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专业影评
64部高智商电影 《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盗梦空间》《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恐怖游轮》《鬼胆神偷》《战略高手》《伤城》《盗走达芬奇》《借刀杀人》《失控陪审团》《本能》《逃之夭夭》《转轮手枪》《88分钟》《决胜21点》《鹰眼》《大买卖》《完美盗贼》《天才雷普利》《黑暗骑士》《剑鱼行动》《偷天陷阱》《狙击电话亭》《银行大劫案》《一级恐惧》《足迹》《牛津谋杀案》《公众之敌》《暗花》《致命ID》《行骗天下》《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天衣无缝》《破绽》《乱战》《搏击俱乐部》《致命魔术》《神鬼运转》《杀人12宫》《嫌疑人X的献身》《黑色大丽花》《王牌对王牌》《13罗汉》《12罗汉》《11罗汉》《死亡笔记》《洛城机密》《偷天换日》《人骨拼图》《记忆碎片》《V字仇杀队》《火柴人》《非常嫌疑犯》《猫鼠游戏》又名《逍遥法外》《暗战》《七宗罪》《局内人》《八面埋伏》《守法公民》
琴心剑魄今何在的上一句话下一句是什么
[最后一班地铁] 1980 Last Metro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出品:法国 典型的“后新浪潮”作品,与“新浪潮”时期相比。
特吕弗晚年的这部力作,更为精致流畅。
对时代背景的重现,因有较为丰厚资金作底,也更为细微传神。
而且能够聘请法国最热的两位明星杰拉尔·德帕迪约和凯瑟琳·德诺芙主演。
影片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功,获得最佳影片在内的10项恺撒大奖。
还是特吕弗式的三角恋爱,还是那种清淡如散文的叙事格调。
除了技巧更为娴熟,叙事上更为和谒可亲之外。
这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巴黎爱国艺术家的种种活动,对曾经以旗手著称的特吕弗来说,并没有质的改变。
他只是锦上添花,并没有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
有人甚至说“新浪潮”自本片起,彻底殒落了。
而这个掘墓人正是特吕弗。
还有人指出,特吕弗对维希政府统治下的巴黎,过于温情脉脉。
说的好听一点的是想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无原则无必要的粉饰。
法国电影的诸多革命阵营到了[最后一班地铁],开始丧失斗志,并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趋势。
电影语汇的革新走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举步维艰了。
[法国中尉的女人] 1981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导演:卡洛尔·雷兹 出品:英国 本片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时间是英国“维多利亚黄金时代”中的1867年。
这部小说最新颖之处,在于它从20世纪的高度来考察19世纪的社会和人。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导演把握住了小说的这一内在精髓,没有拘泥于原小说的结构,而是采用了双线并进的时空交错方式,在描述英国小姐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爱情的同时,穿插了现代一对男女演员迈克和安娜演出这段故事时发生的戏外情。
当影片中的恋人终成眷属时,男女演员却分道扬镳。
导演以此来表达对19世纪古典情怀和现代人感情间的对比,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戏里戏外的两段爱情透过表演、摄影、场景的不同气氛和风格进行互动,耐人寻味。
英国和美国的两位演技派杰里米·艾恩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极好地把握了19世纪和现代生活中人物的两种感觉,令影片韵味悠长。
[靡菲斯特]1981 Mephisto 导演:伊斯特万·萨博 出品:匈牙利 靡菲斯特是收买灵魂的魔鬼,而片中的那位德国国家剧院经理赫夫根却早已没有了灵魂。
这是匈牙利版的[霸王别姬],赫夫根虽然酷爱舞台,但他不像程蝶衣,只有一个舞台。
他的舞台遍及他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程蝶衣始终保留自我,而赫夫根却在各种角色近乎疯狂的转变中晕头转向了。
本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根据二战时期的一起真人真事改编。
萨博用长镜头在近景间的留连,极为入心入骨地勾画出一个可怜又可悲的灵魂陷落的全过程。
镜子和灯光是全片最重要的道具,它不仅强化了舞台效果,也暗示了人生与戏剧的胶着状态。
赫夫根每一次在镜前的安座,时而苦笑,时而痛哭,他的非“我”和多“我”早已潜移默化地击毁了他的全部性灵。
这是一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近乎无可挑剔的杰作。
克劳斯·马利亚·勃兰道尔也奉献出他一生中最透支灵性的最佳表演。
[芬妮和亚力山大] 1982 Fanny and ALexander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出品:瑞典 伯格曼已是第四次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是位在全世界重要奖项拿得最多的一位导演。
假如说这是伯格曼最后一次拿奖,还为时尚早,老先生还健在。
本片也是伯格曼从影以来耗资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影片。
5个半小时,对很多人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折磨。
这是伯格曼的一部自传,也是对他从影的一次总结。
主题仍是人的疏离和对上帝的不信任,梦境的反复显现也是伯格曼的拿手好戏,象征、隐喻手法更是如野花开放般随处可见,只是这一次,更为缤纷悦目。
影片在布光和色彩上更是达到了造峰造极的地步,形式美感在本片中得到了一次最为集中的释放。
这还是一部戏中戏,以排演瑞典大戏剧家斯特林堡的[一出梦的戏剧]作为主线,这是同为舞台剧导演的伯格曼最爱的一部戏。
这出戏的名字完全可以概括伯格曼的所有影片。
本片之后,伯格曼就息影,偶尔还写写剧本,但电影,他总是存着一己之念,却始终没拍出来。
当下欧洲,属于伯格曼的时代已渐行渐远了。
[两个人的车站] 1982 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出品:俄罗斯 梁赞诺夫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组成的“命运三部曲”在80年代引进国内时引起强烈反响,影响了几代人。
我们可以从[两个人的车站]中管窥他那一贯的幽默的深沉。
片中普拉东和薇拉由相互对立直至结为恋人,其过程充满生动自然的生活实感和苦中作乐的宽厚品格。
在他松弛调侃的表层叙述下,生存境况的荒谬与可笑以一种尴尬的真实扑面而来。
在那些由误会而导致的滑稽场景和节外生枝的情节转折背后,透露出导演对生活忧郁本质的概括和捕捉能力。
梁赞诺夫从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使其作品区别于普通的言情剧而成为苏联社会风情的一面独特的镜子。
他拍摄的影片中,主人公往往是小人物——地位卑微、奔波劳苦,却具有不屈的善良和热情。
他们对生活,都有着入世而温情批判的独到触角。
这些令人动容的品质,根植于俄罗斯民族朴实宽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令人释然之后不由肃然起敬。
[迷墙] 1982 The Wall 导演:阿伦·派克 出品:英国 如果说在世界电影史上,只有一部作品能够将摇滚精神和电影语言完美地融为一体的话,这部[迷墙]当之无愧。
有言论说,这部电影造成了观影者的三个颠覆:电影观的颠覆、人生观的颠覆和价值观的颠覆。
这部宏大的影音天书,通过Pink Floyd乐队充满质疑和反思的歌声和阿伦·派克犀利而天才的影像造就了一部囊括战争阴影、教育危机、性爱迷茫、人性异化、暴力向往直至末日恐慌种种方面的旷世寓言。
这座“象征的森林”是对二战后西方文明赖以立足的理性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一次彻底反叛和颠覆。
Pink Floyd的锐利锋芒借助完美无缺的画面阐释,将崇尚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摇滚文化推向极致。
我们的感官被其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影像深深吸引,而我们的灵魂,则被其独立和自由品格强烈震撼。
乐队和导演在影片中对人性、社会、战争、文化做了一场深邃的质询,其中表达出的迷茫、痛楚和失落,足以让每一个观者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现实的处境。
[战地浪漫曲] 1983 War-Time Romance 导演:彼得·托得洛夫斯基 出品:前苏联 前苏联的战争片,从各种类型上讲,在世界电影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
本片属于小品制作,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宣扬了纯俄罗斯所特有的负重感,及相当温暖的道德力量。
两男一女,相爱了,却都想成全对方,却都没有得到幸福,只是各自的灵魂得到一次升华。
“活着,还要记住”,是前苏联战争影片反复提及的一个主题。
而本片超越了[一个人的遭遇]对战争本身那份既坚韧又温暖的凝视,而上升至人性至纯至美的境界上来。
战争已经过去,一段朝花夕拾的爱情即将被缝补。
一位已婚的放映员依然爱着从前的“战地皇后”,现在的一位颇有几分粗俗的小商贩。
放映员的妻子决定成全他们,而“战地皇后”同样心怀不忍,作出了退让,并以极大的隐忍葬送掉了自己的第二次“青春”。
这是一出悲剧,但已不局限于对战争创伤的简单审视,而进入到个人即集体,现在即永远的巨大悲怆中无法自拔。
贯穿影片始终的暖色调,是专属前苏联彩色摄影的一大特色。
它在自然光效中加入了创造者强烈的主观色调。
红、黄、棕、橙皆均匀铺展,直指人物情绪的微妙转变。
暗示了这个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故事背后,流淌着人性的美好。
影片最大的魔力在于,它的情感感召力相当自然生动,每一个细节,看似细碎,却都让导演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诗意。
而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叙事模式,却内蕴极为丰厚的感情储备。
最后,放映员和他妻子对望的场景,于无声处中,五味杂陈,却又撕肝裂肺。
你知道主人公在想些什么,可你却不愿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部影片能收到如此动人的情感力量,它也就能迎来各种各样的赞美了。
[战地浪漫曲]从电影语汇到主题抒发,都具备相当恬静的古典情怀,却又是永恒的,关于“爱”之纯粹的一次含泪的礼赞。
[钱] 1983 Money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出品:法国 戈达尔称布列松为法国电影界的巴尔扎克,不仅在法国,整个欧洲,布列松以其极端化的电影语言,以及对人性的冷然之姿,成为欧洲最独特,也是最难以效仿的导演之一。
自[一个乡村教师日记]开始,布列松的影片不再聘用职业演员,不搭布景,减少对话。
[钱]作为他的收山之作,无疑也是如此极致。
影片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伪息卷]改编,布列松将故事从19世纪的俄罗斯移至20世纪的巴黎。
讲述了一起假钞案,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死了很多人。
本来是个环环相扣,冲突激烈的复仇故事。
但布列松以惜字如金的镜语构成,简洁到突兀的剪辑手段,僵硬到近乎风干的场面调度。
使全片有种莫名其妙但又无比幽深的禁欲效果。
可想而知,这部影片对大多数观众而言,都味同嚼蜡。
倘若你咬着牙看下来,你又觉得这部影片结束得太快了。
这就是高度风格化电影作者布列松的魔力。
[卡门] 1983 Carmen 导演:卡洛斯·绍拉 出品:西班牙 有人曾说这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优雅的一部套层结构影片。
卡门的故事不知被人讲了多少遍了,到了绍拉手里,变得更为纯粹,或者说更为形式化。
卡门本身对个性解放的不羁追求退让给了西班牙国舞弗拉明戈的无尽美感。
演员们要排演舞剧[卡门],戏外也在上演一幕卡门式的痛并快乐。
绍拉是西班牙承上启下的一位电影大师,他早期作品以超现实主义为载体,对极权政治进行猛烈抨击。
而到了后期,老人变得平和,认为惟有“美”,“美”本身才是永恒的,才是值得人们去孜孜以求的。
[卡门]的悲剧意味在于,人们只有在美中沉沦,并抹杀所谓真实身份的价值,才能得到人性的涅磐。
可这又像把双刃剑,是场忽明忽暗的博奕。
全片影调庄重而华美,而生命的活力始终呈喷薄状。
这是部观赏性极强的影片,西班牙吉它和弗拉明戈舞,皆妩媚而强劲,绝对能给你的视听带来双重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又是部与形而上无太多瓜葛的纯电影。
[印度之行]1984 APassage To India 导演:大卫·里恩 出品:英国 这是英国大导演大卫·里恩76岁高龄时拍摄的绝笔之作,本来他可以凭此片第三次荣获奥斯卡奖,终被[莫扎特]击败。
本片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起臆想中的强奸事件,宣扬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不可调和的,近乎永恒的矛盾。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印度即将独立的那段岁月,英国姑娘和一位印度医生一段模棱两可的友谊,最终两人形同陌路。
大卫·里恩的电影在注重叙事上与好莱坞如出一辙,但其作风的严谨、细腻和舒缓,却是英国电影所特有的。
对人文景观的穷经皓首,包括对英国历史和当下状况的双重思索,也是好莱坞电影所不愿勉为其难的。
大卫·里恩酷爱讲述英国人在异域的遭遇,具体的说,是在他们的殖民地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借此,表达大卫·里恩对这个日不落帝国必将衰败的无尽感慨。
影片像大卫·里恩的前作一样,注重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庄严,好方便与人心的波动作一微妙呼应。
连绵巍峨的群山,人际关系的若即若离,共同完善了全片最耐人咀嚼的文化意味。
前段的琐碎,谨慎而有条不紊的铺陈。
到了后半部,仿佛水滴石穿般,给人以强烈震动。
显示出这位影坛宿将卓而不凡,又异常朴素的叙事功底。
[斯万的爱情]1984 Swann in Love 导演:沃克尔·斯隆多夫 出品:法国/西德 当代世界电影中一部不可多得、不可忽视的现代心理剧,酷爱改编文学名著的斯隆多夫成功挑战过后,把目标对准了法国国宝级小说,但介于普鲁斯特这部意识流里程碑之作过于宏篇巨制,影片只挑了小说第一卷,而且还只是一部分。
[斯万的爱情]是斯隆多夫的室内心理剧创伤的高峰,笔墨主要集中在巴黎富豪斯万和其追求的奥黛特身上,飘荡着巴黎社交圈衣香鬓影与肉欲的淫靡。
影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点到为止,处处留白,但微妙的氛围营造又相当稠密,悬念丛生,环环相扣,人物的欲言又止令观众揣摩其心理的同时,不知不觉进入与现实平行存在的心理意识空间,共同参与了对斯万的情感的解剖,与普鲁斯特把撰写这个上流社会分子的爱情历程当作病理学文献相当吻合:如果不坚定,爱情就是种疾病,一出需要智勇的游戏。
但是,虽然[斯万的爱情]投资不菲制作上乘,汇聚了当时欧洲几大影星,但德国新浪潮导演与法国人文巨著的邂逅并没有留下一个美丽的结尾,参与制作的法国人并不推崇德国导演版的[斯万的爱情],恺撒奖只颁予最佳服装设计和场景制作了事。
[我的生活像条狗] 1985 My Life as a Dog 导演:莱斯·霍尔斯托姆 出品:瑞典 世人向来对瑞典电影言必称伯格曼,但莱斯·霍尔斯托姆一反伯祖师的艰深晦涩和动不动就天问自问,以真情动人,令[我的生活像条狗]呈现出不仅是瑞典电影也是欧洲电影难得的清新亲切,如散文诗一般娓娓道来一段难以回首的童年往事,自成一派。
[我的生活像条狗]故事的冲突性极强,12岁小男孩英玛淘气顽皮,令患重病的母亲难以安心,他和哥哥不得不暂时寄居亲戚家,等好不容易适应了乡村的落后乏味和保守,母亲的去世又让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变成永远的事实。
但霍尔斯托姆并不以强化二元冲突和英玛的痛楚体验为最大目的,而是以散淡的笔触写下生命成长的过程:儿童的自我性启蒙、对世事的懵懂、对爱和痛苦的体验、似有似无的爱情萌芽,并以散点叙事勾勒出一幅当代瑞典生活风情画:拥有第一台电视机、建造纳凉及过冬小屋、有着美丽胸脯的女工为艺术家充当雕像模特……一切无不趣味盎然,生气勃勃,所含的情感浓度令人回味无穷。
[我的生活像条狗]横扫了当年金球奖、独立精神奖、纽约及波士顿影评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更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及剧本提名,被称为20世纪最好的儿童电影。
[再见吧,孩子们] 1987 Goodbye Children 导演:路易·马勒 出品:法国 路易·马勒是法国新浪潮的干将之一,也是新浪潮大师级人物惟一远赴好莱坞的导演。
本片早在路易·马勒的孩提时代就开始酝酿,他曾说他所有的影片都在为这部影片作积累。
影片一经推出,便广受注目,并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这是路易·马勒对童年生活极为精巧极为动人,又不乏断续忧伤的回溯。
二战时期,一个富家子弟和一个犹太少年产生了友谊。
有一天,纳粹把他带走了,他再也没有回来。
从表面上,可以读解出法德合作时那桩不光彩的交易,还可以看到阶级壁垒,以及宗教对人本性的伤害。
可这都不如,影片所传达的回忆本身,那么迷人。
两个少年在上课、进餐、祈祷。
他们的关系由远及近,如此简单、素朴。
纳粹的进入,为这段回忆涂抹上一层灰暗的色彩,这回忆变得沉重起来,而无法忘怀。
生活流的叙事手法,使得全片在节奏上稳健而舒缓,直至最后一刻,影调上也不事渲染,可事件本身的震慑力,却能让观者心绪不宁。
这是法国新浪潮导演在这场运动过后,最值得纪念的一部作品。
那帮开路先锋们东征西讨后,还是皈依了传统。
有人还说本片有同性恋的倾向,路易·马勒对此拒绝回答。
[熊的故事] 1988 The Bear 导演:让-雅克·阿诺 出品:法国 凯撒奖最佳导演奖 如果你不肯承认这部电影的成就,可以想想美国电影里的动物,比如金刚(它还算比较有史诗般的悲剧色彩)、鲨鱼、蟒蛇、蝙蝠、老鼠、猫和狗,特别是狗,这些家伙在美国电影里基本上都是没有尊严的,即使有一天它们成为了美国公民客厅里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一家之鼠]),或者庭院的统治者([猫狗大战]),甚至爱情的见证([马语者]),它们仍然没有自尊,没有它们作为动物的话语权利,它们只能是爆米花电影里的小丑,爱情片里的道具。
[熊的故事]不同,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处理,是它恰恰把人放在介入者的位置,它用人类从主动变为被动这个转变过程,来反映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更为真实的关系。
当然,它还有一个相当可爱而感人的故事,和两个永远也无法替代的毛茸茸的功勋演员——尊敬的大熊先生和可敬的小熊先生。
在好莱坞的银幕上,动物是明星和道具,而让-雅克阿诺的电影,则把熊塑造成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演员。
[火柴厂女工] 1989 Match Factory Girl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出品:芬兰 本片是芬兰国宝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成名作,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并夺得国际电影奖。
也是阿基“工人三部曲”的第二部,前两部为[天堂阴影]和[阿里耶尔]。
一个相貌平凡的女工,却总想邂逅白马王子,可白马王子却把她当作妓女。
她怀孕了,却在一次车祸中,流产了。
万念俱灰之下,毒死了她的情人、父母还有一个试图向她套近乎的男人。
阿基的影片是古怪的现实主义和突如其来的表现主义的扭曲结合。
本片是他创作风范的首次曝光,悠长缓慢的叙事节奏,煞有介事的纪实影像。
使全片非常滑稽地笼罩着一种异样的童话色彩。
这片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徒生的,憧憬虽有,甜美尽失。
也就是说,阿基的影片撑破了传统童话的框架,直接洞穿了现实本身。
反童话,是阿基影片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他的新作[没有过去的男人]也是如此。
画面鲜丽,却掩饰不住内里的辛酸和苦痛。
[火柴厂女工]仍是他目前为止手法最为朴素、叙事最为干练的一部力作。
为芬兰电影纳入国际视野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堂电影院] 1989 Cinema Paradiso 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 出品:意大利/法国 这是全世界影迷都非常珍爱的一部影片,全片以倒叙的笔触讲述一个导演在少年时代,被电影的奇光异彩所浸染的美丽过程,也反映了电影对西西里岛平民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影片基调温和、甜美,对电影本身最朴素的感恩,有着许多生动感人的描绘。
电影的荣光不再,人们也只是以含泪的微笑向历史告别。
影片结尾那一连串的接吻镜头,似在声明,只要生活还在继续,美就能流传,而电影就会像那些次第缤纷的“吻”一样与我们相遇。
这是一扫意大利电影沉重影调的一部相当积极健康的影片,并具备一定质朴的励志情怀。
这也是导演托纳托雷的成名作,他也是凭此片成为上世纪末意大利最重要的导演。
他后来的影片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从资素上来讲,都无法和本片相提并论。
曾有人认为欧洲电影的改良应从[天堂电影院]开始,走明朗和可视性的道路,又不失真挚的人文感怀。
可惜,本片对目前的欧洲电影而言,还只是昙花一现。
90年代 [薇洛妮卡双重生活] 1991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国别:法国、波兰、挪威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欧洲电影八十至九十年代无法忽略的名字,无论是他早期作品对政治的关注,还是后期逐渐深入到对命运的追问,都具有欧洲电影十分显著的浓郁人文色彩的特点。
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命运中偶然与必然因素的思考,影响了很多后辈电影人比如汤姆·提克威,甚至包括不少亚洲的年轻导演。
[薇洛妮卡双重生活]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影片关于两个毫无关联却长相完全一样的女孩各自命运的表达,在暖黄色调充满哀伤和温暖的画面中,具有神秘不可言说的神韵。
影片厚重的母题,却通篇流露着微妙而空灵的气质,给观众以无限想象深入的空间,或许这就是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特殊魅力,对于人类命运最根本课题无止尽的追问,正是人们对于电影这一艺术手段的最高期望。
[薇洛妮卡双重生活]就像一抹光彩夺目的晚霞,转瞬即逝,却宛如某种神秘的召唤深深印在你的脑海。
[英雄托托]1991 Toto 导演:雅各·范·多梅尔 出品:比利时/德国 本片是后现代电影的重要案例。
后现代电影在形式上是文本的互指,在内涵上的重要特征,则为身份的错失和人生的邂逅。
王家卫、汤姆·提克威、胡里奥·梅德姆的影片都有这个特色。
一场大火,使两对父母有可能抱错了孩子。
由此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托托总认为阿尔弗雷德的一切应全部属于自己,阿尔弗雷德和托托的姐姐有了关系,他也和姐姐做了同样的事情。
姐姐在他的逼迫下去烧阿尔弗雷德的房子,不料自己却葬身火海。
托托又遇到一个女人,她和姐姐酷肖,但她却是阿尔弗雷德的妻子。
垂垂老矣的托托决定杀死阿尔弗德。
他死了,影片没有告诉我们死者究竟是阿尔弗雷德,还是托托。
不可思议的魔幻色彩,却以一种幽默、抒情的笔调娓娓道来。
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而身份的重叠和抽离,传达出生命的神奇本质。
你对它,将永远保持着孩子般的敬畏。
[霍华德庄园] 1992 Howards End 导演:詹姆斯·艾弗里 国别:英国、日本 英国电影在欧洲电影中风格独特,就像温文而雅的英国绅士一般,具有内敛、克制的态度,总是不露痕迹地表达人生最激烈的感情,其中蕴涵的两相对比拉扯的张力正是英国电影的最大魅力,[霍华德庄园]正是其中的一部精品。
影片围绕霍华德庄园所有权的转让引出了几段曲折恋情,表现出当时英国社会的风尚和不同人物因为性格、价值观各异而走向不同的命运。
[霍华德庄园]的两位主要演员安东尼·霍布金斯和埃玛·汤普森都是极具英国特点的著名演员,两人交相辉映的演技为影片注入了纯正的英国风格。
出于表达方式的婉转及时代差距,英国电影很容易落入拖沓冗长并不知所云的危机,但是它真正的魅力也正是蕴涵在并不直指事物的态度上,姿态的优雅一旦和人格的高贵完美结合,内里的丰富内涵必然呼之欲出,于是拥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和值得反复咀嚼的深厚底蕴。
[冬天的心]1992 Heart in Winter 导演:克劳德·索代 出品:法国 浪漫至极的法国竟出现了这样一部连亲吻和牵手都没有的爱情电影,确实很有意思。
索代是位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导演,最早拍过很多男性色彩极浓的动作片,后来,则变得琐碎了,也可以说,变得写实而古典了。
他对死水微澜的生活常态产生兴趣,目光也转向了女性。
本片是他所获荣誉最高的一部影片,一举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并在本国恺撒奖上夺得最佳导演。
一对男女明明蠢蠢欲动,却连适可而止的行径也没有发生。
这倒有些像不少中国人的感情方式。
索代认为爱首先是种能力,男主人公认为他没有爱的能力,所以他的爱情大门总处于闭关状态。
索代刻意简化了情感张力,却在以静制动的行为动机中,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是法国后期静态电影的标志性作品,其不置一词,却尽得风流的风范,在法国影坛极为罕见。
本片的两位主演达尼埃尔·奥特伊、艾曼纽·贝阿既是法国著名的实力派演员,也是一对银幕伉俪。
两人的对手戏,因夫妻的缘故,许多精妙情绪的传达极为准确。
[人咬狗]1992 Man Bites Dog 导演:莱米·贝瓦克斯/安德烈·贝泽/贝诺特·波维德 出品:比利时 三个比利时三流电影学院的学生,凭借着一腔电影青年的方刚热血,炮制了这出“杀手生活写实纪录”,不折不扣的后现代黑色闹剧。
论无耻和令人作呕程度,影像粗糙的[人咬狗]甚至超过了[发条桔]和[天生杀人狂],但正是因为编导和演员天不怕地不怕的没皮没脸,[人咬狗]才得以从骨子里自由无忌和散发着生猛气势。
杀手A为了能够“名垂青史”,同意让人拍摄他杀人、埋尸的全过程,当然一切不是那么顺利,摄制组诸位偶尔还得给A君搭把手,有次还参与了一起疯狂轮奸杀人血案。
纪录片式片中片,逼真的写实场景,比Dogma主义还Dogma主义的镜头语言,戏谑味十足的角色和对白,疯狂表象下对媒体和“纪录电影”的尖刻嘲讽,令[人咬狗]当年不仅击败[致命武器3],成为比利时票房之冠,还在1992年戛纳电影节上力排一干名导之作,引发出观影热潮。
[印度支那] 1992 Indochine 导演:雷吉·瓦格涅 出品:法国 相比湿漉漉的情色电影[情人],[印度支那]在表现殖民地生活(包括爱情生活)和殖民文化冲突这两个方面,都显得更为出色(不过音乐稍逊一筹)。
这是雷瑞·瓦格涅90年代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史诗片,影片细致地描绘了二战后法国人在殖民地度过的最后岁月。
女主角凯瑟琳·德诺芙在片尾的背影非常令人难忘,宏大而无情的历史洪流卷走了她的一切,而她只能以法国贵族式的优雅默默承受这一切。
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哭泣游戏] 1992 The Crying Game 导演:尼尔·乔丹 国别:英国、日本 本片的成功更多原因来自于题材的特殊,以及演员本人气质与剧中人物的惊人合适。
片中两位主人公的爱情面临着性别的尴尬和共和军的追杀双重危机,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导演营造了堪称经典的爱情场面,情感流动自然,动情处无不令人忘情投入。
杰伊·戴维森对本片的贡献绝对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如此命运复杂坎坷、难以评价的人物,饰演得令所有观众理所当然地认同他的感情和选择,甚至他的娇艳与美丽也让人十分难忘。
[哭泣游戏]一片很难定论它的类型,爱情、惊险、动作、剧情,还有同性恋、革命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糅合,导演对整
电影1942剧情介绍
剧情简介: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
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
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
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
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
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
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