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以全诗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原文《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东临碣(jie)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
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
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
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an),山岛竦(sǒng)峙(zhi)。
水:指海水。
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
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竦:同“耸”,高起,高耸。
峙:直立。
〇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
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这里是说林密。
丰:茂密,茂盛。
○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
洪波:巨大的波涛。
洪:大的意思。
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
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太阳和月亮。
之:结构助词,可不译。
行:运行。
若:像,好像。
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即天河,银河。
灿烂:光彩耀眼。
里:义同“中”,里面。
○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
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
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歌:动词,歌唱。
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
咏:用诗歌来抒发。
志:心愿,胸怀。
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
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沧海:“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
《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e),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
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
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
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
又可形容广漠。
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
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
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
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
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
又写作“粲烂”。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解题】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
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
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
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
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
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
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赏析一: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
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
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
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金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
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
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
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
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
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诗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怀抱的。
《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志在容纳,以海自比。
他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反映了他统一国家的大志,这种英雄本色是一般诗人学不到的。
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的根源。
赏析二: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赏析三: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突入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风吹浪打,碣石山岿然不动。
山高风急,激起诗人登高观海的万丈豪情。
这豪情中蕴藏着诗人标领历史潮流,敢做敢为,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品格;凝铸着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傲视群雄,坚毅从容的军事家风采。
满山繁茂的草木,让诗人看到了他中军帐内众多的贤能之士,勇猛之将;看到了他麾下摧枯拉朽的百万雄师;看到了屯田村落里军民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
瑟瑟的秋风,是战旗猎猎飘响;涌起的洪波,是战略决战取得胜利时,将士们冲破道道敌军防线的壮观场景。
看着、想着,南征北战的艰辛;战乱不止,百姓未安,天下尚未统一的忧思;自己的作为仍有人非难、阻挠的孤愤……这时也涌上心头,诗人的思绪怎能不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回荡激烈呢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
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
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晚秋时节的碣石山上草木峥嵘、生机一片,得益于丰厚的水土保持。
日月遨行太空、银河纵横天幕,这至大至刚、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来自于包容万物的沧海。
山,雄伟不失灵秀;海,壮阔不失厚重。
刚柔相济、德威并举政治谋略的施展,“唯才是举”政策的推行,不也正如这山、这海么。
有山一样的品格,有海一样的胸怀,必定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整首诗从字面上看都是在写自然景物,寄情抒怀不见踪迹。
这既反映了诗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政治家风范,也反映出他以“大无”化生“大有”意境的高妙艺术手法。
海山秋色图令人心向神往,《观沧海》诗更令人诵之难忘。
赏析四: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
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
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
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o)县)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
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
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
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
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
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模仿观沧海写首诗
《八扇屏》剧本甲:你念过书吗?乙:没念过书,倒是认识几个字。
甲:你们应当念点儿书啊,省得说出话一嘴的白字。
乙:您别瞧没念过书,识字尽管别多,用字倒也别错。
白字可没有,要有白字您给挑出来。
甲:如今这白字就出来了。
乙:哪个是白字?甲:我咨询您这“给”如何写
乙:啊
算是提手儿一具“手”字。
甲:如何说呢
乙:算是拿这手递给那手吗
甲:别对,是乱搅丝一具“人一口”的“合”字,正字念给(ji)。
山东都说正字,比如在饭馆候饭帐,“二哥,你吃多少钞票我‘给’(ji)啦。
”正字念“给”(ji)。
乙:嘿
保别齐有一具俩字。
甲:什么叫“俩”呀
一是一,两是两。
到钞票铺去换钞票:“掌柜的,您换我两块钞票。
”有说“俩”块钞票的
乙:嘿
一具俩算是仨呀
甲:什么叫“仨”呀?正字是“三”,前门外有三庆戏院。
有说仨庆戏院的吗
乙:明儿我改了
甲:什么叫“明儿”呀
正字念“明”。
电影明星有叫电影“明儿”星的吗
乙:今儿我倒霉
甲:什么叫“今儿”呀
正字念“今”。
当今万岁。
有念“当今儿”万的吗
乙:你别较真儿。
甲:什么叫“较真儿”
正字念“真”。
乙:您净琢(zuo)磨。
甲:什么叫琢(zuo)磨呀
正字是琢(zhuo)磨。
如切如磋,如琢(zhuo)如磨。
琢(zuo)磨琢(zuo)磨,小贫骨头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欢迎追问,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