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红教、黄教、黒教”之间的主要实质性区别是什么
宁玛派,俗教,宁玛派将佛法分为九乘,尤视阿底瑜伽乘,即俗称的大法,提倡一切现象原始清净圆满的见地。
在传承方式上,比较重视伏藏传承,即前弘期由莲师所埋藏的密法经典。
重要的传承师包括三素尔、龙钦巴、德达林巴、蒋扬钦哲、局米旁等,主要寺院有藏区的敏珠林寺、多吉扎寺和康区的噶陀寺、白玉寺、佐钦寺。
格鲁派,俗称黄教,14世纪青海高僧宗喀巴广学流传于藏区的一切教法,并进行系统严密的组织其强调戒律,因此格鲁派僧人都戴象征戒律的黄帽。
此派在显教方面,主张依次第遍学一切佛法,见地上依据中观应成派,密法方面,比较推崇后弘期所传的密集、胜乐、怖畏等密续以及秘密不共的温萨耳传。
重要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等。
两派主要区别在于密法修行的方便,以及空性的见地。
黑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
正式名称苯教或者“苯巴教”。
在佛教传入前,藏族几乎人人都信奉苯教。
宁玛派(红教)的很多仪式就是借鉴苯教的。
佛教成为主流宗教后,苯教势力越来越萎缩,但在西藏北部仍有信奉者。
花教即藏传佛教的萨迦派。
萨迦派比较注重“道果法”的修行。
道果法就是加深自己对因果报应的理解,以获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嘉木样活佛
13岁出家,21岁前往拉萨求学,先后在哲蚌寺郭莽扎仓、拉萨下密院学习显密经论,均得究竟。
53岁时任哲蚌寺郭莽扎仓堪布,后返回故里建拉卜楞寺 。
1720年清康熙帝封其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赐金印。
第一世嘉木样慎思明辨,通达显密,有宗喀巴后第一人之誉称。
生平著作有15函,尤以五部大论的注释名扬藏区,被蒙藏地区的许多寺院奉为教本。
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波(1728一1791),青海尖扎县人。
25岁赴藏入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获格西学位。
东返后任拉卜楞寺、塔尔寺法台。
1768年云游内蒙49旗, 1772年乾隆帝封其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呼图克图。
二世对拉卜楞寺的发展颇有建树,且博学多识,生平著作12函,主要有《第一世嘉木样传》、《章嘉若必多杰传》、《班禅伯丹益西传》、《卓尼板丹珠尔目录》等。
第三世嘉木样·洛桑图旦久美嘉措(1792一1855),青海同仁县人,1798年被迎入拉卜楞寺,18岁入藏学经,26岁任拉卜楞寺法台,55岁任塔尔寺法台。
1849年清封其为扶法禅师,三世性好幽静,注重修持、衣食淡然。
著作有《散论总集》等。
第四世嘉木样·格桑图旦旺秀。
(1856一1916),四川德格人。
22岁赴藏学佛,28岁任拉卜楞寺法台,兼任塔尔寺法台。
后前往北京、五台山、西康、安多、西藏各地礼拜圣迹,1900 年清封其为“广济掸师”,1913年,袁世凯政府封其为广济静觉妙严禅师。
第四世嘉木样著作有《喜饶嘉措传》、《喜金刚学院志》等。
第五世嘉木样·丹白坚赞(1916一1947 ),汉名黄正光,四川甘孜州人。
1933年国民政府封其为辅国阐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
1937年赴藏深造,1940年东返,同年向国民政府捐献飞机30架(每架银元1万元,共30万元),以资助抗战,国民政府委嘉木样为蒙藏委员会委员。
五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组织了藏民文化促进会、藏民小学、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等。
第六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1948一 ),青海刚察县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拉卜楞寺寺管会名誉主任等职。
拉卜楞寺的四大色赤是指贡唐仓、萨木察仓、霍尔藏仓、德哇仓四大活佛系统,均有很高威望。
后喇嘛尕若仓、阿莽仓 活佛也居色赤地位。
拉卜楞寺经学制度严格,历代人材辈出。
第三世贡唐仓·贡 曲乎丹白卓美(1762-1823 ),着有12函,所作《水树格言》,《经验老人之劝世法言》,闻名中外,是藏族文学史上的名着。
第二世阿莽·恭却坚赞(1764一1853),学问渊博,世称阿莽班智达,着有10函,主要有《拉卜楞寺志》、《印藏霍尔蒙古历史》,《第三世贡唐传》。
第三世智贡巴·丹巴然吉(1801一18666 ),跋涉安多藏区,写成巨着《安多政教史》,名扬四海。
贡唐·洛卓嘉措(1851一1930 ),文集有 10函,对五部大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是拉卜楞寺近世著名佛学家。
拉科仓·久美成勒嘉措,任第九、十世班禅、第五世嘉木样、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之经师,着有《中观广破认识录》、《第五世嘉木样传》等。
此外,拉卜楞寺尚有很多留下著述的学者,可谓高僧林立,学冠安多。
介绍一下有关于西藏的诗词赋
西藏文人诗歌的一种。
最著名的是米拉日巴的《十万道歌集》。
它是西藏较早的一部作家诗集,有几种木刻本,共收五百首诗歌。
诗歌往往从描绘山林情趣入手,继而对世俗社会发出感慨,最后归结于叫人们皈依佛法,以求正果。
因此,尽管作品也抨击了社会上层的欺侮弱小和某些宗教徒的虚伪作风,但其主旨还是在于宣扬人生苦海、一切皆空、无常、六道轮回等佛教思想,客观上起到了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米拉日巴之所以在自己的《道歌》中流露出如些的消极情绪,这同他的身世是有密切关系的。
格言诗 藏语里称为“勒谐”,意为“善言”。
其主要是宣扬人的处世哲理。
作者利用这种格言诗的形式,叙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求学精神以及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等等。
写法上也是采用了四行一段的民歌体,每行七言(民歌为六言),也是两句为喻,两句指实(民歌比喻在前,格言比喻在后)。
突出的特点是,为了陈述主题,采用了极为丰富的比喻、推理手法,使作品很富有哲理性。
所使用的比喻,均是为人们所熟悉的。
除了鱼虫花草、日月山川等外,还使用了许多民间典故、谚语,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不少格言诗广为群众背诵、引用。
西藏最著名的格言诗有:《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等。
《萨迦格言》共九章:1.观感学者品,2.观察上等人品,3.观察愚人品,4.观察贤愚混杂品,5.观察恶行品,6.观察自性品,7.观察不当行为品,8.观察事物品,9.观察教法品。
内容十分丰富。
有对统治阶级凶狠本性的揭露,有对自私、虚伪、贪婪、愚昧行为的讽刺和抨击,有对如何求知识和做学问的劝告等等。
所有对生活是非曲直的看法,自然是根据作者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立场,难免带有种种阶级偏见和时代的局限。
《萨迦格言》的作者是萨班·贡嘎江村(一一八二――一二五一)。
他从小跟随父兄受严格的释典、经学教育。
以后漫游西藏和印度各地,拜名流为师,攻读梵文,研究佛经,成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著名大师,号称班智达。
著作除《萨迦格言》外,还有哲学著作《明因藏论》及佛教律部著作《三仪律差别论》,等等。
六十三岁时,应阔端邀请赴凉州(今甘肃武威),商请归附“随土纳贤”,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过重大贡献。
七十岁病逝于凉州。
《格丹格言》,全书一百二十五首。
内容均是辨别智愚的论述。
每两首为一组,以对比的手法谈论智者和愚者的差别。
所用标准,与《萨迦格言》相同,都是以佛教教义为立足点的,自然抹杀了阶级的本质。
作者为索朗扎巴(一四七八――一五五四),系安多地区人,从小出家为僧,此后专攻因明学,曾在拉萨哲蚌寺荣获一等格西学位,五十二岁担任甘丹寺的“色赤”(法王),七十六岁去世。
《水树格言》,与《萨迦格言》一样,同是藏族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水树格言》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从水引伸出来的,叫《水喻格言》,一百三十九首;另一部分是从树引伸出来的,叫《树喻格言》,一百首。
共二百三十九首。
思想内容上,有对暴君和坏人的揭露和抨击,有对正直纯洁美德的赞扬,以及求学、待人接物的应有态度,等等。
但也有不少内容是直接宣扬宗教迷信的。
写法上与《萨迦格言》相同,也是采取四句七言的形式,艺术上也有不少独到之处。
作者是贡唐丹白准美(一七一七――一七八六),他生于安木多地区(今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拉卜楞寺的大活佛,即贡唐第三世。
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藏族学者,著作很多,辑有《贡唐丹白准美全集》。
藏族的宗教文化
贾平凹散文《天上的星星》“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我们也乐意呢;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儿万想儿,也不曾明白的。
”读书总觉得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读散文尤其要心境的。
我想,读散文可以使一颗本就平静雅致的心愈发地安宁、舒畅,读罢也会有所得、有所悟;然,若是一颗急急噪噪的心去读散文,心情弄不好是要越来越糟的。
贾平凹先生,用三毛的话讲,是她一位“心极喜爱的大师”。
已不复记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去读《天上的星星》的,反正这一路来,读书都很泛泛,不管是散文,小说,传记,更甭提哲思类的文章。
可是,我分明记得开篇的这一席话,打动了我。
它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眼球,通读文章,真是一种享受。
我读文章有一个恶习:不求甚解。
读过之后,遗忘的遗忘,如过眼云烟,又没有读书札记之类的记录,对文章当中一些格言警句美文也从不摘抄。
因此,一直好象没什么长进,浑浑噩噩的读书、写作。
可是,《天上的星星》萦绕在心头,总也不能释怀,走路有时想起,躺在床上有时也莫名想起,甚至上厕所畅快的时候,也会想起。
可,我也只是一开始一口气看了两遍而已呀
再说,我的记忆力实在是不敢自夸,我甚至说过我是健忘的。
看来好文章也不定是细嚼慢咽地品出来的。
关于《天上的星星》,是该写点什么的,算是为了忘却吧
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的,细腻,优美,真切。
散文本就直白,可《天上的星星》别有一番风味,有好几个转折点,读来欲罢不能,有读情节小说的味道。
只叹息文章太短
本文用了“兴”的手法,很是贴切,真真佩服先生怎么就能把孩童的心描绘得如此生动,仿佛那星星就是那孩童,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苦楚的;那月亮呢,似乎就是大人们,是威严的,不通人情的。
文章一开篇便垫下了一丝丝清谈的忧愁的格调,就表出了文章的大旨。
果然,“天擦黑”“我们做孩子的”接下来就承担了“大人们”的“烦恼”。
父母呵斥这群玩得兴起,正在捉迷藏的孩子。
孩子们便蹑手蹑脚地走出房子,到门前树下纳凉去了,四周的又无甚可看,“本来就不新奇”,正“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呢。
我分明看到了天真烂漫的孩童是多么的无辜、委屈、寂寞,呆呆地坐在黝黑的天空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
可是,文锋一转。
“我”的妹妹突然叫了一声:“星星
”于是,“我”和妹妹便好奇起来,头顶上出现了一颗颗闪亮闪亮的星星。
“我们”便欢快地数着星星:“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
”“我们”是多么兴奋啊,一时间看到漫天满空的星星迅速地出现,再数亦不可数了。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天空下闪烁的星星。
星星是多么美丽,可爱,调皮,它们是多么地鬼灵精怪啊,灿灿的,灼灼的。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啊
”这么一句话,既表明了星星的可爱,调皮;也看出了孩子们此刻的心情是多么轻快。
星星像是一群孩子,更为文章的深入埋下了伏笔。
妙不可言
于是,“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的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我们都快活起来了”。
‘我’和妹妹一起站在树下,向星星扬起小手,星星呢,似乎也很得意,向“我们”挤眉弄眼的,还鬼鬼地笑。
这是怎样一幅欢乐的画面,“我们”和星星是多么的惬意,这是无比美妙的时刻。
可是,好景不长。
月亮出来了。
月亮的出现“使我们大吃一惊”。
夜空里笼罩着白极白极的月色,星星一下子无端地就少了许多。
“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亮,变成了弱弱的光。
”妹妹很是无措,慌慌地问:“这是怎么啦
”接着又说:“月亮出来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就这样两个孩童面面相觑,不得其解,又开始了闷闷不乐,很是茫然,迷惑。
我们很容易知道,月明,所以星稀。
而对于两个天真的孩子来说,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呢
坐下来想了“一会儿”,“我”终于是有所悟:着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
一定是生气星星们的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妹妹一语破的:“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
”于是,“我们”“深深可怜起这些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而文章当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可怜的呢
因为大人的烦恼,我们却又跟着受罪,无辜受些气来,这就是大人的威严。
大人们却不懂得疼惜孩子,反而把烦恼无故传染给孩子。
“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儿万想儿,也不曾明白的。
”父母大人们就是那霸道的月亮,而“我们”便是那“猥琐”的星星。
这影射是如此贴切,毫无牵强附会之感。
文章到这里,真叫人拍案叫绝。
可是,作者还闲不够。
接下来,“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我们”到小溪边洗手脸,小小的“我”不竟感叹着做孩子的不幸:是我们太小了,太多了吗
纯洁无暇脆弱的心灵遭到了莫名其妙地伤害。
“我”和妹妹都不言语,都想着那可怜的星星。
星星的消逝带给了他们阴霾,那短暂的快乐也了无踪影,反却平添了许多忧愁。
美好的东西,我们情愿不要有,怕就怕我们拥有之后却有丢失了。
那怅然若失的情结岂是两颗幼小的心所能承受和化解开的。
“我们”甚至都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苦楚,“我们”只有“不言语”“默默”地承受,纵使承受不了也如此。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
”妹妹好象发现了宝藏一样惊喜,大叫起来。
原来她是看见了躺在清澈小溪里的星星。
“我们”又高兴起来,“赶忙”地下溪去捞星星,可是捞不上来呀。
但,只要看着他们“我们”也无比开心,那哗啦啦的流水幸好也不能冲走它们。
“我们”兴奋得手足舞蹈,嘻嘻哈哈地欢笑。
突然,“我们就再不声张”了,因为怕月亮发现躲藏在这里的星星,“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我们”回屋睡觉,可是兴奋得睡不着,也害怕那些躲藏起来的星星会被月亮发现
也遗憾“在水底的星星太少”。
这个时候,大人们却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
“我们”就等大人们睡着了,“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盆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因为,“它们虽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文章到此,浑然天成,堪称完美了。
川端康成 《花未眠》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劳顿,早早就人睡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
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
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这是他临终的话。
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
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
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
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
不仅限于花。
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
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
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
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
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
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
不仅限于花。
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
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迎然不同的。
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
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且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吓了一跳。
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
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
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
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
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
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
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
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
那是一幅小画。
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
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人我的心。
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
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
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
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
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
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 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
岚山总是美的。
自然总是美的。
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夏河的早晨作者:贾平凹这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七点或者八点,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安静,使我醒来感到了一种恐慌,我想制造些声音,但×还在睡着,不该惊扰,悄然地去淋室洗脸,水凉得淋不到脸上去,裹了毛毡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这边。
想,夏河这么个县城,真活该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旷的峡谷里人的孤单的灵魂必须有一个可以交谈的神啊
昨晚竟然下了小雨,什么时候下的,什么时候又住的,一概不知道。
玻璃上还未生出白雾,看得见那水泥街石上斑斑驳驳的白色和黑色,如日光下飘过的云影。
街店板门都还未开,但已经有稀稀落落的人走过,那是一只脚,大概是右脚,我注意着的时候,鞋尖已走出玻璃,鞋后跟磨损得一边高一边低。
知道是个丁字路口,但现在只是个三角处,路灯杆下蹲着一个妇女。
她的衣裤鞋袜一个颜色的黑,却是白帽,身边放着一个矮凳,矮凳上的筐里没有覆盖,是白的蒸馍。
已经蹲得很久了,没有买主,她也不吆喝,甚至动也不动。
一辆三轮车从左往右骑,往左可以下坡到河边,这三轮车就蹬得十分费劲。
骑车人是拉卜楞寺的喇嘛,或者是拉卜楞寺里的佛学院的学生,光了头,穿着红袍。
昨日中午在集市上见到许多这样装束的年轻人,但都是双手藏在肩上披裹着的红衣里。
这一个双手持了车把,精赤赤的半个胳膊露出来,胳膊上没毛,也不粗壮。
他的胸前始终有一团热气,白乳色的,像一个不即不离的球。
终于对面的杂货铺开门了,铺主蓬头垢面地往台阶上搬瓷罐,搬扫帚,搬一筐红枣,搬卫生纸,搬草绳,草绳捆上有一个用各色玉石装饰了脸面的盘角羊头,挂在了墙上,又进屋去搬……一个长身女人,是铺主的老婆吧,头上插着一柄红塑料梳子,领袖未扣,一边用牙刷在口里搓洗,一边扭了头看搬出的价格牌,想说什么,没有说,过去用脚揩掉了“红糖每斤四元”的“四”字,铺主发了一会呆,结果还是进屋取了粉笔,补写下“五”,写得太细,又改写了一遍。
从上往下走来的是三个洋人。
洋人短袖短裤,肉色赤红,有醉酒的颜色,蓝眼睛四处张望。
一张软不耷耷白塑料袋儿在路沟沿上潮着,那个女洋人弯下腰看袋儿上的什么字,样子很像一匹马。
三个洋人站在了杂货铺前往里看,铺主在微笑着,拿一个依然镶着玉石的人头骨做成的碗比画,洋人摆着手。
一个妇女匆匆从卖蒸馍人后边的胡同闪出来,转过三角,走到了洋人身后。
妇女是藏民,穿一件厚墩墩袍,戴银灰呢绒帽,身子很粗,前袍一角撩起,露出红的里子,袍的下摆压有绿布边儿,半个肩头露出来,里边是白衬衣,袍子似乎随时要溜下去。
紧跟着是她的孩子,孩子老撵不上,踩了母亲穿着的运动鞋带儿,母子节奏就不协调了。
孩子看了母亲一下,继续走,又踩了带儿,步伐又乱了,母亲咕哝着什么,弯腰系带儿,这时身子就出了玻璃,后腰处系着红腰带结就拖拉在地上。
没有更高的楼,屋顶有烟囱,不冒烟,烟囱过去就目光一直到城外的山上。
山上长着一棵树,冠成圆状,看不出叶子。
有三块田,一块是麦田,一块是菜花园,一块土才翻了,呈铁红色。
在铁红色的田边支着两个帐篷,一个帐篷大而白,印有黑色花饰,一个帐篷小,白里透灰。
到夏河来的峡谷里和拉卜楞寺过去的草地上,昨天见到这样的帐篷很多,都是成双成对的鸳鸯状,后来进去过一家,大的帐篷是住处,小的帐篷是厨房。
这么高的山梁上,撑了帐篷,是游牧民的住家吗
还是供旅游者享用的
可那里太冷,谁去睡的
“你在看什么
” “我在看这里的人间。
” “看人间
你是上帝啊
”我回答着,自然而然地张了嘴说话,说完了,却终于听到了这个夏河的早晨的声音。
我回过头来,?菖已经醒,是她支着身与我制造了声音。
我离开了窗口的玻璃,对?菖说:这里没有上帝,这里是甘南藏区,信奉的是佛教。
商州初录(2)作者:贾平凹众说不一,说者或者亲身经历,或者推测猜度,听者却要是非不能分辨了,反更加对商州神秘起来了。
用什么语言可以说清商州是个什么地方呢
这是我七八年来迟迟不能写出这本书的原因。
我虽然土生土长在那里,那里的一丛柏树下还有我的祖坟,还有双亲高堂,还有众亲广戚,我虽然涂抹了不少文章.但真正要写出这个地方,似乎中国的三千个方块字拼成的形容词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这么说:这个地方是多么好阿
它没有关中的大片平原,也没有陕南的?峻山峰,像关中一样也产小麦,亩产可收六百斤,像陕南一样也产大米,亩产可收八百斤。
五谷杂粮都长,但五谷杂粮不多。
气候没关中干燥,却也没陕南沉闷。
也长青桐,但都不高,因木质不硬,懒得栽培,自生自灭。
橘子树有的是,却结的不是橘子,乡里称苟蛋子,其味生臭,满身是刺,多成了庄户围墙的篱笆。
所产的莲菜,不是七个眼,八个眼,出奇地十一个眼,味道是别处的不能类比。
核桃树到处都长,核桃大如山桃,皮薄如蛋壳,手握之即破。
要是到了秋末,到深山去,栗树无家无主,栗落满地,一个时辰便捡得一袋。
但是,这里没有羊,吃羊肉的人必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是坐了月子的婆娘,再就是得了重病,才能享受这上等滋养。
外面世界号称“天上龙肉,地上鱼肉”,但这里满河是鱼,却没人去吃。
有好事顽童去河里捕鱼,多是为了玩耍,再是为过往司机。
偶尔用柳条穿一串回来,大人是不肯让在锅里煎做,嫌其腥味,孩子便以荷叶包了,青泥涂了,在灶火口烘烤。
如今慢慢有动口的人家,但都不大会做,如熬南瓜一样,炒得一塌糊涂。
螃蟹也多,随便将河边石头一掀,便见拳大的恶物横行而走,就免不了视如蛇蝎,惊呼而散。
鳖是更多,常见夏日中午,有爬上河岸来晒盖的,大者如小碗盘,小者如墨盒,捉回来在腿上缚绳,如擒到松鼠一样,成为玩物。
那南瓜却何其之多,门前屋后,坎头涧畔,凡有一?黄土之地,皆都生长,煮也吃,熬也吃,炒也吃,若有至宾上客,以南瓜和绿豆做成“揽饭”,吃后便三天不知肉味。
请注意,狼虫虎豹是常见到的,冬日夜晚,也会光临村中,所以家家猪圈必在墙上用白灰画有圆圈,据说野虫看见就畏而却步,否则小者被叼走,大者会被咬住尾巴,以其毛尾作鞭赶走,而猪却吓得不吱一声。
当然,养狗就是必不可少的营生了,狗的忠诚,在这里最为突出,只是情爱时令人讨厌,常交结一起,用棍不能打开。
可是,有一点说出来脸上无光,这就是这里不产煤。
金银铜铁锡样样都有,就是偏偏没煤
以前总笑话铜关煤区黑天黑地,姑娘嫁过去要尿三年黑水,到后来说起铜关,就眼红不已。
深山里,烧饭、烧炕,烤火,全是木块木料,三尺长的大板斧,三下两下将一根木椽劈开,这使城里人目瞪口呆,也使川道人连声遗憾。
川道人烧光了山上树木,又刨完了粗桩细根,就一年四季,夏烧麦秸,秋烧稻草,不夏不秋,扫树叶,割荆棘。
现在开始兴沼气池,或出山去拉煤,这当然是那些挣大钱的人家,和那些门道稠的庄户。
山坡上的路多是沿畔,虽一边靠崖,崖却不贴身,一边临沟,望之便要头晕,毛道上车辆不能通,交通工具就只有扁担、背篓。
常见背柴人远远走来,背上如小山,不见头,不见身,只有两条细腿在极快移动。
沿路因为没有更多的歇身处,故一条路上设有若干个固定歇处,不论背百儿八十,还是担百儿八十,再苦再累,必得到了固定歇处方歇,故商州男人都不高大,却忍耐性罕见,肩头都有拳头大的死肉疙瘩。
也因此这里人一般出外,多不为人显眼,以为身单好欺,但到了忍无可忍了,则反抗必要结果,动起手脚来,三五壮汉不可近身。
历代官府有言:山民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若给他们滴水好处,便会得以涌泉之报,若欲是高压,便水中葫芦压下浮上。
地方志上就写有:李自成在商州,手下善攻能守者,多为商州本地人;民国年代,常有暴动。
就是在“文化革命”中,每县都有榔头队,拳头队,石头队,县县联合,死人无数,单是山阳县一次武斗,一派用石头在河滩砸死十名俘虏,另一派又将十五名俘虏用铁丝捆了,从岸上“下饺子”投下河潭。
男人是这么强悍,但女人却是那么多情,温顺而善良。
女大十八变,虽不是苗条婀娜,却健美异常,眼都双层皮,睫毛长而黑,常使外地人吃惊不已。
走遍丹江、洛河、乾佑河、金钱河,四河流域,村村都有百岁妇女,但极少有九十男人。
七个县中的剧团,女演员台架、身段、容貌,唱、念、说、打,出色者成批,男主角却善武功,乏唱声,只好在关中聘请。
陕北人讲穿不求吃,关中人好吃不爱穿,这里人皆传为笑料,或讥之为“穷穿”,或骂之为“瞎吃”,他们是量家当而行,以自然为本,里外如一。
大凡逢年过节,或走亲串门,赶集过会,就从头到脚,花花绿绿,崭然一新。
有了,七碟子八碗地吃,色是色,形是形,味是味,富而不奢;没了,一样的红薯面,蒸馍也好,压??也好,做漏鱼也好,油盐酱醋,调料要重,穷而不酸。
有了钱,吃得像样了,穿得像样了,顶讲究的倒有两样:一是自行车,一是门楼。
车子上用红线缠,用蓝布包,还要剪各种花环套在轴上,一看车子,就能看出主人的家景,心性。
门楼更是必不可少,盖五间房的有门楼,盖两间房的也有门楼,顶上做飞禽走兽,壁上雕花鸟虫鱼,不论干部家,农夫家,识字家,文盲家,上都有字匾,旧时一村没有念书人,那字就以碗按印画成圆圈,如今全写上“山青水秀”,或“源远流长”。
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小的时侯,我才从奏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
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的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进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拚命儿向那树丛奔去。
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头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
”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
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
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
咀嚼着老头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
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
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若楚、寂寞。
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侯,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
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看来,我是忘却不了的。
藏戏是什么
~藏戏的藏语名“吉拉姆”,意思是“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q阿仙七姐妹演出,剧日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一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7唱为主,唱、诵、舞、袁、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一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
藏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顿舞;第二部分为“”,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西”,意雄扎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在藏戏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县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
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的来历,作文 400字左右
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
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
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
这就是藏戏的雏形。
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
“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
这个仅由7人组成的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藏戏。
弱弱的问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御接不了活
贾平凹散文《天上的星星》“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我们也乐意呢;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儿万想儿,也不曾明白的。
”读书总觉得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读散文尤其要心境的。
我想,读散文可以使一颗本就平静雅致的心愈发地安宁、舒畅,读罢也会有所得、有所悟;然,若是一颗急急噪噪的心去读散文,心情弄不好是要越来越糟的。
贾平凹先生,用三毛的话讲,是她一位“心极喜爱的”。
已不复记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去读《天上的星星》的,反正这一路来,读书都很泛泛,不管是散文,小说,传记,更甭提哲思类的文章。
可是,我分明记得开篇的这一席话,打动了我。
它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眼球,通读文章,真是一种享受。
我读文章有一个恶习:不求甚解。
读过之后,遗忘的遗忘,如过眼云烟,又没有读书札记之类的记录,对文章当中一些格言警句美文也从不摘抄。
因此,一直好象没什么长进,浑浑噩噩的读书、写作。
可是,《天上的星星》萦绕在心头,总也不能释怀,走路有时想起,躺在床上有时也莫名想起,甚至上厕所畅快的时候,也会想起。
可,我也只是一开始一口气看了两遍而已呀
再说,我的记忆力实在是不敢自夸,我甚至说过我是健忘的。
看来好文章也不定是细嚼慢咽地品出来的。
关于《天上的星星》,是该写点什么的,算是为了忘却吧
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的,细腻,优美,真切。
散文本就直白,可《天上的星星》别有一番风味,有好几个转折点,读来欲罢不能,有读情节小说的味道。
只叹息文章太短
本文用了“兴”的手法,很是贴切,真真佩服先生怎么就能把孩童的心描绘得如此生动,仿佛那星星就是那孩童,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苦楚的;那月亮呢,似乎就是大人们,是威严的,不通人情的。
文章一开篇便垫下了一丝丝清谈的忧愁的格调,就表出了文章的大旨。
果然,“天擦黑”“我们做孩子的”接下来就承担了“大人们”的“烦恼”。
父母呵斥这玩得兴起,正在捉迷藏的孩子。
孩子们便蹑手蹑脚地走出子,到门前树下纳凉去了,四周的又无甚可看,“本来就不新奇”,正“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呢。
我分明看到了天真烂漫的孩童是多么的无辜、委屈、寂寞,呆呆地坐在黝黑的天空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
可是,文锋一转。
“我”的妹妹突然叫了一声:“星星
”于是,“我”和妹妹便好奇起来,头顶上出现了一颗颗闪亮闪亮的星星。
“我们”便欢快地数着星星:“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
”“我们”是多么兴奋啊,一时间看到漫天满空的星星迅速地出现,再数亦不可数了。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天空下闪烁的星星。
星星是多么美丽,可爱,调皮,它们是多么地鬼灵精怪啊,灿灿的,灼灼的。
“它们真是一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啊
”这么一句话,既表明了星星的可爱,调皮;也看出了孩子们此刻的心情是多么轻快。
星星像是一孩子,更为文章的深入埋下了伏笔。
妙不可言
于是,“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的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我们都快活起来了”。
‘我’和妹妹一起站在树下,向星星扬起小手,星星呢,似乎也很得意,向“我们”挤眉弄眼的,还鬼鬼地笑。
这是怎样一幅欢乐的画面,“我们”和星星是多么的惬意,这是无比美妙的时刻。
可是,好景不长。
月亮出来了。
月亮的出现“使我们大吃一惊”。
夜空里笼罩着白极白极的月色,星星一下子无端地就少了许多。
“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亮,变成了弱弱的光。
”妹妹很是无措,慌慌地问:“这是怎么啦
”接着又说:“月亮出来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就这样两个孩童面面相觑,不得其解,又开始了闷闷不乐,很是茫然,迷惑。
我们很容易知道,月明,所以星稀。
而对于两个天真的孩子来说,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呢
坐下来想了“一会儿”,“我”终于是有所悟:着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
一定是生气星星们的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妹妹一语破的:“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
”于是,“我们”“深深可怜起这些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而文章当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可怜的呢
因为大人的烦恼,我们却又跟着受罪,无辜受些气来,这就是大人的威严。
大人们却不懂得疼惜孩子,反而把烦恼无故传染给孩子。
“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儿万想儿,也不曾明白的。
”父母大人们就是那霸道的月亮,而“我们”便是那“猥琐”的星星。
这影射是如此贴切,毫无牵强附会之感。
文章到这里,真叫人拍案叫绝。
可是,作者还闲不够。
接下来,“我们再也不心看那些星星了”,“我们”到小溪边洗手脸,小小的“我”不竟感叹着做孩子的不幸:是我们太小了,太多了吗
纯洁无暇脆弱的心灵遭到了莫名其妙地伤害。
“我”和妹妹都不言语,都想着那可怜的星星。
星星的消逝带给了他们阴霾,那短暂的快乐也了无踪影,反却平添了许多忧愁。
美好的东西,我们情愿不要有,怕就怕我们拥有之后却有丢失了。
那怅然若失的情结岂是两颗幼小的心所能承受和化解开的。
“我们”甚至都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苦楚,“我们”只有“不言语”“默默”地承受,纵使承受不了也如此。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
”妹妹好象发现了宝藏一样惊喜,大叫起来。
原来她是看见了躺在清澈小溪里的星星。
“我们”又高兴起来,“赶忙”地下溪去捞星星,可是捞不上来呀。
但,只要看着他们“我们”也无比开心,那哗啦啦的流水幸好也不能冲走它们。
“我们”兴奋得手足舞蹈,嘻嘻哈哈地欢笑。
突然,“我们就再不声张”了,因为怕月亮发现躲藏在这里的星星,“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我们”回屋睡觉,可是兴奋得睡不着,也害怕那些躲藏起来的星星会被月亮发现
也遗憾“在水底的星星太少”。
这个时候,大人们却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
“我们”就等大人们睡着了,“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盆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因为,“它们虽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文章到此,浑然天成,堪称完美了。
川端康成 《花未眠》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劳顿,早早就人睡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
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
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这是他临终的话。
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
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
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
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
不仅限于花。
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
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
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
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
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
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
不仅限于花。
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
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迎然不同的。
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
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且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吓了一跳。
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
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
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
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
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
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
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
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
那是一幅小画。
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
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人我的心。
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
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
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
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
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
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 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
岚山总是美的。
自然总是美的。
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夏河的早晨作者:贾平凹这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七点或者八点,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安静,使我醒来感到了一种恐慌,我想些声音,但×还在睡着,不该惊扰,悄然地去淋室洗脸,水凉得淋不到脸上去,裹了毛毡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这边。
想,夏河这么个县城,真活该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旷的峡谷里人的孤单的灵魂必须有一个可以交谈的神啊
昨晚竟然下了小雨,什么时候下的,什么时候又住的,一概不知道。
玻璃上还未生出白雾,看得见那水泥街石上斑斑驳驳的白色和黑色,如日光下飘过的云影。
街店板门都还未开,但已经有稀稀落落的人走过,那是一只脚,大概是右脚,我注意着的时候,鞋尖已走出玻璃,鞋后跟磨损得一边高一边低。
知道是个丁字路口,但现在只是个三角处,路灯杆下蹲着一个妇女。
她的衣裤鞋袜一个颜色的黑,却是白帽,身边放着一个矮凳,矮凳上的筐里没有覆盖,是白的蒸馍。
已经蹲得很久了,没有主,她也不吆喝,甚至动也不动。
一辆三轮车从左往右骑,往左可以下坡到河边,这三轮车就蹬得十分费劲。
骑车人是拉卜楞寺的喇嘛,或者是拉卜楞寺里的佛学院的学生,光了头,穿着红袍。
昨日中午在集上见到许多这样装束的年轻人,但都是双手藏在肩上披裹着的红衣里。
这一个双手持了车把,精赤赤的半个胳膊露出来,胳膊上没毛,也不粗壮。
他的胸前始终有一团热气,白乳色的,像一个不即不离的球。
终于对面的杂货铺开门了,铺主蓬头垢面地往台阶上搬瓷罐,搬扫帚,搬一筐红枣,搬卫生纸,搬草绳,草绳捆上有一个用各色玉石装饰了脸面的盘角羊头,挂在了墙上,又进屋去搬……一个长身女人,是铺主的老婆吧,头上插着一柄红塑料梳子,领袖未扣,一边用牙刷在口里搓洗,一边扭了头看搬出的价格牌,想说什么,没有说,过去用脚揩掉了“红糖每斤四元”的“四”字,铺主发了一会呆,结果还是进屋取了粉笔,补写下“五”,写得太细,又改写了一遍。
从上往下走来的是三个洋人。
洋人短袖短裤,肉色赤红,有醉酒的颜色,蓝眼睛四处张望。
一张软不耷耷白塑料袋儿在路沟沿上潮着,那个女洋人弯下腰看袋儿上的什么字,样子很像一匹马。
三个洋人站在了杂货铺前往里看,铺主在微笑着,拿一个依然镶着玉石的人头骨做成的碗比画,洋人摆着手。
一个妇女匆匆从蒸馍人后边的胡同闪出来,转过三角,走到了洋人身后。
妇女是,穿一件厚墩墩袍,戴银灰呢绒帽,身子很粗,前袍一角撩起,露出红的里子,袍的下摆压有绿布边儿,半个肩头露出来,里边是白衬衣,袍子似乎随时要溜下去。
紧跟着是她的孩子,孩子老撵不上,踩了母亲穿着的运动鞋带儿,母子节奏就不协调了。
孩子看了母亲一下,继续走,又踩了带儿,步伐又乱了,母亲咕哝着什么,弯腰系带儿,这时身子就出了玻璃,后腰处系着红腰带结就拖拉在地上。
没有更高的楼,屋顶有烟囱,不冒烟,烟囱过去就目光一直到城外的山上。
山上长着一棵树,冠成圆状,看不出叶子。
有三块田,一块是麦田,一块是菜,一块土才翻了,呈铁红色。
在铁红色的田边支着两个帐篷,一个帐篷大而白,印有黑色花饰,一个帐篷小,白里透灰。
到夏河来的峡谷里和拉卜楞寺过去的草地上,昨天见到这样的帐篷很多,都是成双成对的鸳鸯状,后来进去过一家,大的帐篷是住处,小的帐篷是厨。
这么高的山梁上,撑了帐篷,是游牧民的住家吗
还是供旅游者享用的
可那里太冷,谁去睡的
“你在看什么
” “我在看这里的人间。
” “看人间
你是上帝啊
”我回答着,自然而然地张了嘴说话,说完了,却终于听到了这个夏河的早晨的声音。
我回过头来,?菖已经醒,是她支着身与我了声音。
我离开了窗口的玻璃,对?菖说:这里没有上帝,这里是甘南藏区,信奉的是佛教。
商州初录(2)作者:贾平凹众说不一,说者或者亲身经历,或者推测猜度,听者却要是非不能分辨了,反更加对商州神秘起来了。
用什么语言可以说清商州是个什么地方呢
这是我七八年来迟迟不能写出这本书的原因。
我虽然土生土长在那里,那里的一丛柏树下还有我的祖坟,还有双亲高堂,还有众亲广戚,我虽然涂抹了不少文章.但真正要写出这个地方,似乎中国的三千个方块字拼成的形容词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这么说:这个地方是多么好阿
它没有关中的大片平原,也没有陕南的?峻山峰,像关中一样也产小麦,亩产可收六百斤,像陕南一样也产大米,亩产可收八百斤。
五谷杂粮都长,但五谷杂粮不多。
气候没关中干燥,却也没陕南沉闷。
也长青桐,但都不高,因木质不硬,懒得栽培,自生自灭。
橘子树有的是,却结的不是橘子,乡里称苟蛋子,其味生臭,满身是刺,多成了庄户围墙的篱笆。
所产的莲菜,不是七个眼,八个眼,出奇地十一个眼,味道是别处的不能类比。
核桃树到处都长,核桃大如山桃,皮薄如蛋壳,手握之即破。
要是到了秋末,到深山去,栗树无家无主,栗落满地,一个时辰便捡得一袋。
但是,这里没有羊,吃羊肉的人必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是坐了月子的婆娘,再就是得了重病,才能享受这上等滋养。
外面世界称“天上龙肉,地上鱼肉”,但这里满河是鱼,却没人去吃。
有好事顽童去河里捕鱼,多是为了玩耍,再是为过往司机。
偶尔用柳条穿一串回来,大人是不肯让在锅里煎做,嫌其腥味,孩子便以荷叶包了,青泥涂了,在灶火口烘烤。
如今慢慢有动口的人家,但都不大会做,如熬南瓜一样,炒得一塌糊涂。
螃蟹也多,随便将河边石头一掀,便见拳大的恶物横行而走,就免不了视如蛇蝎,惊呼而散。
鳖是更多,常见夏日中午,有爬上河岸来晒盖的,大者如小碗盘,小者如墨盒,捉回来在腿上缚绳,如擒到松鼠一样,成为玩物。
那南瓜却何其之多,门前屋后,坎头涧畔,凡有一?黄土之地,皆都生长,煮也吃,熬也吃,炒也吃,若有至宾上客,以南瓜和绿豆做成“揽饭”,吃后便三天不知肉味。
请注意,狼虫虎豹是常见到的,冬日夜晚,也会光临村中,所以家家猪圈必在墙上用白灰画有圆圈,据说野虫看见就畏而却步,否则小者被叼走,大者会被咬住尾巴,以其毛尾作鞭赶走,而猪却吓得不吱一声。
当然,养狗就是必不可少的营生了,狗的忠诚,在这里最为突出,只是情爱时令人讨厌,常交结一起,用棍不能打开。
可是,有一点说出来脸上无光,这就是这里不产煤。
金银铜铁锡样样都有,就是偏偏没煤
以前总笑话铜关煤区黑天黑地,姑娘嫁过去要尿三年黑水,到后来说起铜关,就眼红不已。
深山里,烧饭、烧炕,烤火,全是木块木料,三尺长的大板斧,三下两下将一根木椽劈开,这使城里人目瞪口呆,也使川道人连声遗憾。
川道人烧光了山上树木,又刨完了粗桩细根,就一年四季,夏烧麦秸,秋烧稻草,不夏不秋,扫树叶,割荆棘。
现在开始兴沼气池,或出山去拉煤,这当然是那些挣大钱的人家,和那些门道稠的庄户。
山坡上的路多是沿畔,虽一边靠崖,崖却不贴身,一边临沟,望之便要头晕,毛道上车辆不能通,交通工具就只有扁担、背篓。
常见背柴人远远走来,背上如小山,不见头,不见身,只有两条细腿在极快。
沿路因为没有更多的歇身处,故一条路上设有若干个固定歇处,不论背百儿八十,还是担百儿八十,再苦再累,必得到了固定歇处方歇,故商州男人都不高大,却耐性罕见,肩头都有拳头大的死肉疙瘩。
也因此这里人一般出外,多不为人显眼,以为身单好欺,但到了无可了,则反抗必要结果,动起手脚来,三五壮汉不可近身。
历代官府有言:山民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若给他们滴水好处,便会得以涌泉之报,若欲是高压,便水中葫芦压下浮上。
地方志上就写有:李自成在商州,手下善攻能守者,多为商州本地人;年代,常有。
就是在“文化革命”中,每县都有榔头队,拳头队,石头队,县县联合,死人无数,单是山阳县一次武斗,一派用石头在河滩砸死十名俘虏,另一派又将十五名俘虏用铁丝捆了,从岸上“下饺子”投下河潭。
男人是这么强悍,但女人却是那么多情,温顺而善良。
女大十八变,虽不是苗条婀娜,却健美异常,眼都双层皮,睫毛长而黑,常使外地人吃惊不已。
走遍丹江、洛河、乾佑河、金钱河,四河流域,村村都有百岁妇女,但极少有九十男人。
七个县中的剧团,女演员台架、身段、容貌,唱、念、说、打,出色者成批,男主角却善武功,乏唱声,只好在关中聘请。
陕北人讲穿不求吃,关中人好吃不爱穿,这里人皆传为笑料,或讥之为“穷穿”,或骂之为“瞎吃”,他们是量家当而行,以自然为本,里外如一。
大凡逢年过节,或走亲串门,赶集过会,就从头到脚,花花绿绿,崭然一新。
有了,七碟子八碗地吃,色是色,形是形,味是味,富而不奢;没了,一样的红薯面,蒸馍也好,压??也好,做漏鱼也好,油盐酱醋,调料要重,穷而不酸。
有了钱,吃得像样了,穿得像样了,顶讲究的倒有两样:一是自行车,一是门楼。
车子上用红线缠,用蓝布包,还要剪各种花环套在轴上,一看车子,就能看出主人的家景,心性。
门楼更是必不可少,盖五间的有门楼,盖两间的也有门楼,顶上做飞禽走兽,壁上雕花鸟虫鱼,不论干部家,农夫家,识字家,文盲家,上都有字匾,旧时一村没有念书人,那字就以碗按印画成圆圈,如今全写上“山青水秀”,或“源远流长”。
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小的时侯,我才从奏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
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的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
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进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拚命儿向那树丛奔去。
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头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
”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
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
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
咀嚼着老头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
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
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若楚、寂寞。
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侯,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
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看来,我是忘却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