顽不灵、脑子生锈、懵懂无知5、聪明才智【解释】: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译文:如有聪明才智,见识通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帮助他们不值得。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智力发达【近义词】聪明智慧、聪明伶俐【反义词】冥顽不灵

对联 数字联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三才天地人 四诗风雅颂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杭州碧波亭 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通桥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十八年前未谋面 二三更后便知心 童子看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半醉半醒过半夜 三更三点到三河 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 两岸夹河,二渔叟对钓双钩。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各类名言警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色可镂。

荀子《劝学》)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上》)改 过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厚 仁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贵 和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敦 亲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2.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重 义 1.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2.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尚 勇 1.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3.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告谕天下父母

其父是一个贫穷的私塾先生,一生俭朴。

父亲晚年,曾书写了一副“家训联”,作为对林则徐的告诫。

其中,也寄托了父辈对他的的殷切期望。

这副对联是: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等事尔曹任之。

” 咏读、品味这副对联,一个质朴、正直的老年读书人的坦荡胸襟,跃然纸上。

作为一个老者,自己年老体衰,儿子已到“弱冠”之年。

此时此刻,该对儿子交待一些什么事情呢

这个甘守清贫,俭朴一生的老先生,先是以上联自明心志:自己年近耄耋,操劳了一生,如今已经干不了什么大事,也该享享清福了。

老先生以极为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了这种“清福”生活的全部内容:着粗衣,吃淡饭,闲来啜饮一盏淡淡的清茶。

所求无多,仅此而已。

这个上联所表达的,是一种多么从容淡定的心态,多么朴实无华的追求啊

然而,这种淡定的生活内容,绝不是一种万事皆休、无所作为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还蕴含着老先生一份深远的希冀,这就是下联所表达的对儿子的嘱托:“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等事尔曹任之。

”自己恪守的志向,需要儿子秉承;自己未竟的事业,需要儿子延续。

自己的志向和事业是什么呢

“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从儒家的先师孔子、孟子提出并多次阐述了这个思想之后,几千年来的读书人都不约而同地把它当做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和毕生的奋斗目标。

林则徐的父亲也把这个期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俗话说,儿子是本人生命的延续嘛

延续生命,最为重要的就是延续前辈的志向和事业。

倘若晚辈光是打着前辈的旗号招摇过市,但却抛弃了前辈的志向,背离了前辈的事业,这样的晚辈,岂不是忤逆的不肖子孙

上面所说的还是林则徐的父亲写给他的那副“家训联”。

本文所要“赏析”的,并不是这副对联,而是林则徐写给自己子女的一副“家训联”。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高官之日,正是其威望和权力如日中天之时。

难能可贵的是,此刻的林则徐头脑一如既往地清醒。

他油然回忆起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教诲和嘱托,并由此及彼地虑及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子女,从而使优良的家风薪火相传的问题。

经过认真的思考,他效法父亲教导自己的方式,大笔一挥,也撰写了这样一副“家训联”,悬挂在其府衙的书房之中。

不仅自己经常观览,自警自醒;也让家人和子女们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林则徐撰写的这副“家训联”,全文如下: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 这副对联,自问自答,讲的是一个身为高官的前辈,要不要为后辈子孙留下更多的钱财的道理。

难得的是,本来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一言难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复杂问题,经林则徐之手,却通过对联的形式,寥寥30多字,就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清清楚楚、一语中的地讲了出来。

既明白如话,又高屋建瓴。

不能不令人对这位集政治家、将才、诗人于一身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产生由衷的钦佩和崇尚。

这副对联的上联,设想了一种情况,“子孙若如我”。

就是说,如果后辈子孙跟自己一样,多才多能,学识出众,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开拓出一方天地,闯荡出一番事业,那么,作为前辈,再想方设法地聚敛钱财,留给他们,还有什么必要吗

当然,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给有能力、有出息、有作为的子孙,留下大笔的钱财和遗产,非但不是帮助和爱护他们,反而贻害无穷。

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林则徐用了八个字进行概括:“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就是说,即使是一个素质很好、潜质很高的晚辈,其才学、智慧和能力,也必须在自身的艰苦奋斗中,方能开发、锻炼出来。

如果身居高位的前辈,给他们留下了大笔的钱财和遗产,他们根本用不着自己去艰苦奋斗,拼搏进取,就可以唾手可得地获取前辈遗留下来的巨额财产,就可以享受十分安逸、富足的生活,甚至声色犬马,酒绿灯红。

这种生活方式,势必把他们的奋斗精神,一天天地消磨掉;把他们的进取锐气,一天天地瓦解掉;把他们的聪明才智,一天天地窒息掉。

一个原本贤德、聪慧、颇具潜质的年轻人,就将不可避免地蜕变为一个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缺德少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者、低能儿。

如同那些被多年圈养的大熊猫,根本用不着自己去山林里觅食,依靠那些尽职尽责的饲养员按时送来的食品,就可以高枕无忧、舒适安稳地生活。

于是,它们所有的野外生活本领,就逐步地蜕化,消失,变成了一群一无所能的寄生虫。

一旦失去了人类无微不至的照料,它们就将断子绝孙。

恰恰相反,那些奔走在崇山峻岭的猛虎,出没在辽阔莽原的雄狮,却因为得不到外来的恩赐,只能凭借自己的坚毅、勇猛和智慧,千辛万苦地扑捉猎物,方能生存。

正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才培养、造就了它们坚强的四肢、锋利的爪牙,超强的奔跑能力,以及对大自然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这些本领,是那些专门依靠人类的恩赐而生活的大熊猫们,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的。

君不见,那些晚清的“八旗子弟”,躺在前辈的余荫下,坐吃山空。

结果,祖先留下来的奋斗精神,被磨蚀了;祖先赖以征服天下的骑射本领,被荒废了。

除了提笼架鸟、狂嫖滥赌之外,一无是处,一无所能,只能一天天地堕落为人类的渣滓。

君不见,当代社会中的某些“官二代”、“富二代”,承继了前辈的巨额财富,却把先辈艰苦创业的奋斗、进取精神,抛弃殆尽,一味地沉迷于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的豪奢生活,除了一掷千金、放浪形骸、坑蒙拐骗、仗势欺人之外,实在是什么本领也没有。

充其量,不过就是一群酒囊饭袋罢了。

晚清的“八旗子弟”也好,当代的“官二代”、“富二代”也罢,其中肯定不乏潜质优秀、素质出众的“好苗子”。

后来,这些“好苗子”之所以才华泯灭,道德堕落,沦落为一帮纨绔无赖,确实也不能一味地怪罪他们。

正是那些目光短浅、给他们留下的巨额财产的父辈,为他们铺设了坐享其成、腐化败落的温床。

倘若那些曾经大富大贵的父辈,深谋远虑,远见卓识,不给子孙留下那么多的财产,听凭子孙们白手起家,独立创业,在生活的激流险滩中,扬帆起航,在风雨中摔打磨练;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们,公平竞争,增长才干,说不定,这些晚辈之中,也将涌现出许多胸怀大志、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

至少也不至于堕落若此吧

这副对联的下联,又设想了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子孙不如我”。

也就是说,子孙完全不具备前辈的禀赋和潜质,凭着自己的本事,根本无法出人头地,只能混迹于芸芸众生。

对这些素质一般,甚至是素质低下的子孙,有必要给他们留下一大笔财产吗

林则徐在他的下联中,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一帮潜质优秀的“贤者”,得到了父辈遗留的大笔财产之后,尚且可能因此而堕落为坐享其成、无所作为、暴殄天物、肆意挥霍的酒囊饭袋;那么,那些素质低下、潜质低劣、道德败坏的“愚者”,一旦得到了父辈遗留的大笔财产,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富,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林则徐说道:“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八个字,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推测的空间。

对于那些素质低下、潜质低劣的、道德败坏的“愚者”来说,巨额的财富,只能成为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男霸女、违法犯罪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这样的实例,什么“衙内”、“阔少”、“孽障”、“恶少”、“混混儿”之类,什么“我爸是李刚”之流,人们见到、听到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林则徐在这副名联中,分别设想了“子孙若如我”和“子孙不如我”这样两种互相对立的情况,并直言不讳地回答了“留钱做什么”的问题。

“子孙若如我”,留钱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则“增其过”。

这就是说,无论后辈子孙“贤与不肖”,能力大小,才智高低,父辈留给他们一大笔钱,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蠢举。

眼光深远的父辈,断然不可出此下策也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爱子之道,却不可不察哦

林则徐在这副名联中所阐述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矣。

我国古代史籍《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

赵国的大臣触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就是说,父母爱惜子女,就要深谋远虑,把眼光放远些,不能只顾及子女一时的安全、舒适,必须放手让子女在各种险境的磨砺中,经受锻炼,独立成才,建功立业。

唐朝诗人罗隐有一首赠友诗,其中写道:“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就更是直言不讳地告诫各级官员,要以身许国,而决不能为后代子孙聚敛财富了。

稍早于林则徐的清代大臣、学者王世贞,也曾撰写过一副“家训联”,教导自己的晚辈。

联曰:“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

读此联也,一个清廉、正直的大臣、学者,渴盼俭朴、清正的家风一脉相传的拳拳之心,感人至深。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作如是观。

他们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背景,出于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的深谋远虑,把共产党人清廉质朴的家风薪火相传,教育子孙,不恋钱财,不慕虚荣,以勤俭为荣,以奢靡为耻,扎扎实实,艰苦奋斗,为国效力。

共和国的元勋朱德曾经给子女写过一首五言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箴言”。

德高望重的吴玉章老人也撰写过一副“家训联”:“创业难,守业更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是以身垂范。

不仅自己廉洁奉公,一尘不染,而且处处严格要求子女,事事“乐与众同”,不得有任何特殊化:不能享受不应有的待遇,不能利用父辈的职务、人脉和声望谋求不正当的私利。

临终前,不给子女留下分文财产。

老人家的后代子孙,至今仍然过着普通百姓的平平淡淡的生活。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严格教诲下,子女们毫无坐享其成之念,满怀锐意进取之心,顺境中恪守其操,逆境中不失其节,逐步锻炼成长为各自行业的优秀人才,光明磊落的合格公民,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由衷尊敬。

奉劝那些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地为子女营造“安乐窝”、“黄金巢”的领导干部,如果你们还有那么几分共产党员的“党性”,至少是做人的“良知”的话,在你们“台上讲廉政,台下捞‘黑钱’”的百忙之中,是否忙里偷闲,静下心来,读一读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诫子书》,读一读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训俭示康》。

这两位先贤,在他们的短文中,把以俭教子的道理,讲得多么简明透彻、淋漓尽致,多么语重心长、入木三分啊

如果你们忙于交际应酬,觥筹交错,实在抽不出时间阅读这两篇几百字的短文,那就认真读一读林则徐这副“留钱做什么”的36字名联也好。

这点时间总该有吧

聆听一下先贤的教诲,深夜抚心,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共产党人振振有词、高谈阔论“三个代表”,而实际上,眼光和胸怀比之封建士大夫都“弗如远甚”

你们究竟是与时俱进了,还是堕落倒退了

你们还担得起“共产党人”这个神圣称号吗

难道你们听不到人民群众愤怒地斥骂你们是“资产党员”吗

近些年来,某些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每每谈及自己的子女,往往听到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不类我也”的连声慨叹。

“不类我也”,是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高祖刘邦,面对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如今,这种叹息,轮到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头上了。

这些身居高位的“大领导”,年轻时,谁人不曾有过一段艰苦奋斗的成才史

通过兢兢业业地求学,扎扎实实地工作,方才一步步爬上了高位。

然而,自己的子女,却一个个“不类我也”了:进取心差而虚荣心强,胸无大志而嗜钱如命,追逐享乐而懒于创业,疏于真才实学而精于“潜规则”、“厚黑学”。

这些领导干部常常为子女的才智平庸、难成大器而百思不解。

殊不知,子女的这些特性,处处都显露着他们日常熏陶感染的痕迹。

他们孜孜求学、奋发图强的历史,登上高位之前努力奋斗、不懈进取的历史,孩子们未尝得见,或者知之甚少。

他们“居庙堂之高”后的一言一行,子女们却是耳濡目染,感同身受。

子女们身上的所有毛病,一方面,来自社会上各种病毒的感染;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对位高权重的父辈所作所为的复制和克隆。

“有其父必有其子”

同时,父辈那种金丝笼中养雀、玻璃缸里喂鱼式的爱子之道,本身就窒息了他们艰苦奋斗的活力,造就了他们胸无大志的惰性。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某些“大领导”,让子女从小就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特权,拥有着远远优越于同龄人的物质条件,而且还早早地替他们设计好了未来的生活道路,积累了终生享用不尽的丰厚财富。

在子女的心目中,似乎永远都是阳光灿烂,绝不会有什么乌云和风波;永远都是笔直的坦途,一帆风顺的顺境,绝不会有什么坎坷和挫折;永远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绝不需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正是这种金丝笼里养雀,玻璃缸中喂鱼的爱子之道,残酷地窒息了他们发愤图强、勇于拼搏的生活动力,无情地扼杀了他们胸怀大志、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逐步地造就了他们鼠目寸光、坐享其成的惰性。

面对自己不成器、不做脸的子女,领导同志既不要“怨天”,也不必“尤人”。

还是从自身找一找原因吧。

你们整日里挥霍公款,花天酒地,却幻想子女克勤克俭;你们整日里声色犬马,却幻想子女艰苦奋斗;你们整天沉迷于“潜规则”、“厚黑学”,却幻想子女奉公守法;你们整日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却幻想子女实事求是;你们处心积虑地以权谋私,聚敛巨额财产,把子女置于钱堆之上,却幻想子女艰苦朴素。

这岂不是痴人说梦,缘木求鱼吗

要医治这些领导干部的“狂想症”,林则徐悬挂于自家厅堂里的这副“家训联”,倒不失为一个上好的药方。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妨也请人书写出来,挂在醒目之处,时不时地叫上老伴儿、孩子,读它几遍,入脑入心地仔细品味一下其中的道理,对于父辈和晚辈,也许都将获益不浅。

当然,不能奢望一剂药就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问题。

无半字涉公庭是什么意思

“仕宦家无半字涉公庭便是好处”这句话,是在的家书中,殷切叮嘱告诫其家人的。

缘起于他在接到的家信中,其四弟提到,老家兴化县新上任的李县令,为了革除漕弊要增加田亩的税赋,有一位姓陆的乡绅挑头,想邀集阖邑绅士,会议驱逐县令,为民除害。

板桥接到家信后连忙复信说:来信提到因抗拒加税而“为民除害”的事,“殊属费解”。

“假如地方当局为了社会治安,清理城乡,搜捕盗匪,那可谓为民除害。

而李县令加税赋,为国课增多收入,国家养兵以卫民,人民纳税以养兵,乃属应尽之义务。

又非硬捐勒索,何害之有。

”为此在复信中叮嘱其四弟:“对于增加税赋的事,我家不必过问,任他加多少,奉行完纳就是。

区区田亩,所增不过斗筲之数,不足算也。

而那些坐拥数千百亩膏腴良田的守财虏,加税较重,必不甘服,势必结党抵抗。

倘有登门请我弟列名者,幸勿受其愈而加入,也不宜饷以闭门羹,恐触犯众怒。

两全之道,宜以缓言却之,可说须得愚兄同意,未敢擅自做主,惟往返函询,需日过迟,只恐误君等大事。

如是却之,决不至引起仇视。

今嘱我弟置身事外,看他们会闯出什么祸来,总之,仕宦家无半字涉公庭,便是好处。

”翻阅的家书中,像这样不许其家人因私利涉公庭的实例有许多。

例如,心怀仁慈,治盗主捕而不主杀,问供也不尚严刑的郑板桥,在中告诫儿子转告其四叔:家中失了窃,如果损失不巨,不必报官追赃,只须以后门户留心,勿再使盗贼穿窃入室。

又如在里,对于老家的家仆郑迁盗窃其家财而后畏罪潜逃的事,也告其四弟“现既逃避,不必追究,以后雇佣,自宜慎重”。

在的另一封信里,对其竹横港五房族弟与周姓争赎田亩涉讼公庭,要求其四弟利用与县尊的交情以满足私欲的事,郑板桥回信说;“买卖田地,全凭契劵作证,我弟既唤周姓到家问过,持有活卖文契,与找绝文契,而卖主皆为五房族叔,并有其签字,且办事的原中介犹在,证据确凿,万无放赎之理,可转告五房族叔,劝其息事宁人,勿再涉讼。

既有金钱,尽可另行置产,何必背理取赎已绝之田。

即使至余案下控诉,断事只凭公理,亦即只可断归周氏,幸勿庸人自扰,徒耗讼费,后悔将无及也。

郑板桥还要其四弟将这封信直接让其五房族叔阅看,更直截了当的让他死了混账的心。

郑板桥之所以不允许其家人因私利而涉公庭,笔者认为他绝不是消极地为了防止其家庭隐私的外泄,而是积极地严以律己的治家之道。

清乾隆年间郑板桥中进士后,其在山东范县、潍县两任知县的丰富阅历,让他深切的认识了掌握在官员手中的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为民造福,运用不当则贻害无穷,所以他在中就谈到“宦途的得失本属寻常,有夷有险,运来则,运去则身败名裂”。

他的夫人在他初任范县时,也曾对他说过“一代做官七代贫,幸勿枉法杀人,公门里面好修行,庶几积德以禳”的话。

虽说七品知县是个“芝麻”官,但是他的家庭因其做官而列入仕宦之家,社会地位变了,在当地官府、乡绅、民众都另眼高看的环境里,也容易滋生其家人通过接近官府、利用公器而寻租私利的行为。

素来“直视靴帽如桎梏”的郑板桥谈到做官廉洁的问题时,他说自己“纵不能只饮民间一杯水,不取民间一文钱,以清廉自矢,然贪赃枉法,则我岂敢”。

由此,他不仅居官惟“慎”,处处事事严于律己,自然也要约束其家人。

因为仕宦家人涉入公庭,无论是当被告或原告,总是难免涉有仗势欺人、官官相护、为富不仁之嫌,为此,他既不许其亲属为私利动不动就出头露面上公庭,又屡屡教育家人一旦家中出事,首先应反诸求己,检讨自己的行为,能够做到“奉公守法,安分守己”只有如此才能在“悠游岁月中终身无意外风波遭遇”,那自然便是好处。

求个作文呐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话说得悖情悖理,荒诞不经.人人都想聪明而怕糊涂,板桥却道“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就成了珍稀品,成了一种追求的对象.郑板桥的原文是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通过这三部作品,我感到:这里的糊涂并不是真正的糊涂,而表达的是一种处世哲学.难得糊涂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是对社会和苦难的逃避,恰恰相反,是历经坎坷懂得的人生哲理,它教人志向远大,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怀着一种宁静致远.平静泰然的心态,在繁杂的世界中,达到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社会是一个纷纷扰扰,喧闹嘈杂充满争斗、权诈、是非、诱惑的世界,许多人在“物役”.“物累”的困境中不得自拔,失去了灵魂和自由.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正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哲理的启迪,如果从世俗的功名利禄.是非得失的尘网中提升出来,人生就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解放.首先,难得糊涂是一种超然豁达的人生境界.郑板桥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知县,为人磊落正直,廉洁奉公,替百姓诉讼办赈济,得罪地方豪绅,最后称病辞官,只能居扬州卖画.在他任知县期间,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写下“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幅字.正是多年的官场生活,让郑板桥明白,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生活中,糊涂实为难得,任何事都需要有宽广的胸襟,不要什么都斤斤计较,有些事看来是吃亏,正是他们,使人生的意义更加深刻而通达.不仅如此,难得糊涂还是一种韬光养晦处世智慧.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名著《三国演义》中写到,官渡之战后,曹操扭转战局,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当他的手下在袁绍帐中搜到许多曹操手下人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写给袁绍的投降信,曹操在所有士兵的面前把他们全部烧掉,不再追究.这不是曹操的仁慈和大度,而是一种处世智慧.从此以后曹操重整旗鼓,成立了三国鼎立的霸业.这正体现了难得糊涂的道理,它不是因为对现实判断错误才有的逃避,而是因为看的太过透彻才有的手段.此外,很多所谓的聪明是小聪明,最后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提起《红楼梦》,谈到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一个厉害人物最后落得“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的下场.在第15回中,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的确,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只知损人利己,不知厚道待人,只知八面玲珑,不知深藏于密.而这一切的根源,却在于她的爱耍小聪明.因此,无论是安于命运还是抗争命运,都要以承认个人机智局限为前提.知其可为而为之,是聪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愚蠢的.生活中一再重演的所谓机智悲剧,难道还少吗?其实,难得糊涂是哲人面对芸芸众生的执迷而发的机言智语.它犹如禅宗的偈语,是需要用心体悟的.古语也有“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的说法,和难得糊涂是异曲同工之妙.郑板桥传达的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想让人们从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味去争,不能功名利禄总是放不下,“糊涂一点”,能让人得到一种安宁,一种轻松,一种傥荡,一种悠然,一种自在.来点“难得糊涂”的超越,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心理和社会压力,保持一种心理平衡,坐看云起花落,超然通达地面对人生.

趣味数字联有哪些

1、 古时曾有家门口贴了一副与同的对联: 上联:二二四四五 下联: 六六七七八八九 是: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 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 “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 2)死(4)妻(7)散(3)”。

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 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 2、 西汉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有遗弃老婆卓文君之意。

卓文君察觉到了,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首趣味盎然的数字诗《文君怨》:“一别之后,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相如读后很受感动,与卓文君和好如初。

3、 南朝宋鲍照也有一首有趣的《数名诗》:“一身事关西,家族满山东。

二年从车贺,斋祭甘泉宫。

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

四牡曜长路,轻盖飞若鸿。

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

六乐陈广座,祖帐揭春风。

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

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

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

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

” 4、 南朝齐、梁间范云亦有一首《数名诗》:“一鼓有余气,趫勇正纷纭。

二广无遗略,雄虎自为群。

三河尚扰攘,楯橹起橨榅。

四巡驻青跸,瘗玉旷亭云。

五十又舒斾,旗帜日缤纷。

六郡良家子,慕义轻从军。

七获美前载,克俊嘉昔闻。

八音伫繁律,将以安司勋。

九命既斯复,金璧固宜分。

十难康有道,延着望卿云。

” 5、 唐朝宰相权德舆也有一首《数名诗》:“一区扬雄宅,恬然无所欲。

二顷季子田,岁晏常自足。

三端固为累,事物反徽束。

四体苟不勤,安得丰菽粟。

五侯诚暐晔,荣甚或为辱。

六翮未骞翔,虞罗乃相触。

七人称作者,杳杳有遐躅。

八桂挺奇姿,森森照初旭。

九歌伤泽畔,怨思徒刺促。

十翼有格言,幽贞谢浮俗。

” 6、 清朝有一首嘲南方典史的数字诗《十得》,真堪捧腹。

诗曰:“一命之荣算得,两根竹板拖得,三十俸银领得,四方地保传得,五十嘴巴打得,六年俸满报得,七品堂翁靠得,八十养廉借得,九品补服僭得,十分高兴不得。

” 7、 红闺吟咏,大都颖慧绝伦,杂体诗尤为可喜。

清·完颜恽珠《闺秀正始集·吴学素小传》云:“吴学素,字位贞,江苏娄县人,编修顾伟权室,著有《荫绿阁诗草》。

位贞诗才敏捷,相传徐澹园尚书雅集东山,以《闺怨》命题,限溪、西、鸡、齐、啼韵,中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两、丈、尺、半、双等十八字。

一时名宿均棘手,顾太史以语位贞。

援笔伸纸,立就一律,艺林传诵。

诗云:‘百尺楼头花一溪,七香车断五陵西。

六桥遥望三湘水,八载空惊半夜鸡。

风急九秋双燕去,云开四面万山齐。

子规不解愁千丈,十二时中两两啼。

’” 8、 《正始续集》载蓝燕同题同体一首,诗云:“六七鸳鸯戏一溪,怀人二十四桥西。

半生书断三秋雁,万里心悬五夜鸡。

蚕作百千丝已尽,鸟生八九子初齐。

谁怜方寸愁盈丈,刀尺抛残双玉啼。

” 9、 清·况澍《杂体诗钞》载女史杨继端(字古雪,四川遂宁人)《口占漫成》云:“十二阑干水半溪,千红万紫六桥西。

两峰黛黯三春梦,一院花飞五夜鸡。

鹤到九霄双翮健,书分四体八行齐。

道人殷七归何处,百尺高枝莺又啼。

”此诗亦限溪、西、鸡、齐、啼韵,中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两、半、双、尺等十七字。

与前文吴学素、蓝燕两媛之作相比,仅少用一“丈”字。

10、 检《杂体诗钞》,又有徐兆奎《闺怨》二首,亦仿此体:“万里三州百粤溪,楼台六七画桥西。

八千书寄九秋雁,十二肠回五夜鸡。

何日半帘双膝半,几时一案两眉齐。

纤纤丈室寻刀尺,散四愁还娇泪啼。

”又:“儿童六七戏前溪,二八佳人住阁西。

尺素梦来千里鲤,半床愁绝五更鸡。

九秋十稔期难定,四达三条路不齐。

百万回肠绕丈室,一抬两眼泪双啼。

”⑷清·况周颐《餐樱庑随笔》中还记录了一首数字诗《闺怨》,为春明诗社冠军之作。

诗云:“六曲围屏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

道路十千肠欲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舌啼。

” 11 再欣赏两副巧妙的数字对联。

其一,“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这是明世庙斋醮对联,是袁炜所撰(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世庙斋醮对联又一本云:“揲灵蓍之草以成文,天数五,地数五,五五二十五数,数生于道,道合元始天尊,尊无二上;截嶰竹之筒以协律,阳声六,阴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帝统万年。

”此联词句与前联大同小异,据传是夏言手笔。

12、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高宗八旬万寿,经坛中有一长联最为壮丽,脍炙人口久,相传为尚书彭元瑞所撰。

联云:“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烂辉彩服;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

” 13、 最后再说一则有趣的以数字联取胜的故事。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

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他屡试不中。

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赴京城再次应举。

路途遥远,秀才虽然日夜兼程赶路,可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

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联。

秀才听后,暗想,我就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以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便脱口说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暗暗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

”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联。

秀才想把这些年自己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

又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

这一年解元的桂冠,就这样被这位穷秀才夺走了。

数字对联 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南腔北调 中军官 什么东西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 外卦三爻七 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 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1.清代学者朱柏庐在其所著《治家格言》中有副对联言之谆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济南大明湖有一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4.湖北隆中三顾堂悬的一副楹联是: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5.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一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6.大学士纪晓岚巧对乾隆帝: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至,内多一个春秋. 7.清朝郑板桥有一联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清人顾复初有一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

富含哲理的古今家教对联,值得后人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

古往今来,诸多名人和有识之士,为了教育下一代,精心撰写出许多含义隽永、情真意切的家教对联。

这些情真意切的教子对联,底蕴厚重韵味长,或提导为人处事,或勉励勤奋求学,或促其养德积善,皆给后人树立了典范。

少年儿童天真自然,犹如一张白纸,染于黑则黑,染于红则红。

这话值得人们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

近代湘潭学者王湘绮先生,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他写给后人的家训是一副语浅意深的妙联:戳破窗纸容易补,败坏道德最难修。

老舍在女儿出嫁后,对女儿的生活仍非常关心,他写有一副对联给女儿女婿: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

此联充分体出了老一辈对儿女的无比关心和希望。

冯玉祥为即将上抗日前线杀敌的侄儿写了一副对联,鼓励他奋勇杀敌,并嘱他带在身边:孝子贤孙须先救国,志士仁人最重保民。

教育家陶行知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常劝孩子要少年勤奋学习,莫误好时光。

他写了一首训子联曰:“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蹉跎悔歧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他的儿子没有正规学历,却背着父亲向一位校长索要了一张毕业文凭。

陶先生知道后,马上叫儿子将文凭退了回去,并手写一联: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革命老人吴玉章撰写一幅教子联,挂在堂前:“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他教育子女要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不可追求虚荣,做了长辈后更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处处做出好样子,成为后代效仿的楷模。

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写有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这副对联,他对冰心作的解释是这样:有些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在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就常常应当“不知足”。

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去做,而对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坚决不做。

“父母为先立好样;子女随后争自强。

”这是台湾亿万富翁王永庆的教子对联。

意是父母应先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今后的成长。

父母总是期望儿女能成才,有所作为的,为此,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孝不如无。

”但如何使儿孙能健康成长呢

清代林则徐提出了让儿孙自强自立,不能有所依赖的主张。

他写了训子对联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损其过。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训子联”最感人肺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这首绝笔联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与岳母给岳飞刺背上刺:“精忠报国”相映成辉。

清代诗人蒋心余有教子联曰:“宝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读书。

”他将这幅对联挂在祖宗牌两旁,要子孙孙永远记取不忘。

“拙因知事少;老悔读书迟。

”这是明代著名学者笙重光曾经题写过的一副教子联。

该联勉励子女多读书,多学知识,免得老时后悔不及,也是对后世寄予的殷切期望。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这是清代郑板桥写过的一副家教对联。

他教育子女精读一些好书,做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这是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上任之初,其父撰赠的一副家教联。

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祠中的一副对联,其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耀然于世。

林则徐还有一副自题于福州文藻山故居的教子联:“师友背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

”劝导后辈勤奋读书,日后能成为于国于家的有用之才。

“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这是清代文人王之春题写的一副家教联。

此联是说,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已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多读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是清代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中的一副对联,充分体现了他对子女生活的关心和希望。

由此可知,家教对联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对教育好后代具有启迪诫勉作用,是我国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郑板桥治家格言欲养鸟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