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特点
苏词内容的复杂性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
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他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
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的他,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不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同时,他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但他始终保持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写实文风。
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遭遇揉合在一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的知识,因此形象、鲜明、生动。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出对亡妻的哀思,并揉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
词人在悼念亡妻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中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
同时,苏词的部分作品还深入探索了人生哲理。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执著态度和豁达胸怀。
上阙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与人生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过程。
它主要抒发了作者“身在江海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庄子·让王》)的政治感慨,“天上宫阙”象征朝廷,作者关心朝中的情况,想要回到朝中做官,但又深感党争倾轧激烈而难以容身,觉得还是地方官好,给人一种进退两难的悲伤之感。
下阙写对月怀人,作者与苏辙手足之情甚好,由圆月联想到亲人不能团圆,抒发了对兄弟的深切怀念。
作者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解释。
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境界开阔高远,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着,有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有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的苏词则别有一番风味。
如苏轼在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几幅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画,而“捋青捣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他不但用词写前人惯写的题材,而且用词写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辈情谊,贬居生涯……这些都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
词在他手中确实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三、苏词风格的多样性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
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正如陈之说的:“读其词而入其境如见其人,江山气象,人物风流,高情逸耿介旷达,而绝异于传统小词的女儿情态;读其词可以感奋激昂以壮击揖中流渡江复国之雄气,也可以宁静澹泊东篱种菊洁身自好。
”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婉约,豪放,清丽,韶秀,旷远等风格,形成同秀共荣的局面。
《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抒发,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之“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豪迈,格调雄健,而别有一种飘逸空灵,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词上阙全为写景,因景抒情,因月及人。
下阙由月及人,由人及情,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怀念亲人的深情,又为词带来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最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作者从自然现象中找到解答。
想到这里,他的沉郁心情因自然现象的启示而得到宽慰。
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此外,语言自然流畅,特别是词中多处化用前人诗赋中的句子,达到了浑然无迹的程度。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起句直写景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情,境界阔大,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接着写乱石,惊涛,全为古战场设色,气势雄伟,气魄宏大,渲染了古战场自然景色的雄奇,为古代风流人物的出现营造浓厚的环境气氛。
苏轼写恋情及伤感的词,委婉而细密,如悼念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的情感内涵要比一般专写男女之情的词来得厚重,而文笔的萦绕回环、细腻绵密又近似之。
又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将春日思妇的形象与飘舞的杨花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哀怨的情绪,又写得特别轻柔、细巧。
苏轼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扩大词境,改变词风,开创了词作的新阶段,特别是他开创了豪放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而自成一家,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影响了以后许多词人的创作。
他的词反映了北宋时期包罗万象、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读他的词我们可以领略一个时代的风貌。
所以,苏词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形容亲人去世的悲伤的句子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悼亡诗 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中清明诗中描写人们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极度悲伤的难过的句子是?
对清明这首诗中,描写人们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极度悲伤难过的句子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亲人去世的心情句子
1、这段时间,我总觉得眼色朦胧湿润,总是寻找原因而不知,是清明将至,逝去的亲人在那边思念我,而或我在怀念我故去的亲人
2、我知道各地风俗迥异,但共同的是要表达出对亲人离去的悲戚心情,我也只能在数千里之外让他代我叩首作揖进献花圈
3、此刻,作为朋友,我们只有怀念,深深地记住并感谢你陪着我们一起走过从前,有你在的时候,阴雨天也时常阳光灿烂,你的笑容、单纯与对朋友的赤诚,将是我们一生中永远的财富;而失去你,是我们一生永远无法弥补的痛。
4、忽然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像我一样,有着如此切切的貌似做作的情感
还有谁像我一样,能够哭得悲伤痛得彻骨的貌似虚伪的宣泄
5、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家里举行追悼仪式,共同寄托对我慈母***老人的哀思。
6、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悼念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美好记忆的一部分——xxx先生。
7、我改变不了自己,让自己随波逐流,让自己虚伪冷漠,我也不愿意
哪怕迎来的只有那些无知世故而又貌似成熟的冷嘲热讽
8、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的亲人xxx。
9、今天我们全家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敬爱的母亲不幸病逝,并向她的遗体作。
10、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
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11、请xxx放心,我们会像你一样照顾你的亲人,并照看你的孩子快乐并健康地成长。
当然你会知道,只要我们活着,你就活着,在我们的谈论中,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不经意会流下的泪水中,
有关家人的语句
关于家人的句子 1) 岁月催人老,不老的是亲情。
无论我们身处何境,身在何地,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最理想的感情寄托
描写痛苦悲伤的句子
1、我试着恨你,却想起你的笑容。
2、我知道也许正是那些缠绕着感觉的日子,遮蔽了我的双眼,让我知道那只是美丽的倒影,甚至是错误的美丽,不过,还是要谢谢你陪我走过那些的日子,并带给了我感动和曾经刻骨铭心的回忆……3、现在很想很想狠狠哭,但俄不能违背自己曾经的誓言。
4、有些时候我是一个安静的人,曾经有人说过我安静的让人窒息。
我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在我的文字里。
5、原来,我真的不是向日葵,不能时时刻刻向著你微笑。
6、在你曾经爱过我的那些短暂岁月里,我或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只是那些日子已成过去,要留也留不住。
7、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8、我们只是喜欢一个深情的自己。
我可以这么爱一个人,我是多么深情。
分手时,我们伤心,不是为一段感情伤心,而是怜悯自己。
9、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
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10、见的多了,经历的多了,再见也就没感觉了。
11、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
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
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12、每一个爱过的男人,我都希望他们变成我的亲人。
所谓亲人是流在骨血里的身体记忆,无法割裂的链接。
无需念起,重复,温习,你就知道他在那里,永不离弃。
在撕扯,怨怼之后,可以越过伤害,代谢痛苦,更深刻的拥有对方。
13、抛弃别人总比被人抛弃好过一点,所谓离别,总是一个走,一个留下,走的那个当然比不上留下的那一个痛苦。
14、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15、生命中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你遇到了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但你却到了最后才发现,一切都太迟了,你只好任其随风而逝。
16、什么都有用完的一天,太阳会用完,空气会用完,燃料会用完,精力会用完。
耐性会用完,斗志会用完,爱情又凭什么不会用完
17、实在我们都怕痛,实在我们笑的都很造作。
18、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19、为你落第一滴泪,故事到最后总会落幕,我真心的付出却不是你要的幸福。
20、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
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1、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22、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23、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24、感觉很熟习、可就是陌生人、再碰到你的话、我会笑着擦身而过然后转身看着你背影哭,有时真的好无奈。
25、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
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
所以不要后悔。
26、即将面对毕业了,或许感性的人会因不舍而流泪,或许你现在还未感受到离别的滋味,可是当若干年后回首时,校园内,每一条路,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校园内,每一朵花,都变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27、我爱你是我的自己的事,所以你没有必要知道我的存在。
虽然却被赋予了很多色彩,可是每当我躲在一个角落看着你,甜甜的微笑,我已满足。
28、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29、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
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30、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
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
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31、不怕路太远找不到终点 就怕两个世界画不成一个圆。
32、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
最后得到好东西,不是幸运,有时候,必须有前面的苦心经营,才有后面的偶然相遇。
33、爱到极爱,往往变成无情。
恨到极恨,往往不再有恨。
让我们一次恨个够。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十九至二十八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材1.课文简说。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2)对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
回忆了谁
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
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
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
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
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中需强化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
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因为课文长,要分段进行朗读指导,但要避免从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两句话练习朗读,违背朗读的情境性。
四、教学案例第 一 课 时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1.标注自然段。
(共32个自然段)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如: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
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
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
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
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相关链接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以后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
《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
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历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
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变换手法,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但遭到李大钊的严词痛斥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
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
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
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
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
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
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
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是党的损失。
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
”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