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是天母是地,父母拟水,儿女是鱼,渔水相容其乐无穷,打一成语
原文如下:子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
时入直南书房,每至直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
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
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
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
」高宗笑,诸人亦笑。
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
」纪曰:「臣未衣。
」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
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高宗乃悦。
第五十二回老头子纪昀妙解女孩儿福公祝寿 却说乾隆帝有一种古怪脾气,凡是他相信的人,任你如何横行不法,便是亲眼看见,也总是说他好的。
那杨瑞莲,还只是一个小贪官,独有那和珅,却是越老越贪。
他常常派自己亲信的家丁,到江南湖广各省去敲诈勒索;沿路督抚大员,迎接和相国的家丁,好似迎接皇上一般。
这种风声传到京里,那班御史老爷,谁敢说一句闲话
独那刘相国,他是正人君子,便忍不住奏了一本,说和相国在外面如何招摇撞骗,贪赃枉法。
乾隆帝看了,便勃然大怒,说刘相国有意挑拨,把他传进宫去,当面训斥了几句,气得刘相国胡子根根倒竖。
嘉郡王十分敬重刘相国,那日便亲自到相府去劝慰了一番。
说起和珅,嘉郡王说道:“这个奸贼
小王总有一天收拾他。
”当时嘉郡王悄悄地打发人到各省去,把和珅家人在外面招摇纳贿的事体,一桩一桩地察访出来,记在册子上,预备将来查办他。
可笑那和珅还睡在鼓里,他见皇上喜欢嘉郡王,也天天在一旁称赞嘉郡王如何忠孝勤学。
那乾隆帝听了越发高兴,便与和珅商量,说自己年纪已老,打算趁此余年,享几日清福,把这皇位传给嘉郡王。
和珅听了皇上的话,也竭力怂恿乾隆传位。
他想:如今他帮了嘉郡王的忙,他年嘉郡王登了位,少不得也要算他一位开国元勋,自己的权势,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乾隆帝虽打定主意,又因自己皇子众多,一朝宣布出去,怕要闹出乱子来;便吩咐和珅暂守秘密,如今是乾隆五十七年,须要到六十年上,才下这让位的圣旨。
如今先下谕把毓庆宫修理起来,命嘉郡王带了家眷,搬进宫里去住,是防备意外的意思。
又亲笔写“继德堂”三个字的匾额,给嘉郡王悬挂在宫中,暗藏着传位的意思。
那嘉郡王见父皇在他身上如此费心,不知是祸是福,又不好问得。
心中正惶惑的时候,外边忽然传说和相国请见;嘉郡王因他是个贪官,十分看不起他,平日也少和他来往。
如今听说他亲自上门求见,心中觉得诧异,又因他是父皇第一亲信的大臣,又不好怠慢他,只得迎出去相见。
那和珅见了嘉郡王,抢上来打了一个躬,开口便说:“恭喜王爷
”接着袖子里拿出一个如意来,双手献上。
嘉郡王接了如意,心中越发诧异。
原来当时宫中规矩:凡是秀女们点中了封妃子,妃子们点中了封皇后,那向她贺喜的人,不便说明,见了面便献一个如意,一来是向她贺喜的意思,二来是暗地里报一个喜信给她的意思。
如今和珅要讨嘉郡王的好,便来献这个如意,也是暗地里报一个喜信的意思。
嘉郡王见了如意,便说道:“王爷有什么喜事,却要烦相国的驾。
”那和珅又打了一个躬,悄悄地说道:“王爷还不知道吗
如今皇上已内定传位给王爷了。
王爷倘然不信,只看皇上亲手写的‘继德堂’三字。
这‘继德’二字,便可以明白了。
皇上昨天曾和下官商量过来,打算到六十年上,让位给王爷;所以把王爷预先留在宫里。
”嘉郡王听了,心中虽止不住欢喜,但因为和珅与闻这宫廷的机密事体,心中越发嫌恶他。
当下免不过说了几句感谢的话,把他送了出去。
回进宫来,自言自语地骂道:“这个老奸贼
他到俺手中来卖弄玄虚么
将来总要他看看俺的手段。
”和珅从毓庆宫出来,心想俺如今已巴结上新皇帝,将来的禄位,可以无忧的了。
只是老皇帝待我几十年恩宠,如今他快要退位了,俺也要想一件事体出来报答老皇的恩德。
他回府去,把自己这个意思,对幕友们商量了一番。
内中一胡师爷献计道:“当今皇上,是好大喜功的。
他如今的传位给皇子,也是要学尧舜禅让的故事。
如今相爷不如上一本奏折,先称颂皇上一番,再奏请交翰林院编一本纪皇上功劳的书,为传名万代之计。
”和珅听了胡师爷的话,不禁拍掌称妙。
当下便由胡师爷拟了一个奏章,第二天早朝,和珅当殿递上。
奏章上大概说: 皇上登极六十年以来,海内澄清,功盖环宇,宜举行登极周甲庆祝大典;命内阁翰林院,编撰纪功书册,晓之天下,传之万世。
乾隆帝看了奏章,起初是谦逊了一番。
当时文武百官,谁不愿讨皇上的好。
便你一本,我一本,都跟着和珅奏请皇上举行庆祝大典,又交文学大臣编撰纪功书册。
后来,和珅又独上一本奏章,说皇上登极以来,有十件大功: 两次打平准部;两次扫平金川;平定回部,平定台湾;收服廓尔喀;收服安南,招降缅甸;平定贵州,等等。
这十回成功,都是皇上亲授机宜,恩威并用,因此须发交翰林院,把这十回战功,详细记叙。
一面由百官们共上尊号,称为“十全大帝”。
圣旨下来,“纪功书”着交和珅、纪文达率领南斋各翰林详细记叙,不得过事铺张;至上尊号一节,着无庸议。
那班文学大臣得了这个圣旨,便忙着起草的起草,修正的修正,缮写的缮写。
那乾隆帝也常常亲自到南书斋里来察看。
南书斋里,以纪晓岚为首,凡是皇帝进出起坐,都是纪晓岚陪奉着。
看看到了大热天气,那部纪功书,快要完工,纪晓岚是怕热,为了这编纂的事体,他只得忍着热,天天到南书斋里来督看着。
他每到午后,打量皇帝不出来了,便赤膊盘辫,高坐在炕床上,拿着一柄大蒲扇摇着风,嘴里嚷着热。
有一天,他正脱去衣裳,把辫子盘在头顶上,正盘到一半的时候,忽听得院子里有唵唵几声喝道的声音,知道皇帝来了,慌得那班翰林,各各在坐位上站了起来,低着头候着。
纪晓岚已来不及穿衣服了,一时无可躲避,急向炕床底下一钻。
屏声静息的缩着。
只听得一阵靴脚响,乾隆帝与和珅说着话。
和珅又说了许多恭维皇上战功的话。
乾隆帝又吩咐:这纪功书编纂完了,赶着再编六巡江浙的游记。
着和珅纪晓岚两人督率各翰林,细细地编纂;总须实事求是,不可过意铺张。
那和珅听了,口称“领旨”。
接着,皇帝问道:“纪晓岚到什么地方去了
”那领班的大臣奏称;有私事去去便来。
乾隆帝又问道:“这部纪功书定了名目没有
”和珅奏称: 暂时定名《十全大武功记》。
乾隆帝听了,呵呵大笑,说道:“如此说来,朕便称‘十全老人’罢
”接着皇帝便下座来,走到各大书桌前随手翻着看那文稿。
这时满屋子静悄悄的,连咳嗽声儿也没有。
纪晓岚这时趴在炕板底下,气闷得厉害,那汗珠儿似下雨一般直淋下来,热得他撑大了嘴喘着气。
半晌,他侧着耳朵听听,外面毫无声息,他以为皇帝已经去了,再也忍不住了,便伸出头来,大声问道:“老头子去了吗
”把满屋子的人,齐吓了一跳。
乾隆帝十分诧异,连问:“谁在那里说话
”吓得大家不敢说话。
到底是和珅的胆大,回奏说:“听去好似纪晓岚的口音。
”乾隆转过身来,对着炕床喝问:“谁在里面
”只听得炕下面有人说道:臣纪文达在炕下。
皇帝问:“为什么不出来
”纪晓岚回奏说:“臣赤身露体,不敢见驾。
”乾隆帝说道:“恕你无罪
快出来说话。
”纪晓岚听了,巴不得一下,从炕板下面钻出来。
纪晓岚的身体高大,爬了半天才出来;看时,他上身赤着膊,浑身汗珠儿淌着,满粘着灰尘泥土。
乾隆帝上炕去坐下,纪晓岚吓得只是跪在地下磕着头。
隔了半晌,乾隆帝冷冷地问道:“你这‘老头子’三字,是给朕取的绰号吗
”纪晓岚不敢作声。
乾隆帝又说道:“你是文学侍从大臣,肚子里是通的;如今且把这‘老头子’三个字讲解给朕听听,若讲得不差,便恕你无罪。
”那纪晓岚到底是和皇帝亲近惯的,便大着胆奏说道:“皇上莫恼,且听臣解说。
老头子三字,是京中唤皇上的通称。
皇上又称万岁,这不是‘老”吗
皇上是一国的元首,这不是个‘头’吗
皇上又称天子,这不是个‘子’吗
‘老头子’三字是尊敬皇上的称呼,并不是诽谤皇上的绰号。
”纪晓岚说到这里,乾隆帝忍不住说他解说得好。
从此以后,这老头子三字,宫里人人唤着;乾隆帝有时听得,也不生气。
一转眼,到了乾隆六十年。
乾隆帝暗暗的把让位的典礼筹备舒齐。
这年九月初一早朝,众大臣在勤政殿上朝,乾隆帝下谕说:“朕即位之初,便对天立誓:如能在位到一周花甲的年数,便把皇位传给太子,不敢和圣祖在位六十一年的数相同。
如今已是乾隆六十年了,朕已遵照列祖的成例,把太子的名字写好,预藏在正大光明殿匾额后面。
”便立刻派满、汉两位相国,带同内监们,到正大光明殿上去,把那储藏太子名字的金盒拿下来。
当殿打开一看,见上面写着:“册立皇十五子嘉郡王颙琰为太子。
以乾隆六十一年为嘉庆元年。
”有承宣官当殿把诏书宣读过,文武百官一齐跪贺过;退朝下来,又赶到毓庆宫去贺太子的喜。
那嘉郡王一面接过诏书;一面接待众官员。
又自己对众人说了许多德薄寡能的客气话。
百官退出宫以后,忙赶到父皇宫中去谢恩。
那时太子的生母魏佳氏,已封为第一贵妃;见了他儿子,又劝勉了一番。
到了第二年元旦早朝,乾隆帝御太和殿,行过禅位礼,把那传国宝玺亲自授给嘉庆皇帝,称做仁宗睿皇帝;又尊乾隆帝为太上皇帝。
嘉庆虽说做了皇帝,那臣下上奏章,都称着太上皇、皇上;所有一切奏章,都须送给太上皇阅看。
便是那军国大事,也须由嘉庆皇帝去请过太上皇的训,才可以执行。
因此这位嘉庆帝,却十分不自由。
嘉庆帝是很孝敬太上皇的,便也不以为意。
这一年是太上皇八十六岁万寿,不但文武百官都来贺寿,便是那满蒙回藏各盟旗的贝勒台吉,以及各外国使臣,都来上寿。
皇上下旨,在太和、中和、保和三个大殿上赐宴;又召集各省官绅,年在六十岁以上的三千多人,在圆明园中举行千叟宴。
太上皇在宫中,带领妃嫔皇帝皇后各皇子福晋开一个家宴。
嘉庆皇后,便是喜塔腊氏,当时皇后拜过太上皇的寿,太上皇便亲自将孝贤皇后遗留下来的帽珠和朝珠赏给喜塔腊后,又把许多珍宝赏给各皇子福晋。
这时只有那春阿妃还活着,陪坐在一旁;太上皇见了春阿妃,想起从前少年时候许多风流韵事,便忍不住伤心起来。
乾隆正凄凉的时候,忽然外面太监捧进一个小楠木盒子来,说是两广总督福文襄孝敬太上皇的小玩意儿。
嘉庆帝看了,不知是什么东西;忙吩咐太监打开盒子。
一看,原来里面一座小屋子,屋子中间搁着一座小屏风,屏风前面有一张书桌,桌上笔墨纸砚都摆设齐全;盒子后面安着一个小机括,把那机括轻轻一转,忽然屏风后面转出一个西洋女孩儿来。
先走在屋檐口,向外行过三跪九叩首礼,转身过去,站在书桌前面;慢慢的拂着桌子,又注水在砚池里,磨着墨;从书架上取下一幅朱砂笺来铺在桌上。
这时又一个碧眼红髯的人从屏后出来,手里拿着笔,醮着墨,在纸上写“万寿无疆”四个字;接着,第二行又写“万寿无疆”四个满字。
写完了,那机括也停住了,盒子里的人也不动了。
太上皇看了,十分欢喜,忙吩咐赏福文襄十万两银子;又御笔写一个“寿”字,下面注着“十全老人”的款字,一并赏给了福文襄。
那福文襄虽得了太上皇的赏赐,但因为造这个小玩意儿,花去的银子也不下十万;里面还送了一个人的性命。
原来造这个玩意的人,是福文襄的一个心腹随从;他知道总督打算送太上皇一件出色的寿礼。
那亲随原有小聪明的,他早在半年以前,天天爬在屋顶上,拿一匹布紧紧地扎住他自己的头想着。
今天想,明天想,居然被他想出这巧妙的玩意来。
他关着门,细细地造成了,便去献给总督看。
福文襄看了,十分称赞。
看那万寿无疆四个字,只有汉字,怕太上皇看了不喜欢,又吩咐那亲随加上满字。
那亲随又爬上屋去,想了二十多天,便给他想通了机括,加上满字。
福文襄也十分欢喜,便赏他二万银子。
那亲随虽得了银子,一时里却把他的聪明用尽,从此便痴痴呆呆的,回家去不上两个月,便一病死了。
这里福文襄特打发人把这玩意儿送进京去。
第一道关口,逃不过那和珅的手,花了五万银子,才替他送进宫去。
谁知那宁寿宫总管太监,又向他要钱。
说:倘然不给钱,那机括走到‘万寿无’第三个字上停住了,那时太上皇动了气,俺却不管。
福文襄听了害怕,便也送他三万银子。
这种情形,嘉庆帝统统知道;他早已要着手查办和珅了,只因碍着太上皇的面子,只得暂时忍着气。
但他因为从前和珅递过如意,便也嫌恶如意这种东西。
满洲风俗,凡是过年过节,一班王公大臣都要递一柄如意,算祝颂他一生如意的意思。
到了嘉庆帝手里,便特意下旨,禁止递如意的礼节。
他谕旨里有两句道:“诸臣以为如意,在朕观之,转不如意。
”那文武百官接了这个谕旨,见皇上痛恨如意,大家弄得莫名其妙;只得奉旨免了这个礼节。
有许多善于奉迎的大臣,还上奏章称颂皇上崇尚俭德;独有那刘相国,知道嘉庆帝的心事。
因此,嘉庆帝便重用刘相国,有事便和刘相国商量。
到这时,和珅才慢慢地有点觉悟嘉庆帝和他不对了。
他想如今仗着太上皇的势力,谅皇上也没奈我何;将来太上皇过世,俺便辞官不做。
因此,他常常进宫去伺候着太上皇。
那太上皇也非他不可。
里面有个春阿妃,外面一个和珅,终日陪伴着乾隆帝。
那乾隆帝年纪也大了,没有精力游玩,便十分相信喇嘛的经咒。
常常盘着腿儿,坐在炕上,默念着经咒。
嘉庆帝每天早朝回宫来,便到太上皇宫里去商量朝政。
乾隆帝向南坐着,嘉庆帝向西坐着;和珅也站在一旁,参议大事。
有一天,他三人正商议的时候,忽然乾隆帝盘腿合眼,坐在炕上不作声了。
嘉庆帝看了,也不敢说话。
停了半晌,便见太上皇的嘴一开一闭的动着,慢慢的喉咙里有声音,说出话来。
嘉庆帝留心听时,却一句也听不出来,只见他喃喃的念着,半晌半晌,忽听太上皇大声喝道:“什么人
”和珅在一旁忙跪下来,回奏道:“高天德,苟文明。
”接着太上皇又喃喃呐呐地念了一阵,把手一挥,叫嘉庆帝出去。
嘉庆帝只得退出来。
但是,太上皇这种古怪形状,嘉庆帝看在眼里,心下十分疑惑,问又不好问得。
到第二天,悄俏去问刘相国;刘相国也说不知。
后来嘉庆帝忍不住了,在没人的时候去问和珅。
和珅说道:“这是喇嘛教的密咒,凡是在念咒的时候,有人喊着名字,那被喊的人,便要立刻死去。
如今外面正闹着白莲教,臣知道太上皇要咒死那白莲教的首领;所以太上皇问什么人时,臣便把那白莲教两个首领的名字回奏上去。
”嘉庆帝听了,心中也是害怕,想这和珅也懂得咒语,这种奸臣,不可不除,因此心中越发容不得和珅。
要知和珅日后如何结局,且听下回分解。
父为天母为地啊b屙尿屙土地…老人家说bb一出世就屙尿就要跟他说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中国人向来都是尊天法地敬祖宗的啊,只是一种传统习俗而已
“朕”这词怎么来的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
”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
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
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
”如:《书·舜典》:“汝作朕虞。
”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
”《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
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
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
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
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
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
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
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 寡人,寡德之人。
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
《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
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
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古代君主的称谓。
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
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
“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
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
《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
”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
“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
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
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
“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
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
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
”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
皇帝的文告称“皇榜”。
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
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
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
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
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
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
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天为什么为父地为什么为母
天起到保护作用,乾为天,天阳地阴,天照耀大地,所以天大地为下,而男高女低咯《开玩笑》所以答案很简单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出自哪首诗
不第后赋菊诗(
—884),曹州冤句(今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
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
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
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所杀。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1],我花开后百花杀[2]。
冲天香阵[3]透长安,[4]。
[注释]:[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杀:凋谢。
[3]香阵:阵阵香气。
[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
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但没有考中。
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
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
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
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
据唐人李肇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
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
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
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
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
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
“”,“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
何等俊伟
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
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
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
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