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的西岳华山一诗和南岳衡山一诗是哪两首?
送道士薛季昌还山唐明皇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
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
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
犹期传秘诀,来往候仙舆。
注:唐明皇(685-762)即唐玄宗李隆基送曲山人之衡州唐/司空曙白石先生眉发光,已分绀雪饮琼浆。
衣巾半染烟霞气,语笑兼和药草香。
茅洞玉声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阳。
千年城郭如相问,华表峨峨有夜霜。
注:司空曙,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寄赠衡州杨使君唐/李益湘竹斑斑湘水春,衡阳太守虎符新。
朝来笑向归鸿道,早晚南飞见主人。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唐/柳宗元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羊可南下水如汤。
兼葭浙沥含秋雾,桔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频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赋秋鸿进刘衡州宋/梅尧臣秋鸿整羽翮,去就自因对。
往春南方来,遂止天泉池。
天泉水清此,鸳鸯日追随。
蒲藻岂不乐,江湖信所宜。
今朝风色便,暂向衡阳归。
洞庭蓬叶下,潇湘先客飞。
渚有兰杜美,心无稻粱畀。
罾缴勿尔念,鹰隼宁尔规。
烟波千万里,足以资盘嬉。
峰前想回日,青冥生路岐。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膧胧。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望衡山- - 刘禹锡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
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
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
还闻肤寸阴,能致弥天泽。
步入衡山范成大应有人家住隔溪,绿荫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刘禹锡 【望衡山】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
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
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
还闻肤寸阴,能致弥天泽。
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杜甫 【朱凤行】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贾岛【慈恩寺上座院】未委衡山色,何如对塔峰。
曩宵曾宿此,今夕值秋浓。
羽族栖烟竹,寒流带月钟。
井甘源起异,泉涌渍苔封。
陈与义【衡岳道中】宋诗城中望衡山,浮云作飞盖。
朅来岩谷游,却在浮云外。
戴复古 【沁园春(送姚雪篷之贬所)】宋词访衡山之顶,雪鸿渺渺,湘江之上,梅竹娟娟。
寄语波臣,传言鸥鹭,稳护渠侬书画船。
“杜甫”写的“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是哪两首诗?
衡山的诗句 胜迹冠吴中,有梅村诗句,衡山画图,坐对茶花思往事; 名流来日下,是丰沛故家,金张贵姓,好凭酒盏话升平。
杜甫的望岳中,写泰山神气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
谢谢///
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诗: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