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保险业界成功人士的格言

“地球只有一个,欧派却有两个”是谁的名言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爱默生【美】 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黑格尔【德】 短时期的挫折比短时间的成功好。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 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英格索尔【美】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 鲁 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 贝 多 芬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 爱 迪 生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 郑 板 桥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 梁 启 超 “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 鲁 迅 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著名教育专家 舒马赫参考资料:第一盏实用白炽灯 用铂线研制白炽灯,已经相当成功,可是它的价格毕竟太贵了。

他决心要制造一种更好的电灯来。

试验用的线卷每次得从费城的吹玻璃人那里运来,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且在中途又免不了破碎损失,这很使他烦恼。

后来,他干脆雇了一个名叫波姆(Ludwing Boehm )的青年为他制造“玻璃丁包”。

一天晚上,爱迪生留在实验室很晚,他心不在焉地把一块压缩的烟煤在手中搓卷着。

他好像在幻想着什么似的,不知不觉的把手中的烟煤搓成一根细线。

他突然想到,这也许可以制造出比较好的电灯来。

他把身边的一卷棉纱截下一小段,放在炉中熏了约1小时,再把它装在玻璃泡里,抽去空气,而后把电流接上。

这脆弱的棉线立即发出耀目的亮光来。

可是炭线经不住电池的全部的电压,不久就烧断了。

他把这断线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经过炭化后的棉线变得异常的坚硬了。

于是他便加紧努力。

他抛弃了用棉线的方法,试用木材的细条,接着又用稻草、纱纸、线、马尼拉麻绳、马鬃、钓鱼线、麻栗、硬橡皮、栓木、藤条、玉蜀黍纤维,甚至人的胡须、头发都用来当作灯丝。

爱迪生在休伦港车站学电报的时候,麦肯齐站长热心教过他电码。

爱迪生建立研究所以后,特地请他到所里来工作。

这时,麦肯齐已经上了年纪,实际上做不了多少事,爱迪生聘请他来,不过是为了报答他的情谊,让他挂个闲职养老罢了。

麦肯齐是苏格兰人,长着红棕色的头发和胡子。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为灯丝材料冥思苦想,忽然看见了麦肯齐的红胡子,不由眼睛一亮。

他问麦肯齐,为了电灯实验,能不能借用一样东西。

爱迪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挑选了几根粗胡子,先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进灯泡里做实验。

这时,他已经设计出一种新的抽气机,灯泡的真空度有明显的提高。

遗憾的是,实验结果表明,用胡子做灯丝,还是没有成功。

麦肯齐找到爱迪生,把胸口一拍说:“再试试我的头发吧

”爱迪生说,头发和胡子的性质一样,没有采纳。

但是,麦肯齐的献身精神是感人的。

爱迪生先后用近1600种材料进行了实验,但都一一失败了。

从10月16日开始,经过5天的探索,出现了最终的突破。

这次爱迪生又重新使用棉线,他把棉线摆成各种圆弧形,然后放在一个密闭的金属盒内,进行几个小时的炭化处理。

数小时后,取出金属盒,打开后,棉线已成为炭丝。

这时,“巴切勒极为小心地拿着这根宝贝,向吹制灯泡的车间走去,而我则像护送着无价之宝的护卫。

”(爱迪生语)直到第四天,他终于取出了一段完整的炭丝,并顺利地把它装在一个玻璃灯泡里,接通电源。

果然,灯丝发出亮光。

可是,这样的电灯只亮了一会儿,炭丝就被烧断了。

炭丝灯虽然只亮了很短的时间,但却给电灯的研究带来成功的希望。

报纸刊登了这个消息,没想到,爱迪生却因此遭到很多的诽谤和攻击。

在当时,大多是用煤气灯照明,那些煤气公司的老板们怕电灯的出现使他们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就拼命地反对电灯的研究工作,他们竭力要使人们相信,爱迪生是个善于吹牛的大骗子。

有些正统的科学家也付之一笑,认为年青的爱迪生想入非非,不相信他的研究会成功,认为小型电灯是无法制造的。

其他的电灯研究者也攻击说,爱迪生盗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有人讥笑他说:“不管爱迪生有多少电灯,只要有一只寿命超过20分钟,我就愿付100美元,有多少付多少。

”对此,爱迪生的回答,就是以坚定的信心,继续试验。

也有人说:“即使造出来,人们也点不起。

”爱迪生则坚定地回答说:“当电灯普及之后,只有奢侈者才用得起蜡烛。

” 爱迪生立志要发明一种体积小、亮度大、寿命长、可任意开关的电灯。

经过多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在一天傍晚,爱迪生和助手们成功地把炭精丝装进了灯泡。

一个德国籍的玻璃专家按照爱迪生的吩咐,把灯泡里的空气抽到只剩下一个大气压的百万分之一,封上了口。

这为爱迪生的成功提供了先决条件。

爱迪生接通电流,他们日夜盼望的情景终于出现在眼前:灯泡发出了金色的亮光

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电灯发明日。

连续用了45个小时以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

爱迪生后来回忆这难忘的时刻说:“我们坐在那里留神看着那盏灯继续燃烧着,它燃烧的时间越长,我们越觉得神驰魂迷。

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走去睡觉——共有40小时的工夫,我们中间的每个人都没有睡觉。

我们坐着,由心中切望到扬扬自得地注视那盏灯。

它继续燃烧着约45个小时的工夫”。

爱迪生闯过了难关,试验终于成功了。

他很有信心地说:“我认为我们发现了制造它的方法。

如果它现在能坚持45个小时,再过些日子我就能让它持续100个小时”。

1879年11月1日,爱迪生申请对碳丝灯的专利,说明“甚至一根棉线在正确地炭化之后,置于百万分之一大气压的真空玻璃灯泡中,就可以对通过的电流保持100—500欧姆的电阻,在极高的温度下也能保持绝对的稳定。

” 爱迪生没有陶醉。

他说:“成功了一个实用白热灯的发明,我不过踏着一个整个组织的门限而已。

我们一定会不断进行试验,使这灯更臻完美。

”于是,在其后的几个星期,他和助手们便投入了制造灯泡的工作。

他不断改变灯泡的尺寸和形状,变换引入灯丝和密封灯泡的方法。

爱迪生的同事又仿照这些灯泡制造出许多复制品,一些挂在实验室,一些送入爱迪生的家里、巴切勒先生的家里,以及乔丹太太的廉价旅馆中。

然后树起电线杆,将这些电灯与实验室的发电机相连。

还有一些灯泡,被悬于街道上空。

直到12月底,爱迪生才公开告诉人们他试验电灯成功的消息。

为了利用传播媒介对电灯进行翔实的介绍,他请来了纽约《先驱报》的记者马歇尔福克斯,允许他随意参观实验室,随意提问。

12月21日,《先驱报》的记者福克斯被过早地允许发表了他的关于爱迪生发明电灯的震撼世界的报导。

文章除了占据一个整版,还在次版占了一栏,大小标题共11个——“爱迪生之灯”、“伟大发明家在电力照明方面的胜利”、“一张纸片”、“不用煤气,不出火焰,价比油廉,然而却光芒四射”、“在炉中转换”、“成功后的炭丝灯的全部构造”、“十五个月的血汗”、“关于他在电灯、燃烧器和发电机方面不知疲倦的试验”、“在棉线上的成功”、“魔术师的喜剧”、“电灯史”。

由此可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那个记者把爱迪生的魔法讲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电流通到“一口气就能吹走的小纸条上”就产生了一种明亮的、美丽的光,像意大利秋天日落时分的柔光。

爱迪生无意于作出谦逊的姿态,他宣布门罗公园将于1880年新年除夕用这种神奇的新光源来照亮。

从圣诞节到新年这一周时间里,人们成群结队地前往门罗公园,去观看爱迪生的奇迹般的“未来之光”。

这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除夕晚会。

在1879年最后一个寒冷、大雪纷飞的晚上,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载了3000人来到门罗公园。

他们来自纽约和费城。

纽约《先驱报》于1880年初对这一非凡的景象进行了报道: “由于来客络绎不绝,一个容纳二、三十位技工工作的实验室已经停工一个星期了。

这些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使这个方圆数英里的小镇堆满了形形色色的车辆——这当中有男、有女,有农民、技工,也有各种体力劳动者和孩子—与此同时,火车上又走下银行家、掮客、资本家、观光者,以及急于要做生意的有关方面代理人。

” 庆祝会计划在天黑时开始,爱迪生叫所内人员从研究所到车站一路上都装上电灯,等第一班火车进站,立刻亮灯。

当火车开始到达这个冬天的黑暗时,爱迪生开动机器,40个白炽灯泡全部点亮。

电灯像金色的花朵闪闪发光,把雪地照得通明。

从火车下来的人,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

研究所庭院内发光的数百盏电灯使人们神魂颠倒,目为之眩,他们惊奇得都屏住了呼吸。

使他们难忘的不仅是这些灯本身,而更多的是这些灯竟能随时开关。

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这里简直像另一个世界

他们都为历史上这一伟大发明赞叹不已

人们忘了寒冷,到夜深12点还不想回去,到处听到有人高喊:“爱迪生万岁,爱迪生万岁

” 爱迪生依然守在机器旁,以使电灯发光。

他穿的是旧的、到处是穿了洞的脏衣服。

人们认为他是一个不重要的人物。

他的穿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却能使他听到人们在谈论些什么。

“这是大自然都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这样说道。

“你曾见过这么漂亮的东西吗

”另一个人说道。

一位当地老人给灯丝取了一个英语绰号,叫做“烧红了的发夹”。

他说:“看起来是满漂亮,可我就是死了也弄不清这烧红了的发夹是怎么装到玻璃瓶子里去的。

” 庆祝会所使用的电灯,寿命是170个小时,碳丝是用厚纸烘烤的东西,短短两个月时间,爱迪生已作了这么大的改进。

他在致词时说:“大家称赞我的发明是一种大成功,可是这尚在研究途中。

在灯泡的寿命没有到达600小时以前,还不能算是成功。

” 这一句话,使参加的人又一次感到惊讶。

对于门罗公园戏剧性的展览,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爱迪生不断收到从各地发来的信,电报和礼物,人们称赞他是一个伟人。

全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都报道了这一盛况,并赞不绝口地说,自从阿基米德以来,爱迪生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科学家,非常可能是所有时代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1879年夏,每股100美元的爱迪生电灯公司股票曾跌至20美元。

经过圣诞节后那次成功的展览,公司股票价格又开始暴涨。

康克林参议员放出消息说,他正以每股3000美元的标价购进。

银行家奥古斯特贝尔蒙更不甘落后,称他正以3500美元一股的价格收购爱迪生电灯公司的股票,并表示以后愿以此价继续购入。

拥有相当股权的摩根公司的德莱克塞尔也在盘入爱迪生股票。

小股东们都把握住手中的股份,希望能出现每股5000美元的市价。

人们开始编造爱迪生的故事。

许多愚昧无知的人相信,晚星一定是爱迪生挂在天空的一盏电灯。

几百人致信这个发明家,打听传说中的“爱迪生星”的情况。

爱迪生最后叫纽约《先驱报》刊登他的声明,说明他没有拿星星做实验。

发表的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是关于传说中他本人和他的超人能力。

这些荒诞故事仍然流传开来并使人相信。

有一名记者写了这样一篇荒唐的报导:“爱迪生用特殊化学处理方法做成衫衣,这种衫衣有365层,但是很薄很薄,穿这种衫衣的人,只要每天剥掉一层,一年到头都可以穿着干净的衣服,爱迪生本人现在就穿着这样的衫衣。

这种衫衣才是门罗公园研究所的珍奇发明品,定名为爱迪生衫衣。

” 这件事竟在美国500种以上报纸刊登,甚至传遍了全世界,以致来自世界各地查问这种衫衣的函电雪片似的飞来,有的甚至寄来汇票、现金,一定要买。

这对爱迪生来说,当然是大灾难。

他曾生气地说:“这种胡说八道的可恶记者,真想揍他一顿。

” 除了这些荒唐的报导以外,有些电业界的人士和报纸对爱迪生的发明持怀疑态度,甚至咒骂攻击。

圣诞节过后两天,伦敦《泰晤士报》驻纽约的记者、费城地方电报公司的总裁,以至《费城大众纪事报》的副总编来到门罗公园。

从《泰晤士报》曾发表的报道来看,他们对爱迪生的发明持怀疑态度。

报上说爱迪生“所有努力已彻底失败”。

电气工程师伊莱休汤姆森1880年初参观了门罗公园后表示,白炽灯很难成为有利可图的产品。

一年之后,著名的沃纳冯·西门子认为,从经济角度上讲,这种灯无法与电弧灯相抗衡。

另外,纽约《先驱报》还在1月5日刊载出w ·E·索耶的一封来信,信中说:“由于迄今未能造成一只完善的白炽灯,因而我不相信有人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功。

”信中还说:“尽管传说爱迪生先生的电灯能连续燃烧240个小时,但我仍然肯定,爱迪生先生的电灯,如果能达到煤气灯所发出的光亮标准的一半(更确切地说就是12支光),那么它连3个小时也坚持不下去”。

有一家报纸受煤气公司财团的操纵,竟以“爱迪生的惨败,新年夜欺骗大家”为标题,对当时的表演进行了歪曲的报导:“在当时表演的数百盏电灯中,没有一盏比煤气灯稍稍明亮些。

参观者的失望情绪非常明显。

……观众对于那种电灯悻悻而去的神态,已充分地预示着这种电灯的前途如何。

” 更有甚者,煤气公司的老板们雇用一批流氓破坏爱迪生的发明。

一天,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广场,公开试验他的白炽电灯。

在许多的参观者中,有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实验的机器和工具后面,慢慢地靠近配线,当他用熟练的技术触摸配线时,配线马上就燃烧了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若再让发电机把电流送到配线,就会发生很大的事故。

这个人看看四周没有人,就很快地做完,然后又回到参观的人群中。

后来,当爱迪生打开开关时,装在配线里的保险丝断了,白炽灯也就不亮了。

这时,爱迪生研究所的一个人一把抓住这个人,因为他从研究所的楼上,看到了这个人的破坏行为,所以就赶了下来。

于是,这个人的身份暴露了。

大家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他回答说:“因为对方给我钱。

为了破坏爱迪生的实验,我混进了参观的人群,找机会去弄断配线,想使爱迪生的实验失败”。

由于坏人的破坏,这次实验不能顺利进行。

此刻,参观的人群中马上有人吹起口哨,也有人责骂爱迪生的失败。

讲解实验的人只好作解释:“请大家静一静,这次的失败,并不是我们的产品不好,而是因为有人把配线弄断,破坏了我们的实验。

各位不必害怕,我们将重新开始实验”。

于是参观的人们给以很大的掌声。

不久,打开开关,实验又开始进行,数千个白炽灯把门罗广场照得通亮。

尽管有人怀疑、攻击、破坏,但爱迪生深信,等到电灯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后,一定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到那时,这些谣言、中伤、攻击自然会烟消云散。

致力于白炽灯的改进 在1879年最后一周门罗公园电灯展览之后,爱迪生的电灯设想的中心,一直是如何从总的发电装置向广大地区输送电力。

首先的项目是完善安装在居室、寓所和商业建筑里的电力设备。

1880年1月初,他提出了关于电灯、制造高真空的装置和一种特殊灯泡、灯架的专利申请。

到年底之前,他的专利内容达56项之多,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有关电灯、发电机、辅助设备及各种形式配电装置的申请。

在爱迪生的众多研究项目之中,改进灯泡是主要的攻关内容。

爱迪生不断对灯泡的形状进行改进。

1879年末,灯泡还是带有长颈的圆形,灯丝直伸到最里端,铂制的穿入线被封在里端的顶上,灯泡的顶点是尖的。

又过了几个月,爱迪生通过加大灯泡的尺寸来提高白炽灯的亮度。

后来,他又在灯丝连接处使用了一种德国玻璃,以使灯泡得到更好的密封。

不久他又放弃了这种作法,灯泡的形状也再次改变。

在整个80年代,爱迪生对白炽灯不断地进行改进。

他认为,换灯泡无须找来电工专门作业。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反复进行试验。

先是在灯泡下装配了木制插座,然后又将木制插座改为熟石膏插座。

最后,爱迪生发明了一种螺帽,这是从煤油罐的螺旋盖上得到启示后改装而成的。

爱迪生为检验灯泡的性能,把电灯拿到轮船上进行试验。

1880年5月,一艘3200吨的钢壳轮船“哥伦比亚”号从宾夕法尼亚切斯特的造船厂启航,作绕过合恩角前往加利福尼亚的首次航行。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艘由电灯照明的轮船。

“哥伦比亚号”经过两个月的航行抵达旧金山,船上的全部115盏白炽灯在连续照明415小时之后,仍然熠熠发光。

翌年,爱迪生在伦敦的霍尔本高架桥开动了第一个城市白炽灯照明系统。

由爱迪生设计的,从纽约运来的两台巨大的发电机给周围地区,包括英国中央邮政大厦地区在内的大约2000盏电灯提供了电力。

提高灯泡耐久率,是爱迪生改进白炽灯的重要一环。

经过一年多的改进,他的一只样灯以16支光的亮度燃烧了1589个小时。

虽然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需求量的减少,但电灯的普及使这种需求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

1882年,大约制造了10万只灯泡;10年后,年产量就达到了400万只;到1903年,年产量已达4500万只。

灯泡的销售量如此之大,与降低灯泡生产成本有直接关系。

爱迪生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第一批灯泡每一只生产成本约为1.25美元,爱迪生估计,为了与已有的照明方式竞争,这些灯泡每只售价必须不超过40美分。

若要按这个价格出售,他必须对灯泡生产保持控制权,并且在努力把灯泡生产成本降低到有利可图的水平的同时,他本人承担亏损的风险。

在灯泡生产的第二年,他把生产成本降到每只1.10美元。

第三年,降到50美分,第四年降到37美分。

当他使每只灯泡成本降到22美分时,他就卖掉制造权,把精力集中到其他研究项目上去。

为了提高灯泡的质量,延长灯泡的寿命,爱迪生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适合制灯丝的材料。

到1880年5月初,爱迪生拿起记事簿算了算,他试验过的植物纤维材料共约6000种。

虽然灯泡试制成功了,但他总觉得灯丝结构还不能令人满意,质地不够匀称,因而发出的亮光也不怎么理想。

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爱迪生在试验室拾到一把蒲葵扇。

爱迪生把它拣起来,看了又看,眼睛盯到它四周缠绕着的细细的一圈竹丝上。

由于他一直在思考着用哪种合理的纤维有机物来做灯丝,所以马上就把竹丝取下,交给助手立即做试验,没想到,效果空前好。

爱迪生高兴极了,他决定,一定要寻找世界上最好的竹子,充当电灯的灯丝。

于是爱迪生详细调查有关竹子的资料,目前已经知道的就有1200种,他准备把1200种的竹子,全部拿来实验。

他的做法确实很彻底,从研究所的人员中,选出20人组成调查队,准备了10万元费用前往世界各地。

爱迪生本人也亲自到西印度群岛中的牙买加岛,拿回各种竹子。

中国和日本产竹种类最多,故从两国入手。

他初派威廉穆尔(William H.Moore )于1880年夏赴东亚,深入中日内地。

穆尔历尽艰辛,采竹多种带回。

爱迪生选定一种最合适的日本竹子,即与日本农户订好合同,按时供给若干量。

日本农户善于改良竹种,竟能出货日佳,爱迪生以为此竹纤维特别均匀,乐于久用。

1880年12月,熟识南美植物的约翰·C·布劳尔(JohnC.Brauner )奉命赴巴西帕刺深入森林,跋涉2000公里,经白人未经之地,采得丰富的草本及梭榈。

实验室中的职员塞格里多耳(Segredor )则受命前往古巴求纤维。

在他抵哈瓦那时,即患黄热病,未一周而亡。

爱迪生以为古巴未必多产适用之竹,才不再遣人。

爱迪生还派人到佛罗里达探扇叶梭榈,派人到牙买加寻竹。

但梭榈无一合格,而竹子也都不如已入选供商用之日本产竹。

汉宁顿(Hanington )则旅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及巴西极南部。

其冒险最甚者,当推弗兰克麦克高恩(Frank Mc -gowan )。

他旅行到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南美三国荒野,寻找特殊的竹子。

在他旅行的98天中,麦克高恩甚至不敢脱下衣服睡觉。

在途中有时碰到洪水,有时遭土人袭击,也有猛兽的危险,再加上黄热病等,总共花费了15个月时间。

1889年5月2日,纽约《夕阳晚报》称麦克高恩之行可与古来最大旅行家之名著并立。

新泽西州一位学校的校长詹姆斯里喀尔顿(JamesRicalton )也为爱迪生效劳。

他经英国穿苏伊士运河,抵锡兰,入印度。

穷搜高原幽谷,更经缅甸及马来半岛他部,始取道中国日本而归。

他旅行一年整。

里喀尔顿说:“觅得一种纤维,胜厂中现用者二三倍。

” 他所发现的竹子中,有直径30公分,高达30公尺像巨木似的大竹。

从世界各地采集来的竹子,大约有6000种之多,结果以日本的竹子所制碳丝最为优秀,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

直至1908年的9年间,日本竹一直是供应碳丝的主要原料。

寻竹者的行动颇为公众所关注,《纽约晚太阳报》在报道其中一位寻竹者时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没有任何神话或寓言中的英雄能在拯救某一绝代佳人之时表现出像这位无畏的文明先驱者所表现出的那种降龙伏虎之勇。

就是提修斯、齐格菲或神话故事中的骑士,也会羡慕爱迪生的这些不可阻挡的助手们的胜利”。

爱迪生的进取心永无止境,他对于竹子做灯心,仍不能满意,于是他又发明一种化学纤维代替竹灯丝,又把灯泡质量提高了一步。

再往后,试验工作重新转向耐热的金属方面,结果才改用钨作灯丝。

从此电气发光的效率,比以前增加3倍,使用范围也空前扩大,逐渐遍及全世界。

1921年,美国共造钨丝灯15497.1万盏,这便是我们现在所通行的灯泡。

爱迪生坚持不懈地研究,终于获得成功。

爱迪生的白炽电灯光亮充足、柔和、无声、无味、无害于人体健康。

1880年1月3日美国哈泼尔周刊刊载记者一篇《白炽灯之印象》的报道说:“此事似难置信……竟可发生电光。

……为最明洁而纯粹之光,如一团球状之太阳光,毫无毒害我人之任何气体或蒸汽,不受气候或风雨之影响,不需火柴引燃,亦不放烟气,具有均匀稳定之光亮,一如晴天时之太阳光,但其所费价格,则又较最便宜之油灯为低”。

爱迪生发明电灯一般的事实,使得曾咒骂过爱迪生的人改变了看法,谦逊地向电灯发明者道歉。

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说:“当1879年爱迪生先生发明白炽灯的消息传来时,一般科学家,特别是我自己,很怀疑这消息的真实性。

那种马蹄形的纸质灯丝,看来是支持不住机械震动的,而且似乎也无法长期地保持发射白光。

然而,爱迪生先生却并不失望,他不顾别人的指责,坚持继续研究,终于获得了成功。

使我们对他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不得不表示衷心的敬佩。

” 另一个有声望的人物,在一次科学团体会议上这样说:“过去,我们对爱迪生先生,曾经有过不少冷酷的指责,其中我本人也许称得上是最最严厉的一个。

现在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宣布我的信心:我完全相信,爱迪生先生已经彻底解决了他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使他的任何敌手,除了甘拜下风以外,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其他表示的了”。

如同贝尔不是电话的唯一发明家一样,爱迪生也不是电灯的唯一发明家。

早在爱迪生之前,英国电技工程师斯旺(j .Swan )从40年代末即开始进行电灯的研究。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斯旺最终找到了适于做灯丝的碳丝。

1878年12月18日,斯旺试制成功了第一只白炽电泡。

此后不久,他还在纽卡斯尔化学协会上展示过他的碳丝灯泡。

而当他的有关白炽电灯的实验报道在美国发表之后,也曾给爱迪生以直接的帮助。

可是,与爱迪生不同的是,斯旺在发明白炽电灯后,直到1880年才去申请专利;直到1881年才正式投产。

而在灯泡投产之后,他未能像爱迪生那样建立相应的发电站和输电网。

这样就使得爱迪生后来居上,成了人们公认的白炽电灯的发明家。

斯旺比爱迪生起步要早,发明要早,但反而没有像爱迪生那样取得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斯旺的科学资金没有爱迪生那样雄厚,爱迪生为研制电灯前后投资达50万美元;而斯旺的投资却极为有限。

其二,在人力上,爱迪生有一个技术力量很强的爱迪生实验室;而斯旺在实际研制工作中只有一名助手;其三,爱迪生注意到了发电站、输电网等配套工程;而斯旺则无力进行这样的配套工程的建设。

由于这些原因,从发明白炽电灯后所产生的影响来说,爱迪生要比斯旺大得多。

电灯是19世纪末最著名的一项发明,也是爱迪生对人类最辉煌的贡献。

人们对爱迪生作出高度的评价:希腊神话中说,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偷来了天火;而爱迪生却把光明带给了人类。

参考资料:

列出对我国改革开放做出卓越贡献的20个人物 50分!

刘汉元 (1964年-) 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在四川省水产学校读书;1981年9月至1986年,在眉山县水电局工作,任技术员、高级工程师;1986年创办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通威饲料厂),1992年至今任通威集团总裁、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汉元从1983年下海就投身水产养殖。

1986年,22岁的他建起西南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加工厂。

如今,通威集团已连续9年占据中国水产饲料第一的位置,刘汉元因此被称为“鱼状元”。

从上世纪80年代初500元人民币创业,到如今超过200亿元的销售额,刘汉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价值追求,通威集团在饲料行业积极进行资本扩张的同时,还把眼光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刘汉元和他带领的通威集团,无疑是中国经济30年历史跨越的一个缩影,也为民营经济下一个30年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样本。

吴仁宝 (1928年-) 1954年2月,任江苏省江阴县华士瓠岱乡人民政府财粮委员,之后历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2003年7月起任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他不断创造着自己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他是“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他成功造就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他的成功在于两大因素:与时俱进和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从上世纪60年代冒着风险创办小磨坊和小五金厂,到上世纪80年代坚持走发展做大集体经济的道路,再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村两制”的新尝试,吴仁宝大胆的尝试都合上了改革的节拍,带领着华西村走上了符合村情民情、实现共同富裕的好路子。

他有句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只能吃三餐;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柏广新 (1955年-) 历任黄泥河林业局党委副书记,黄泥河林业局副局长、书记,延边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延边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延边州林管局局长,延边林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现任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当年担任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时,柏广新“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掀起了延边林业“二次创业、战略转移”的改革风暴,使一个林业企业迅速焕发青春。

任职吉林森工后,他又对公司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的改革。

实现了加工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辅业全部转制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职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对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目标。

这次重大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着森工企业发展的产权单一、企业办社会、冗员过多、主业不突出、创利能力不强等五大历史难题,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森工集团成为柏广新的未来目标。

隋凤富 (1956年-) 1977年9月参加工作,高级经济师。

曾任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八五七农场十队工会主席,省农垦总局八五七农场党委副书记,九三分局局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副局长,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隋凤富作为老农垦人,见证了农垦队伍在黑龙江昔日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形成了年提供150亿斤商品粮的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如今在隋凤富的带领下,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通过出让国有产权、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了现代企业的制度,他使这个龙头企业在做大的同时,还着力在做强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转变,拓宽和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企业外向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傅光明 (1954年-) 被誉为“中国养鸡第一巨人”、“中国鸡王”。

多次获得“全国乡镇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并当选福建省工商联副会长、福建省政协委员, 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现任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光明自1984年创业以来,将仅2万元资产的小企业发展成为现有资产8.8亿元的出口创汇型食品加工联合集团企业,从一个个体户发展成为南方最大的肉鸡饲养加工企业、肯德基全国核心供应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由傅光明带领的福建圣农集团倡导的“农业工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业系统化”,对全国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他用工业的方法做农业,规范了农业各个流程,摈弃了传统的“公司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将散养户变成企业的产业工人,杜绝散养户活鸡进厂的大门。

他把做优质产品、讲求信誉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谢国民 (1939年- ) 出生于泰国。

在香港大学毕业后回到泰国。

1963年进入其父创办的泰国正大养蜂集团。

1968年被擢升为正大集团总裁;1989年起至今任正大集团董事长。

此后,他在中国各地陆续建成100多家饲料厂,50多家家禽养殖场和6家一条龙工厂。

他精明能干,勤奋而富有开拓精神。

他雄心勃勃利用外资,苦心经营,敢于向外开拓,苦干了5年,很快使正大集团走上繁荣道路,业务蒸蒸日上,进入黄金时代。

1968年他被擢升为正大集团总裁至今。

汕头创办经济特区之初,他率先领取第一张外商营业执照,办起正大康地饲料厂,从此,他先后在中国各地建成100多家饲料厂,50多家家禽养殖场和6家一条龙工厂。

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守业,并用自己企业家的大气和眼光,将正大集团的“版图”步地扩张,使之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农牧工商一体化的跨国企业,在世界农业企业化中也名列前茅。

马蔚华 (1949年-) 生于辽宁锦州,经济学博士。

曾任辽宁省计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等职务;1999年3月至今任招商银行行长。

他是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他导演了招商银行近年来“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国际化”的三出大戏。

他使得招商银行拥有统一的电子化平台,率先开发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吸引了大批高端用户,同时树立了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

他率先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改造银行业务,建立网上银行,抢占了金融领域的制高点;他将原始的服务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嫁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完美组合。

招行也从一家后起的小银行,成长为拥有“中国最健康、最有潜力”美称的银行新锐。

王 军 (1941年-) 生于湖南,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曾任江南造船厂工程师、武昌造船厂工程师,1977年至197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1979年进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业务部工作;1995年至2006年任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

自1979年参与中信公司创建,他在中信工作达27年之久,掌舵中信这个超大型企业超过10年。

他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旗手,带领中信集团打破了中国金融业实施多年的绝对分业的模式,并开始朝混业的方向进行积极探索。

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控股自2003年以来就着手“中信金融通”的设计、研发工作,“中信金融通”意味着有混业经营基础的中信控股,已经在为混业经营做更进一步的尝试。

中信集团公司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以金融为主业,涉及众多领域的国有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王军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宪章 (1942年-) 河北霸县人,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

曾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现任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

他是我国金融系统乃至国际金融界广泛关注的风云人物。

他利用丰富的保险从业经验和国际视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中国人寿积极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完成了公司众多历史性跨越,成为内地第一家进入全球500强的保险企业。

他提出“高效、务实、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拓宽销售渠道、适时调整销售策略,成功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导权。

他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领导和推动了中国人寿的股份制改革,并成功完成了中国最大国有保险企业的重组和境外上市工作,创造了当年全球最大的IPO,揭开了中国人寿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杨明生 (1955年-) 辽宁海城人,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

1980年进入中国农业银行工作,2002年12月主持中国农业银行全面工作,2003年9月就任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2007年7月,就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

2002年后,他一直主持中国农业银行全面工作。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相对落后。

对于农行改革的难度,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农行历史包袱重,且改革必须与整个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因而综合改革难度最大。

在他的领导下,农行丝毫没有放慢改革的步伐。

按照国家确定的“一行一策”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原则,他带领农行迎难而上,用最快的速度拿出重组方案,以内部改革为重点,通过内部改革推动体制变革,提高农行面向市场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消化各项沉重的历史包袱,为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农行成功上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法兰克?纽曼 (1942年-) 196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有超过30年的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

曾任美洲银行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首席财务官,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美国信孚银行集团总裁、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现任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他由深圳发展银行2004年年度股东大会选举为深圳发展银行第六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自2005年6月起至今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任职美国财政部时,他要面对数万亿美元的赤字;走马上任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等着他的同样是巨大的压力——144亿元不良贷款。

上任三年多来,他给出的“成绩单”令人瞩目。

在他的领导下,深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准不断进步。

随着重点核心业务的强劲增长,深发展2007年的净利润创下该行20年历史上的最高点;2007年全年资本金的增额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

范勇宏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干部,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干部,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查委员会第五、六届委员。

现任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财经委投资基金法顾问。

从1998年受命筹备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至今,他秉持着讲规矩、守信用、长期发展、稳步前进的原则,带领华夏基金从我国首批成立的全国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发展成为大型基金管理航母——2001年、2002年整体投资业绩位居业内第一,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200亿元,累计分红超过30亿元。

以创新著称的华夏基金还完成了中国基金业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创新活动,开辟了一条封闭式基金“起死回生”的通途——“封转开”,为封闭式基金转型树立了一个标杆。

而在这次基金业“拓荒之旅”中,范勇宏功不可没,他的勇气、智慧和责任感令人钦佩。

郭树清 (1956年-) 内蒙古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

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秘书长、贵州省副省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现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拥有深厚学术背景的他,曾是中国市场经济框架体系的重要设计者之一,有着省级政府的管理经验,也曾主政外汇管理局管理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目前掌舵资产超过7万亿元的中国建设银行。

他性格耿直,非常直率,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独到看法,是个思辨型学者;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和担任政府官员,使他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经验。

他入主建行后,带领建行在股份制改造、冲刺上市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2006年,在他的领导下,建行成功实施了中国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以97.1亿港元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高良玉 (1965年-) 安徽枞阳人,经济学硕士,经济师。

曾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股票处工作,1993年至1997年任证监会发行部副处长,1998年任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9年起至今任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

提起南方基金,熟悉基金业的人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高良玉”三个字。

他是南方基金发展至今的关键人物。

他敢做敢为、思维缜密、紧跟市场,10年来,南方基金虽然经历了几次风浪,却每次都能处变不惊,化险为夷,一直在行业中保持着第一梯队的位置,无论在产品创新还是管理规模都是如此。

高良玉带领着他的团队用铁的事实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首先把基金规模做大,然后其它问题再在发展中应对化解。

中国基金业的10年发展史,也是南方基金作为领头羊的开拓史,高良玉和南方基金已经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一个标志。

常振明 (1956年-) 北京市人,MBA学历,高级经济师。

曾任中信实业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信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兼行长;后重返中信集团工作,现任中信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在金融业界威名不凡,然而人们却很少听到他的声音,既没有豪爽之言辞也不见鲜明之笑颜,但这正显现其沉稳专注。

外界拿他专业围棋选手的背景来揣摩其帅才,认为一切已寓于其中。

中国银行业的体制疾患由来已久,无论是难以逾越的“诸侯割据”还是错综复杂的行政关系,而对常振明来说,这盘金融大棋局都烂熟于心、掌控得当、信手拈来、妙子连珠。

在常振明加盟建行期间,建行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成为首家上市的国有控股银行。

常振明“功成身退”,重返中信集团,而此时中信集团的金融改革,也已进入实质阶段。

董文标 (1957年-) 河南人,曾任河南金融管理学院副院长,交通银行郑州分行行长、党组书记,交通银行董事,海通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1996年2月起担任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行长,现任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

深谙国际金融规则的他,最初毕业于一所中专,在学校任教多年。

由他撰写的《中央银行概论》让他在银行界崭露头角,颇受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赏识。

他在银行管理、金融证券方面积累了19年工作经验,带领民生银行通过商业化运作的方式,为中国银行业入股美国银行业提供了新的操作模式,并为国内商业银行实现全球化经营贡献经验。

在执掌民生银行之前,他已经在金融界创造了多个奇迹:他使交通银行郑州分行的利润超过当地所有的金融机构;他按国际标准化股份公司的形式组建海通,使海通证券发展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证券公司之一。

王林祥(1951年-)内蒙古包头人。

1970年在原伊盟绒毛厂参加工作;1981年任伊盟羊绒衫厂副厂长;1983年任伊盟羊绒衫厂厂长。

1991年至今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1999年12月至今任鄂尔多斯集团董事局主席。

从1983年至今,他带领着伊盟羊绒衫厂一路走到今天的鄂尔多斯集团。

他为中国创造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纺织业民族品牌。

“中国羊”在他的牵引之下,沿着改革开放的大道,变成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世界狼”——鄂尔多斯不仅实现了持续二十多年赢利,而且将其它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同行业世界排名前五位的其它四个集团,全加起来也赶不上鄂尔多斯。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战略重点西移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中,鄂尔多斯集团又斥巨资打造重工业园区,大举进军煤炭、电力、冶金和化工产业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帷幕。

王国春(1946年-)四川人,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

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四川省珙县忽厂技术科副科长、生计科科长、四川省珙县磷肥厂副厂长、厂长、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党委书记,并任宜宾市政协副主席。

现任五粮液集团董事长和党委书记。

从1985年至2007年,王国春一直是五粮液的当家人。

他凭借品牌买断的经营模式将五粮液从一个地方中等规模的国有企业变身为国内白酒业老大。

年均40%的增长速度、连续十多年的全国产销量第一、累计为国家上交98亿元税金、资产达到160亿元、品牌价值306.82亿元,王国春可谓硕果累累。

在王国春的带领下,五粮液先后开发研制了“包包曲盒式立体发酵微机监控系统及制曲新工艺”、“微机配料系统”、“微机勾兑专家系统”等独创先进工艺新技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5家科技进步型企业之一。

五粮液两获全国质量管理奖,成为酒类企业之唯一。

刘存周(1944年-)1976年开始从事医药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1997年调任哈药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0年一举坐上中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第一把交椅。

刘存周因此被业界人士誉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比尔·盖茨”。

2007年9月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

刘存周是国内医药界的热点和焦点人物之一。

他是曾经的“哈药教父”。

在主持哈药期间,刘存周“精干主业、优化副业、收拢五指、形成拳头、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规模经济”的思路使集团销售利税大幅增长。

截至2004年10月,哈药集团累计创造利税56亿人民币——而在3年前,哈药集团共有23家亏损企业,潜亏5.3亿元人民币。

他对产权改革有颇多想法,他希望引入外部股东,避免政府一股独大过多干预,使哈药能在一个顺畅的体制通道中尽快变身为国内医药产业巨头。

后因重组思路与相关部门相异而黯然辞职。

目前,他正帅领中国医药集团稳步推进。

李金元(1958年-)河北沧州人。

1992年李金元用积蓄加上借款共2000万元人民币创建天狮集团并投入到高钙产品的研发。

目前天狮已发展成一家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多种产业并存发展的大型跨国集团。

现任天狮集团总裁。

数年间,李金元率领天狮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直销企业之一,他抢在中国加入WTO之前率先在海外开发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业务辐射全球六大区域的190多个国家,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公司。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做了表率,在国际社会建立起牢固的市场框架。

继“健康人类,服务社会,发展实业,报效国家”的企业理念后,李金元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网互动”、“新置换”、“新超市”三大理论,保证了天狮集团健康、长远、有序地发展。

李金元热心慈善事业,历年来对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已超过14亿元,并获得“2008年度中国十大公益楷模”等殊荣。

朱新礼(1952年-)1974年至1988年,任山东省沂源东里工业集团总经理。

1991年至1992年,任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

1992辞职下海创立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1994年创立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

朱新礼带领汇源员工在全国各地创建了27个现代化饮料食品企业,带动了40多个果蔬等原料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基本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构建了庞大的果蔬产业化经营体系。

“汇源”商标为国家驰名商标,汇源牌果汁饮料为中国名牌产品。

一个总资产只有49亿人民币的汇源集团,通过授权资本,巧妙地将汇源果汁推向国际资本市场。

此后,通过全资控股的汇源控股,坐收超过74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

而可口可乐开出的25亿美元收购价,更是将朱新礼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朱新礼因其“资本”之路独特而曲折而备受关注。

张 茵(1957年- )广东韶关人。

1985年赴香港开始废纸回收贸易,1988年在广东东莞建立了自己的独资工厂,1990年,与丈夫刘名中建立美国中南有限公司,1996年在广东东莞投资1.1亿美元建立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20年间,从3万元到270亿元,财富增长90万倍;从“废纸回收”到“大陆首富”,地位跨度天翻地覆,她的传奇依靠的是:变废为宝。

用十年的时间,她成为了美国的“废纸回收大王”;同样用了十年时间,她又成为了中国的“造纸大王”。

她凭借自己的敏锐独到的眼光和诚实专一的经营,创造了一个行业的神话。

她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白手起家者。

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再从美国回到内地,她一次次开始新的创业。

她说自己喜欢那种徒手打天下的感觉,希望能做中国的阿信。

而她的成功也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创业者的创新激情,被誉为平民创业的楷模。

宗庆后(1945年- )浙江杭州人。

改革开放初期,在杭州工农校办做厂业务员; 1986年-1987年,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1987年-1991年,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厂长;1991年至今,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把一个靠借款10余万元创业的校办工厂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近百亿的企业,创造了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依靠他“企业家的直觉”配合务实的经营,娃哈哈每一项产品都排到了行业前列。

凭借他精心编织的市场网络,娃哈哈产品推广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成为大江南北共知的广告语。

他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行的治理方式——家长式的管理来带动娃哈哈,走过了异常艰辛之路。

如今的宗庆后在捍卫他苦心经营的娃哈哈品牌,他与达能的恩恩怨怨,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创业、探索的曲折历程。

季克良(1941年-)江苏南通人,高级工程师。

1964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至今。

1981年,季克良任贵州茅台酒厂副厂长,1991年任厂长兼厂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现任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季克良在酒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有绝对的发言权。

他曾发表白酒技术管理论文数十篇。

1998年任贵州茅台酒厂厂长兼董事长,带领茅台酒从1999年到2002年的年销售收入从6亿元上升到20多亿元,稳居全国前列。

是他,一手将茅台从年产不足千吨的小作坊,做成了现在年产量超过1.6万吨的大企业。

是他,将茅台推向了历史最辉煌的顶点。

季克良还是我国著名评酒专家,曾任全国第四届、第五届评酒委员,中国白酒协会常务理事,中共十五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1995年被评为“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

殷顺海(1953年-)高级经济师。

现任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

在殷顺海担任同仁堂集团董事长十多年间,改革思路非常清晰,同仁堂通过剥离、上市、重组、改制,使优良的企业更优,使不良的企业变良,再通过委托管理,实现集团资源的优势互补。

企业资产总额由18.2亿元增长到63亿元,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 连锁门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六百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遍布1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的现代制药工业、零售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了十大公司、两大基地、两个院、两个中心的“ 1032工程”。

曾宪梓(1934年- )出生于广东梅县。

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

与夫人黄丽群女士创立了享誉世界的“金利来”名牌。

现任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永远名誉会长等。

贫困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梦想。

曾宪梓靠一把剪刀起家,不断钻研香港市场状况,多次赴西欧学习先进技术,集众家之长,数年间使得“金利来”领带占领了香港市场,成为男人们庄重、高雅的象征。

曾宪梓创立了“金利来”王国,而“金利来”成就了曾宪梓创建世界名牌的梦想。

他更具有一颗可贵的中国心,投资百万美元于家乡梅县,却分文不取利润,全部捐于家乡建设。

十几年来,二百多项、高达6.8亿多元的教育、体育捐款更彰显他的倾情之爱。

1997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奖章。

中国白酒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勾兑酿制的

旅行社经营管理者握的九大基:一、行业概况(一)了解行业概况的作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来自《孙子兵法》第三章谋攻篇,原意是用来比喻古代交战双方,无论哪一方,首先必须了解自己和对方,并善于谋略,才能战胜对方。

用我们的现在行话解读,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者要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在同业竞争中取得生存与发展,务必了解本企业概况和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掌握同行业概况。

(二)获取全行业概况及动态的主要渠道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者获取全行业概况及行业动态的主要渠道:一是互联网--可通过浏览中国旅游网、各地旅游网和各旅行社企业自建网站获取。

二是报刊杂志--可通过阅读中国旅游报、各地报刊旅游版获取。

三是广播电视--可通过收看、收听国家和各地电视台、广播电台获取。

四是学术报告--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作命题学术报告获取。

二、借鉴成功做法可供咱们学习借鉴的成功做法:(一)学习借鉴成功经营模式1、中国国旅模式:旅行社+会展+演艺+免税+旅游院校+电子商务2、港中旅模式:旅行社+酒店+景区+电子商务3、中青旅模式:旅行社+房地产+高科技+电子商务4、上海春秋模式:旅行社+航空公司+电子商务5、深圳宝中模式:旅行社+品牌连锁+电子商务6、福建中旅模式:旅行社+酒店+汽车旅运+景区+电子商务7、厦门建发模式:旅行社+酒店+会展+电子商务(二)建立垂直分工管理体系旅行社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制约行业发展的扁平式的分工管理体系,建立与旅行社批零体系相适应的垂直分工管理体系。

按照一般规则,在旅行社组织管理结构上,实行母公司对下属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实行专业化垂直管理。

(三)确立企业在批零体系中的应有地位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从本企业的规模和本企业实际出发,确立企业在批零体系中应有地位,选择扮演合适于自己的“角色”:1、大型旅行社扮演“批发商”角色。

实行大型旅行社集团化经营,成为区域性具有规模实力的批发商,基本业务突出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二是大规模集合组团和旅游接待;三是委托小型旅行社代理旅游产品的零售业务。

2、中型旅行社扮演“经销商”角色。

实行中型旅行社专业化经营,所经营的产品要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专业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3、小型旅行社扮演“代理商”角色。

小型旅行社代理大型旅行社旅游产品的批发业务,同时要加强同业横向联合,争取获得批量购买优势,增强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增大覆盖面和盈利空间。

(四)走“联合经营、集团采购”发展道路组建区域性旅行社同业联合体,按股份制管理模式,出资联合经营旅游包机组团、包火车专列(包厢、订位)组团业务,共同开发联合经营某一旅游线路,采取“联合自订房”、“联合购买景区门票”和“联合统一地接社”,即用集团采购的办法来降低接待成本,提高产品销售的市场竞争力,力求共同经营旅游产品的利润最大化。

(五)做好企业年度工作总结和新一年度企业财务预算及工作计划。

力求做到企业资金(资产)的合理使用和全年工作计划的合理安排,发挥资金(资产)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力求达到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有机结合的理想的年度经营效益。

旅行社行业企业成功做法“十大关键词”:“产业链、电子商务、垂直管理、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联合经营、集团采购、预算、计划”。

三、确定目标市场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在深入细致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新一年度“三游”主攻的目标市场。

包括入境游目标市场确定、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确定和国内旅游目标市场的确定。

四、研发适销产品旅行社企业应认真策划多样化、适销对路的“三游”旅游产品,特别要深度开发凸显独自特色的旅游产品。

我国旅行社目前经营的旅游类别主要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和特种旅游四种。

专家认为:观光旅游包括文化性观光旅游和自然性观光旅游,现已处于成熟期;休闲度假旅游现正处于成长期,它的发展趋势是从综合性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向休息型的休闲度假旅游;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企业开拓市场、跨国技术合作等活动增多,商务会展旅游异军突起,日趋兴旺;特种旅游现尚处于萌芽期,它将向生态型与探险型发展,如绿色旅游、红色旅游、洞穴旅游、温泉旅游、游船旅游、房车旅游和太空旅游等。

五、加强宣传营销市场是中国旅游业“三大支柱”行业之首的旅行社业发展的主题,而产品创新、强势销售和优质服务是做大市场的“三大基石”。

旅行社企业要扩张市场,要做大市场,主要靠运用这“三大基石”。

建议旅行社企业可采取以下“八大”强势销售方式:(一)硬性广告销售方式硬性广告销售方式是指旅行社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做付费直观的旅游产品销售方式,它是旅行社企业招徕组织接待游客采取的主要销售手段。

通常可选择在发行量大的地方性报刊或跨区域报刊和电视媒体做定期、不定期同时加注报价的旅游线路广告。

纯硬性广告的投入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一般掌握在企业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或创利能力的10%——20%为宜。

一个旅行社常年不做硬性宣传广告,这个企业在市场上就无影响力,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就很难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企业也就不可能在同业竞争的市场上立足。

(二)软性广告销售方式软性广告销售方式是指由企业借助新闻媒体做付费和无须付费发布各种旅游信息的销售方式。

通常由企业领导人或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受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记者的现场采访,发布旅游有关信息,或通过报刊、杂志介绍旅游行程、旅游景区及出游小知识,或通过接受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刊登访谈文章,或通过报刊、杂志和出版单位刊发、出版社会各界关注的可读性论文,或结合旅游市场的踩线活动,邀请电视台记者和报刊文字记者随团拍摄旅游专题片及进行的现场采访报道。

作为企业领导人必须重视企业软性广告销售工作,寻找软性广告销售机会,并加以详实的宣传发挥。

企业领导要利用“三游”产品开发、二大旅游黄金周及重大节庆活动进行“借题发挥”,尽可能地频繁接受各种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力求每年多次通过报刊、杂志发表访谈文章和业界关注的行业管理论文,开展联合踩线活动并与新闻每天携手合作拍摄新的旅游线路专题片。

软性广告宣传对旅行社企业具有无穷的魅力,我们通过新闻媒体做软性广告宣传,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而且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企业品牌下的旅游产品认同度和购买欲望,实现扩大招徕出游客源的积极效果。

(三)直客销售方式直客销售方式是旅行社争取扩大客源市场指派销售人员深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社区接受社会公众的旅游咨询,当面介绍、销售旅游产品的销售方式。

这种上门服务方式符合市民购买旅游产品的要求,它给旅行社企业带来的是极佳的销售效果,招徕的是更多的聚群旅游团体。

直客销售方式是进入新世纪后旅行社进行扩张客源市场、做大做强旅行社业必须采取的主要销售方式和最有效的做法。

直客销售要善于发现高端客人,重点做好高端客人的工作。

(四)门市销售方式门市销售方式是指旅行社通过设立门市部来销售旅游产品,方便旅客就近购买旅游产品,扩大旅行社客源市场覆盖面的销售方式。

旅行社企业经营者,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在本地区和跨区域建立分支机构和门市销售网点,接受出游旅客的报名,发挥门市销售网络扩张客源市场的应有作用。

但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和门市部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合理布局。

开设在经济发达、商业繁华的市区;二是必须科学地看待它给旅行社企业带来的综合效益。

(五)展台销售方式展台销售方式是指旅行社借助大中型展销会,通过购买展位进行企业形象展示,发放企业简介及旅游线路宣传资料,直接向公众传递旅游信息、销售旅游产品的销售方式。

目前旅游企业通常是参加国家旅游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一年两次的国际旅游交易会和国内旅游交易会,或参加国内区域性旅游展,或赴国外参展。

展台销售方式是政府为主导的整体促销活动,又是政府为企业提供联合促销的一种有效做法。

展台销售方式更多地是展示各地旅游资源和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达到招徕国外入境旅游客源和全国各地入省旅游客源,促进国内外和各区域性区间旅游客源市场互动。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全面开放,随着全国区域旅游市场的联合、联动,展台销售方式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网络销售方式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随着互联网在我国政府机关、商业、企业的广泛应用和个人用户的逐步普及,旅行社企业通过互联网站来推介销售旅游产品,必将带来无限商机。

上海春秋国旅国内游连续数年获得超常规发展的主要成功经验,与“春秋”建立了遍布全国的28个分支机构、11个区域网络以及900家经营网点和完善的网络系统是分不开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民的增加,网络销售方式将成为旅行社用来扩张客源市场的主要销售方式并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七)手机微博销售方式微型博客是采取一般长度不超过140字,通过电脑网络或(3G)手机短信上网更新内容或查看页面。

它是应用新型媒体、高科技手段的一种新兴网络营销方式。

微博营销的有效性正被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业界所认识,成为企业树立品牌形象与推进旅游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

(八)售后服务销售方式售后服务销售方式是指旅行社为参加旅游活动结束后的顾客继续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旨在主动解决客人遇到的问题,加强同客人的联系,引导、激发客人对旅游产品的再次购买欲望的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它是旅行社对顾客“跟进式”的服务。

西方学者研究表明:争取一个新顾客较说明一个现有顾客再次购买至少多花6倍成本。

由此可见,获取一个老顾客成本,远远小于开发一个新顾客。

电话询问、信件询问、利用旅行社开放日或组建定期开展联谊活动的游客俱乐部、利用电子邮件资源、利用旅行社网络和电子留言板与顾客交流等五种成功的售后服务方式是可供旅行社借鉴的有效销售方式。

旅行社必须科学地细分旅游市场客源群体,即公务群体、学生群体、老年人群体和妇女群体等,然后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针对性销售“量身定做”的旅游产品。

提醒旅行社企业经营者,老年人群体和妇女群体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要引起旅行社从业者的高度关注

六、强制教育培训(一)制定企业年度教育培训方案及其实施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应包括管理人员、计调人员、营销人员、导游人员等各类人员的专业性教育培训和企业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政策法规、廉洁自律、网络操作技术等综合性全员教育培训。

(二)实行分类教育培训1、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2、计调人员的教育培训3、营销人员的教育培训4、导游人员的教育培训(三)实行全员综合教育培训1、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教育培训2、政策法规、廉洁自律教育培训3、网络技术教育培训4、其他教育培训通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凝聚力、执行力及企业核心竞争力。

七、实施风险控制(一)加强对企业员工风险管理教育树立风险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掌握预防、控制和处理风险的技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建立企业危机预警管理体制成立企业处理危机工作机构,科学预测判断企业可能潜在危机,根据企业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事先拟定企业风险的处理程序与应对计划预案。

(三)慎选合作伙伴旅行社要针对很多风险来源于旅游供应商的失误这一客观事实,认真调查拟作为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拒绝与有不良记录的旅游供应商企业进行业务往来。

对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分担,要在双方的签定的合同中详细列明,与相关企业、个人明确责任,做到回避风险或降低风险。

(四)参加全国统保的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险分为基本险和附加险。

基本险只为旅行社因过失或发生意外事故承担赔偿责任。

附加险包括紧急救援、旅程延误、旅行取消、扩展费用、抚慰金五项。

旅行社企业务必根据自身风险因素和以往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合理投保,确保投保额充足。

旅行社要推荐游客自费购买旅游意外险。

通过必须参加的旅行社责任保险,以转嫁旅行社责任风险,保障旅行社企业自身利益。

(五)严格财经纪律和企业内审制度执行好旅游行业企业财经纪律和企业制定的财务管理规章。

认真执行审计制度,做好企业法人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和期间审计。

预防企业领导因贪污腐败和管理失控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

(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每年要与下属企业及一线经营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以分清责任,提高责任意识。

为避免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旅行社企业要成立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职能部门等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不定期开展安全工作检查,排查安全隐患,避免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2、建立企业旅游安全预警机制今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10月7日游客返程高峰期当天全国发生的三起车祸56人遇难警示我们:安全观念不可须臾放弃,稍有疏失即可酿成大祸。

安全工作无小事,旅行社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务必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做到有备无患,尽可能控制或避免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旅行社企业要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认真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在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启动预案,做到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工作,做好对死者家属安抚工作和事故责任追偿理赔等善后工作。

3、印发节假日安全出游温馨提示特别是“春节”和“国庆”两大旅游黄金周,旅行社企业一定要提醒广大游客:提高安全防范,出游不忘自身安全,充分享受快乐旅游全过程。

安全出游温馨提示包括:餐饮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游乐安全。

八、摆脱行业困局(一)摆脱企业人才流失困局一些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人才是旅行社发展之基,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笔者认为在旅行社行业中流传的这样一种说法对我们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即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中起中坚、关键性作用的是导游人员,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起中坚、关键性作用的是营销、计调人员,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起中坚、关键性作用的是高中级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

应对旅行社企业人才流失措施有三:1、要善于发现人才和启用合适人才。

首先在企业内部进行挖掘和选拔人才。

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束缚,树立人才就在你身边的观念,摒弃只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想,大胆选拔人才。

其次是从外单位引进急需人才。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对外引进和公开招聘、竞聘。

三是使用合适人才。

选人重要,用人更重要,用人必须用人所长,能级相符,选择合适人演合适的“角色”。

一个旅行社企业必须由各种层次的人员所组成,必须是有帅、有将、有兵,一个旅行社企业有将没有帅,或有帅没有将,或同时有2个帅,这种组合在同一个企业都是干不好的,最好的配比是一个帅才、若干个将才和一批骨干追随者。

2、要善待人才。

旅行社企业领导越关心、越善待员工,员工就越爱这家旅行社,越愿意为他们所在的旅行社企业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如何善于调动和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呢

具体方法有三:一是事业留人。

要重抓企业文化建设,提倡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氛围,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和为企业奉献效劳的工作激情。

二是待遇留人。

待遇问题是善待人才的核心问题,要对人才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关照,实施必要的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和职位激励,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保险,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一个安全祥和的工作环境。

三是感情留人。

注重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进行一些感情投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

具体方法有四:一是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周期性的公开考核、重新筛选备用人才。

二是要与若干所大学旅游院(系)长期挂钩,提前介入,跟踪考察预选对象,并在公开竞聘的前提下选聘旅游院校的专业备用人才。

三是有计划地开展企业备用人才的轮训和岗位交流。

四是要建立企业备用人选档案库。

旅行社企业要以人为本,多举措地为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人才条件。

(二)摆脱企业游客流失困局我国旅行社行业由于长期以来的恶性价格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流失现象严重。

要改变这个不良现象,旅行社必须努力塑造忠诚游客。

实施游客忠诚策略是当前旅行社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旅行社应把握好以下五点:一是了解和满足游客的合理需求。

二是提升游客感知价值。

三是优化游客体验。

四是完善质量控制。

旅行社企业务必将质量控制理念落实到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等各个工作环节中。

五是塑造员工满意度,进而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据美国一家公司的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

塑造员工满意度进而提升顾客满意度,对提高顾客忠诚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摆脱企业价格战困局1、抱团开发新产品。

旅行社要联合抱团开发新产品,避免同质化经营,可以很好地规避价格战。

2、做产品分级、价格差异的“旅游套餐”。

旅行社要对自身经营的旅游产品进行分级,形成价格差异的“旅游套餐”,为游客提供多方面的选择。

旅行社向游客推荐旅游产品时,务必向游客讲清楚不同等级的消费项目有不同价位,特别要把用餐、住宿、车辆的标准讲清楚,引导旅客理性消费、智慧消费。

3、请求旅游协会加强消费提示和预警。

旅游协会是旅行社的“娘家人”,要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严重的价格竞争及其后果做出消费提示和预警,告知消费者参加低价游的潜在危害,协助旅行社引导游客树立理性消费意识。

特别是对于一些低于成本的线路,果断地通过协会规定给予处理,对于因低于成本而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会同旅游、工商等部门做出处罚。

4、请求旅游局加强执法。

旅行社要通过旅游协会提请旅游管理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治理。

旅游市场出现的无序价格竞争往往会引发很多的旅游投诉,要呼吁旅游管理部门以此为突破口,加大对低价广告的监控,加大对这些旅行社服务及营销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公告处理,“杀”一儆百,使其他旅行社不敢打价格战,遏制旅行社同业不正当的低价竞争。

九、提升服务质量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核心是为顾客提供旅游服务,而为顾客提供优质旅游服务,是提高旅行社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赢得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优质服务具有标准化、特色化、个性化和精细化四大特点。

旅行社要做好优质服务工作这篇文章,就必须围绕这四大特点开展工作:(一)推行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优质服务的基础。

旅行社做好标准化服务办法有三:一是必须按照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旅游服务标准的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服务标准。

尔后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资源特点,结合客人的需求特点,把标准化服务建立在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上。

旅行社在旅客出游前必须与旅客签订全国统一范本的“出游合同”,明确旅行社和顾客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必须做好服务标准的实施工作。

服务标准的实施靠的是员工,因此必须有一支基本素质高、工作态度良好、服务技能过硬的员工队伍。

要做好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执行力教育,保证服务标准的有效执行。

三是必须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变化需要,适时改进和提高服务标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档次。

(二)推行特色化服务为客人提供特色化服务是旅行社企业彰显服务个性、构建特殊吸引、形成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标新立异”、打造品牌特色的重要法宝。

特色化服务一般是由具有新、奇、特、优等特点的服务环境、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效果构成,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满足客人求新探奇的心理。

旅行社企业要以挖掘文化资源、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位和价值为目标。

服务特色要以企业的价值使命、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企业的资源优势为依托,符合旅游服务发展趋势,能引导消费时尚。

旅行社企业在树特色时,还要注意通过掌握核心技术、申请专利等方式,增强其不可模仿性,延长特色服务的“保鲜期”。

(三)推行个性化服务旅行社做好个性化服务办法有四:一是要尊重客人。

旅行社企业对客人要一视同仁,照顾好每一位客人,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对客人区别对待,厚此薄彼,冷落或怠慢客人。

要尊重客人的人格、尊严、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消费选择等。

对客人要热情,要带着感情为客人提供服务,让客人感到受欢迎、受尊重、受重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是要了解客人。

善于察觉客人的个性需求。

学会察言观色,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客人的言行特点推断其性格特点和需求倾向,尤其是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了解客人隐性的个性化需求,并做到服务及时。

三是要关注细节。

把个性化服务立足点放在客人的需求细节上,把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落实到服务细节上。

四是要给足服务者现场管理权限。

让服务者有根据服务情况调整服务项目或方式,行使调配、使用有关资源的权力,使之能够现场决策,适时调整服务策略,满足客人个性化需求。

(四)推行精细化服务精细化就是要在细节之处做出彩的服务。

旅行社做好精细化服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本面建设,确保在服务细节上不出纰漏。

二是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在服务细节上下工夫、做文章,通过服务细节提升服务质量。

著名作家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强调,细节的实质是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因此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正确的服务方法是做好精细化服务重要保障。

三是鼓励服务者提供精细化服务。

对关注到服务细节,因提供了“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式服务而备受客人称道和赞誉的典型事迹的员工,要进行大力表彰和宣传,在企业内部营造关注细节、优化服务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检查、监督和指导旅行社企业必须指定一个职能管理部门(通常由企管部)负责旅行社企业对服务质量日常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坚持给出游旅客发放、回收“旅客征求意见表”这一全程跟踪监督服务质量的有效做法。

聘请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的忠实顾客为监督员,履行对服务质量的检查、监督。

坚持和强化旅行社企业“明察暗访”的有效做法。

(六)认真处理旅客投诉旅行社企业要慎重选择好的地接旅行社,选择品牌旅行社作为地接社是旅行社企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的重要保证。

建议各家旅行社企业每年进行一次地接社的筛选,可采取“公告竞标”方式公开选择地接社,实行地接业务的“集团采购”是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采购成本、获取利润最大化的有效做法。

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掌握的九大“基本功”,可以说是大中小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可缺失的“基本功”。

但对大型旅行社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旅行社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实现做大做强旅行社企业的梦想,还必须在加强企业“三大建设”——企业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党的建设下功夫。

保险业界成功人士的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