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孝顺亲人的名言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治也 什么意思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译句:事奉父母,无论境地如何,都要使父母过得安适,这是孝的最高境界。

关于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名言警句各两个

这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 行吗

作文 传承孝道,传承美与爱

[作文 传承孝道,传承美与爱]孝,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文化,作文 传承孝道,传承美与爱。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们要孝老敬亲,从小就要对父母、亲人百般孝顺和爱护,我们几乎就是背着这些名言名句长大的。

幼时,我们一定想:长大后一定要对父母和亲人好,可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动作令人发指。

我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又令人发指的新闻:一位母亲亲手把儿子抚养大,她的儿子长大了,竟然觉得母亲很碍事,便将母亲扫地出门。

无论刮风下雨,老母亲只能一人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初中一年级作文《作文 传承孝道,传承美与爱》。

看完后,我愤怒了:怎么可以这样

有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有,简直冲破了做人的底线。

这名男子的做法简直有辱我们这个一直以来以孝闻名于世界的中华民族

当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

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欣慰多了。

孙朋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只因为她的一片孝心,感动了千千万万个山东人。

她刚嫁给丈夫时,丈夫就经常生病,以至生活不能自理。

婆婆也愈渐年迈,从此,家庭中一切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她每当干完农活就赶紧回家,她知道,年迈的婆婆肯定会很担心。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无怨无悔地照料着年迈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风雨无阻地撑起一个家。

如今,她把婆婆照料地很好,丈夫的病也有所好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脸上充满了美丽的笑容。

这笑容,这孝心,有谁能不感动呢

孝老爱亲,也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美与爱。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尽量为父母做什么:比如帮他们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不要让他们操心……这是我们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

孝老爱亲,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传承一份份美与爱,传承这一种伟大的传统民族文化,唤起每一个人的孝心

山东淄博博山区初一:焦艳蓉

世说新语反应了当时什么的思想

《世说新语)朝宋刘义庆(403—444 年)编撰的一部笔记集。

刘义庆是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

历任重职,喜好文辞。

书中主要记载东汉未至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琐语,而以晋代为主。

但是书中谈到的人物不只士族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庶憎侣,都有记载。

编撰者杂采众书,把值得称述的旧闻轶事纂辑起来,并加以润色,按内容分门别类,划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以士族阶级的观点,对士族名流的生活、思想、情趣等方面作了较多的反映。

从汉末到魏晋,天下动乱,军阀混战。

特别是晋代,西晋时。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导致八工之乱,王室衰微,民不聊生,流民起事,割据称雄。

东晋时,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方外族并起,虎视江左;朝廷内外,士族之间,掌握军政实权者互相攻战,甚或举兵威逼朝廷,加以连年用兵,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致使人民群众暴动迭起,东晋王朝终于覆亡。

这样的时代背景,虽然不是本书所要反映的内容,但是个别地方也有所透露。

例如(识鉴》第22 则讲到前秦皇帝符坚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又直下淮阴,想灭掉东晋;《方正》第32 则讲到王敦谋逆,举兵东下京都,意欲废晋明帝;(政事)第11 则叙述苏峻举兵把晋成帝软禁在石头城,并在成帝面前杀了侍中钟雅的事件;(雅量)第29 则指出桓温想杀掉谢安、王坦之,以篡夺帝位;《德行》第43 则说及江州刺吏桓玄击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俘获殷氏手下将佐以壮大自己;《德行)第45 则对孙恩发动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只以“后值孙恩贼出吴郡”一语匆匆带过。

在这类内容里,我们能看到内忧外患有增无已的动乱局面和作者的观点立场。

政局动荡,弊端迭起,一些人不免讥议政事,不满朝廷,因而受到残酷的镇压。

特别是当时的名士,一旦稍有不满,就会招致杀身灭门之祸。

例如汉末名士孔融,因屡次触犯曹操而遭杀害,《言语)第8 则和第5 则分别记载孔融讽刺曹操的话和全家横遭逮捕一事。

又如中散大夫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尽管他为人谨慎小心,但因拒绝与当时控制朝政的司马氏合作,便遭疑忌。

《雅量》第2 则记他被逮捕后,虽有三千大学生上书请以为师,还是被司马昭杀害了。

残酷的镇压,使士大夫感到国家前途渺茫,个人生命没有保障,许多人不敢随意议论政治。

为免祸计,就逃避现实,或者隐遁山林,不肯出来做官,或者崇尚清谈。

不问世事。

隐遁一事,本书单立《栖逸》一篇来记载,还有一些散见于其他篇章(如《雅量》第28 则记叙谢安隐居东山之状)。

有的人隐居不仕,是不愿和统治者合作,消极反抗。

例如《栖逸》第14 则记德行高洁的范宣“未尝入公门。

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

当时政局动乱,范宣要以清白自保,不肯涉足官府,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其中也不乏借隐遁来沽名钓誉的人,据《言语)第69 则记载,王羲之就讽刺过某些隐逸者高谈隐逸而羡慕荣华富贵。

至于崇尚虚无、专谈玄理之风,从魏代何晏、王弼开始,愈演愈烈,士大夫竟相谈老庄,谈《周易),谈禅,摈弃世务,以清谈为学问,以善于清谈为高雅,得到赞颂即为名士,社会风气因之大变。

本书对此也津津乐道,给以绘声绘色的描写。

例如《文学》第31 则记孙安国和殷浩清谈,两人“奋掷麈尾”,情绪激昂,终至互相嘲讽,直到天晚也无暇进食。

又第56 则记载在会稽王司马昱府上的一次清谈,当刘惔驳倒孙安国的玄理时,“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甚至清谈还可能成为做官的捷径。

例如《赏誉》第17 则记载王湛年轻时因为沉默寡言,兄弟宗族内夕都认为他痴呆,有一次和侄儿王济清谈,由于他“答对甚有音辞”,妙言奇趣,人所未闻,王济奏闻晋武帝,于是显名,出任官职。

其实清谈除了所涉及的某些哲学问题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这只是士大夫逃避现实、填补精神空虚、消磨时日的做法而已。

他们讲究的是言辞,追求音调的抑扬顿挫,陶醉于不接触实际的空谈之中,于国于家两无补益。

例如以清谈得重名的殷浩,当时朝野认为,从他的出仕与否,可以预测东晋政权的兴亡。

可是殷浩只是个嘴上空有千言、胸中实无一能的空谈家,就任高官后,谈不上有政绩,出任中军将军,只落得大败而归,终于被除名为民,这在《识鉴》第18 则、《赏誉》第99 则、《黜免》第3 则都有记载。

当时关心时局的人反对这种废弃政务的清谈,《言语》第70 则记王羲之当面批评谢安“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只能用诡辩搪塞。

和崇尚清谈之风密切相关的是魏晋重视对人物的品评,这也是承续汉末遗风的动荡年代的产物。

本来魏晋实行选举人才的制度,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设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优劣,分为九品,以便选人授官。

士大夫也常聚在一起品评人物。

通过品评,统治者可以确立选拔人才的新标准,士人则以此为进身之阶,而擅长品评的人因此而声价十倍,士大夫之间也借品评相标榜,抬高声誉,以致品评人物的风气大盛。

品评人物的高下,或者就其容貌举止,或者看其言谈辞气,或者观察仪态风度,诸如才情气质,本性能力,无一不是士人品评的依据。

这种品评,成为本书一个重要内容,《识鉴》《赏誉》《品藻》《容止》诸篇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士族名流的品评,更是一言九鼎,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仕宦前途。

要想做官,固然必须得到士族名流的吹嘘,即使不为做官,也以得到名流的赏识为荣。

例如《品藻》第25则记评论界品评温峤“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还没有提到他,温峤竟紧张得“失色”。

可见士人对品评的重视。

品评的内容,除了那些涉及德才的评论能让我们看出当时的道德才能规范外,也表明了魏晋士族阶层的风尚。

他们讲究仪容举止,名士风流,追求一种所谓高雅的生活方式,这里包含很多内容。

例如他们出入要侍从搀扶着走路。

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摆出一副尊贵的架子。

《雅量》第36 则记王子敬在房子着火时还不肯站起来走,而是不慌不忙地把仆从叫来搀扶着自己,才慢慢离开。

当时的人还赞赏他这种“不异平常”的神情态度。

又如士族大家注重仪容修饰,喜欢搽粉薰香。

《容止》第2 则记何晏本来脸长得白,魏明帝却怀疑他搽了粉。

可知男人搽粉在当时很普遍。

《假谲》第14 则记谢遏年轻时喜欢带紫罗香囊。

讲究仪容举止女性化。

体现了上层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观点。

如果姿容秀丽,风度翩翩,就会受到特别的赏识,赢得别人的特殊尊重。

据《容止》第1 则所记,连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也自以为“形陋”,不敢接见匈奴使者,要派容貌秀美的崔琰代替自己,宁愿自己“捉刀立床头”。

又第23 则记苏峻起兵反帝室,胁持皇帝,陶侃本认为这是庾亮挑起祸端,要杀庾氏兄弟以谢天下,可是一见到庾亮“风姿神貌”,就立刻改变了看法,对他爱重备至。

这类纯粹以貌取人的荒谬做法,最能反映出当时注重仪表的风气。

魏晋士人生活方式的另一面就是作达,其表现方式不过是纵酒寻乐,蔑视礼法,放诞不羁,《任诞》一篇对此作了集中的描写。

各人作达的动机和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人以此作为远离世事以避祸端的途径。

例如阮籍,本是正直、高尚的人,他既畏惧权势而屈从司马氏集团,又看到礼法之士的虚伪,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掌握实权者的伪善阴险、滥施杀戮,而自已经国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愤世嫉俗,于是借酒浇愁,借沉醉和放诞来躲避明枪暗箭,以保全自己的纯真。

他当官并不是想为统治者效劳,《任诞》第5 则说他听到步兵营贮藏有三百斛好酒,就请求派去当步兵校尉。

他蔑视礼·法,第2则记他在守丧期间,公然在司马昭的宴席上大吃大喝,礼法之士何曾骂他破坏了以孝治天下的法制,应该严惩,他却照旧吃喝不误。

第7 则记他嫂嫂回娘家,他公然违反嫂叔不通问的礼制。

去与嫂嫂话别;别人讥笑他,他反驳说:“礼岂为我辈设也

”当时那些所谓礼法之士不守孝道和淫乱纵欲的大有人在,而饮酒吃肉、给嫂嫂送行不过是人之常情。

因此阮籍的放诞,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来,倒更能显出他的纯真。

何况阮籍的纵酒放诞主要是他所处的那个险恶环境逼成的,是不得已的。

所以第13 则记他儿子阮浑也想学他的放达时,他就反对说:侄儿阮咸已经入了我们这一流,你不能再这样了。

这种表面放达而内心痛苦的事,他当然不希望儿子来学样。

又如《任诞》第18 则记阮宣子常以百钱挂杖头,一到酒店,便独自开怀畅饮,借此而不去登权贵者之门。

他是把纵酒作为不肯攀附权贵的一条退路。

不过也有些贵家子弟想附庸风雅,利用纵酒放诞来表现其所谓名士风流。

《任诞》第53则记王孝伯说:“名上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像这样的名士,就一无可取了。

《世说新语》一书并没有忽视社会的其他现象,对许多方面都作了一定的介绍和褒贬。

本书很注意记载道德品行方面的事,举凡忠君敬上,父慈子孝,礼贤下士,为官清正,举止端庄,仗义报恩,亲人爱物,以及妇女的贤淑,都曾留意到。

《德行》一篇记载着各种有德的言行。

例如第26 则记祖纳性至孝,经常亲自为母亲烧火煮饭而得佳名。

第27 则记周镇免官回京都时,乘着又窄又漏雨的小船,以此证明为官之清廉。

又如(贤媛)第20 则肯定陶侃的母亲教子有方:陶侃作鱼梁吏时,曾把公家的鱼寄回家,陶母把鱼退回,并责备陶侃。

这类品德是可取的。

其中也有一些记载是封建槽粕,例如《德行》第45 则宣扬陈遗对母亲最孝顺,后来战败逃匿山泽中时得以活命。

这实际鼓吹了因果报应。

魏晋时期,道教盛行,士大夫中信仰道教的人不少。

道教所用的道术很多,主要的是占卜和符篆。

由于迷信盛行,人们对风水方术都很虔诚,《术解》一篇和其他篇章讲了一些荒诞的事,宣扬了宿命论。

例如《术解》第8则讲郭璞为王导占卦,算出王导命中该遭雷击,劝王导拿一段柏树放在床上做替身,方可消灾,结果柏树被雷击碎。

这里想证明占卜能预示吉凶,宣扬占卜的灵验。

其实既然命中注定,怎么能逃脱;如果神灵有知,何至于误击柏木

又如《术解》第3 则讲有人相羊枯父亲墓地的风水,认为风水很好,“后应出受命君”,羊祜“遂掘断墓后”,破坏地脉,而相风水的人认为“犹应出折臂三公”,结果羊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

这里鼓吹子孙的荣华富贵决定于坟山风水,还吹嘘羊祜对王室的忠贞。

但是沉溺子迷信而不能自拔,终将吃苦头。

《术解》第10 则讲郗愔笃信道教,认为服符水可以消灾除病,而吞下的符篆都积存在肚子里,以致常患肚子痛。

他本想得到天神保佑,反而招来了病痛,这就是迷信的后果。

魏晋注重门第,士族和庶族的等级界限森严。

士族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各种特权;庶族不能和士族平起平坐,不能通婚。

这种门阀等级制度,书中时有反映。

例如《忿狷》第6 则记王献之去拜访谢安,适逢习凿齿在座,按礼节,王献之应该和习氏并排坐,可是他不肯落座,谢安只好请他坐到对面。

这是因为王、谢当时是豪门望族,炙手可热,而习凿齿虽然才学出众,但是出身寒士,所以以尊贵骄人的王献之就不肯和他并坐。

又如《方正》第58 则记桓温求娶王述的孙女为儿媳,王述很生气,说:“兵,那可嫁女与之

”后来桓温只得把女儿嫁给王述的孙子。

桓温当时虽然位高权重,可是出身寒微,祖辈名位不显,不是名门望族。

而名门之女不能下嫁,所以王述不肯把孙女嫁到他家。

但是庶族之女有可能嫁到名门,一般的士大夫之家为门第考虑也希望攀附门第高的贵族,所以桓温的女儿嫁到了王家。

庶族之女攀附名门也不容易。

例如《贤媛》第15 则记王湛想娶郝普的女儿为妻,王湛的父亲只因看到儿子愚笨痴呆,才同意了这门亲事。

郝氏出身庶族,如果不是遇到这样的女婿,恐怕也攀不上。

从此可见当时门阀制度对婚姻要求很严格,可见联姻是服从一定的政治需要的。

贵族士大夫依仗着自己的门第和权势,有的凶残肆虐,骄奢豪横,无恶不作,而有的则吝啬刻薄,视财如命,一毛不拔。

本书列《汰侈》《俭啬》两篇,只对其奢侈、吝啬作一定程度的描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狰狞、鄙陋的面目。

例如《汰侈》第1 则写显官豪富石崇经常大宴宾客,每次都叫美人劝酒,如果宾客不干杯,就立刻杀掉美人。

有一次大将军王敦偏不肯举杯,石崇因此连杀三个美人。

在座的王导责备王敦不该如此,王敦还若无其事地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心的场面

两人都视人命如草芥,石崇要令出必行,以杀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王敦偏要观察石崇的动静,看他能杀多少,都是以杀人为乐。

封建贵族嗜血成性,于此可见一斑。

又如《汰侈》第3 则记王武子用人乳喂猪,第4 则记石崇把蜡烛当柴烧,这都说明了他们的穷奢极欲。

他们宁可肆意挥霍民脂民膏,却不肯让别人沾到半点好处。

例如《俭啬》第4 则写“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不只是对外人,就是对亲人也是锚铢必较。

例如《俭啬》第5 则写王戎借了几万钱给女婿,后来女儿回娘家,他见面就满脸不高兴,女儿马上还了钱,他才和悦起来。

又如第1 则写富甲一方的和峤,家里有良种李树,他妻弟问他要李子,也只给几十个,舍不得多给。

这些都反映出贵族士大夫的视财如命,贪得无厌。

《世说新语》还记述了一些关于辞令的故事。

古人历来重视言辞表达,魏晋时人也很讲究辞令。

注意辞令,多少是受清谈之风的影响,清谈要求言简意赅,辞锋锐利,思辩力强,寓意深远。

因此人们在其他场合也追求应对得体,或含蓄,或精微,既要富有文采,又要意味隽永。

古人从小就注意语言修养,培养语言技巧。

本书很注意搜集这类启人智慧的佳句名言,《言语》《文学》《排调》诸篇记载了不少。

有的应对,思路敏捷,善于随机应变。

例如《言语》第3 则讲年方十岁的孔融去拜访享有盛名的李元礼,当在座的宾客正赞赏孔融的聪明时,陈韪却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随即回敬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名褒实贬,表现了孔融的机敏和锐利的辞锋。

又如《言语》第51 则说顾和偏爱孙子顾敷,引起外孙张玄之的不满。

有一次三人在寺庙时,顾和问卧佛像旁的弟子为什么有的哭,有的不哭,张玄之趁机说:“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

”顾敷知道张玄之对顾和的偏爱耿耿于怀,就说:“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两人都善于捕捉机会,借题发挥,不露形迹。

从以上两例可知魏晋人从小孩时起就注意辞令的培养训练了。

有时,话不能直说,就需要委婉暗示。

例如《言语》第8 则说,很有才华的称衡得罪了曹操,曹操故意录用他做地位卑微的鼓吏,并且叫他击鼓,孔融劝谏说,称衡的罪是“不能发明王之梦”。

话说得很含蓄,耐人寻味,却是尖刻地讽刺曹操横加罪责,使曹操感到惭愧而又无从发怒。

如果说话得体,就有可能逢凶化吉,免掉许多口舌是非。

例如《品藻》第86 则说,太傅桓玄在朝臣聚会时突然问王桢之:我和你家七叔相比,谁强些

宾客一听,都紧张地为王桢之捏一把汗,王桢之却缓缓地回答说:“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

”他这样说,既没有贬低自己的叔父,也没有因赞美叔父、得罪野心勃勃的桓玄而招致杀身之祸,在座的人都为他松了一口气。

注意言辞,在官场中尤其不可忽视,一旦失言,后果将不堪设想。

例如《轻诋》第11 则说,有一次桓温认为丧失了北中国是王夷甫等人的罪责,而袁虎却轻率地表示异议说:“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

”桓温听了,满脸怒色,当场就对袁虎语露杀机。

至于那些阿谀逢迎,自我解嘲的言辞就不值得称道了。

例如《言语》第18 则说到立志隐居的向子期后来到京都寻求进身的门路,司马昭问他为什么出山,向子期回答说,古代的隐士“不足多慕”。

这不过是厚颜强辩罢了。

除此以外,本书在品德修养、生活态度、工作作风、待人接物等等方面的一些记载,都有值得肯定的东西。

读者自会观察、判断,我们就不一一叙述了。

本书所谈内容,除了从大的方面按特点分门别类以外,在每一门类内部,并没有再按事项分小类,而是基本以人物,事件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准来排列顺序。

所以有时实质相同的条目并没有顺次排在一起,这对了解每一门类所涉及的面带来一定不便。

还有,本书一些条目的归类仍有可议之处,不见得都很严格。

本应归此门而放在另一门的情况有之,本来没有什么内容而强立条目者亦有之,这些也比较容易识别。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知识是广泛的,丰富的。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历史情况,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状况、生活面貌、风尚习俗等等有历史价值的材料。

其次,本书的文学价值也很大。

书中所记,多则百余言,少则十数字,有很多经过作者的着意加工,是短小精悍的佳作。

其中情节的安排、渲染,言行的互为烘托,文辞的隽永质朴,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德行》第11 则以对待金钱和权贵的两种态度,对比描写了管宁和华歆两人的不同志向。

对待黄金,管宁只视同瓦石,华歆却“捉而掷去之”。

一个”捉而掷”画出了华歆的内心活动,他经不起黄金的引诱,情不自禁地捡了起来,又要故作清高,只好强压欲念而掷去。

本书擅长即事见人,寥寥几笔,就可传神,使人物风貌历历在目。

鲁迅先生肯定了《世说新语》和刘孝标为本书所作的注,指出其成就:“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缨惑,亦资一笑。

孝标作注,又征引浩博。

或驳或申,映带本文,增其隽永。

”总之,这是古代轶事小说中的代表作。

自《世说新语》问世以后,摹仿它体裁的笔记小说渐多,仍流传至今的也不少,有北宋王谠撰《唐语林》、明代焦竑撰《玉堂丛语》等等。

而本书对后代其他文学作品也很有影响,一些小说、戏曲取材于此,或者学习其手法。

例如《三国演义》所写的击鼓骂曹和望梅止渴等故事都是从《世说新语》取材的。

本书较多地保存了魏晋时期的口语。

编撰者没有刻意求古,不管是记言还是记行,都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实际;所以有些词语的用法既不同于上代,也不同于后代,能反映出用语的时代特点,给语言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其中一些词语甚至渐渐凝为成语,例如芝兰玉树,未能免俗,一往情深等等。

总之,《世说新语》对了解魏晋历史、文学、语言都很有价值。

值得一读。

只是编撰者本人是贵族,书中所搜集记录的人物轶事及作者对人物。

事件的评价,当然都是从贵族阶层的观点出发的、他的褒贬爱憎,有很多地方不能作为我们今天评价古人的标准。

但是书中所反映的一切,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历史知识,具有认识意义。

中华小子中的三位主角是谁的后代

姓名:花小兰 象征:水(紫色) 出场率:100% 武器:软鞭,偶尔借小龙的剑使使,比如说砍绳子 性格:勇敢 直爽 富有爱心与正义感 重友情 有些爱顶嘴 易冲动 坚强 招牌动作:亲一下~ 最PP的地方:眼睛 优点:鞭子使的很顺手嘛~ 跟踪与偷听的功夫也不错~ 缺点:爱哭 做事有些鲁莽,虽然受过几次教育但仍有一点 亲人:奶奶 三藏 特点:少林寺唯一的女弟子 身份:少林三英雄其中一人的后代 遗憾:只是到现在还不知道 最好的朋友:小龙 小虎 最讨厌的人:陆言 黑狐王 行事风格:风风火火 不计后果 一马当先 行动比脑子快半拍 总给身边的人捅娄子 被小龙称为大小姐 姓名:唐小龙 象征:龙(蓝色) 身份:开封府尹的公子 少林三英雄其中一人的后代 武器:祖传的宝剑 特点:戴一副眼睛(目前不知道是多少度的) 绰号:四眼田鸡 性格:有点目无尊长和以貌取人,喜欢在众人面前卖弄.有风流倾向,爱摆大公子的架子;能够为朋友舍弃生命,勇敢,聪明,身手灵活 优点:爱讲冷笑话 读书读的多 有点推理才能 缺点:很难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讨厌的事:睡觉前出汗 别人叫他四眼田鸡 到冷的地方去 招牌动作:双手背过去,一副大文人的样子 爱好:冒险 和小虎拌嘴 在黑狐兵的衣服上划几道口子 令人感动的地方:曾亲自用蜂蜜粘糕吸引大狗熊让小兰顺利出洞,最后自己肩膀脱臼 名言:能认识你我死而无憾了! 亲人:父亲 最好的朋友:小虎 小兰 姓名:陈小虎 象征:虎(黄色) 形象:虎头虎脑 身份:农民的儿子 少林三英雄其中一人的后代 亲人:爹娘 妹妹阿秀 外有一大家子 MS还有个二哥陈鑫与嫂子梅丽 武器:棍子 性格:憨厚 老实 恋家 重友情与亲情 乐观 孝顺 向往自由与和平 朴实 优点:鼻子灵 老实 缺点:胃口大 最要好的朋友:小兰 小龙 最喜欢去的地方:厨房 最怕的人:玄风长老 最烂的运动:射箭 愿望:让家人知道自己很有出息 让所有人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难忘的经历:被鬼后看中,一吻吻成大火鬼;让小兰伤心,一吻吻回原来样 最恨的人:黑狐王 名言:你欺负女孩子,就是找打!

有的人干吗只会去想而不去做,这是为什么

不二法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世界上最常用、最需要的学问恐怕就是识人、用人学问了。

同企业对人的管理也要审时度势,宽严有度。

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事就不要管。

要“ 一半清醒一半醉” 。

要知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决策水平和人才素质的竞争。

企业的拥有者怎样选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的骨干力量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优秀团队,这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关键。

世界上最常用、最需要的学问恐怕就是识人、用人学问了。

毛泽东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出主意、用干部。

很多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清末名臣曾国藩在识人、用人的问题上可以说是研究了一生。

还写了一部人学专著《冰鉴》。

一部浩如烟海的《二十五史》和司马光主笔的《资治通鉴》都是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总结识人、用人和因而成败得失的记录。

但是,这门最需要、最常用的学问,又是最深奥、最难学、变化多端、难以把握的学问。

古今中外很多大人物因用人而成功或因用人而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

而其中很多事情往往坏在他最亲近、最相信的身边人身上。

“ 除了上帝、相信自己” 成了一些人的名言。

但是,要做成一件大一点的事情,不可能事必躬亲。

必须用人。

不少人就认为“ 自己的亲人最可靠” ,“ 打虎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 。

这种思想就使不少家族式企业应运而生。

可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家族企业也会在内部产生这样哪样的问题,进而危及企业的生存或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识人、选人、用人就成了企业家们必须认真研究的学问了。

企业用人向来没有一定的模式。

都是根据企业、人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条件不同、两个企业用同一种方法去用人可能有的成功而有的失败。

所以正象我前面帖子里提到的,企业的用人即要讲原则性又要讲灵活性。

同时,由于中国的国情限制,很多事情是能说不能做或能做而不能说的。

用人问题因为涉及到“ 权谋” 、“ 道德” 等问题,说者大都讳莫如深。

因而,在下也只能将有些共性的东西与网友们在这里浅议: 1. 掌握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用人的不同标准和方法。

初创期要的是“ 跨马能够闯天下” 的人才。

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就需要“ 提笔能够定太平” 的人物了。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开始你是革命的动力,到了一定的时期,你就可能成为革命的阻力或对象。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不断地“ 吐故纳新” ,淘汰哪些个相形见拙的人员,企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这种“ 吐故纳新” 有时是残酷的,但是却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

对于创业时的“ 开国元勋” 可以用金钱、股份、闲职去安抚,却不可以为了这些人的情绪和“ 面子” 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切不可“ 大马拉小车” 或“ 小马拉大车” 。

所谓“ 大马拉小车” 就是小企业用了大才之人。

如三国的庞统当了知县,非百里之才到任后终日饮酒作乐,消极怠工。

但是,“ 大马” 一旦跑起来小车就有被颠覆或摧毁的危险。

“ 小马拉大车” 虽然没有这个危险性,但是,由于“ 小马” 气力太小,拉而不动,企业也就无法前进。

因而,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是企业选人用人的明智选择。

3. 世上的人虽然是各种各样,但是,以企业家用人的眼光去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可以信任而不可大用者。

这是哪些个忠厚老实但本事不大的人;二是可用而不可信者,这是哪些个有些本事但私心过重,为了个人利益而钻营弄巧、甚至不惜出卖良心的人;三是可信而又可用的人。

作为企业家,都想找到第三种人。

但是这种人不易识别往往与用人者擦肩而过。

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家各种人物都要用。

只要在充分识别的基础上恰当使用,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4. 对员工万万不可太苛。

该给员工的工资、福利、奖励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

对有突出贡献的要舍得给票子、给位子,千万不要吝啬。

真正做到奖得眼红、罚得心痛才能收到恩威并重的效果。

同时也要切记莫受个别员工的蒙蔽。

因为管理和被管理始终是对立的,为了某种利益或者是为了取得你的信任和欢心,被管理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的说出某些假话来蒙蔽你。

你千万不要信以为真。

最好多问几个“ 为什么” 。

因为这些人因此获得利益后,不仅不会感谢你,而背后会笑你是个“ 笨蛋” 或“ 假帽” 。

5. 不要计较下属的缺点和小错。

作为企业用人,不是在寻求圣人、贤人,而是寻求对企业有用的人。

员工中尽管有的人有这样哪样的毛病,只要不危害企业的利益,不必过分关注和追究。

西汉的陈平投靠刘邦后,就有人告他的状。

说他在家时与他嫂子私通,投靠项羽不被重用,投靠汉王后又收受贿赂等等。

刘帮找到陈平问清情况。

陈平说:这些事都有。

我哥死后为了侄子我娶了嫂嫂,项羽不重用我我才离他而去,到你这里你没发报酬我只好收礼养家。

我可帮你打天下但我不是圣贤,你要找圣贤我可以辞职。

刘邦还是把他留下了。

后来当了丞相。

在保汉室、灭诸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6. 尊重人的本性,不要追求员工们对企业的绝对忠诚。

记得马克思曾说过: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

你和你的员工走到一起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资利益或精神利益。

虽然其中有感情、友情的成分,但在根本利益发表冲突时,感情、友情就会被冲淡。

山盟海誓的夫妻还能“ 大难来时各自飞” ,某些员工口头上对企业的忠诚只可一笑了之,不可信以为真。

要宽严相济、威恩并施,用物资和精神利益最大限度的调动积极性。

7. 大胆放权,分级管理。

企业稍有发展后,就要采取分级管理。

多当裁判员、少当运动员,切莫事事亲自过问。

这样,一可以满足中层人员的权力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可以客观公正地处理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出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是可以躲过与员工的直接对立,让中层唱黑脸,你唱红脸,以显示你的“ 宽厚仁慈” 之心…… 8. 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在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选人用人就有了很大的可选择性。

因而选人用人时,在同等条件下,最好选择哪些经济条件较差,生活困难、急需工作的人。

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这些人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大多都能令企业满意。

9. 小事糊涂,大事聪明。

作为一个中小企业的老板,关键的技术、主要的客户、原材料和产品的购销网络一定要亲自掌握,定期或不定期的亲自参与。

千万不可被一,二个人所控制,否则,一旦有所意外被卡住脖子就后悔不已了。

10. 常用者多批评,短用者多表彰。

要外松内紧的考察下属。

凡是准备长期使用或准备提拨的员工,要多多指出他们的缺点,使之适应企业;对不准备常用的员工,则要多多地表彰,为“ 好聚不如好散” 作准备。

考察员工,切不可象党的组织部门哪样大张旗鼓。

要明松暗紧,考察于无形之中。

尤其是其对父母,落难者和对犯错误的同事的态度,往往能看出一个人是好心或是坏心、是君子还是小人。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和落难者毫无孝顺、同情之心,企业若有意外,这种人是依靠不住的。

11. 提拨重用员工不要论资排辈,要以知识、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而定。

在同等条件下要把处在底层的员工提上来。

比如企业缺一个部门经理,一个一般员工和一个副经理条件相当,你如果把副经理扶正,他会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你如果提一个员工当经理,他就会感到额外施恩,对企业的忠诚和积极性都会比原来的副经理高得多。

虽然原来的副经理会受点影响,但是,这就给许多能力强、资历浅的员工带来了希望。

同时,企业对人的管理也要审时度势,宽严有度。

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事就不要管。

要“ 一半清醒一半醉” 。

要知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关于孝顺的名言名句

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 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7.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5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16.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有过,谏使更。

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

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20.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出自(清)《增广贤文》 21.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出自《劝报亲恩篇》。

22.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3.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4.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出自《大学》 2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

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出自《家语·弟子行》。

26.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2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自(明)《增广贤文》。

28.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出自《动报亲恩篇》。

29.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30.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出自(春秋)《礼记》。

3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3.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 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父母不孝敬。

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孝顺亲人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