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梅花形貌的句子

描写梅花颜色的句子

梅花的颜色常见的有红色、粉红色、白色。

红色的梅花艳若桃李,灿若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颇具感染力。

观之使人受到鼓舞,感到振奋,心中腾起异样的激动。

粉红色的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

置身其中,赏心悦目,遐思无限,流连忘返。

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写梅花的南宋爱国诗人有哪些

写的什么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兼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凛然风骨和芳香四溢的可人气质为世人称颂.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雅士写诗著文尽情歌颂,又有许多侠客隐士以梅花自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而且还写了五首咏梅词.他的诗词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梅花绚丽多姿的形象,还托物喻人,借物抒情.上阙集中写了梅花恶劣的生存环境.驿外,是说梅花开在远离喧嚣的荒凉之处;断桥边说明人迹稀少,荒凉冷僻,倍受冷落.这梅花既不生长在农家小院里, 也不生长在文人雅士的庭院里,更不是官府中的梅花了.它只是寂寞地开放着,既无人料理,也无人欣赏.开无主正是无人赏识而发出的喟叹.这样的生存环境,本身就应该让人同情了,但是,在寂寞荒凉的环境之中,在如此凄凉的处境之中,梅花所能承载的是满腹的愁绪.月落黄昏,寂寞无聊,愁情百结,更何况风雨交加,肆虐凌辱,梅花几乎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总之,梅花所受的压力,从四面八方而来,天上地下,无所不至,其生存状态之艰难,远不是一个愁字了得!下阕以独白的形式表露梅花的高尚品格.在众多诗文力量,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是它向人们展示春天的到来,但是,他却无意苦争春,不屑与群芳争奇斗燕.群芳开放,却未能在冰天雪地,凛凛寒风中经受着冬天的洗礼,而是以一种扭曲的心态嫉妒早发的寒梅.这里,就表明了梅花的鲜明态度,既不取宠与春天,也蔑视群芳的妒心,显示了自己狷介独立的品格.不仅如此,梅花对处在这种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的结果作乐充分的估计:在寂寞悲凉遭受冷落之中,在骤雨狂风的肆虐践踏之下,最后只能飘零枯萎而与泥水混杂,化作粒粒尘埃.即使这样,梅花对自己充满信心,尽管自己的形态无处寻踪迹,但依然芳香四溢,丝毫不变.梅花难写,尤其难写其精神.陆游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通过想象,很好地写出了梅花的精神.上阙写梅花的生存环境时,先写空间,是驿外,断桥这样的冷落之处,再写空间,黄昏时分,风和雨交相侵袭.这样,就把梅花的生存背景,色泽,氛围以及气韵全然再现,让读者沉浸于凄风苦雨,阴沉荒凉的意韵之中,这是实写.然而,如果只把笔墨停留于此,梅花的气质精神也只能是通常意义上的简单再现罢了.作者的巧妙在于透过梅花的形貌呈现凛然风骨.作者写梅花之愁,写梅花只香,写梅花寂寞的心态,已是更着的心绪.无意,一任的气度,以独对群的神色,把梅花表现得既生动可感又光彩照人,富有人情味和人格魅力.这种写法屏弃了一般的比喻手法,一巧取胜,以情感人,以神韵独步词坛.陆游的这首词看起来是咏物词,但他绝没有停留在咏物.而是以咏物抒情,借梅书写心中郁郁不得志而又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此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冬,当时陆游在成都赋闲.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际很不幸.早年因喜论恢复而难入仕途,中年力说张浚用兵而罢归故里,入蜀以后,上前线不到一年,又被置后方,不到三年, 又诬燕宴颓废的罪名……作为南宋主战派的主要成员,他与投降派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我们通过对他的不幸遭际的简单回顾,可以想到这首词是有所指.词中梅花的不幸遭遇,其实是作者半生坎坷的人生写照.风雨黄昏的渲染与烘托,其实也就是作者所遭受的种种挫折与磨难,而梅花的愁,也是词人的抑郁情怀.于群芳, 我们就更不难想到那些受宠一时,卖国投降派的丑恶嘴脸了.在遭受冷落与歧视的艰难处境中,在粉身碎骨,碾作尘土的结局里,词人还是保持着自身原有的芳香, 对朝廷的忠诚依旧忠心耿耿,痴心不改,词人的光辉人格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意思: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鉴赏: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梅花的外貌味道形状描写

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清白无瑕,清正无邪,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傲然挺立的枝干,含苞欲放的花蕊。

瞧,那一朵已经开放,红红的,细细的花蕊伸出,红红的花瓣紧紧的依偎着花蕊,像母亲拥抱着婴儿。

细细的花蕊间,零星点缀着白色,丝丝缕缕,情意绵绵。

那就要开放的,饱胀得快要裂开,勇敢地迎接风雪的考验。

梅花芬芳浓郁,暄香远溢。

若去赏梅,尚未近其树,未见其花,便先有浮动的暗香阵阵袭来,为你引路。

待徜徉在梅花丛中,则香气盈怀,你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更是清香满口,沁心入脾,顿觉心旷神怡。

关于描写古代人物外貌的句子

1、只见那人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

外表看起来好象放荡不拘,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看。

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一双剑眉下却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充满了多情,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

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

2、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rán)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3、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 视而有情.那身穿水墨色衣、头戴一片毡巾的,生得风流韵致,自然是个才子。

4、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

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 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

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5、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

”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

世居涿(zhuō)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6、宋江在灯下看那武松时,果然是一条好汉。

但见: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

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pí xiū)临座上。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7、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唇方口正,髭须地 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

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

年及三旬, 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

志气轩昂,胸襟秀丽。

刀笔敢 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8、生铁打成,疑是顽铜铸就。

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罗。

9、阮小七 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

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

浑如10、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11、吕布字奉先,三国五原郡九原人,官至温侯,身材高大(估计有190m以上),相貌英俊,武艺高强。

吕布不但衣着华丽,而且喜欢耍酷,他一出场就是“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简直是酷毙了。

他经常手持一口方天画戟,脚跨赤兔宝马,到处泡妞,当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12、鲁智深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 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

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 腮边一部貉胡须。

身长八尺。

腰阔十围。

13、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

14、冰蓝色的眼眸多情又冷漠,高挺的鼻梁,一身蓝色的锦袍,手里拿着一把白色的折扇,腰间一根金色腰带,腿上一双黑色靴子,靴后一块鸡蛋大小的佩玉。

武功深不可测,温文尔雅,他是对完美的最好诠释。

再加上整个人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王者气息,令人不舍得把视线从他脸上挪开。

他美丽得似乎模糊了男女,邪魅的脸庞上露出一种漫不经心的成熟,樱花不经意的缭绕在他的周围,不时的落在他的发簪上,如此的美丽,竟不能用语言去形容。

15、白衣黑发,衣和发都飘飘逸逸,不扎不束,微微飘拂,衬着悬在半空中的身影,直似神明降世。

他的肌肤上隐隐有光泽流动,眼睛里闪动着一千种琉璃的光芒。

容貌如画,漂亮得根本就不似真人 这种容貌,这种风仪,根本就已经超越了一切人类的美丽。

他只是随便穿件白色的袍子,觉得就算是天使,也绝对不会比他更美。

这种超越的男女,超越了世俗的美态,竟是已不能用言词来形容。

梅花傲雪的含义

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

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想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

〗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

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

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

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

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在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

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

《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

苏轼是梅花的乱,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松风亭下梅花盛开》)<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

>(《再用前韵》)<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等诗都可体现苏轼泳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

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泳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

>(沈与尔《次韵梅花》)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

陆游也甚爱梅,写下了<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

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

>的诗句(《城南王氏庄寻梅》)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

>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

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土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籍。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王琪《梅花》)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

<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

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

>(张舜民《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

>(吕本中《早梅》)_<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

>(韩元吉《梅花》)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

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lt;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

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

>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

>(晁端友《梅花》)<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

>(朱熹《次韵列秀野前树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

>(陆游《湖山寻梅》)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

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

><(《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罹的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

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

>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

在很多咏枨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

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

>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吧梅花如仙的形貌。

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

>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

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

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 贞洁的象征。

另外,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诗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

第一首梅花诗,南北朝陆凯所作的《赠范晔》就是以梅花传达友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代不少诗人已经运用这个意象进行咏梅诗的创作。

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

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继承了这一意象<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

>(《和史诚之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

<折梅寄友>表达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发展。

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诗歌里不仅仅是一个信物,更代表着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远在他乡的朋友?lt;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

>(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为怜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

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

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

>(张舜民《舟行湘岸见梅盛开》)也有诗人在咏梅诗中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

>以及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

更有迁骚人以咏梅抒发思乡的愁苦:<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陆游《客舍对梅》)<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

(尤袤《梅花》)诗人有感于世路艰难,抒发了思乡却不得归的怆痛之感之感。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

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下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

梅花,又名春梅、红梅。

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少有灌木。

高可达5一6米。

树冠开展,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

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

叶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短,具腺。

花梗短,1一2朵右生于1、2年生枝梢,萼筒钟状,有红,暗红及绿色等。

花有单瓣或重瓣,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开花,后发叶。

核果近圆球形,黄色或带绿色,5-6月成熟。

梅花原产于中国,主要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培为盛。

喜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宜在阳光充足、通风凉爽处生长,其性畏涝,能耐旱。

梅花、梅果可以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

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而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本文综合有节选陈允嘉文字)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

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

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

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

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

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如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

宋初诗人韩维眼中的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

《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的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如果真的是“自古画梅不如花”的话,那么中国古诗对梅花的描写则惟妙惟肖,在梅花的自然美中又被赋予人文的隽永韵味。

梅园的设计又常以诗而立意,园艺家精心植梅布景,使人看到梅就想到诗,见到诗又想起梅。

在弯弯的梅园透花窗墙旁,植有一棵花如白雪的梅花。

远远望去,是雪是梅难以的分辨,但阵阵暗香飘来,那无疑是梅花。

面对这体味无穷的享受,怎么能不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籍。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王琪《梅花》)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

“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

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

”(张舜民《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

”(吕本中《早梅》)_“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

”(韩元吉《梅花》)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的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

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

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

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另外,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诗中梅花的又一重要意象。

第一首梅花诗,南北朝陆凯所作的《赠范晔》就是以梅花传达友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代不少诗人已经运用这个意象进行咏梅诗的创作。

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

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继承了这一意象“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

”(《和史诚之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

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下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

辛弃疾与梅花的关系(急

至此,无论是上片描写梅花的形貌还是下片抒写梅花的坚强不屈,其情感都是昂扬向上的。

可是最后几句却令人费解地出现了消沉的情绪:“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惜。

”为什么突然给一首对梅花坚强孤傲的赞歌,加上这样一个黯淡的结尾

私意以为,这应该与这首词的抒怀性质是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的咏物词,以借写外物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者为多。

其中又有一些咏物词,“以直接感发之手法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出自己之情怀志意”,“不以安排思索取胜”,“全为作者之性情襟抱以及平生遭际之自然流露”。

(叶嘉莹《王沂孙其人及其词》)辛弃疾的这首咏梅词,便具有这一特点。

辛弃疾是个以情御词的词人,而他的情感,又如 叶嘉莹 先生所说,似“峡束苍江对起,欲飞还敛”,每每在高昂意气之后,急转为低沉压抑。

写这首词,也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

这首词作年莫考,但一般认为,是在辛弃疾任福建提刑期间写的。

这次出任,辛弃疾的心理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它为词人提供了施展抱负的空间,不致使他闲居于带湖(正因这一点,词人才会接受任命,而且在任期间,只要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要努力为国家,为百姓做事);可另一方面,根据有限的史料,由于人际关系等问题,词人在任期间一直郁郁不欢,愁愤交加。

在这一期间内,他的一些词作就流露出希望归隐之情,如《满江红》(宿酒醒时),《鹧鸪天》(点尽苍苔色欲空),《最高楼》(吾衰矣)。

可以说,宦游三山时期的词人,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甚至“隐”更为突出,常常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他心中。

所以我认为,这首词的结尾,正是词人这种心境的不经意的流露。

他盼望着归隐,更也盼望着“阆苑”中有人珍爱,以结束这无人知赏的寂寞生活。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美貌超众,才华横溢,又清高孤傲,不屑世俗;稼轩笔下的梅花,也一般有着脱俗的天姿与傲世的风骨,可谓同为“世外仙姝”。

两者又一样都不能为人所知赏,都怀有一份深深的寂寞。

故此,我仿照“世外仙姝寂寞林”,以“世外仙姝寂寞梅”为题,借以赏读这树代表着稼轩心灵的寒梅。

描写梅花形貌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