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悲的句子
’《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3c)︰‘佛心者,大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又,慈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6c)︰‘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中略)亦以大慈悲力故,于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
形容人慈悲句子
宽容与谅解是佛缘。
真正的慈悲不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能宽恕和爱护与你对立的人,爱人如己。
当别人因误会或别的原因而对你无理相向时,要以慈悲的心去包容对方,以理智的方法去感化他。
如果你一直想改变对方的话,你会很烦恼很痛苦。
同样的瓶子,为什么要装毒药,同样的心里,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
张爱玲说过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
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张爱玲给胡兰成的情书,寥寥八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这之前胡兰成赠给张爱玲有另外一句话“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读《严格,也是一种慈悲》有感 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500字左右就行)注,这篇文章可以搜到
这标题是张爱玲的经典妙语,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句话里包含了无限的体贴和温柔。
可是在媒体(特别是只代表一种声音的媒体)在社会舆论方面起主导作用时,人们就不容易慈悲,同时也迷失了自己。
我在念研究生的时候,一位教授在给我们讲到在香港回归前夕,他在香港访问时,听到有人说“Don't go away, we need you here”(大意如此)之类的句子,他一直到多年以后,给我们上课时还耿耿于怀,在课堂上义愤填膺地用了一连串谴责的词汇(当然是用英语说的,如果用中文估计他就说不出口了)。
我当时就想这位教授怎么不能理解普通人的感情呢
这和爱不爱国是没有关系的。
我在澳门回归时看到一幅图片,图上的一位澳门人,看到头上的葡萄牙国旗缓缓落下,伤心得留下了眼泪。
其实这正常且真实,因为他们的生活是不可避免地和葡萄牙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当一种权威的声音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其它任何个人的情感其实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只能选择在歌舞升平中欢欣雀跃才能显出我们的颗颗红心。
但是无论历史的长卷如何波澜壮阔,我们对它的体验只能是个人的感受,除非我们已经没有了个人感受。
我就不信,50年代公私合营的时候,当那些业主象送瘟神一样把自己家族世代经营的事业给“合营”掉的时候,那些无限兴奋的表情背后没有丝毫个人的惆怅;我也不信,文革后饱经磨难的人们,能真的毫无芥蒂、满怀信心地“一切向前看”。
(虽然当时出现了“伤痕文学”,但是我认为在总体上它停留在对文革、对红卫兵的谴责上,这在当时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还是顺应潮流的(这话可能有点绝对),至少当时的大环境是允许的。
)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走“群众路线”不是很难。
那么在滚滚的大潮中,我们卑微的感受呢
我们多愁的泪水呢
还有我们不那么符合潮流的思想呢
“明心”才能“见性”,其实任何大部分文科的领域都起源于自己的内心体验。
如果我们丢失了本心,那就不能懂得,更不能慈悲。
对历史的理解离不开对个人感受的审视,一个人的历史也应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