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清兵卫与葫芦优美句子

关于 清兵卫与葫芦 的续写有米有啊

我给你几篇范文好了我也要写这个“我不管,我就是要这个葫芦。

” “葫芦是我的,才不给你。

” “两位少爷,不要打架啊……哎……这,这可怎么办

”管家急急忙忙跑向正厅。

“什么

老大老二为了葫芦打架,在哪儿

带我去。

”这就是买下清兵卫葫芦的富家老爷,他一边走一边嘀咕,早知道这样就不买那个葫芦了,等等要怎么处置这个葫芦呢

给老大老二不服,给老二老大也不会服气的。

只能再去买一个了,可这样精美的葫芦还能找谁去买呢

世上有一个已经很稀罕了。

” “您这是……”古董店老板看着眼前数千的纸币,却又不得不按耐住心中的狂喜,恭恭敬敬地问。

“我要上次那样的葫芦,这只是订金,事成之后还有一半,葫芦尽快给我拿来。

不然……” 于是古董店老板花了不少钱撬开校役的嘴巴,又马不停蹄地去找教员,“那个葫芦啊……”教员颇费了一般思量,“我从一个学生那儿没收的。

” “他叫什么

”古董商心跳加速,“唔,叫清兵卫吧……” 一位不速之客很快来到了清兵卫的家。

“什么

有人花一千元买阿清的葫芦。

”他的妈妈倒在沙发上无力地啜泣,他的爸爸登时傻了,“怎么会,我们家阿清的葫芦这么稀罕

”“你们到底有没有

”古董商不耐烦了。

“有,有,您等着,我去找阿清。

” 他父亲终于在学校后的草坪找着他了,“阿清,快,有人要买你的葫芦,你还有吗

”“您…您说什么。

”阿清显然愣住了,小心翼翼的瞅了一眼父亲,声音颤抖地说,“我还要跟阿志学画画呢。

” “真的,阿清,有人花一千元向我们买葫芦,就是像上次你没收的葫芦一样的……” “我没有了,您也是知道的,从那天后……我,我就再不敢摆弄葫芦了,您一定要相信我……”“你自己没偷偷留着几个吗

你这个傻孩子

怎么这么傻……那你现在马上去给我找个葫芦,去,越快越好,那可是一千块啊。

” 清兵卫的葫芦卖出了高价,这是乡邻们没有想到的,一时间,这成了街头巷尾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

许多店铺的葫芦一夜之间销售一空。

阿清爸爸显然不让阿清继续画画了,只是整日地叫他再做一个葫芦出来卖。

教员则十分不解,“奇了怪了,这小子的破葫芦能值这么多钱。

” 几天后,在隔壁阿志家,阿志妈妈劝他,“阿志啊,你画画没出息的,去跟阿清学做葫芦吧,赶明儿也能卖个好价钱,爸爸妈妈是为了你的未来着想啊……”阿志爸爸没有这样的耐心,干脆地把他的画具毁了……“我不管,我就是要这个葫芦清兵卫对画的喜爱已经超过了对葫芦的喜爱。

为了避免葫芦的命运再次出现,他学机灵了。

好几天里,夜一黑,父亲一望见清兵卫房间的灯亮着,便大叫道:“清兵卫——”顿时,房间的灯立即灭了。

从此,父亲发现清兵卫乖了,每天规规矩矩地上学,放学后认认真真地作业,每天晚上早早的睡了。

“嘿,这小子变得有出息了

”父亲逢人便夸。

一天,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雨打芭蕉似的授课,成了清兵卫优美的催眠曲,他想坚持,可眼皮总是不听话,老想闭上。

“不能睡,不能睡……”清兵卫不停地晃动脑袋,想晃掉那睡眠。

“清兵卫同学,你给我坐好

”听到老师的呵斥声,清兵卫猛一正身子,答道:“嗯——是

”这已经是老师的第几次提醒了,清兵卫想不起,只知道不是第一次了。

放学后,清兵卫回到自己的屋里不久,语文老师来了。

他对清兵卫的父亲说: “你应该多留心一下你儿子,他平时都在干什么

” “他每天很早就睡了呀。

他没有捣弄什么呀

”父亲疑惑的看看老师,看看清兵卫。

“你最好偷偷的看一下吧。

他上课老打瞌睡。

” “嗯……” 天黑了,父亲又喊起来:“清兵卫——”房间的灯立即熄了。

“这孩子在做什么呢

”看见灯熄了后,父亲抽起了烟,他不解地问自己。

他又抬头看了看清兵卫的房间:“灯是熄了呀,他在干什么呢

他晚上没有出去过呀

门是关了的呀

”他边想边立起身来,慢慢走向清兵卫的房间,贴着门仔细地听,里面传来沙沙的声音,还有纸张卷动的声音。

“嘭——”,一声巨响,门开了,清兵卫惊惶地回过头,只见父亲像发怒的狮子,红胀着脸,盯着清兵卫。

父亲二话没说,像拎一只小鸡似的把清兵卫提出了房间,又回头进屋,把清兵卫的画和画具,还有那遮挡光线的木板连同那小小的台灯,全砸了。

第二天,天很黑了,清兵卫还没回家,母亲担心的问道:“这孩子去哪儿了呢

该回来了呀

”“别管他

这个没出息的东西……” 一个月后,人们在一个山洞里看见了一堆葫芦,洞壁上画满了画,还有清兵卫,他对着来的人傻乎乎的笑着。

自从清兵卫的爱好转移到画画,就觉得自己又找到了人身目标,他对画画的喜爱甚至超过了葫芦。

放学之后,清兵卫总会背着画板走街串巷,他细致的描写着每一个人的神情,有时还会到猗郁的野外去写生,清兵卫觉得这是一种享受。

也许是他身体里的禀赋,画出来的要比看到的更美,更真实。

自从有了上次的“葫芦事件”,清兵卫变得乖觉了,他每天规规矩矩的上学,放学后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

父亲说:“这才对吗,好好学习,长大当一个大官,挣好多钱,这才能给老子脸上贴金。

”清兵卫脸上答应,可心里却想让父亲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好有更多的时间画画。

又是一次修身课,课堂上很静,但这种静却被一声尖叫打破,不是别人,正是这位教导员,高大的个子魁梧的身材,竟被一只蟑螂吓得魂飞魄散,全体同学仰俯大笑,教导员缓过神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觉得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种尴尬的气氛很想让他找个地洞钻进去。

当课堂恢复平静后,清兵卫觉得教导员的刚才的形象很有意思,便提提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知是画的太专注,竟没发现教导员正站在他的身后,当他发现是,教导员胀红了如岩浆般的脸,脸上的肌肉不停的抽搐,清兵卫仿佛听到教导员磨牙的声音。

教导员的手揪着清兵卫的耳朵把他拖出了教室,同学们不停的向外张望,教导员对他的批评声回荡在整个走廊。

最后的结局是,那个教导员又一次的找到了清兵卫的父母。

当教导员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清兵卫的父母,当然,他不会把他害怕蟑螂这件事说出去,只是找了别的理由把整个事件说了一遍。

清兵卫的父亲脸上立刻笼罩上了一层灰色。

此时的母亲正无声的哭泣了,而清兵卫一直躲在房间内不敢出来。

教导员走后,父亲立即朝清兵卫的房间大步走去,然后一脚将门踹开“小兔崽子,就知道你还在弄这些恶心的东西,劲往老子脸上抹黑”父亲口无遮拦的骂起来。

然后提溜着像拎一只小鸡似的把清兵卫提出了房间,又回头进屋,把清兵卫的画和画具,还有那遮挡光线的木板连同那小小的台灯,全砸了。

清兵卫的心彻底死了,他的两次梦全被这粗暴的父亲无情的摧毁了。

他决定画完他人生中最后一幅画,他就认命。

他坐在草地上,画着夕阳西下的景物。

本是温馨的夕阳却被他画的如此凄凉。

“好,好,好,画得好呀”清兵卫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

回头一看,身旁是一位穿着讲究的先生,他说:“孩子,你有天赋,要不要跟我学画画呀

”清兵卫对这话更是吓了一跳。

随着清兵卫对这位先生的了解,原来,他是一位画家。

清兵卫重新燃起了对梦想的追求。

那位画师用高价收购了清兵卫的画,并将这笔钱给他的父母,他父亲在儿子的坚持和金钱的压力下,终于决定了让儿子跟着这个人学画。

现在,清兵卫已经是一级的画家了,同时也是4岁男孩的父亲,他从不阻止儿子想干的事,因为他知道被扼杀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在一次的慈善拍卖会上,他看见了一个葫芦,他能清楚的分辨那正是当初被教导员没收的葫芦,最后,他以70万的高价被清兵卫拍卖走,他看着那个葫芦笑了,连他自己也分不清这是高兴地笑还是遗憾的笑。

辨短语 ,找出不同类的一项

B(其他都是名——动——宾)B(介宾短语)相: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整句翻译:(你父亲)丢下我离开了。

象征手法: 本文手法: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学习本文,我们将—— 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编辑本段]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

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作品信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整体解读: 【第一部分: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批,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

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二部分: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 这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

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伟大”的感觉,后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真可谓一波三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三部分: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连用四个“难道”,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

】 【第四部分:揭示中心,点明意义。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五部分: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树

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

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

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

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

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

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

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

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

第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

“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

第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干,写出其高大正直;枝,写出其团结向上;叶,写出其顽强不屈;色,写出其平凡朴实。

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在上文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上一段的小结,下一段的开端。

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

本段分两层。

第一层(1-4句):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涵。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

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

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 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 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 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 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 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 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 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 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 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 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 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 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 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 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 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 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它的含 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 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 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 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6、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

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中有异。

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 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 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 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 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 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 的不同。

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 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 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 (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 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

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 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 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8.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

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

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

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 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 杨树的高大等等。

9.写高原的目的:(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及雄壮伟大的背景,从正面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2)写了高原的单调另人恹恹欲睡,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了铺垫 (3)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思想做铺垫[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1940年发表。

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

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

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

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现选入初一年级的第4课(另:也归纳在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 必修2教材当中的第一单元 第3课)[编辑本段]写作特色 由于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再加上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所以抒情上显得深沉婉转,语言上淳朴清丽,成为本文的另一个特色。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

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2、简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思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择绿”“近绿”“囚绿”“释绿”和“怀绿”。

1择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

绿在此时还只是“影”。

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3.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

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

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

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

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

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

观景甚细。

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

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

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

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4.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

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

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念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

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

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

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

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

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蠡与友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

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

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

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 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

”陆蠡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

”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 的风格。

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 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 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 他的许多作品。

象征意义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

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和面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常春藤所象征的意义。

[编辑本段]字词 孔隙:窟窿眼;缝。

纤细:非常细。

纤,细小。

囚系:关押,拘禁。

系,打结。

囚绿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

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提供一下以下小说的内容梗概

第1篇作文春节习泱泱华夏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

不同的地不同的名族,都己独特的民风民俗。

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

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

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

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

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

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第2篇作文满族的习俗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

称誉世界。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

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第3篇作文傣族的习俗中国的傣族是一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人口近百万。

主要散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

泼水节是傣族最为重要的节庆。

每年阴历四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

至今傣族人民中还流传着一个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一个恶魔,他作恶多端,人们恨透了他,可什么办法都对付不了恶魔。

后来,七位姑娘发现了恶魔的致命弱点,只有恶魔的头发才可置于死地。

一天夜里,姑娘们勇敢的杀害了恶魔。

但恶魔的头一着地,就燃起了大火。

此时,姑娘们立即轮流抱起头颅。

每年换一次,当换人时。

人们都给抱头颅的姑娘泼水,冲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

后来就形成了傣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在“麦日”也就是节日的第一天。

人们一清早就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但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

“洗浴”完毕,集体性的泼水便开始了。

一群男女青年带着清水,涌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泼。

“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

那日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江上停泊着各色各样的龙舟,船上坐者数十名强壮的选手,号令一响,龙舟便像离弦的箭往前飞去。

到处都是锣声.鼓声.号子声.喝彩声,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另一项节目。

高升是傣族人民一种自制的烟火,将竹竿底部添以火药和其他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在空中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族,光彩夺目,甚是美妙。

泼水节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快乐而幸福的节日——————————————————————————————————————————第4篇作文除夕和初一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但在我眼里,外婆那里的除夕和初一是最别具风格的了。

外婆家在威远县的一个村子里,我很少在那里过年,但每逢到那,外婆都会给我讲当地必不可少的过年习俗。

腊月的最后一天便是除夕。

通常在除夕前一天的晚上,人们都睡得较早,睡的也更香甜。

想着明日的团圆饭、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人们多少有点兴奋,却早早的睡了。

外婆告诉我他们村的人爱睡觉,怕明天熬不到十二点所以早睡了。

早上起来,人们显得都特别有精神。

洗脸漱口后,便开始准备早饭。

这天,早餐是固定的,必须是汤圆。

这汤圆也必须是自家做的,如果是超市里的速冻汤圆,就没有美好的寓意在里面了。

吃完早饭,大家就向集市进军了村里的人,三个一对、五个一伙的逛街。

小孩子们也顾不上走长途脚的疼痛,一个劲的挑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还不停高兴的叫着:“耶、耶

今天可以放鞭炮了。

”大人们则购买一些必备的年货:新衣服、门联。

腰包里的钱掏了又掏。

老人们也牵着孩子,从容的挑毛衣。

直到正午,才会回家吃饭。

这午饭也特有讲究,可以说是轮流午饭。

其实腊月二十六就开始了,要到正月初六才会结束。

今天该四舅舅家,明天是三外公家。

村子里的每家都会轮到,谁也不吃亏。

菜品各有不同,可以称得上是美味佳肴,除了大鱼大肉、鸡肉鸭肉,还有几个特色菜:香肠、腊肉、烧白。

这几个菜也是家家都有的。

到晚上,就各回各家吃团圆饭了。

一家人开开心心、和和睦睦做在电视机前,一边吃团圆饭,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谈一年的快乐之事。

十二点是辞旧迎新的时刻。

农村不及城市有绚丽多彩的烟花,但却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如雷贯耳、震耳欲聋。

我想:“年兽”一定被吓得早就逃之夭夭了吧。

人们守岁过十二点之后,便进入新年的第一个梦乡了。

外婆那里,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初一做什么,新年的每一天都会做什么。

所以这天,人们穿新的、吃好的、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熬夜、不干苦活、不能哭。

可以看出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也让我爱哭的妹妹受了不少苦。

她不小心摔了一跤,想大声哭出来,却不得不用尽全力憋住,使眼泪不要流出来,还得忍住痛。

不能用哭来发泄,这不是痛上加痛吗

除此之外,那里的人还得烧香拜佛。

由于这个村子就在两拇山脚下,所以全村人都络绎不绝来到两拇山寺院里烧香,虔诚的拜佛,希望全家能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转眼间,就是初六之后了,春节的韵味渐渐淡了,人们的生活也恢复了平常。

孩子上学,大人上班,退休的人再家种地,一派和谐。

——————————————————————————————————————————第5篇作文(天津的,注意了)天津卫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

”人们一过腊八就不再忙别的事,以极大的热情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动中。

各家各户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并准备齐全。

其实,天津卫老少爷们过年的时候,不但能够饱了口福,还可以借这个年劲,大饱眼福,各式的庙会、花会、法鼓、大戏,各样的游戏、杂耍把春节的这几天排得满满的———“娱乐”就是天津人春节的主题。

天后宫庙会敲响新春第一锣 从前,天津民间信奉多神,如财神、灶王、菩萨、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处海边,民众一面强调航海技术一面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在民间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属“天后娘娘”———在南方称“妈祖”。

同时天津又是航运枢纽,外来商人诸多,航运活动频繁,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

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视天津,视察了天后宫,并非常欣赏花会的表演,皇帝钦赐会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会成为了“皇会”。

法鼓、狮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串巷,锣鼓声不绝,喝彩声不断。

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不散。

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已白。

”后来,除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大庆之外,农历腊月十五至正月初一还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慢慢地,天后宫庙会变成了春节最为重要的一个喜庆节目。

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尚洁说:“为什么在腊月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节举办规模宏大的娘娘庙会呢

说起来它与天津人传统的年节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天津人十分重视过年过节,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极负盛名,这与天津的历史地理环境、五方杂处的人群结构、多数人长期从事漂泊无定的海运和漕运职业有关。

每到年节,人们企盼着能够与家人平安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共祝来年好运。

这种买价与心理的浓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无法相比的。

天后宫腊月庙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气氛中应运而生的。

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商贩聚集到天后宫内,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年货交易市场。

宫南宫北一带年节需要的杂货和庙内前院的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这种形势至今未改。

” 她还告诉记者,早年间,天后宫内就有许多由配殿改成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吊钱儿、金货以及花鸟鱼虫等,都是非常有名的。

在大家去选购年货的时候,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年货,“逛逛也是享受啊

” 大鼓伴杂耍老少爷们乐一把 旧时的天津,人称唱大鼓的生意人为“吃江湖饭的”。

据传,大鼓这种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尧舜时代朝堂里就设置谏鼓,虽是以下谏上,也有一种教化的意义。

古代,周庄王为了“正风化俗”,曾“击鼓化民”,所以后世唱大鼓的就尊周庄王为祖师了。

过年的时候,唱大鼓的不会在年货市场附近支棚设帐,三面摆上长板凳,一面平地设桌支鼓,当做演员演唱的舞台,谓之“拉场儿”。

所谓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书,什么《呼延庆打擂》、《前后七国》、《杨家将》、《跨海征东》、《薛刚反唐》等等。

这一个年,几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饱耳福的同时,还能一饱眼福。

因为过年的时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会有“杂耍”,这种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将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如抖空竹、耍坛子、踢毡子等)一起演出,称为“十样杂耍”,意为将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集于一堂,让大家在年里好好乐一把。

空竹嗡嗡响花样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个孩子、甚至大人都会兴致勃勃的,因为空竹随着棉线及两根细棍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挥甩、上下起伏,由简单的拉响,到繁复优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当多的。

由于它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在老天津过年的庙会上,都会有人表演。

表演者用两根短竹竿系上白线绳,在空竹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竿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

抖得快,圆盘转得也就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洪亮。

抖空竹时,常常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抖,比赛谁的空竹抖得响亮,谁抖得花样多,最简单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竹抖响亮,抛向空中,带着“嗡嗡”响声,再用竹竿接住,继续抖。

抖空竹的花样还有“猴子爬杆”,即让空竹顺着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转。

复杂的花样还有“攀十字”、“张飞骗马”等。

春节的庙会、年货市场几乎都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大概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简单的玩具,在两根小棒拴着的一根小绳上,一只竹子做的小玩意儿随着绳子的抖动上下翻飞,发出“嗡嗡”的声响。

如今,年过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几只嗡嗡作响的空竹,“嗖嗖”地从人群中飞向天空,随后,急速落下,然后各自被稳稳地用绳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来。

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样不断从人们的眼前划过,令人眼花缭乱。

一会儿从背后飞上来,一会儿又从腿下钻过去,一会儿又在他们的手指间来回跳跃,他们舞出的“流星赶月”、“猴子爬杆”、“蚂蚁上树”等花式令人叫绝。

男女老少齐上阵秧歌扭起来 还有一种与高跷并列为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艺术,天津方言称为“地秧歌”。

67岁的孙凤英老人说:“我是铁杆秧歌迷,一听见唢呐和鼓点声,手脚就痒痒。

当你随着鼓点扭动的时候,连脚趾头都吃着劲。

今年春节,我参加了宁河的秧歌队,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

扭秧歌的门道其实多着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动,都有许多讲究,把喜气洋洋的感觉带给看秧歌的每一个人,把新春的气氛带给每一个人。

”“旧时秧歌都是男的闹,那时候的大年里,男人们装扮上身,吆喝着,欢笑着,在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隔着门缝往外看,一起跟着欢笑。

女子跳秧歌是现在才有的。

” 孙凤英还告诉记者,在京津一带,地秧歌有两种区别:一是踩跷与否,踩跷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与只扭不唱之分。

以上4种形式中,只有不踩跷、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仅配以服装彩绸,随锣鼓伴奏碎步舞扭。

至于“跑旱船”、“跑驴”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会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跷会后,作为大剧目间的一种缓冲表演项目或短节目后的补充项目。

热烈火爆之后,诙谐曼舞,使观众情绪为之一舒。

唢呐伴奏铛子响跨鼓敲起来 据尚洁介绍,相传天津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

法鼓会乐器以鼓为主,放在中央,钹、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

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

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而中幡会是跨鼓和中幡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着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

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

文童轻歌,唢呐伴奏。

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的吉祥词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变换极迅速。

中幡队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红布里。

幡顶斜插旗子两面、灯笼两个、伞盖三把,并系缀铜铃若干,每架各有长幌绳两条(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条)。

每架总重超过百斤,行会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头。

表演时则顶上额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种惊险动作,但幡竿不能离身,不能倒地。

逛庙会的人们会大声地给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认可后,会更加卖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跷踩起来 每当过年,还有一种娱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跷”。

高跷的表演者双足缚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

清代中叶高跷盛行时,高跷腿子曾有高5尺者。

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惊险动作。

天津高跷多属武跷,其舞扭动作,如倒立翻滚、前奔下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观,气氛红火。

清代以来,天津城郊高跷会最为普遍,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

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

在高跷铿锵有力的锣鼓点中,年味越来越浓,喜气洋洋的春节也越过越有意思

“妈妈例儿”,也写做“妈妈论儿”,是京津地区一种民俗事象。

《北京方言辞典》释义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

”《北京话词语》里说它跟“老妈妈例儿”一个意思。

例儿,当然是当惯例、体例、规则讲,是应该仿效或依据的。

妈妈,指长者,从前大都是家庭妇女。

换句不大好听的话说,妈妈例儿就是家里老娘儿们的讲究。

加上老字,则是突出“例儿”的老生长谈性质。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

我看不一定。

由于妈妈例儿来自底层人民,是传承民俗,情况就复杂了,至少有三种情况:一、以迷信的形态出现,包含迷信的内容;二、以迷信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三、以合理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

后二者在民俗学上叫“俗信” 这说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妈妈例儿。

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这是带判断性的妈妈例儿。

有这一回事儿吗

没有。

有人把它与清兵入关联系起来,只是小说家言。

如果确是“真理判断”,即没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头(理发)怎么办

有舅舅的死舅舅,没舅舅的管不了,那还是真理性判断吗

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导合理行为。

正月,人人过春节,它督促人们在春节前做好个人卫生;不搞这种个人卫生,就危及亲属,多厉害

再说,旧社会剃头匠(理发师傅)大都是宝坻县人,旧年年底夜以继日地干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乡过年,你想剃头(理发),哪儿找师傅去

二、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筑新房,或在院子里翻盖新房,最忌讳门或窗对着邻居的门或窗户,所以有了“门对门,净死人”一类妈妈例儿。

这种话,看起来是一种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谬的迷信禁忌,但是,却不能这么简单地做出结论。

因为这是以迷信形态表明一种建筑规程。

门窗对门窗不便于居住生活。

谁家都有隐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别人看见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开的行为。

夏日炎炎,在个人居室内难免袒露上体,或者洗浴,能时时刻刻紧闭门窗吗

显然不能。

还有例如某地有两家门对门的住户。

甲走出自己的屋门时,总是无所谓地前行右拐。

但对门的乙住户换房搬走了,住进新住的丙。

没有几天,丙住户的男人站在门前骂街,“狗眼冲人家屋里看什么”,“不是东西”等等。

甲住户发现丙住户“骂海街”也不依不饶,说:“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样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没人要。

”“海街”骂了几次,甲与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归了派出所。

如果当初盖房的时候,遵守了妈妈例儿这种多年经验总结,把门与窗相互错开,就不会发生这种纠纷。

可见这条看来十分迷信的妈妈例儿,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旧时元宵节天津例儿多 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当舅舅的人可千万别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给外甥送灯。

旧时天津民间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

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

”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结伴赏灯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还有一个习俗,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

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

“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

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

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

金银财宝驮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来,和面蒸制“刺猬、老鼠”。

刺猬的周身剪出细三角尖儿,以高粱米做眼。

老鼠则剪出四足和长尾,用黑豆做眼。

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铣头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两种为一对,分别摆放窗台角、门墩、厨房的灶台角处,头朝外。

转天下午,把各处摆放的刺猬、老鼠头由向外转向屋内,以示把财宝驮回家中。

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则不转动。

十五晚间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种摆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尽礼,燃烛焚香焚黄钱、放鞭炮。

香尽撤下元宵回锅煮热由全家分吃,谓“吃供尖”。

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饭,平时分家单过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凑齐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

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圆圆满满吃元宵 过元宵佳节,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

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两种。

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

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圆”,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

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制成,煮熟后略显硬实。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再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

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

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

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

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

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人们把中西结合在元宵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连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当元宵馅了,还有什么不能煮来吃的呢

记叙文的作用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方面作用明显,或者设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

句子的作用:开头的有领起下文或看门见山的作用。

中间多是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最后总结全文。

复习之修辞手法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我们在初中阶段需要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七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对偶、互文、借代、引用、反语等中考链接:“借助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考试题型主要有判断(选择题)、辨析其表达作用(参考阅读)、仿写或续写修辞句。

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近年中考的一大趋势。

修辞的基本表达效果比喻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 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

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或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 增强语气。

复习之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精析考纲要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3、分析层次,理解内容,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4、品词赏句,理解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5、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答题总原则一、浏览考题,整体感知二、缜密审题,明确要求三、局部探索,深入品读四、整体检验,确保准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3、: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作线索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以清兵卫一直喜好葫芦、收集葫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以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即以他的行踪为线索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等。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的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

) 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理解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精描细刻。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可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技巧: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关键句子的理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重点语句的作用一般可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

在答题时可以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

复习之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它,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常用的三种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方法作用常见答题模式:1、举例子:用例子(要点出是什么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能不能删

” 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认真地阅读文章以及题目所涉及的一切材料,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符合题目要求。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

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

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

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

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

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

(2)抓住重点语段。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

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

(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

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

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

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

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

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

(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高二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1、课文(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运用了有限视角叙述,语言简洁而有张力,留给读者挖掘、玩味的空间。

他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评论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引导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是《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作品还有: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及其(尤里西斯),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及其《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及其(喧哗与骚动)。

3、谍文《炮兽》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合计作品七十九部之多。

贯穿他的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人格高尚的思想人物。

《巴黎圣母院》是美丑对比的经典之作。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它对法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蒲宁。

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作家,他们写出了众多影响世界的作品。

19世纪有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契诃夫的(变色龙)等大量作品,是俄罗斯文学的颠峰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蒲宁等人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沿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同时流露出较多的感伤情调。

苏维埃俄国初期,写有(青年近卫军)的法捷耶夫和写有(一个人的遭遇)的肖洛霍夫很快转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5、课文(丹柯)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浪漫主义作品有《马卡来·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

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有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6、课文(炼金术士)的作者是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

(炼金术士)又译为(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作者最负圣名的小说。

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在18个国家名列畅销书榜首。

7、课文(娜塔莎)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著,一直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小说”。

还有作品《安娜·卡列宁娜》《复活》。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鲁迅称他为“19世纪的俄国巨人。

”《西方正典》的作者称他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8、课文(素芭)的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著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脍炙人口的小说《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

他的“爱的哲学”对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的文学创作有影响。

冰心更把“母爱、童心、大自然”当作自己创作的主题。

9、课文(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志贺直哉(1883年—1971年),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白桦派”的主要代表,有“日本短篇小说之神”的称号。

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10、课文(在桥边)是作者泊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泊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11、课文<牲畜林>的作者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代表作有(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等。

*12、课文(半张纸)的作者是瑞典的斯特林堡。

13、课文《山羊兹拉特》的作者辛格(1904—1991),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短篇小说作家。

《傻瓜吉姆佩尔》与他的另一篇短篇杰作《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堪称双璧。

1978年,辛格“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扎根于犹太血统的波兰人的文化传统中,而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14、课文(礼拜二午睡时刻)作者是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15、课文(沙之书)的作者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被视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1950年获阿根延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其作品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情节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16、课文(骑桶者)的作者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作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变形记〉〈审判〉〈城堡〉。

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冰山理论”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的次日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

……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

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

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

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

举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50年代后,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

《炮兽》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节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百科全书(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4、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

《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

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部“非常及时的书”。

5、列夫托尔斯泰《娜塔莎》长篇《战争与和平》节选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普希金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

“俄罗斯文学之父(始祖)”;其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屠洛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描写农奴的悲惨生活,抨击农奴制度,被誉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

他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果戈里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钦差大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死魂灵》吝啬鬼形象(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20 世纪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泰戈尔 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代表作《吉檀迦利》《园丁集》 《飞鸟集》和小说《沉船》。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人。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7、其他《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日本】志贺直哉《在桥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意大利】卡尔维诺《半张纸》短篇小说【瑞典】斯特林堡《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礼拜二午睡时刻》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沙之书》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阿根廷】博尔赫斯,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骑桶者》荒诞派短篇小说【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长篇:《城堡》《审判》;短篇:《变形记》。

第一单元 叙述《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的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获得过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塑造了“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老人与海》);“冰山原理”(把东西藏起来,让读者去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侧面表现战争。

《墙上的斑点》描写了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后来却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爬在墙上一只蜗牛。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第一个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海浪》《到灯塔去》《雅各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其“小说就象一张蜘蛛网。

也许只是极其轻微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在生活之上。

”在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实内在的看法。

第二单元 场景《炮兽》(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通过描写一尊大炮滑脱的可怕场面,营造了阴惨、神秘、悲壮的氛围,塑造了失职后勇敢地挺身而出的炮队队长形象和严厉、冷峻、果断、对下属赏罚分明的将军朗特纳克的形象。

作者雨果,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作品的主题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在雨果的作品中常常运用美丑对比原则(对比在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作用)和浪漫主义手法。

学习《炮兽》主要掌握人物及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重点是放在场景的安排上。

《安东诺夫卡苹果》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安排四个生活场景:庄园兴盛时期、中等贵族生活、地主精神日趋衰落、小地主时代开始,揭示出俄国中等贵族阶级的日益衰落,他们的精神日趋颓废的现状,为地主阶级的没落唱了一首挽歌。

蒲宁,俄国作家,出身贵族,曾获得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是《米佳的爱情》《三个卢布》《幽蝉小径》《巴黎》。

蒲宁继承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

(以课文为例展开分析)第三单元 主题《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丹柯这一光辉形象。

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黑暗。

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

《丹柯》抑彼扬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想象、虚构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其实隐含了一种象征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本文:人物的象征意义,挖心的意义,作者的写作风格。

《炼金术士》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敢于去追求,这需要勇气、智慧、执着和经受艰难的考验。

即使最终没能实现,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保罗•戈埃罗,巴西作家。

代表作《朝圣》以理解自己为出发点,长于用朴素的语言,象征的手法来讲述富于意味的哲理。

第四单元 人物《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通过描写娜塔莎在参加舞会前的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舞会上相遇安德来公爵并双双埋下爱情的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拖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孩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里程碑作品)、《复活》(世界文学不朽名著)对贵族生活的批判,主张道德的自我修养,擅长于心理分析。

关注“人民的思想”。

“娜塔莎”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经典的形象。

本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素芭》通过刻画哑女素芭永恒孤寂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示了素芭的不幸以及她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长大后,由于自身的残疾,素芭被迫远嫁到加尔戈达,远离了她熟悉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孤寂之中,美丽、聪颖、内心丰富,充满爱心的善良女性素芭的遭遇让人同情。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小说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吉檀迦利》抒情诗集获奖)。

《摩哈摩耶》(短篇小说)、诗集《吉檀迦利》《沉船》《戈拉》《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诗歌——冥思闲适,抒情气氛浓郁,哲理意味深刻,韵律优美而富有变化,美学风格质朴、自然、超逸。

作品反映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族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第五单元 情节《清兵卫与葫芦》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此爱好却被扼杀,反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志贺直哉,日本“小说之神”,近代“白桦派代表作家”。

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志贺直哉的小说特点:1、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2、作品大多从身边取材,以观察细腻、描写精确为特色。

3、本文:倒叙的作用、对比的意义、情节的跌宕对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用要掌握。

《在桥边》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的执著追求。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与一位女士的合影》获诺贝尔文学奖,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以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的技巧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逼真细腻地人物塑造。

本文:抓住情节的运行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第六单元 结构《牲畜林》(选自《卡尔维诺文集》以平实但又调侃幽默的语言描写了意大利农民同入侵的德国纳粹士兵抗争的心态,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

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

《意大利童话》既似现实中的童话,又像童话中的现实,把西方世界中人丧失自我本质的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本文:掌握文章的情节和“延误”的作用;分析朱阿的形象和他出场的典型背景。

《半张纸》以几乎白描的手法介绍一位年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幸福美满—孤独不幸悲伤—微笑)揭示主人公乐观积极、充满朝气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诉我们,对过去的一切,美好的,应该珍惜;不幸的,任其随时光流逝,应把握现在,开拓美好未来。

斯特林堡,瑞典作家,代表作《梦的戏剧》(欧洲表现主义的先锋)《红房间》《朱丽小姐》以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深刻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用平实的语言写生动的人和事。

本文:理解半张纸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第七单元 情感《山羊兹拉特》通过卖羊未成的经历的叙述,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难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体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和精炼概述。

艾萨克·什维·辛格,美国作家,1978年凭长篇小说《卢布的魔术师》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拟人叙述的作用;理解主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通过一对母女去祭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的经过,向我们展示出了母爱的执著以及神父的宽容,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那固有的爱。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在拉丁美洲引起一场文学地震)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南美大陆的生命矛盾。

第八单元 虚构《沙之书》通过一本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圣书对“我”的影响,阐述了一种无限可能和无限延续的感觉,表明作者对世界的迷茫和未知世界的一种惶恐心理。

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作家们的作家,知识型作家。

代表作《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诗集,此地为奥运圣火传递地)《虚构集》(短篇小说集)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本文:沙之书的象征意义;故事情节的淡化;内心的描写。

《骑桶者》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索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卡夫卡,奥地利作家,欧洲著名表现主义作家。

代表作《地洞》《变形记》《城堡》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本文:理解为什么要骑

骑桶者的象征意义

理解课文主题。

天津民风民俗作文

我这里有一些,不知是否用得上 。

天津卫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

”人们一过腊八就不再忙别的事,以极大的热情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动中。

各家各户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并准备齐全。

其实,天津卫老少爷们过年的时候,不但能够饱了口福,还可以借这个年劲,大饱眼福,各式的庙会、花会、法鼓、大戏,各样的游戏、杂耍把春节的这几天排得满满的———“娱乐”就是天津人春节的主题。

天后宫庙会敲响新春第一锣 从前,天津民间信奉多神,如财神、灶王、菩萨、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处海边,民众一面强调航海技术一面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在民间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属“天后娘娘”———在南方称“妈祖”。

同时天津又是航运枢纽,外来商人诸多,航运活动频繁,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

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视天津,视察了天后宫,并非常欣赏花会的表演,皇帝钦赐会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会成为了“皇会”。

法鼓、狮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串巷,锣鼓声不绝,喝彩声不断。

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不散。

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已白。

”后来,除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大庆之外,农历腊月十五至正月初一还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慢慢地,天后宫庙会变成了春节最为重要的一个喜庆节目。

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尚洁说:“为什么在腊月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节举办规模宏大的娘娘庙会呢

说起来它与天津人传统的年节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天津人十分重视过年过节,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极负盛名,这与天津的历史地理环境、五方杂处的人群结构、多数人长期从事漂泊无定的海运和漕运职业有关。

每到年节,人们企盼着能够与家人平安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共祝来年好运。

这种买价与心理的浓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无法相比的。

天后宫腊月庙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气氛中应运而生的。

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商贩聚集到天后宫内,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年货交易市场。

宫南宫北一带年节需要的杂货和庙内前院的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这种形势至今未改。

” 她还告诉记者,早年间,天后宫内就有许多由配殿改成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吊钱儿、金货以及花鸟鱼虫等,都是非常有名的。

在大家去选购年货的时候,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年货,“逛逛也是享受啊

” 大鼓伴杂耍老少爷们乐一把 旧时的天津,人称唱大鼓的生意人为“吃江湖饭的”。

据传,大鼓这种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尧舜时代朝堂里就设置谏鼓,虽是以下谏上,也有一种教化的意义。

古代,周庄王为了“正风化俗”,曾“击鼓化民”,所以后世唱大鼓的就尊周庄王为祖师了。

过年的时候,唱大鼓的不会在年货市场附近支棚设帐,三面摆上长板凳,一面平地设桌支鼓,当做演员演唱的舞台,谓之“拉场儿”。

所谓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书,什么《呼延庆打擂》、《前后七国》、《杨家将》、《跨海征东》、《薛刚反唐》等等。

这一个年,几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饱耳福的同时,还能一饱眼福。

因为过年的时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会有“杂耍”,这种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将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如抖空竹、耍坛子、踢毡子等)一起演出,称为“十样杂耍”,意为将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集于一堂,让大家在年里好好乐一把。

空竹嗡嗡响花样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个孩子、甚至大人都会兴致勃勃的,因为空竹随着棉线及两根细棍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挥甩、上下起伏,由简单的拉响,到繁复优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当多的。

由于它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在老天津过年的庙会上,都会有人表演。

表演者用两根短竹竿系上白线绳,在空竹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竿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

抖得快,圆盘转得也就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洪亮。

抖空竹时,常常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抖,比赛谁的空竹抖得响亮,谁抖得花样多,最简单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竹抖响亮,抛向空中,带着“嗡嗡”响声,再用竹竿接住,继续抖。

抖空竹的花样还有“猴子爬杆”,即让空竹顺着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转。

复杂的花样还有“攀十字”、“张飞骗马”等。

春节的庙会、年货市场几乎都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大概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简单的玩具,在两根小棒拴着的一根小绳上,一只竹子做的小玩意儿随着绳子的抖动上下翻飞,发出“嗡嗡”的声响。

如今,年过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几只嗡嗡作响的空竹,“嗖嗖”地从人群中飞向天空,随后,急速落下,然后各自被稳稳地用绳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来。

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样不断从人们的眼前划过,令人眼花缭乱。

一会儿从背后飞上来,一会儿又从腿下钻过去,一会儿又在他们的手指间来回跳跃,他们舞出的“流星赶月”、“猴子爬杆”、“蚂蚁上树”等花式令人叫绝。

男女老少齐上阵秧歌扭起来 还有一种与高跷并列为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艺术,天津方言称为“地秧歌”。

67岁的孙凤英老人说:“我是铁杆秧歌迷,一听见唢呐和鼓点声,手脚就痒痒。

当你随着鼓点扭动的时候,连脚趾头都吃着劲。

今年春节,我参加了宁河的秧歌队,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

扭秧歌的门道其实多着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动,都有许多讲究,把喜气洋洋的感觉带给看秧歌的每一个人,把新春的气氛带给每一个人。

”“旧时秧歌都是男的闹,那时候的大年里,男人们装扮上身,吆喝着,欢笑着,在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隔着门缝往外看,一起跟着欢笑。

女子跳秧歌是现在才有的。

” 孙凤英还告诉记者,在京津一带,地秧歌有两种区别:一是踩跷与否,踩跷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与只扭不唱之分。

以上4种形式中,只有不踩跷、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仅配以服装彩绸,随锣鼓伴奏碎步舞扭。

至于“跑旱船”、“跑驴”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会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跷会后,作为大剧目间的一种缓冲表演项目或短节目后的补充项目。

热烈火爆之后,诙谐曼舞,使观众情绪为之一舒。

唢呐伴奏铛子响跨鼓敲起来 据尚洁介绍,相传天津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

法鼓会乐器以鼓为主,放在中央,钹、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

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

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而中幡会是跨鼓和中幡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着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

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

文童轻歌,唢呐伴奏。

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的吉祥词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变换极迅速。

中幡队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红布里。

幡顶斜插旗子两面、灯笼两个、伞盖三把,并系缀铜铃若干,每架各有长幌绳两条(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条)。

每架总重超过百斤,行会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头。

表演时则顶上额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种惊险动作,但幡竿不能离身,不能倒地。

逛庙会的人们会大声地给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认可后,会更加卖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跷踩起来 每当过年,还有一种娱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跷”。

高跷的表演者双足缚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

清代中叶高跷盛行时,高跷腿子曾有高5尺者。

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惊险动作。

天津高跷多属武跷,其舞扭动作,如倒立翻滚、前奔下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观,气氛红火。

清代以来,天津城郊高跷会最为普遍,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

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

在高跷铿锵有力的锣鼓点中,年味越来越浓,喜气洋洋的春节也越过越有意思

“妈妈例儿”,也写做“妈妈论儿”,是京津地区一种民俗事象。

《北京方言辞典》释义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

”《北京话词语》里说它跟“老妈妈例儿”一个意思。

例儿,当然是当惯例、体例、规则讲,是应该仿效或依据的。

妈妈,指长者,从前大都是家庭妇女。

换句不大好听的话说,妈妈例儿就是家里老娘儿们的讲究。

加上老字,则是突出“例儿”的老生长谈性质。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

我看不一定。

由于妈妈例儿来自底层人民,是传承民俗,情况就复杂了,至少有三种情况:一、以迷信的形态出现,包含迷信的内容;二、以迷信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三、以合理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

后二者在民俗学上叫“俗信” 这说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妈妈例儿。

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这是带判断性的妈妈例儿。

有这一回事儿吗

没有。

有人把它与清兵入关联系起来,只是小说家言。

如果确是“真理判断”,即没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头(理发)怎么办

有舅舅的死舅舅,没舅舅的管不了,那还是真理性判断吗

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导合理行为。

正月,人人过春节,它督促人们在春节前做好个人卫生;不搞这种个人卫生,就危及亲属,多厉害

再说,旧社会剃头匠(理发师傅)大都是宝坻县人,旧年年底夜以继日地干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乡过年,你想剃头(理发),哪儿找师傅去

二、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筑新房,或在院子里翻盖新房,最忌讳门或窗对着邻居的门或窗户,所以有了“门对门,净死人”一类妈妈例儿。

这种话,看起来是一种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谬的迷信禁忌,但是,却不能这么简单地做出结论。

因为这是以迷信形态表明一种建筑规程。

门窗对门窗不便于居住生活。

谁家都有隐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别人看见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开的行为。

夏日炎炎,在个人居室内难免袒露上体,或者洗浴,能时时刻刻紧闭门窗吗

显然不能。

还有例如某地有两家门对门的住户。

甲走出自己的屋门时,总是无所谓地前行右拐。

但对门的乙住户换房搬走了,住进新住的丙。

没有几天,丙住户的男人站在门前骂街,“狗眼冲人家屋里看什么”,“不是东西”等等。

甲住户发现丙住户“骂海街”也不依不饶,说:“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样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没人要。

”“海街”骂了几次,甲与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归了派出所。

如果当初盖房的时候,遵守了妈妈例儿这种多年经验总结,把门与窗相互错开,就不会发生这种纠纷。

可见这条看来十分迷信的妈妈例儿,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旧时元宵节天津例儿多 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当舅舅的人可千万别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给外甥送灯。

旧时天津民间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

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

”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结伴赏灯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还有一个习俗,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

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

“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

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

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

金银财宝驮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来,和面蒸制“刺猬、老鼠”。

刺猬的周身剪出细三角尖儿,以高粱米做眼。

老鼠则剪出四足和长尾,用黑豆做眼。

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铣头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两种为一对,分别摆放窗台角、门墩、厨房的灶台角处,头朝外。

转天下午,把各处摆放的刺猬、老鼠头由向外转向屋内,以示把财宝驮回家中。

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则不转动。

十五晚间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种摆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尽礼,燃烛焚香焚黄钱、放鞭炮。

香尽撤下元宵回锅煮热由全家分吃,谓“吃供尖”。

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饭,平时分家单过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凑齐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

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圆圆满满吃元宵 过元宵佳节,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

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两种。

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

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圆”,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

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制成,煮熟后略显硬实。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再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

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

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

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

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

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人们把中西结合在元宵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连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当元宵馅了,还有什么不能煮来吃的呢

清兵卫与葫芦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