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的名人名言
1、路要靠自己去才能越走越宽。
—里夫人2、我愿自主和照自己的意思过生活;凡是我自己需,我欣然接受,我不需要的,我就决不希求。
——车尔尼雪夫斯基3、只有我自己才是我的生命和我的灵魂的唯一合法的主人。
——高尔基4、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拿破仑5、人在独自一人时最坚强。
——吉田弦二郎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8、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
——易卜生9、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哥德10、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11、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
——拿破仑12、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
——福泽渝吉13、我宁可坐在一只大南瓜上,由我一个人占有它,不愿意和他人挤在天鹅绒的垫子上。
我宁可坐一辆牛车,自由自在来去,不愿意坐什么花梢的游览车去天堂,一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梭洛14、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15、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弧立。
——徐特立16、只要你一息尚存,就不要让任何人牵着你的鼻子走。
凡事自己作主。
不让任何事情玷污自己的名誉。
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求10个好的开头和结尾(作文)
开头:1.岁月静好,流年的如飘零的花瓣,带着幽幽暗香在指间流淌。
轻米阳怀,和着清香,任流淌的心事,在季节中浅漾。
就在清浅的的时光里,铺一纸素笺,剪一段时光,盈一杯心语,携一抹芬芳,书一扇过往。
2.迎着秋晨一缕阳光的和煦,我静默在温婉的时光中,心怀如秋水般潋滟无尘,在音乐的旋律中,慢慢梳理着那些被时光遗落的音符;在一杯茶的暖意中,安享一份静谧与安然,让指尖淡淡的思绪,婉转成笔下安宁的句子,将人生的悲欢,融入字里行间,融入光阴的剪影中。
结尾:1.一盏清茶,便是一段光阴;一方田园,便是一份心境,隔着一帘烟雨,回忆曾经的过往。
让他们在隔岸的年华里低吟浅唱,在回忆与遗忘中沉淀,只流余香。
2.岁月静好,牵一片光阴于流年中,聆听花开的声音;携一缕馨香在生命的路口,芬芳过往。
给时光一份浅浅的回眸;给心灵寻一份安暖。
始终相信生命中的某些美好,深藏在心中,永不会遗忘。
关于逆境的名言
关于逆境的1、走出逆境后得意忘形,能迅即陷入逆境。
逆境消除后缩脚,但等于没有走出逆境。
——刘心武2、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
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
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刘心武3、意志坚强的乐观主义者用“世上无难事”人生观来思考问题,越是遭受悲剧打击,越是表现得坚强。
——西尼加4、一个人倒霉至少有这么一个好处:可以认清楚谁是真正的朋友。
——巴尔扎克5、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
——海伦·凯勒6、说苦难能使人格得到升华,这是不确切的;幸福有时倒能做到这一点,而苦难常会使人心胸狭窄,产生复仇的心理。
——毛姆7、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把其余的心灵加速它们的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罗曼·罗兰8、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
——卡莱尔9、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马克思10、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卢梭11、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问。
——伊索12、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
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
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
因此,浮在上面的,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
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
——松下幸之助13、让我们建议处在危机之中的人:不要把精力如此集中地放在所涉入的危险和困难上,相反而要集中在机会上——因为危机中总是存在着机会。
——卡罗琳14、逆运不就是性格的试金石吗
——巴尔扎克15、逆境总是有的,生就是进击落人。
——冯定16、逆境展示人才,顺境隐没英才。
——霍勒斯17、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
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
——爱默生18、逆境是事业之路上的不速之客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
在任何逆境中,他都能充实自己。
——丁玲19、逆境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尽管不能使人变得富有。
——托夫勒20、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
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21、逆境常常使人难堪;然而即使在人群中找出一百个能忍受逆境的人,也未必找得到一个能正确对待顺境的人。
——卡莱尔22、你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拼斗,你就越变得急躁——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越难摆脱痛苦。
——卡罗琳23、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
——斯蒂芬斯24、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
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霍勒斯·曼25、困难只是穿上工作服的机遇。
——凯泽26、困难和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契诃夫27、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索取的学费很高,学生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
——卢梭28、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巴尔扎克29、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30、境是一所完全自修自悟的大学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却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卢梭31、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培根32、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33、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培根34、大祸过后,必有大福。
——歌德35、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西尼加36、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
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朗费罗37、不幸是一所好的学校。
——别林斯基38、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39、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之渊。
——巴尔扎克40、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41、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励志名言如果满意记得好评哦
望采纳~ 谢谢~~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主题是什么
敬业与乐业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以前教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没有太深的思考,只觉文章浅显直白,学生掌握起来是容易的。
近来研读了一些关于梁启超的文章,也特意去读了梁启超的一些文章,才明白后人对于他的好奇和敬仰是很有道理的。
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人类心灵深处自我决断、自主坚持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的实质进步就某种程度上是深深植根于每个人个体的觉悟和决定的。
也许受“知人论世”文学理论观的影响,再次面对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我竟然有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觉,我端坐于位子上像是当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位学生,细心聆听着先生的演讲。
严谨丰满的结构、流畅自如的文脉、雅俗契合的语言真的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学来的。
一、 严谨丰满的结构梁启超的文章,世称“新文体”。
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以欧西文思入文”、“条理明晰”,很注重系统的说理,对某个问题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做周密的阐发,即“大纲小目,条分缕析”。
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敬业与乐业》就是这样一篇使读者不由自主跟着他走的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文章。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
一开篇就引用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交代了题目的来源,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讲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题目中的命题虽然只涉及两个内容:敬业、乐业,但梁启超在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中先论述了敬业、乐业的前提:有业。
按梁启超自己的话说:“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
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接着照应题目再分别谈论了 “第一要敬业”和“第二要乐业”两个问题。
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此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总结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总体结构采用了论述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三个分论点平行并列,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同样采用了以上方式,使论述显得清晰而丰厚;同时梁启超在论述每一部分时又注意材料的有序安排和分析的梯度展开。
在论述“有业之必要”时分别用了儒家和佛门的两个材料,具体的材料和不失诙谐的语言老老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在论述“敬业”的重要性时,先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承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用两个设问句来绾结论述中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有梯度的问题。
“为什么” 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两件事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么样” 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
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按说理的逻辑顺序一部部地分而析之,丝丝入扣。
在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性时先剖析了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尔后更深入一步,分身入其中、亲切有味,奋斗前去、快乐加增,比较骈进、竞胜快乐,专心职业、省却烦闷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二、流畅自如的文脉文章运思的贯通性是指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
古人论文时就强调 “文气”、“文脉”必须贯通之旨。
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运思中很重视体现文章内在逻辑力量的思路的贯通,而对内在的逻辑力量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气也较为讲究。
《敬业与乐业》一开篇便点题,梁启超在说明题目用词来源时语气是和缓的。
“断章取义”一词可见梁启超谦虚和低姿态。
低一点的调门是并不妨碍呈现高远的姿态。
其实梁启超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文字如何流畅又不乏跌宕地呈现。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一句给人的感觉是平地起奇峰、晴天响惊雷,和缓的文脉顿时被打破。
听讲者一下子被这句话警醒了。
接下去要分层阐释观点了,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很快舒缓语气,“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尔后各用儒家和佛门的一个材料并加上如话家常的解释去贴近听讲者。
梁启超的讲述是风趣的,有对孔子摇头叹气地模拟,有老禅师绝对不肯吃饭的决绝。
让听讲者一味沉浸在故事的意趣中吗
不
结论部分文脉紧凑、高调。
“ 一点不迟疑……简直是……简直是……是要……”不仅体现了急促、锋利的语气,而且也彰显出了厌恶、鄙弃的态度。
钱谦益言:“志之所之,盈于精,奋于气。
” 此次急促、锋利的文气是梁启超情志于文中流动充满的运作态势。
梁启超对自己情感的收放是有掌控的,对懒人进行批判性议论后马上用“第一要敬业”这个带有序数字的鲜明观点转入下一层的论述,接下来的阐述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一步步地进行,不急不躁,娓娓道来。
有丰富留洋经历的梁启超吸收了西方人所注重的理念演化的逻辑结构,并把它融化于中国人所注重的气化万物的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文脉连贯上,使这一部分的论述如天闲良骥,雍容浑穆。
巧妙地是梁启超用了几个设问句使平和悠闲的文脉起了小小的波澜,不时地浪花飞溅让人感到了文章的俏皮、活泼。
这一部分的结论自然不同于上一部分的急促、锋利。
用“所以”这一连词引出结论,征引庄子和孔子的话来做补充,道理是早已深入人心了,语气也就坦荡荡了。
“叹气的声音”响起来了,“喊破喉咙”也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关注。
梁启超在谈论要乐业部分文气又有了新的变化,结合演讲时的具体情景,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的交流。
天闲良骥踏起了盛装舞步,张力与韵律、协调与奔放同时展现。
文章进行至此轻快活泼让人舒颜,听者的精神得到了彻底地放松。
放纵只是一时的。
梁启超气定神闲地掌握着文章的节奏,很快端正了姿态,“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
”又是一句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
请听,演讲者要作高屋建瓴地分析了,那么,我们就聆听他一、二、三、四地道来。
结尾一段四个句子用了六个“我”字,其中三个句子用“我”开头,“我生平最受用的……我自己常常力求……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我深信……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梁启超在作结论时明确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但他郑重其事的态度听讲者应当感受到。
不过他是再次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中和恳启的语气来自于真性情,且做到了处处发现。
至此 ,首尾一致,结构周严,文脉由此贯通。
三、雅俗契合的语言梁启超的散文创作是为了启蒙民众,所以主张言文一致,语言通俗易懂,从而也形成了平易畅达的文风。
面对着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不失亲切、随和。
但梁启超是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的学者,他的平易畅达其实也是对宋代以来主张语言应该自然流畅地表达思想而不是束缚思想的观点的继承和发扬,充满真挚热烈的情感,采用自由的表达形式。
体现在这篇演讲上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平易畅达的风格上自如地应用了雅俗契合的语言。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周围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中心。
在论述“有业”时,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的名言及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
在论述“敬业”时,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是作者认同并提出的观点。
此外,又引用了曾国藩“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为作者“敬业”的论点作结。
在论述“乐业”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穿插于论证过程中。
格言的引用增加了演说的典雅味,同时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演说的典雅不仅体现在大量引用经典、格言上,也彰显在许多逻辑严密的句子上。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交代题目的来源,目的是说明题目虽源于古籍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的意义已有不同,这样交代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老子》《礼记》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
用“但”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句意的重心在后一句,后一句中“确信”强调了观点。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
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
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一个“但”字突显了“业”是“敬”和“乐”的前提、基础,没有它,“敬”和“乐”使无从谈起,“所以”这词就顺势用上。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知,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惟”、“虽”用的是古义,现代汉语解释为“只”、“即使”之意,从反面推断“有业之必要”。
演讲终究是口语的艺术,梁启超注意在引用古代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又如,对“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和他交换。
”作者在引用古籍名言时常用通俗的话进行解释,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就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
难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对“主一无适便是敬”也做了通俗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头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有一些话更是如话家常,如讲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又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梁启超虽是名人,但他努力在“觉世”中求证自己存在的价值,自觉地要同读者达到沟通。
演讲时尽量俯下身来和听众交流。
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劳神费力
”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起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聆听着梁启超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的演讲,心里油然生出对现在所做的事情的敬意。
即使社会无名的潮流再汹涌,也不能阻止一个人自由地去过更合于先贤教训、更契合平凡而崇高伦理内涵的生活。
我愿悉听先生的教导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去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而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