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感恩节饺子宴开场台词

大家帮忙:感恩话题~~聊聊喔

农历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三天,民间欢乐持续半月。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但在这之前的几天内,节日的欢乐气氛就已笼罩了千家万户。

一般人家都忙着做馒头,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扫庭院,置办新衣,以示辞旧迎新;买鱼买肉,象征年年有余;农家多有磨浆做豆腐者,借谐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

但在旧时,穷苦百姓多在此时出走躲债,俗称“藏年”,有“过年如过关”之说。

此日凌晨即鸣放鞭炮,家家尽可能用三生菜(鸡鱼肉)祭天地神灵,迎接财神、喜神,以取“生财”之意。

黎明前全家吃水饺,饺子多为素馅。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吃饺子时,水饺里多包上糖、花生、铜钱、红枣、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气。

黎明后,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福,旧时要行跪拜礼,现在一般只问好,长辈备糖果相赠,并付给幼童“压岁钱”,望幼儿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恙。

同时邻里之间还要相互串门拜年,主人皆以烟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

近年来,机关团体开始盛行“团拜”。

拜年活动经久不衰。

初一这天忌讳很多,一天不扫地,不打水,不动针线剪刀,饭食不烧、不烙,忌吃荤,意取吉利。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都要带一些礼物,顺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亲朋之间相互宴请,恭贺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马日”,此日一天不烧不烙,普遍是中午饭多为水饺。

这天也叫“破五”,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各项营生,商店多在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

人日 正月初七日。

旧时境内居民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

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时,一边吃一边用筷子或细楮棒 (捣)墙角旮旯,同时念道“楮棒 ,楮棒 ,十个老鼠九个瞎,脑子 成豆腐渣”。

据说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要求清除鼠害的强烈愿望。

现在人们多已不过此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故又称“灯节”。

一般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区主要街道张灯三个晚上。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治百病,故人们往往端着灯相互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灯节期间夜幕降临,满城灯火齐放异彩。

届时顷城出动,观灯者人流如海。

伴随观灯,还有形式各异的诸般杂耍:扭秧歌、舞龙灯、跑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间叫作“扮玩”,又叫“闹元宵”。

近年来的元宵灯会盛况空前,除了展出传统的宫灯、纸灯外,扎制的各种机械化、自动化彩灯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为昔日所不及。

元宵节这天,城乡人民有食“元宵”的习惯,即以糯米面为衣,以糖、青红丝等做馅制成,状若圆球,寓意全家团圆。

二月二 又叫“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谚语。

旧时农村多有户户打“五谷囤”之俗,一般是于这一天的早晨,由当家人来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撒成一圆圈,名曰囤,中间再放少许五谷即成,以祈丰年。

这天采煤工人不下井,相邀畅饮于山野。

建国后,此俗已废,现在比较盛行的是炒蝎豆,据说吃了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

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

还有把面萁子和蝎豆一块炒。

此外,现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

寒食这天禁火、冷食。

历史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火禁。

此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是郊游的好日子,旧俗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现已少见。

新中国成立后,扫墓是清明这一节日的主要活动,民间多有上祖坟,给祖坟添土的风俗。

机关、学校等团体多在这一天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借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这天人们有吃煮鸡蛋的习惯,据说清明吃鸡蛋眼睛亮。

博山农家在清明这天还要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年的辛劳,谓之“饭牛”,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日一碗饭”之谚,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此日户户食粽子,门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

小儿手足配五色线,叫拴命线,颈挂长命锁,取意“长命”,手心、脚心、头顶心抹上雄黄,以避病患。

妇女、儿童多胸带香荷包,系用花布缝制,内装多种中草药,带在身上,据说可以驱瘟避邪。

此俗今已渐废,唯食粽子之风尚存。

雨节 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

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的说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

旧时这天一般举行祈雨仪式,现多已不过此节。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农村多在当日用新麦磨面包饺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谢苍天赐福取得夏季丰收。

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则是意在让祖先看到后人的劳动成果和“尝鲜”。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又叫晒衣节。

过去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和书籍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

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不生虫。

此日群众还有吃“炒面”之俗,即把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传说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气。

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多吃凉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又称“七夕”,传说该日晚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

旧时多有少女深夜设香案向织女乞巧之俗,现基本废除。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叫“鬼节”。

旧时当地有“请家前”之俗,多是傍晚在家中祭祖,同时拔五谷(高粱、谷子、大豆、芝麻、黍子)各一株系为一束放于堂前,祭毕将“家前”送走,置五谷于大门上,寓意祈求丰年。

淄川则寓以五谷为马,好让祖先骑着马回去。

现今“拔五谷”之风已废,但祭祖尚存。

天医节 农历八月初一日,祀黄帝、歧伯。

旧时民间有收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

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等好墨研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

民国26年续修的《博山县志》载:“八月朔昧出取花上露洗目,谓去风热、益清明。

又,濡墨点小儿腹,谓可去腹疾”。

现在此俗已废。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此日家家都希望人月同圆,归宁的妇女必须回婆家过节,故又称“团圆节”,是民间普遍欢度的重大节日。

节前亲友就相互赠送月饼、水果等礼品,是旧时“追节”(指自定婚后男方按节馈送礼物与女方)习俗的演变。

民国《淄川县志》有“八月望日中秋节,……婚姻家馈瓜饼为应时物”的记载。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朋之间所送的礼品日趋丰盛,品种增多。

旧时,仲秋之夜,人们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摆供品,称“祭月”,拜后分食,合家欢宴赏月,谓之“圆月”,以示全家团圆。

现在家庭多备酒宴欢度。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视九为阳数,故叫重阳。

旧时文人墨客多在此日登高饮酒或赏菊赋诗,民间多举办庙会,此日民间还有“追节”赠糕的习俗。

民国《淄川县志》载“重阳日,登高饮酒,作枣糕相馈送”。

近年来,野外登高、赶庙会渐兴。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

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

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群众多食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据说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取“饺儿”谐音“胶耳”。

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间多用米、豆、枣、花生煮“腊八粥”食,据说吃了能增福。

近年来又兴腌“腊八蒜”,即把蒜浸于食醋中腌制,是春节吃水饺的佐料,此时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辞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

农家多以谷草、大豆置于灶前,表示给灶君喂马,好让灶君骑马上天,一路顺风。

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

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

至春节方重新贴灶君像。

淄川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为休咎,此为古代镜听之遗,《聊斋志异》中有详细记载。

现在此风已止,唯吃杂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置备年货。

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称“岁除”,有除旧布新之意。

旧时这一天有大门贴“门神”,中堂挂“财神”之俗,现多是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年画,剪贴红窗花。

傍晚各家都举行祭祖仪式,请“家前”回家过年,而后送“家前”于门外焚香烧纸,返回时须将拦门棍置于门前,意防鬼魂返入作崇。

入夜,户户布灯于院中,彻夜不眠,谓之“守岁”。

现在多是挂电灯。

全家一起包水饺,吃团圆饭,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

除夕零点,家家鸣放鞭炮,辞旧岁,迎新春。

近年来,除夕之夜更是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响彻天空记得采纳啊

满族有哪些节日求大神帮助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

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

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

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

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

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

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

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

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

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灯节:又称元霄节,在正月十五日,满族除接彩灯外,还制作“冰灯”。

张灯三日。

沈阳市在四平街(今中街)举行灯市,商家预制各式彩灯、悬于门际,有人物、瓜果、禽兽、鱼蟹灯,穷工极巧,角胜争奇,还杂陈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秧歌、灯官等剧,士女游观,填溢街巷。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满族人有“领龙”之俗,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然后在院中举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

端午节:五月初王端午节,俗称五月节。

满族端午节意在避瘟防疫,不是纪念屈原。

端午日,家家门插艾蒿,人人身佩荷包,里装雄黄面,消灾却毒。

凌晨,人们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露”,用露水洗脸,洗手,喝一口溪水,谓可不生眼疾、不生疮、不肚子疼。

早晨吃煮鸡蛋,不“苦夏”。

反映了满族人民除害防病的愿望。

大祭:大祭没有固定日期,沈阳满族富户每年一次,贫家三、五年一次,一般在腊月举行,连祭三日。

第一天祭祖,上午叩头杀牲为朝祭,晚上背灯祭。

第二天祭天,亦称“外祭”,又叫“立杆大祭”,叩头杀牲,吃“小肉饭”和“大肉”,“大肉”俗称“燎毛肉”。

第三天祭佛托妈妈,即“背灯祭”之神祗,但“背灯祭”为感恩、报恩,此祭则为求子孙兴旺、人口平安。

腊八:腊八粥源于佛教,“腊八粥”又称“佛粥”。

满族接受此俗甚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年年熬腊八粥,以黄米、江米、小豆、绿豆、大豆、枣、栗等合为粥,合家聚食,以祈丰收。

满族--禁忌 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

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

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宗教 满族人信仰佛教和萨满教。

满族人的家中供奉着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

在满族人家中院里,迎着大门立着一根六尺高神等,竿顶是风磨铜顶,包一块红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块石头,俗称“神石”,传说,这些是为祭祀努尔哈赤的。

满族人以鸦为“神”,把它供为“神鸟、圣鸦”。

祭祀时要把杀下的猪锁骨挂在神竿上让乌鸦吃,以示祭祀乌鸦。

原始信仰:满族人原始信仰敬狗,不杀狗,不吃狗肉,到满族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坑上,因为满族人多用西炕供奉祖先,有北炕为夫,西炕为贵之俗。

萨满教: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以萨满作为人灵交通的使者。

崇拜的神灵包括自然神(如山神)、动物神(如马王)、祖先神以及人间神(如关帝)。

后来满族虽崇信佛教,然萨满祭祀未废,而且佛教神祗也被纳入萨满祭祀中。

清初开国伊始,主祭天神。

“顺治初,定云、雨、风、雷,既配飨圜丘,燕建天神坛位于先农坛南,专祀之。

雍正六年谕建风神庙”。

这些受祭的对象天、地、云、雨、风、雷都是自然神,显然是萨满教万物有灵论的体现。

“跳神之举,肖初盛行,其诵祝辞者曰萨吗,迄嘉庆时,罕用萨吗跳神者,然其祭固未尝废也”。

这里提到的萨吗即萨满,亦即专业巫师。

说明萨满教在嘉庆以前一直盛行,在满族宗教信仰中占有主导地位。

满族以西为贵,一般满族家庭皆于西屋西坑墙高处置一木架,叫祖宗板,上供一木匣,装有家谱和神书,神偶,祭规。

每逢家祭,此处便是挂神位的地方。

供祖宗板反映了满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藏传佛教:满族还信仰佛教。

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且满蒙允许通婚。

故而,蒙古族信仰之藏传佛教(喇嘛教)很快传入满族中。

另外汉传佛教对满族也发生了影响。

满族信仰佛教出家为僧者少,信徒多居家念佛。

供奉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等佛教神祗,建有观音阁等佛教寺院并到佛教寺院中礼佛烧香,还愿换锁。

如前所叙,佛教神祗还被纳入萨满祭礼中,甚至为孩子取名“观音保”、“菩萨保”,可见其佛教信仰之深广。

和我们基本一样有问题随时喊我

请问目前国内外有关节日文化差异研究的观点主要有哪些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此日家家都希望人月同圆,归宁的妇女必须回婆家过节,故又称“团圆节”,是民间普遍欢度的重大节日。

节前亲友就相互赠送月饼、水果等礼品,是旧时“追节”(指自定婚后男方按节馈送礼物与女方)习俗的演变。

民国《淄川县志》有“八月望日中秋节,……婚姻家馈瓜饼为应时物”的记载。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朋之间所送的礼品日趋丰盛,品种增多。

旧时,仲秋之夜,人们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摆供品,称“祭月”,拜后分食,合家欢宴赏月,谓之“圆月”,以示全家团圆。

现在家庭多备酒宴欢度。

?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视九为阳数,故叫重阳。

旧时文人墨客多在此日登高饮酒或赏菊赋诗,民间多举办庙会,此日民间还有“追节”赠糕的习俗。

民国《淄川县志》载“重阳日,登高饮酒,作枣糕相馈送”。

近年来,野外登高、赶庙会渐兴。

?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

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

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 冬 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群众多食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据说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取“饺儿”谐音“胶耳”。

? 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间多用米、豆、枣、花生煮“腊八粥”食,据说吃了能增福。

近年来又兴腌“腊八蒜”,即把蒜浸于食醋中腌制,是春节吃水饺的佐料,此时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辞 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

农家多以谷草、大豆置于灶前,表示给灶君喂马,好让灶君骑马上天,一路顺风。

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

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

至春节方重新贴灶君像。

淄川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为休咎,此为古代镜听之遗,《聊斋志异》中有详细记载。

现在此风已止,唯吃杂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置备年货。

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称“岁除”,有除旧布新之意。

旧时这一天有大门贴“门神”,中堂挂“财神”之俗,现多是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年画,剪贴红窗花。

傍晚各家都举行祭祖仪式,请“家前”回家过年,而后送“家前”于门外焚香烧纸,返回时须将拦门棍置于门前,意防鬼魂返入作崇。

入夜,户户布灯于院中,彻夜不眠,谓之“守岁”。

现在多是挂电灯。

全家一起包水饺,吃团圆饭,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

除夕零点,家家鸣放鞭炮,辞旧岁,迎新春。

近年来,除夕之夜更是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响彻天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给家家带来了欢歌笑语,全家团坐,倾壶欢饮,喜迎新春。

感恩节饺子宴开场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