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外地难买到的杭州名言

中文作文:为什么要当老师?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人就不买他的帐,而这个人也实在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财宝,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人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

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人关了起来。

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人,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人,他是不会留情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人干掉。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人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人也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就要他好看。

(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一贯整人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这个人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人道毁灭”的,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这个人(不放也不行)。

此人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却一句软话也没有说过,一直痛骂王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

大有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气势。

这位硬骨头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准备与抉择】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惊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野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野,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一贯以来正派品行的表现,不出所料,他的反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的结束,事实上,作为一个从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作准备。

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邝野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的国运。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的五个关键词: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

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

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将押着被俘的、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如果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

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

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当然,当时的于谦并不是什么拯救者,对于还是婴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由于家庭环境不错,于谦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

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说老实话,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但于谦似乎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于谦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此举比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

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在我看来,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聚汇、气象万千的北京。

前路艰险,但于谦却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等待着自己,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到了。

于谦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遥望,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

〗于谦,天下是广阔的,就此开始你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清风】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

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

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

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于谦也成为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像杨士奇、杨荣这种久经宦海的人自然是识货的,于谦这样的人才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对于谦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

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栋梁不栋梁,也不是杨士奇说了算的,只有干出成绩,大家才会承认你。

于谦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过他估计也没有料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中,于谦巡抚山西、河南一带,他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业业,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为难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

可是于谦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

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一个贪,一个不贪,矛盾就此产生了。

于是正统六年(1441),一直看于谦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巡抚关了起来,结果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王振完全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

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于谦。

这件事情也让王振了解到,于谦这个人是不能得罪的。

后来于谦官复原职,王振连个屁都不敢放,可见王振此人实在是欺软怕硬,纯种小人。

在牢里仍然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了他的原则,清廉如故。

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于谦先生版权所有,特此注明。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顶头上司正是邝野。

邝野是一个十分正派的人,在其任间,他与于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人合作无间,感情深厚。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估计于谦会熬到邝野退休,并接替他的位置,当一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一个太子太师(从一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于谦,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应该也就是这样吧。

对于于谦和邝野自己而言,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错,可是历史不能假设,邝野不会退休,于谦也不会这么平淡活下去,惊天动地的正统十四年终究还是来到了。

之后便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内容,贸易纠纷、边界吃了败仗、太监的梦想、愚蠢的决策、苦苦的劝阻、一意孤行、胡乱行军,最后一起完蛋了事。

于谦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但他无能为力,他也曾陷入极端的痛苦,邝野是一个好上司,好领导,他给了自己很多帮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牺牲在远征途中的命运可能本来应该属于自己。

不要再悲痛下去,是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英雄】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就连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这个称号。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岂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

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

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

何解

待我解来: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下之大,任我往来

但当你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你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从来不会如同你所想的那样去进行。

于是人们开始退缩,开始畏惧。

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有人沉沦,有人消极。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

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被人打才会知痛

被人骂才会知辱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这个称号,并不单单属于那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事实上,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因为即使你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度日,但当你年老回望往事时,仍然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那个困难的时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这就是我所认为真正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胜他,还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

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

于谦不是天生的英雄。

至少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个早晨之前,他还不能算是个真正的英雄。

虽然他为官清廉,虽然他官居三品,手握大权,但这些都不足证明他是一个英雄。

他还需要去显示他的畏惧和战胜畏惧的力量。

于谦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从他怒斥朱高煦到不买王振的帐,他一直都很强硬,似乎天下没有他怕的东西。

但这次不同,作为代理兵部事务的侍郎,他要面对的是瓦剌的大军和城内低迷的士气。

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国家的重担已经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必须谨慎处理,一旦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于谦十分清楚,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

那么战呢,说说豪言壮语自然容易,但瓦剌攻来的时候,用语言是不可能退敌的。

万一要是指挥失误,大明王朝有可能毁于一旦。

是战是逃,这是个问题。

面对如此重担,如此巨责,谁能不犹豫万分,谁能不心生畏惧

于谦也是人,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为他能战胜畏惧。

他并非天生就是硬汉。

从幼年的志向到青年的科举,再经过十余年的外放生涯,直到被召回京城,担任兵部侍郎,他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平步青云,也曾被人排挤,身陷牢狱,几乎性命不保。

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一直在磨练着他。

也正是在这一天天地磨练中,他逐渐变得坚毅,逐渐变得强大。

强大到足以战胜畏惧。

邝野临走时期冀的目光还在他的眼前,到了这个时候,他应该站出来挽救危局。

可是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还有类似徐珵这样只顾着自己的逃跑派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于谦最终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国家兴亡,我来担当

第十六章 决断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

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

但此时的于谦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因为此时他那瘦弱的身躯已经承担起了国家兴亡的重担。

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他的不朽传奇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八月十九日。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

算是书生上阵。

话虽如此,书生上阵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组织战争,并最终在采石击败金完颜亮数十万大军的。

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时候看课外书打下的基础。

所以说,课外读物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撇开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说,军事上的压力就实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也找不着。

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

这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侥幸逃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会把敌人描述得极为厉害。

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没有信心,朱祁钰也不算是个胆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也没有了主意,虽说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个败仗,朱祁钰也是很有可能改变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在听完属下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过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1、备操军。

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2、备倭军。

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3、运粮军。

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可以看到,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主力部队去了哪里

全埋在土木堡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能靠这些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

京城人口众多,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囤积运输大量的粮食。

虽然目前京城内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

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

“仓米数百万”。

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

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

要知道大臣们并非脑袋进了水,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而运输却需要很长时间,没准在运输过程中,对方的骑兵已经攻了进来,一旦也先军队突破紫荆关,通州指日可下。

而那些粮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军粮,所以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

可现在这个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

这是一个难题,看来除了一把火烧掉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

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

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即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秦桧为什么会跪在岳飞墓前

难与易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充满辩证法。

清人彭端淑有言:“天下事情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他接着讲了个故事;蜀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欲到几千里之外的南海去朝圣。

富和尚说:“我数年想买船南下,都未成,你凭啥去

”穷和尚说:“我有一瓶一钵,足矣。

”第二年,穷和尚自南海回,去见富和尚,富和尚只有惭愧的份儿。

穷和尚身无分文走南海,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意志坚。

意志坚强者,遇着高山,可以劈成平路,遇着旷野,可以载种树木,遇着沙漠,可以开掘井泉,天大的难事亦可变成易事。

在富和尚身上,人们看到懒惰、闲散、犹豫。

犹豫误事。

老是犹豫不决,举步不前,就永远难达到目的。

闲散难成事。

琴弦松弛,弹不出悦耳的声音;生活闲散,点不燃生命的火焰。

意志消沉,无生气,再容易的事也是难有成。

懒惰面前无易事。

懒惰恰如一盏没有油的灯,失去了“灯”的光亮,名为灯,实乃废物一个,何事易成

懒惰才能竭,才能与勤奋为友,永远艳丽芬芳;才能与懒惰为邻,只会枯萎凋谢。

才力枯竭,斤两不举,何谈难易

人们说,“懒汉的路,充满荆棘”、“对懒汉来说,越过门槛,比越过山巅还难”,是有道理的。

只要顺着河流走到底,一定能见到大海。

如果徘徊在山脚下埋怨山高,永远别想登上顶峰。

可见难者自难,易者自易,全在自身志向,不干社会和他人。

还是罗伯特说得在理:“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可成为明天的现实”。

有志者事竞成,关键在于作为。

[点评]本文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入手,论述了难与易的关键在于“为”的道理。

文章紧扣话题的意旨,有引例,有分析说理,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是一篇考场佳作。

难与易--素材 思路 难与易是相对的 难与易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努力,化难为易 正确的方法能化难为易 识人易,识己难 难可以使人得到磨炼 知易行难 创业难,守业更难 勤奋难也变易,懒惰易也变难 说时容易做时难 没有易无法体会难的艰辛,没有难也无法体会易的快乐 太易和太难的事往往不会使人感兴趣 名言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天下大事,必做于易;天下难事,必做于细。

——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 艰难由懒惰生,苦楚由偷安来。

——培根 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颜之推 许多事情,想起来困难,做起来容易。

——约翰生 困难往往是懒惰的产物。

——约翰生 一般而言,凡事起头易,最难的该是最后阶段的冲刺,能够克服这一类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歌德 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不去寻找困难。

——歌德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矣。

——郭偃 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陈垣 集中群众的力量,就可以化难为易,化险为夷。

——叶剑英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 天下无难事,惟坚韧二字,为成功之要诀。

——黄兴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谚语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俗语 经典素材 吴道子的领悟 (勤则易) 俗话说:“一勤生百巧。

”勤学苦练,那么看起来困难的事情也会容易了。

郑板桥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削尽冗繁留清瘦,画得生时是熟时。

”这也说的是勤能生巧,化难为易的道理。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吴道子从小喜爱画画,但却总是画不好,最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一次他出门散心,看见一个妇女把擀成的薄饼,随手用擀面杖一挑,烙饼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从殿东头飞到殿西头的锅里。

吴道子感到奇怪,就问这个妇女:“为什么会这么准呢

”妇女回答说:“这没什么诀窍,也不过是天天烙,月月烙,熟能生巧罢了。

”吴道子听了妇人的话若有所悟。

从此,他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誉满九州的大画家。

扫屋与扫天下 (难由易始)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脏乱不堪。

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道:“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打扫一下招待客人来呢

”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怎能把时间浪费在扫屋子上面呢

”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间屋子都不能打扫,又怎么能期待你能扫天下呢

” 打扫一间屋子是一件小事,非常容易,但是那些不屑于做容易的小事的人,恐怕大事也难以胜任。

我只是打开了门 (认真的态度可使困难变容易) 1999年2月25日,意大利14岁的男孩马可登上了1553次航班,前往热那亚。

飞机准备起飞的时候,服务员开始向乘客讲解安全常识,但大多数人并没有仔细去听,只有马可认真地记住了这些内容。

出于一个少年的好奇心,他根据服务员的介绍找到了最近的紧急出口。

要打开这个门,只要移开一个塑料护罩,压下手柄。

在飞机着陆时突然出现故障,飞机冲进大海……马可踮起脚用掌心将护罩打碎,然后使尽全身力气压下手柄。

沉重的安全门终于被打开,暗淡光线和海水一起涌了进来。

他叫道:“在这边

”乘客们从他身边爬过,狂乱地冲向出口。

在这次事故中,有4人死亡——3名乘客和一名空姐。

但是如果没有马可及时打开安全门,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死去。

1999年5月24日,马可得到了由意大利内务部长颁发的金奖。

面对荣誉,马可十分谦虚:“我只是打开了门

” 是的,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救了很多人的性命,然而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却没有做到

不专心、不注意、不认真,使他们把容易的事变得艰难了。

蛇与庄稼 (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发现的) 几十年前,潮汕地区有过一次“八二风灾”,那实际上是大规模的海啸。

在暴风雨中,海水倒灌上了陆地,带咸味的海水把许多村落都给淹没了,灾区居民死亡数字异常巨大,至今年老的人回忆起来仍有余悸。

灾祸过后,好些地区田园总是收成不好,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后来,有些老农想出了一种奇怪的办法,他们托人到外地去买了一批蛇回来,把它们放生到田间去。

那一年,果然获得了大丰收。

许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最后还是老农把秘密说破了。

原来,巨大的洪水把田野和坡地淹没的时候,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

因此,水灾过后,田鼠由于失去了蛇这种天敌,繁殖得异常迅速,这样,田园就由于鼠患的过度严重而歉收了。

老农买蛇放到田里,又重新建立了蛇对田鼠的制约作用,这样,田园就又得到好收成了。

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往往就是这样,因此,看似容易简单的问题可能是最不容易解决的。

伛偻承蜩 (用心专一,难也变易)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熟练容易。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

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

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就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我粘蝉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高度凝聚精神,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 智者的勇气 (难与易是相对的) 1945年,一位21岁的匈牙利青年,身上只带了5美元到美国闯天下,20年后,他成为百万富翁。

他曾经非常自豪地说:“我没有做过一笔赔钱的交易,也没有一次失败的经营。

”他就是罗·道密尔。

一个在美国工艺品和玩具业富有传奇性的人物。

那么,他是怎样才取得成功的呢

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20世纪50年代,道密尔买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玩具公司。

当时他发现成本太高是这家玩具工厂失败的主要原因,决定提高工作产量以降低成本。

道密尔规定:凡是制作工人所用的工具、材料,一定都要放在最顺手的地方,要用时,一伸手就可以拿到。

这样一来,操作机器的工人,不必再为等材料、找工具耽搁时间,无形中节省了很多时间。

他的另外一个规定是:在工作中,不准吸烟,但每隔一个半小时,准许全体休息15分钟。

因为他发现叼着烟工作,进度非常慢,而且有很多人借抽烟来偷懒。

这两项规定执行以后,在机器没有增加,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了50%。

有人曾经问道密尔,为什么总爱收购一些失败的企业来经营

道密尔的回答很妙:“别人经营失败的生意,接过来后容易找出失败的原因,因为缺陷比较明显,只要把那些缺点改正过来,自然就赚钱了。

这要比自己从头做一种生意省力得多,风险也小得多。

” 每个人都知道的风险,恰恰没有风险,这就是智者的勇气。

回形针的发明 (看易实则不易) 近年评出的在20世纪百种发明中,回形针似乎是所有发明中最简单的一种,它不过是一段弯曲的金属丝。

但回形针制成如今的形状以前却经过了多次反复设计。

1901年挪威发明家约翰·瓦特提出了金属丝纸夹的专利申请,以解决用针固定纸张的不便。

同时九个发明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设计。

但这些早期纸夹都存在着问题:如金属末端会刺到纸里戳破纸张;而且没有弯铁丝的机器,而手工生产纸夹的劳动成本又过高。

直到美国工程师威廉·米德尔·布鲁克制造出弯铁丝的机器。

后来才制造出著名的“宝石”牌回形针,但它的发明者已经无从查找,从那以后回形针就成了沿用至今的标准设计。

把斧子推销给总统 (不要在困难面前屈服) 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

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

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

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

克林顿谢任后,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

个别学员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什么,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再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

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有一农场,那儿种了许多树。

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了您的农场,发现种着许多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

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

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

假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一个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的人。

乔治·赫伯特的故事在世界各大网站公布之后,一些读者纷纷搜索布鲁金斯学会,他们发现在该学会的网页上贴着这么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哲学大师的难处 (哲学易懂,职称难评)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造哲学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于哥尼斯堡大学毕业。

这位世界著名的大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职称的评定上却是一个屡屡受挫的“倒霉蛋”。

1755年康德从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毕业后留校任编外教师,一干就是16年。

其间,他的两部主要著作、(第一卷)相继问世。

然而,申请评定教授却一再被拒绝。

这位治学严谨求实的哲学家,为何“墙里开花墙外香”呢

康德自己有过一番解释:因为我现在撰写的这些著作太重要了,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争取当教授。

这是康德陈述的“做教授一再被拒绝”的理由。

康德的这番解释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或多或少地可以琢磨出一些东西来。

伽利略发现单摆定律 (在简单容易的事物中发现规律) 1883年的一天,青年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中做礼拜的时候,对天花板上的吊灯发生了兴趣。

风吹着吊灯来回摆动,这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很少有人去注意。

伽利略一手按着自己的脉搏,数着跳动的次数,一边看着灯的摆动。

结果发现了一条规律:摆幅不同,但来回一次摆动中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灯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

伽利略由此提出了单摆定律。

意林故事 血珍珠 从前有一个听说南海有一种血红的珍珠,非常稀有珍贵,在月光下会有美丽的虹光,他所有的财宝合起来也比不上一条南海的血珍珠。

自从听到这个消息后,几乎茶饭不思,立誓要到南海去取血珍珠。

他找了一些也是喜欢收藏奇珍异宝的同伴,一起出发去南海,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才到了产血红珍珠的海边,各租了一条船到海上去。

由于血珍珠嗜血,就用针刺自己的身体,将流出的血裹在油囊里,吊在长索上,垂入海底。

血珍珠贝闻到血的香味就会咬住油囊,再把它钓起来,剖开蚌壳找珍珠 。

但是油囊常被其他的鱼类吃掉,好不容易钓起血珍珠贝,也不一定采得到珍珠。

大富翁不断地刺血、不断的垂钓,整整经过三年,才采得了一串血,回到岸上。

他忍不住把那串血珍珠拿给最好的朋友欣赏,想不到朋友起了贪念,趁着一起到井边取水的时候,把他推落井里,还盖上了井盖,夺取了他的血珍珠。

大富翁在井里饥寒交迫好几天,以为自己会死在井里,有一天听见狮子来井旁饮水的声音,等狮子走了以后,他顺着狮子进来的洞穴,好不容易充满恐惧地回到地上。

他跑回自己的家乡,去找那个抢了血珍珠的朋友,对朋友说:“我念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才把血珍珠给你看,没想到你竟然为了抢珍珠而谋害我,现在你把那串血珍珠还我,我就永远不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不然我就去告官

”那个朋友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担心他告发,就把血珍珠还给他了。

大富翁将血珍珠带回家,给妻子和孩子看,两个孩子都跑来向他要血珍珠玩耍,互相询问血珍珠是哪里来的。

一个孩子说:“是从我的口袋生出来的。

”另一个孩子说:“不是,不是,是从我们家的水缸生出来的。

”大富翁看了孩子的童言童语,忍不住笑了。

妻子问他说:“你笑什么

”他说:“我为了采这串血珍珠,在南海刺血喂贝,历时三年。

珠成之日,被推落井里,差点成为狮子口中的食物。

我经历了千辛万苦,又被最好的朋友背叛,小孩子不知道这一段来历,竟然说是口袋生出的呀

”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我们的人生里,经常看到别人的成功是非常轻易,自己的成功却十分艰难,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亲身经历那种艰辛的过程。

不容易得来的最珍惜 有一次到乡下,我们看到一位老大爷正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

不免感到奇怪。

我们就问老大爷:“大爷您为什么不把它放在食槽里让牛吃,却放在那里呢。

” 老大爷说:“这种草料不好,要是放在食槽里,牛就会不屑一顾;但如果把它放在牛勉强能够到的屋檐上,牛就会努力吃,直到把草料吃完。

” 这真是有趣。

什么是最好的

什么是最珍贵的

信手拈来的不是,价格最昂贵的也未必是。

它就在我们不好够或者完全够不到的地方。

“用智慧赚钱是很容易的事” 两个青年一同开山,一个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一个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

因为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

三年后,他成为村上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

后来,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

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梨招来八方客商,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北京和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

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纯正无比。

就在村上的人为鸭梨带来的小康日子欢呼雀跃时,曾卖过石头的那个果农卖掉果树,开始种柳。

因为他发现,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子,只愁买不到盛梨子的筐。

五年后,他成为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丰田公司亚洲区代表山田信一来华考察,当他坐火车路过这个小山村时,听到这个故事,他被主人公罕见的商业头脑所震惊,当即决定下车寻找这个人。

当山田信一找到张广祥素材查得快网这个人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店门口与对门的店主吵架,因为他店里的一套西装标价800元的时候,同样的西装对门就标价750元。

他标价750元的时候,对门就标价700元。

一月下来,他仅批发出八套西装,而对门却批发出800套。

山田信一看到这种情形,非常失望,以为被欺骗了。

当他弄清真相之后,立即决定以百万元年薪聘请他,因为对门的那个店也是他的。

当你在马路上散步的时候,当你坐在火车上向外远眺的时候,假若有一个张艺谋模样的人,说挣钱很容易,只需要一点点智慧就够了,你千万不要侧目,说不定他就是一个百万身价的人。

应用与创新 太容易和太难都不好 最容易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一件事情如果很容易就达到了目标,容易使人产生满足感,丧失进取心;另外,一件事情如果太容易,没有任何难度,就会使人产生轻敌心理,很容易犯错误。

同理,如果一件事做起来特别艰难,也不见得是好事。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件事情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会激发我们把它做好的斗志和热情,反而容易让我们开动脑筋,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是,难度加大,我们目前的能力达不到,会挫伤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时候,其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所以,我们要量力而行,不要不分难易,不分情况,见困难就上,逞英雄。

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时采取“知难而退”的做法,不失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

从某种角度讲,“退”是顺利达标的一个转折点,是为了更好地“进”。

文物保护的难与易 许多年来,热浪灼人的建筑工地一直是文物工作者忧心忡忡注视的目标,因为有不少珍贵的文物古迹就是在隆隆的机器轰鸣中遭受劫难,一去不复返的。

而今在号称“长安大街第二”的北京平安大道扩建工程,却不再牵动文物工作者焦急的目光——早在施工之前,有关单位就与文物部门积极配合,为保护沿街文物采取了有力措施,确保孙中山逝世纪念地等1 3 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然无恙。

由此,笔者想到了文物保护难与易的问题。

实际上,无论什么事情,“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而“为”与“不为”的关键,则在于认识是否到位。

专家分析指出,平安大道两侧的文物保护得如此之好,首先得益于北京市民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

脑子里绷着文物保护这根弦,就不会不问青红皂白,“挡”我者亡;就不会只图省事,不计后果;就不会用经济效益裁决一切。

能如是,则保护文物“难者亦易矣”。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欠发达国家,经济要发展,文物同样需要保护。

当务之急是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对祖先及子孙后代的负责精神。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遗余力地介绍文物、宣传文物,在国人心中树立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文物保护氛围,应该是保护文物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

做官的难与易 关于做官难与易的争论,自古以来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如清代大官僚李鸿章,就认为做官既其乐无穷又相当容易。

他有一句名言:“世上的事情只有做官最容易,要是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做,那么就太不成器了。

”按照他的逻辑,会种地的就当农民,会手艺的就当工人,有文化的就当教师,如果什么都不会,就得想办法去当官,因为天底下当官最容易。

与此相反的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在《家书》中说:“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

”他的那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卅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他“不敢贪赃枉法,积造孽钱贻害子孙”,而是以忧国忧民之心,救灾帮困,放赈济民,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百姓办事。

在那样的情况下做正直的清官,确是难乎其难了。

由此可见,做官是难是易,全凭自己怎样去当了。

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有“上任”一条,这样写道:“士人赴官谓之上任。

将‘任’字作‘官’字解释,谬矣。

任者,担也,盖将担子负其身上。

”居官当长,其实也就是挑担子。

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至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都是一副担子,压在领导者身上,还要负重前行,能说这容易吗

不知从何时起,做官逐渐变得不但不清苦、不辛苦,反而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光宗耀祖的事情。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批阅文件画个圈,上台讲话照稿念,检查工作坐车转,喝点小酒胡乱侃,有点好事他先占——你看容易不

把做官当作一件容易事,其实质是对官的职责的弱化和异化,把自己同群众、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弄颠倒了。

我想社会上倘若“做官最容易”的官多起来,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如今不是时兴“下岗分流”么,最好能让那些把做官看得很容易的官也“下岗”,把他们从官场上“分流”出去,去干点“不容易”的工作吧

有点多哈,慢慢看吧☆╭┐┌╮☆°.·╭┘└┘└╮∴°☆°└┐..┌┘ ———╮∴°╭┴——┤HAPPY ├╮│o o│牛YEAR │●°╰┬——╯ │ ∴°

关于爱国,读书,勤奋,励志,宽容,诚实,惜时,博学的小故事,各2则。

周总理十九岁赴日本留学行前,曾题“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赋诗言救国之大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

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

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恩来就因坚韧耐劳被党内同志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头骆驼”。

他自己却说:“不,我只是一只小毛驴。

”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

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

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

”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

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

”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

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爱国,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爱国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董存瑞挺身而出,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读书,勤奋:王冕憎寺夜读 王冕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诚实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

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

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勤奋,励志.惜时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

因此,到了晚上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

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

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宽容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 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

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 “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 呢

” 博学 钱钟书精通多国语言,他在法国的时候,一回,搭乘公车,闲得无聊便拿出报纸来看,但看报的方式有些奇怪,倒过来了,这时站在他旁边的一位年轻的法国小子就笑他说,不懂法文就别看报,都倒过来了也不知道,钱钟书看看小伙子,对着报纸马上放声念了一段,那小子听了甚是惊诧,羞愧。

参考资料: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

任何希望,任何成功,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

赚钱也是一样,关键在于行动,而且是立即行动。

看见机会就下手很多学游泳,都是把别人踢入水中,在乱扑腾中学会的,如果在岸上犹豫,恐惧感就越强,永远都不敢下水。

赚钱也是一样,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是赚不了钱的,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赚到钱,才能财源滚滚。

1980年夏天,一个温州姓周的医生出差到上海,发现街上许多人或拎着大捆大捆的文件夹、财务册。

他疑惑地走进文化用品商店,方知上海正在全面开展企业整顿,原有的表格、账册要全部更新。

当他知道单位从商店买回去的这些表格账册,还得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自己加工编制时,马上涌出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印制出适合各单位使用特点的表格、账册,利润不就滚滚而来?说干就干,周医生连忙买下几份不同格式的表格帐,又购得一本《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

他的家乡金乡镇,是有名的穷乡。

回家后,他埋头制作了一套包括财务、设备、档案、物资等14类企业管理的表格,将这上百种表格委托家乡一家印刷厂印刷,同时发动家人和亲友,按照《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上提供的地址和单位名称,写信封,塞样张,寄订单。

他发出8700封征订信,花了上千元,几乎是他多年来的全部积蓄。

在急切的盼望中,有1000多家上海企业寄来了订单。

忙碌两个月,他售出了7万余本文件册、账册,净赚6万元。

那个时候的6万可是天文数字,但周医生并没有满足,而是买来了印刷机、切纸刀、装订机等设备,成立起来了一家文教用品厂。

1982年春天,他及时捕捉到上海开始评定“文l明企业”的信息,便又来沪推销他独家生产的“文明企业验收台账系列产品”;1983年末,国家决定对工业企业评定“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称号,他又抢先为上海企业升级量身定做系列用品。

1992年,在国务院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条例下达前,他雪中送碳般及时向上海国有企业送来了据称“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企业管理账册……如今,周医生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一年的销售额就达数百万元。

说者容易做者难,赚钱要靠行动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行动起来就需要勇气了。

大多数都是左思右想20世纪80年代初,摆个地摊就能发财,可很多人不敢怕别人耻笑;90年代初,买支股票就能挣钱,可很多人不信被上当受骗。

白白机会就这样大好的发财错过了。

不怕想不到,只怕做不到每个人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积累大量财富的梦想,但大多数人仅止于梦想,而不敢真正行动当他们在面对拥有巨大财富的商界巨人时,往往把巨人的成功归因于家世、运气、机遇、高智商或高学历等,然后再比较一下自身“一穷二白”的基础,便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然后继续过自己平凡的小日子,继续做白日梦。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温州人,他们敢为天下先。

最初,他们并不十分起眼,修鞋、小发廊、小商贩的代名词。

温州人默默无闻地干活、一声不吭地做生意,他们与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贩没有什么两样。

可是慢慢地,温州人多起来了,温州的标志也多起来了,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等越来越多,各种包装、标牌,证书、徽章越来越多地被温州人造出来,然后又被温州人送往全国各地。

他们不再是“小商人”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国人真有点离不开温州人了。

人们对温州人的态度也由漠视不屑,到兴趣十足,由惊奇羡慕,到仔细探究:温州人为什么都会赚钱?回答这个问题也容易,因为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他们有一种强大的行动力。

温州人赚钱的标准之一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而他们赚钱的行动则正好相反,是“不怕想不到,只怕做不到。

”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有一位温州的“巾帼英雄”万顺妹。

这位温州妇女就是因为敢于行动,在10多年后的今天,她才能投资5000万元在西樵办起瑞龙织造公司。

1992年,从没到过广东的万顺妹怀揣着6万元现金坐飞机来到广州。

下了飞机,她根本不知道进货的地方叫“西樵”还是“西焦”。

还好出租车司机帮忙把她载到了西樵。

在温州老乡的帮助下,她进了一批货。

经过4天辗转,布运回了瑞安,仅几天就被抢购一空。

这一趟,她赚了1万多元。

尝到甜头后,万顺妹胃口更大了,第二次去时带了9万多元现金。

这一趟,她又赚去了大量利润。

从此,万顺妹开始了广州的创业之旅。

1997年,财大气粗的她掏出50多万元,买下西樵轻纺城的两个铺位,一间卖布,一间卖原材料,她迎来了创业的第二次质的飞跃。

2001年初,一个纺织厂老板向她借钱,用于引进设备。

一语点醒梦中人,已经年近48岁的她萌发了办纺织厂念头。

没有任何耽搁当年,万顺妹的工厂就在当地破土动工。

赚了钱以后,万顺妹把钱都用在企业扩展上。

机器从开始办厂时的32台增加到88台,全部机台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意大利天马超优秀剑杆机。

另外,她还计划再征地扩建染色、浆纱及防缩整理工序项目。

目前,万顺妹的织造厂为全国100多个商家加工面料,成为广东一家大型的纺织企业。

在别人看来,48岁再创业太辛苦已经不可能,而万顺妹就是不服老,正是她果断决绝的行动能力铸就了她今天的成功。

行动还要快有很多人明明有很多赚钱的机会,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有了投资机会,举棋不定,怕冒风险,等到别人赚了钱之后,才后悔自己的拖沓。

其实,可以说任何投资都是风险与机遇同在,坐在家里钞票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温州人之所以会赚钱,关键的一条就是他们想到了就做,看准了就干闪电般的行动速度成就了他们。

陈曙是意大利东旭(中国)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赚钱的行动就开始了追溯到在高中读书的时候。

当时校园里掀起了“英语培训”热潮,陈曙灵机一动,聘请了几位专业的英语辅导教师,创办了业余英语培训班,并利用自己作为学生会主席的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很快招收了近一百名的学生,赚了自己的第一笔钱那年,他才17岁。

行动力带来的甜头促使他一发不可收拾,之后的每个假期,他都组织一帮同学,上街卖水果、卖皮鞋,这为他日后的从商积累了点滴的经验。

陈曙高中时成绩一直不错,但由于喜欢做生意,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升学而是选择了就业。

2000年,他创办了杭州双骏贸易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03年12月初,陈曙在考察了10个城市后,来到了江阴,并决定在江阴投资兴业。

12月27日,投资1000万美元的东旭企业正式奠基开工,拟建5万平方米的厂房,90条流水线。

从考察到签订合约再到动工兴建,仅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开创了江阴招商引资史上的效率之最。

这高效率的成功运作就是源自于陈曙雷厉风行的作风。

陈曙从商的经验就是:“我认为,做生意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不敢行动,就怕拖拖拉拉,那样会浪费很多赚钱的机会。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说得就是要行动才能有结果。

当年,很多人不服气地说“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脑体倒挂”,这固然是不正常的现象。

但是,上天对人是公平的,发财的机会就摆在那里为什么不行动呢?从温州走出来的王荣生有着温州商人独有的市场敏锐性,有一次他在火车上,遇到西安大学一位地质学教授,教授无意当中说了一句“现在对石油政府开始允许民间投资了”,教授一语惊破当中人,他被这项投资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他吗上投资200多万元买下洋安的三口油井。

如今,这三口油井已步人盈利阶段。

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王荣生的步子也越迈越大,他又买下不少油井,开始酝酿更大的开采计划。

试想,如果王荣生不行动,考虑也顾忌那能抓住机会吗?如果下手慢了,或许赚钱的就是另外一个人了!赚钱关键在行动20世纪80年代,一般人见到由香港、日本进口的精致的打火机,感叹进口商品的精致,但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而温州人呢?却从国人的感叹声中看到了市场。

他们就立即行动,大胆拆开仿制,这些仿制打火机后来压倒了日本货。

今天,温州的打火机产量品种已经是世界第一,年产值几十亿元,成了出口制造的大产业。

行动第一!与其坐等别人把饭喂到自己口中,不如奋力用双手去搏取。

钱就在我们周围,为什么温州人抓得住,我们抓不住?富翁与贫穷之间有何差别?关键在于行动,而且要快要迅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鞋业兴旺。

为了扩大生产,许多制鞋厂都迫切需要生产效率高的鞋楦铣床。

很多机床厂得知此信息后,认为这是一个新产品开发的好课题,便组织人马进行调查研究,编写可行性报告,做好开发设计与试制的准备。

殊不知,这样一个按部就班的准备过程耗时不短,已经贻误了战机。

就在别的企业秣马厉兵之时,温州一厂家早已捷足先登,别人还在研制之时他们的鞋楦铣床新产品已陈列在订货会展台上。

直到该厂于1982年获利200多万元后,别的企业才姗姗来迟。

由于市场对鞋楦铣床的需求已达饱和,迟到者虽然大张旗鼓地做宣传,但仍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先人一步天地宽”,这就是温州人的制胜法宝。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印证了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

温州人信奉这样一句做生意的名言,要在两列火车对面错过时做交易。

因此由于他们能够抓住一个个稍瞬即逝的商机,一般的商人是赶不上他们的步伐的,所以他们在商战中少有对手。

近年来,温州人纷纷在外地开办日用商品超市,足迹遍布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等地的城镇。

昔日走街串巷的弹棉郎,摆地摊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如今成了超市的大老板。

温州人的超市能够迅速抢摊全国,这与温州人商业领先的经营理念有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城镇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增大,但许多地方的商业还处于传统经营方式,这已经不能适应消费心理的变化善于捕捉商机的温州人抢先占领超市行业,采取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产生市场规模效应。

比如瑞安陶山人黄忠武在诸暨开了一家5000平方米的超市,成了当地的购物中心。

他说,在城镇办超市,避免与城市中心商业巨头正面交锋,降低了投资风险,回报率也十分可观。

还有,当欧元开始流通的时候,动作快的温州人也大大赚了一笔。

听起来有些荒唐,事实却是如此!原来欧洲各国使用的货币的票面比新欧元短,加长的欧元放不进欧洲人的钱夹子,细心温州人发现了这个微小的变化,提前准备所以欧元流通之日,就是欧洲人更换钱夹子之时,这就给温州人带来了挣钱的机会。

精明的温州不仅从看似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中抓住了商机,而且还动作迅速,最先制作出新的钱夹子在欧洲出售。

他们通过钱夹子的生意,让欧洲人的钱进了温州人的钱夹子。

穷人之所以穷,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没有梦想,而是没有去把梦想变成现实。

任何希望,任何目标,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

赚钱也是一样,关键在于行动,而且是立即行动,所以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不多虑,不耽误,不把时间用在看似必须实际无用又烦琐的准备,不按部就班,才能争取时间,抢先一步抓住商机。

关于母爱伟大的故事

“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

”书生说:“读书有三到:心到。

后来报纸上登了照片。

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专心读书的本领。

”孔子又说,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

但一具体接触书本

勤学如春起之苗。

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意志越坚定。

而朝三暮四。

这样的想法对吗

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说明来意后,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

陶渊明说,该学新的乐曲了,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最小的一个。

家庭人口众多;“多谢先生指教,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于是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方。

”孔子兴奋地说:“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

”师襄子惊喜道:“我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

文中一问一答,层层递进,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我们不得不叹: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

现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从“开发潜能”切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孔子学琴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典型的正面素材。

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对待学业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呢

6 李政道的“从画地图说起••••••” ——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著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于1984年5月2日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其与少年班的同学座谈时说过:“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

这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当时李教授问:“你们谁是上海来的学生

”“我是。

”一个少年大学生答。

“你对上海的马路熟悉吗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

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

” “那好。

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

”李教授一边说,一边指着另外一个少年大学生;‘“好.比如你,没去过上海。

现在我给你一张上海地图,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是画上海地图,要求标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称。

”然后,李教授又回头对那位上海同学说;“不过,并不告诉你。

第二天,叫你们俩来画地图。

你们大家说,他们俩,哪一个地图画得好一些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着那位没去过上海的同学,齐声说;“当然是他画得好一些。

”“大家说得对

”李教授很兴奋。

接着说;“他虽然没去过上海,但是他可以连街道名称都标得准确无误。

不过,再过一天,如果把他们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

你们说,他们俩哪一个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

”同学们都笑了,答案是显然的。

李教授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

只有多走,才能熟悉。

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

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

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

”“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这句话说得是多么精辟而又深刻啊

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话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

因此,我们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培养学习的各种能力上来,以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创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7 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 —— 学习应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位被人们称为有“超级”智慧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

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

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

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

今天读来,也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

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

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应侧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也应是大学生学习的很重要方法。

大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探索“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当然不是要我们丢开书本知识不学,相反,只有首先掌握书本上已有的东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我们经常自觉地进行锻练。

碰到问题要想一想,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大用,但有助于我们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对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由于有些问题早已想过,这样,他学习起来,搞起研究来,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而且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8 伽利略的吊灯 —— 学习应善于“思考”与“探究”古人云:“不深思则不能造(成就)其学”。

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材、参考书里,常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就是一例。

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萨教堂作礼拜。

在教堂祈祷时,伽利略却被教堂顶部垂吊的油灯深深地吸引住了。

原来,吊灯可能由于有风而在来回不停地摆动。

他注视良久,发现灯的摆动很有节奏,尽管摆动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时间却大致一样。

这个现象激发了他的思考,从而探究下去。

如何证明他的观察是正确的呢

他想到人的脉搏跳动是均匀的,于是他一面摸脉,一面注视灯的摆动,果然他测试到吊灯的每次摆动的时间完全相同。

回到家里。

他又继续作试验。

他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各坠上一块同样重的铅块,并请来教父帮助作实验。

测试结果,虽然两条绳子摆动的起点不同,但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完全一样,并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回到垂直线上。

就这样,伽利略从—个偶然的生活现象中,经过思考与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节奏规律。

它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其奥秘。

如果我们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如果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周围事物现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们也看过类似吊灯摆动的现象而无动于衷,那么创造成功的幸福也许就会从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

9 郑板桥的“疑”和“问” —— 学习要“敢于疑,肯于问”我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郑板桥十岁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聪明敏捷,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老师很喜欢他。

一年暮春时节,随老师到野外游玩,不久来到一个石桥上面。

郑板桥眼尖,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小女尸体,随喊:“老师,你看,桥下有一个死人”。

老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体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块大石挡拦,未被冲走。

再一详看,那女子上穿粉红衣,下系绿色裙,头上青丝随波动,面容未变,像刚落水不久。

看到此,老师痛惜万分,随赋诗一首。

诗句是:“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板桥听老师吟完,十分恭敬地说道:“老师的诗不对吧

”老师不由一惊。

根据平时对板桥的了解,这个学生说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便和颜问道:“哪点不对

”板桥问了老师三个问题:“你如何知道这个少女是十六岁

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

你怎么看见她三魂七魄随波逐浪翻转的

” 问得老师无法回答,老师停了半晌才说:“依你看,该诗如何改呀

”郑板桥想了一下,便改了几个字,诗成了这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诗改得好。

他敢于疑,又肯于问,这确是求学者良好的品质。

所以,郑板桥自己也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纯汉尔”。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现代大学生,应该象郑板桥那样,敢于疑、肯于问。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善于敏锐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是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10 苏步青巧用“零头布”—— 学习要善于充分利用“点滴”时间我国著名数学家、原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北师大名誉教授苏步青先生在80年代已年过八旬,虽身兼数职,但仍抽出时间搞科研与著书立说。

他是如何做的呢

苏教授常在“零头布”上动脑筋。

他称道“零头布”说:“别看它零零碎碎的,积沙成塔,时间也可以积少成多嘛

”四人帮”横行时,苏老受到政治迫害,但他并没有丢弃事业。

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他爱不释手,反复诵读,吸取有益的养料,写下了读书笔记。

粉碎“四人帮”后,他利用点滴时间,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国外的新成果,编写出讲稿。

1978年夏天,苏教授冒着摄氏四十一度高温,到杭州讲学七天,用的就是这个讲稿。

回校后,他一边继续整理,一边给研究生上了五十个小时的课。

《微分几何五讲》就是这样,一章一章地写成并且定稿的。

这样,“零头布”在苏教授的手中就变为“整匹布”了。

在苏教授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出差、开会占去了他很多时间。

苏老觉得这当中还是有“零头布”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如果到外地开会,他每天早晚可以挤出三个钟头的“零头布”,用来搞重点项目;在家期间,星期天被作为“星期七”,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加起来,能有两个钟头的“零头布”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如果是在市里开会,他也总是尽量捕抓时间。

有一次,苏教授到市里开会,上午十时休会,下午三时再换地方开会。

他屈指一数:“这当中有五个钟头,坐等吃饭、休息太可惜了。

”饭票已买好,苏老还是决定不在外吃饭,回家去干他两个钟头。

他的《仿射微分几何》有二十万字,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零头布”做成的。

在该书自译成英文稿的过程中,苏老更是争分夺秒。

他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完稿前的一段时间,每天必须完成几页的译稿任务,然后就坚持不懈地如数去完成。

要是今天被会议冲掉,明天一定想办法补上去。

以至于每个阶段都超额完成任务,使该书的翻译任务,比原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二十多天。

巧用“零头市”就得把零碎时间抢来用。

怎么用法呢

苏教授说:“如果你到我办公室来,你就会看到我的办公桌上,右边放着公文,左边放着书籍杂志。

我批阅完了右边的公文后,就拿起左边的科学书籍看起来。

尽管室中的电话声、谈话声很嘈杂,我却不在乎,好象没听见似的。

”苏老善于巧用时间,更善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每天清晨,他起床后做健身操,阅读古诗词,然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

如果上午开会,早饭后的时间就用来阅读文件。

晚上睡觉前,他还要记上几笔日记。

散步、聊天的时间,有时用来构思诗作。

在每周日程排满之后,苏老还能见缝插计,接待记者的来访,朋友的座谈。

在他那里,时间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

苏步青教授惜时如金、严谨治学,对我们要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会是有意的启迪。

11 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 ——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

“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连续搞了几年却进展不大,成果甚微。

仔细查找原因,方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忽视了对数学的学习和钻研,因此这门基础知识的底子较差。

为了研究成功广义相对论,他只得搁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学校再次补习了三年的数学课程。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教训。

他在自学高中课程时,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

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

后来,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

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

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

古人云:“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学习、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学习正如上台阶和吃板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

我们只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12 鲁迅的“随便翻翻” —— 学习要“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是非常强调博览群书的,他在博览群书时有一个习惯,叫作“随便翻翻”,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志,有时从一本书里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有时甚至只看看目录。

书海漫漫,如果每一本书都一丝不苟地读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有些书报也无认真研究的必要。

所以,对一般性的参考书籍、资料性书籍和消遣性书报,只需要随便翻翻即可,这样省时间、效率高。

例如,鲁迅运用此法,仅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两年时间,就翻阅了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记刊、墓志、碑帖等各种书籍杂志。

以后几年间,还有诗搞、作家文集、丛书、小说、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

一九二五年以后,他读的书就更多了。

如果鲁迅先生每本书都精读一遍,能读得了那么多书吗

随便翻翻的学习方法,给人以最大的益处是满足学习的猎奇心理,对学习始终有一种兴趣,恰如游公园,随随便便地漫游。

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觉得吃力,因为不觉得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随随便便地学习还可以开阔眼界,视野开阔,才能好中选优,从而调整学习的方向。

俗话说得好:一块石头砌不成金字塔,一根木头造不了洛阳桥。

时值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了。

博览群书不仅是大学生崇高的学习方法,而且也是知识经济、创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客观要求。

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只找到这些。

古人云。

”先生认真地说。

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

”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兴趣和专业目标,碰到一本读一本,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书生看了半天:“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

”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

他根据自己的爱好:“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

一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W代表成功,列宁才惊奇地说,日有所亏啊

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用马列主义,X代表刻苦努力。

三是要扬长避短,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

定向读书,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学如逆水行舟,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

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志地攻读,学海无涯苦作舟。

2 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

”孔子却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

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

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列宁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纸。

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可以另学乐曲了,既没有方向,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

有一天,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目标要明确,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刻苦攻读,学有所为;“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

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4 “列宁的照片” —— 学习应“专心致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惊人的表现。

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

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Y代表方法正确,另学一曲吧: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1 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

”爱迪生回答。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Z代表不说空话,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志向”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

十二岁那年,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稳定。

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

十天过去;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

我们有些大学生

”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你的志向很远大。

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思想家。

如果是这样,更不应颓唐、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 。

”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

例如,他为了有书看。

”。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

”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眼到、口到,锲而不舍地追求,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

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

”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没有找到:“磨下去的,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也没有目标,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

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一次,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

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

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那为什么春天的稻苗会变成现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茅塞顿开,羞愧地说。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

外地难买到的杭州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