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佛教圆融名言

佛教经典语录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经典二: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眼睛有病 空中见花 花为幻化 说生说灭 皆是颠倒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色不二 性相不二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叫我们不要胡思乱想 现量见物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空性圆融 万法无碍 一一相 皆具无量义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因果循环 六道轮回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无相为体 相用无穷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迷者为苦 觉者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空性为体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 谁入地狱。

中国佛教神仙体系

在佛教里本师释迦摩尼佛是我们的老师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师,琉璃界药师佛世人治病的,这三位佛被我们称为三世佛,弥勒佛。

接下来是各位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普贤菩萨,。

在下面是各位罗汉,护法等,就不多说了,在佛还有很多很多的佛菩萨,我所说的这些佛菩萨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其实在世间每一个人都是佛菩萨,阿弥陀佛

何谓圆融世故

何谓品性

圆融:1.佛教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2.。

3.犹圆通。

指周密畅达。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

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盘,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世故:1.处世经验,如:人情世故.(shì gù)2.待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人.如:这个人很世故.(shì gu) 相关名言:鲁迅: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巴尔扎克: 世界上没有原则,只有世故,没有法律,只有时势,高明的人同世故跟时事打成一片,任意支配。

切斯特菲尔: 一个不谙世故、办事有条理的人的荒唐念头就是:厌恶那些老于世故的人的耐心。

培根: 有许多很世故很会揣摩人的脾气性格的人,却并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种人所擅长的是阴谋而不是研究。

佛教净心语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一事挂心头,都是人间好时节。

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

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

佛教基本教义

学佛的最求不是长生不老,佛教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阶段。

学佛是学佛的慈智能,把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果能学佛的教导,那么自然也能看开,自然也就不那么忧愁了。

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不是为了长生不老。

欢迎认识佛教。

生活与信仰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

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

良禽也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况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

那么,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

这个问题不能不去探讨。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

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

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

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

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

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

」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

」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

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

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

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

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

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

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

《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

」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

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

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能力。

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

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

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

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

」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

」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

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

」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

」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

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

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

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

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

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

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

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

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

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

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

」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

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

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

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基本教义【四谛】1、苦谛。

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

有三苦、八苦的不同。

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

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

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谛。

亦名习谛。

集是积聚感招之意。

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

3、灭谛。

亦名尽谛,为息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盘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

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

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

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

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

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三谛】即空谛、假谛、中道谛。

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

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

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

《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

”又此三谛,圆融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如观空时,无假无中无不空白;观假时,无空无中无不假;观中道时,无空无假无不中,名为圆融三谛。

《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偈被认为是圆融三谛的出处。

【二谛】即真谛和俗谛。

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

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

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

若以主观认识而论,谓世俗谛是有,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常识见解;言真谛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见解。

实际上,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

又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

缘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缘起,缘起与性空实际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

所以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

如《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大乘佛教各宗,因为传承或立论方法不同,对二谛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有的认为二谛是理,有的认为二谛是教。

天台宗认为二谛或三谛是真实不虚的谛理,故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三论宗认为真俗二谛是两种真实不虚的言教:“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唯是教门,不关境理。

” 【八正道】佛教教义。

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

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

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

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

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

正确的行为。

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

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

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正念。

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

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

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认为只有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学都是邪见。

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

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

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

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

【三十七菩提分】佛教教义。

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

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

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

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

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 四念住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

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

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

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

“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

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

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

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

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

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

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

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

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

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

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力。

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

慧根增长可破烦恼。

《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 七觉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

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

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辩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

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

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

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

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佛教圆融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