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五大政治家”指的是谁
1.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注重经济,进行改革,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死前遗言得以验证 2.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十年,秦国魔法变法,突变强大。
3.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高远见解,入川后抑制豪强兼并,提高四川经济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4.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5.张居正,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
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速求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名言,一定要经典的
多多益善
回答从速
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
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
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
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不如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 荀况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 朱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孔子学的名言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孔子名言及解释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
语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卷第二十二)另外在、、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个你可以参考下【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中国古代五大政治家”指的是谁
1.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注重经济,进行改革,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死前遗言得以验证 2.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十年,秦国魔法变法,突变强大。
3.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高远见解,入川后抑制豪强兼并,提高四川经济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4.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5.张居正,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
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名人名言(学习的) 要有作者姓名
是有关学习的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曹操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冯梦龙 气吞万里的海洋,何等浩潮壮阔
但它总是那么谦虚,始终把自己放得很低,因而能容纳百川的水流,吸收地球的雪雨。
——中国锦言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
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 真诚是玻璃,谨慎是钻石。
——中国锦言 谦逊是藏于上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苏格拉底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林逋 为而不矜,作而不恃。
——皮日休 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
——房玄龄 谨慎即良师。
——格罗汉 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
——徐学谟 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朱熹 君子戒自欺,求自谦。
——海瑞 在顺境中要节制,在逆境中要谨慎。
——佩里安德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却是我的谦虚。
——孟德斯鸠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申涵光 谦逊是反省的最高贵的收获,它建立起对抗骄傲的防线。
——温刹斯基 聪明人是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
——塞万提斯 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巴尔扎克 强辩者饰非,谦恭者无争。
——林逋 谨慎和自制是智慧的源泉。
——罗·彭斯 图大者,当谨于微。
——吕近溪 浅薄无能的人,比谁都自高自大。
——谚语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是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易·谦》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治长》 君子戒自欺,求自谦。
——《海瑞集》 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
——《琼瑶佩语·修己》 谁穿上谦卑这件衣裳,谁就是最美最俊的人。
——蒙哥马利 机运永远战斗在谨慎者一边。
——欧里庇得欺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守仁 审慎行事的人,常得机遇之助。
——厄里德斯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刘向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 想摘玫瑰花的人必须注意刺。
——波斯谚语 劳谦虚己,则附者众;骄倨傲慢,则去者疾。
——葛洪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胡宏 看不见河底就不要涉水而过。
——英国谚语 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是不会刻意炫耀自己的。
——大卫·汉生 真正的伟人从不自视伟大。
——赫兹里特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加尔多斯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荀况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孔丘 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
——魏征如 同王公于堂皇中显渺小,贤达则在谦虚中见伟大。
——雪莱 愚蠢和傲慢是一树之果。
——谚语 虚骄(自)大者败之媒,卑飞使用翼者击之渐。
——康有为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鲁迅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最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亦当以慎重处之。
——无名氏 谨慎的人很少出差错。
——谚语 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张居正 谦而四益。
——班固 谨慎并不是延宕。
——谚语 人们要发展自己首先要虚心向别人请教。
——-武者小路 缄默和谦虚是社交的美德。
——蒙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
虽悔无及矣。
——韩婴 人因为博学才谦逊,因为勇于牺牲才力量无比。
——吉卜林 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魏征 温和、谦逊、多礼的言行,有时能使人回心转意。
——萨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句子
1.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历史悠久,也是中引以为自文化瑰宝之一。
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
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3. 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
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
功夫中华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4.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扬名,一朵青花绽放,元瓷从此名久远。
斗彩五彩明渐起,惹一方妖艳。
清法郎色彩鲜,名扬中外瓷中冠。
无色传奇弥漫,中华瓷器名远。
5.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三分魏蜀吴,一统秦两汉。
华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是奇迹的历史印记。
6. 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
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7. 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
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8.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9. 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10.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
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11. 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12.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漠北荒凉战场,英雄儿女久传扬,江南小河流水巷,才子佳人妙文章。
马蹄行舟万里游,一方嘶鸣一方舟,江河湖海大中华,渊源流长几多秋。
14. 干劲强劲劲非劲,到处共处处非处。
强壮强迫非倔强,勿将长大念为长。
逮捕不是逮老鼠,地壳更非鸡蛋壳。
瞠木结舌不念堂,中华文化永无疆。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16. 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17.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18.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
19.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2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长了知识,又让我们和祖国的缘分更近一点
21. 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22. 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政治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23. 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24.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
25.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
26. 华夏文明何其多,四大发明最伟大,辨别方向指南针,人工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火药,造福人类促发展
2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她兼收并蓄,发展至今,可见其魅力所在。
28.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
29.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
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30. 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3.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34. 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35.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36.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37.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诗古词和一些文学名著。
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实在是很妙曼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怡悦的感受。
38.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39. 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40. 历史悠久远闻名,古玩字画至今行,康熙五彩元青花,价值连城代代夸,白石大千唐伯虎,字画远扬皆五湖,身在文化名古国,自豪感动受鼓舞
41. 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42.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43. 茶圣陆羽茶文化,一本《茶经》传天下,一杯清茶意悠悠,举手投足显风流,饮茶静心能生津,静坐品味悟茶道,参悟人生苦与乐
44. 陶瓷故乡在中国,瓷都当推景德镇;陶器出现在史前,瓷器始于东汉间;洁白如玉薄若纸,透明如镜能照面;生活起居离不开,陶瓷文明震世界。
45. 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称谓。
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46. 注重道德修养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德修养,学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不重道德修养的,学传统文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自觉注重道德修养。
47.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年,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48.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哲学的门派,哲学思想散见于佛、道、儒各家著作中。
易经描述宇宙产生,大致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49. 几天的学习,我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巨大的魅力和无尽的感召力,感染到我,荡漾着我的灵魂,我在不断地拷问着自己:对年迈的、日渐衰老的父母,我做到了么
50.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
速求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名言,一定要经典的
多多益善
回答从速
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
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
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
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不如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 荀况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 朱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孔子学的名言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孔子名言及解释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
语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卷第二十二)另外在、、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个你可以参考下【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