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散文清明随笔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清明节在散文里是怎样的呢?和小编一起去欣赏《散文清明随笔》吧!

  散文清明随笔【第一篇】:散文清明随笔

  又是一年清明到。一个大早,我所在的小区家家户户门前的神龛前都燃起了大红蜡烛,香炉里都点起了香烛,整个楼道到处都是火光熊熊,香烟缭绕,小区的清明节便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了。

  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回家祭祀过祖先了。在我的记忆里,阆中乡下的清明节是比较冷清的。体面的人家会给祖先的坟墓上洒些土,再烧些冥币就算拜过了,不体面的人家便什么也不做,活人的利益永远高于死人。我的祖先都是一些老实本分勤劳善良的农民,他们的灵魂早已转世投胎做人了,就连肉身也早已碳化成了泥土,只要心中有祖先,清明节祭与不祭到也无所谓了,反正我是这样认为的。

  广东的清明节是比较浓重的,清明节那天,全家老幼都要祭祀祖先。有些人家的儿女在外面打工,到了清明节那天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赶回老家去拜祭祖先,在岭南人的心目中,祖先永远是处于上位的“神”。为什么同样是一个清明节,广东人和四川人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的理解主要还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

  四川话是属于北方语言体系,比较接近于普通话,全省汉民族占绝大多数。在那个现在想来已经有点遥远的红色年代,四川的破坏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除四旧运动),其中包括物质的破坏和精神的破坏,也有正面的和反面的破坏,像扫墓祭祖这样的活动在当时都是作为一种封建的残余势力加以打压,因此四川人的家庭观念和宗教观念都比较淡薄,对鬼神这些违心的东西大都不会盲目崇拜,特别是在当时的年轻人当中,这种观点已经成为了一种思想潮流。不过随着这些年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倡返古,曾经一度被批评的儒家思想也终于被摆到了台前,有些甚至还写进了教科书。那些曾经被毁坏的寺庙也逐渐加以修复,清明节祭祖活动也在全省各地逐步开展起来。

  广东主要是以白话和客家话为主,如果单从正统的语言角度来划分,把广东划分为少数民族也是有道理的。由于语言的阻隔,广东在那个曾经的红色年代所造成的破坏要小的多,人们的思想还传承了许多古人的观念,因此广东人的家族观念、宗教观念都是比较厚重的,这也是为什么广东的清明节比四川的清明节要浓重的原因。

  今年的清明节佛山的天气是阴天,没有下雨,这倒是一个外出祭祖的好天气。我在家闲的没事,便想骑车外出去走走,虽然我的老祖宗没有在这里,但感受一下别人祭祖的氛围也比呆在家里做宅男的强。在经过一个街中心的大转盘时,我看到了非常震撼的一幕,大转盘的四周到处都燃烧着大红蜡烛,花园四周的泥土里也插满了冒着青烟的香烛,地上还烧了很多的冥钱。这一定是块风水宝地吧,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这里烧香求神?继续往前走,沿途街道还有很多这样的祭祀活动,只不过规模要小些。

  走了不多时我便来到了西江边上的一处公墓(听说这里是九江镇最大最好的一处公墓了)。整个公墓依山而建,苍松翠柏,气势非常宏大。公墓下面的停车场和公路的两边,已经密密麻麻地停满了各式的车辆。每个墓碑前都站着祭祀的人,墓前都烧着香,放着鲜花。祭祀的人都神情庄重,双手合什,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在祈求祖先的福佑吧。整个墓地梵烟缭绕,爆竹阵阵,场面非常地庄重肃穆。我望着山上来往穿梭的祭祀人群,心中涌起了许多感叹,即为死人感叹,也为活人感叹。像这样的一块墓地,以现在的市场价来说,少则要几万,多则要几十万才能买得下来,也只有那些有钱人才能消费的起,好像那些生前的有钱人死了做鬼也应该是一个富鬼!这是一个什么世道啊!君不见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为了买一套能窝居的住房,也要穷其一二代人的心血吗?

  我突然觉得胸口渗的慌,便匆忙骑车往回赶,过了好大一会儿心中才平静下来。死者是无罪的,折腾的都是那些大活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折腾他的,我清高我的,又何必为这些看不顺眼的事情而伤神?我并不是妒富爱贫,我总觉得现在的清明节有从一个极端慢慢地滑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好的要继承和发扬,那些不合适宜的糟粕该遗弃的还是要遗弃,不是一股脑儿的全盘接收和全盘否定,也只有做到这样,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才不至于变得腐朽或遗失。想到这里心里,我便豁然开朗了起来,在我的心底深处,慢慢响起了那首传唱了一千多年的金典老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散文清明随笔【第二篇】:散文清明随笔

  柳绿桃红醉清明,榆钱不甘进蒸笼。人间二月春风渡,轻打梨花烟雨中。回想起来,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逛庙会了。今年好了,有大把的时间在家游山玩水,赏花作乐。巧的是,由于气温原因,庙会期间山里的桃花梨花在杏花之后相继都开了,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清明小假期回家赶庙会同时赏桃梨花是件特别划算又美好的事吧。

  长大了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肆无忌惮的满街玩耍了。庙前烧纸烧香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还是小时候的香火味道;记忆里大大的戏台现在看来也不过几步远的地方,台上唱着的却依旧是记忆深处的那几段戏曲;摆摊儿卖东西的,除了小时候的糖葫芦、棉花糖、小饰品,又多了好些新鲜的玩意儿;台前看戏的父老乡亲,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看着到处玩耍的孩童,不禁把回忆拉长,回到儿时的画面……

  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吧。小时候不管什么民俗文化,不懂欣赏什么桃梨花香,只知道有戏看,人多热闹。从下午戏班子开始搭戏台,就跟爷爷拿着马扎小板凳,早早的去占个地方等着。那时候爷爷身体还算硬朗,一直到后来有了弟弟,每年都会跟爷爷去看戏。从让爷爷背着去,到扶着爷爷去。记忆里的片段总有些是跳跃的。家家户户赶早吃晚饭,就见三五成群的人断断续续向戏台聚集,戏还没开唱,台下已经坐满了人。那时候还没有路灯,只有戏台上的几个大灯,就照亮了好大一片天。小孩子听不懂戏词,便只管看热闹。小姑娘们一般就去后台看看人家化妆,羡慕她们看似华丽的衣服和亮闪闪的头饰,然后回家把毛巾搭在胳膊上,披着床单,学人家唱戏的样子。男孩子都是爱调皮的,戏弄一下摆摊买东西的小贩,趁天黑从背后吓唬一个看戏正入神的大娘,然后一群捣蛋鬼笑哈哈的跑掉,只剩大娘的骂声在戏声里渐渐湮没。那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相机,所有的快乐,都存放在内存渐渐不足的脑袋里,可以随时翻出来回味一下。

  桃花梨花是年年都开的,尤其是村里那几棵被保护起来的一百多年的老梨树。可是对梨花桃花的情愫,是从前年看到亲朋好友发的照片才有的。所以去年的清明节,在距离放假还很久的时候,就跟家里天天打听花开没开。回家后一天沿着山间小路走好几趟,对漫山的梨花百看不厌,拍不够照片,生怕落下一点美丽的瞬间。忘了从什么时候爱上家乡的一草一木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他们口中的文艺女青年。总之,情感细腻之处,都有家乡的色彩。脑海中找不到十几年前梨花遍野的景色,也想不起有没有特意去赏过这些花儿。不过也有些零零散散的记忆。比如,花含苞待放的时候,爷爷会去扯些桃枝梨枝,放在盛有水的酒瓶里,然后看着花开好长时间;村里偶尔来个照相的师傅,他的喇叭里总是单曲循环着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每次看到那几张小时候的泛黄老照片,妈妈都会跟我讲当时让我拍张照可费事了,所以照片上站在一棵开着花的小桃树后边的我,看起来都是满满的不情愿。如今小桃树长成了大桃树,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可是陪着姑娘长大的人呐,或苍老,或离去,只有桃梨年年花香依旧。

  庙会上依旧热闹。看戏的大多数是头发泛白的老人,有的用根木棍挑着装东西的布袋子,有的怀里揽着小孙子小孙女。戏唱的再好,没有人鼓掌,不过每一个观众都看的很入神,众人不时哈哈大笑,继而安静看戏,只有些年轻人拿着手机相机照来照去的。路过戏台,忍不住往台下的人群里瞥几眼,好些个熟悉的身影,看似故人,却不是故人。若故人还在,定满心欢喜。

  清明雨润桃梨开,香火随风思故人。十年前,爷爷去世。也是从那一年,体会到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另一种伤感。爷爷或许还能看到桃花开,看桃花开的人儿却再也见不到爷爷。十年之前,心净无尘;十年以后,满心疮痍。时间不会等谁,岁月不会留情。回归自然,回归纯真,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放松和净化,是种奢侈的享受。我喜欢这方净土,就像喜欢这里我亲爱的人们。

  热一壶酒,添两三抔土,扯四五枝桃梨,与你。愿天堂的人安好,祝眼前的人安康。

  散文清明随笔【第三篇】:散文清明随笔

  关于清明,我始终觉得这是个代表着过去的词汇,因为祭奠和怀念。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可是,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清明,心里却是提前飘起了细雨。岁月在不经意间远去,从少不经事,到亲身感受一次次生离死别,脑海中每年行走在清明雨路上的断魂人,都是别人的清明,是母亲的离去,才真正觉得那纷纷的细雨,从此便属于自己了。十三年了,我恪守着时间,站在岁月的桥头,静静守候着每一份思念的降临,请求它把我征服,将我的心揉碎。我就这样一次次走进母亲的世界,去追赶和感受那份亲切又虚无的亲情。母亲也一定来过我的世界,可是,我该如何去知晓?如何去扑捉?我肯定已经错过了很多次。

  我来了,这里的泥土,还有长眠在这块泥土下的母亲,蹲下,沉思片刻,和姐姐她们清理墓地上的杂草。在一片萦绕的惆怅哀思中,我们更能够体悟活着的美丽,于是便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草寂寞轮回的释然,无论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我想,都表明后辈人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散文清明随笔【第四篇】:散文清明随笔

  清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是一个人人不能回避的节日。虔诚、庄严的色彩,凝结了这一天的主色调,但她还在向我们传递着更多更多的色彩和情怀。

  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的宝典里,清明这个节日最具多重含义和多重意义。她是祭奠先祖、缅怀亲人的重要节日,是传承历史的人文景观,更是抒发中华民族认祖归宗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但她还是一个亲和大自然的节日,清明时节,神州大地气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时节,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迷恋,南宋吴维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将此表现的最为直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和对这个节日的迷恋。人们需要在清明这个节日里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情结,感悟心灵。

  清明在我最初的心灵感受中,是快乐多于凝重,没有忧伤和悲痛。草青了,树绿了,柔软的春风拂来,让人暖洋洋的,我们都像换了羽毛的小鸟,尽情地撒欢。清晨,从父母手中接过平日里不多见的零花钱,带上午饭,去烈士陵园扫墓。站在烈士塔下,高声朗诵着: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庄严、肃穆,油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敬仰的心情。望着一排排烈士墓碑后面的抔抔黄土下面,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但不知在这里还连着许多人的忧伤和悲痛。清明,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牵念镌刻在这里。但那时,不懂得每一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要付出失去亲人的沉重代价,不懂得诗人杜牧所描绘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感和体会不到它的内涵。当母亲逝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到来之时,心中陡然沉重,思念之情越发强烈,隐隐之痛阵阵袭来,正像宋代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所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思念和悲痛铭刻在了心底。

  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是一种大自然的景象,悲情与春思化作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文人情怀的一种意象,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更是一种炫美的景观,她们都融化在历史的传承之中。清明节纪念英烈和先人,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也是对历史的铭记,它荡涤我们的心灵,清思明理,化为一世清明的情怀。

  我在想,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我们应该有一种节日的情怀,它不只是悲悲戚戚,泪洒黄土,生者与逝者用不同形式进行对话。它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呼唤每个人对节日的情怀和情感,让我们的文化不在节日中被失落,让我们的节日在文化中度过。

  清明,它是个慎终追远的节日,它又是一个生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永恒。

  散文清明随笔【第五篇】:散文清明随笔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每年的清明好像都会下雨,那种淅淅沥沥的小雨。

  1

  我对清明节的记忆一直很模糊,以往的感觉就是放了三天假,在家写写作业看看电视,或者出去逛逛。没有祭祖,没有扫墓,于少数民族的我而言就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三天。说来也惭愧,明明是回族,一些风俗习惯都没有保留,更何况是散居地的民族,基本上早已被汉化了。明明不能吃猪肉,小县城里的我一点都不注意,猪肉牛肉齐上阵。假期过后回到学校,听着他们诉说各自的清明故事,发现那三天我的生活真的很平淡,但是,平淡是真,也是一种幸福。

  每次清明过后都会笑谈清明的“无所事事”,回族只是不在清明祭祖扫墓,祭祖的时候奶奶还会炸‘油香’,会请回文老师傅为我们祖先祈福诵经。末了,还会给客人们送上香喷喷的‘油香’。高中室友们大多都尝过,金黄色的外表让人垂涎欲滴,甚是美味。

  2

  十八年来第一次清明没有回家,想回家却也是路途遥远,假期不够。好在成都有很多旅游景点,之前就与室友们商量好了一起去走走,去看看古镇,去感受成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镇,通俗一点在我看来就是可以拍民国片的地方,放眼望去一定会有一种辽邈的历史感,周围环境大多很舒适。

  街子古镇不知道在哪一年曾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假期第一天人太多,好多地方都没认真仔细的去感受。不知怎的和室友们谈起了文明的发展,感慨大多古镇的周边都会有一条河流,瞬间想到了“河流文明”这四个字眼。的确,若不是这条味江河流,恐怕古镇也不会有今天的样子,保有的如此完好,虽然被过度的商业化了。

  行走在古镇小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半路还时不时跳出几个“孙悟空”和“大熊猫”,要求与游客拍照,要收费的。古镇街道两旁都是商家,各种商品和当地特色美食。一路走走停停,没有拍照的兴致,只是想好好的走一走。再看看周围的人群,大多胸前都挂着相机,随时准备拍照,想把这古镇的美记录下来,殊不知古镇街道虽多,真正可以算是古街的只有一条,从入口一直到一座小桥,之后的路是去古寺的。过往的人群里,听他们的口音,也不是成都人,大多可能都是跟我一样没有回家就在成都周边走走逛逛。

  印象最深的景点还是字库塔,高,吸引人的注意,这就是我的最初印象。那么多塔,唯独感觉这座塔好像更加庄严一些,周围都是老房子,古镇的全部美景都被塔一收眼底。至于为什么是“字库”,我也不知特别清楚,匆匆看了一眼简介还是没能记住。

  来到一座城,你必须先爱上这座城,你才会被其独有的韵味折服。爱上一座城,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讲,无疑是从美食开始的。我们到古镇的时候已经下午一点多了,早上只喝过一杯粥的我肚子早就咕咕叫了。担担面,渣渣面之类的面食一眼晃过,还是吃米饭比较好。五个菜里面还是那个野菜煎鸡蛋更胜一筹,菜名是啥,忘了,美食总是记不住名字。出来逛是不能委屈自己的胃的,接下来,当然是继续品尝当地美食了呀。麻饼,一路上数这个最显眼,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赫然醒目,当然要尝尝。饼的外面有很多芝麻,看不出来是什么做的,轻轻咬一口,感觉像是老式月饼,却又不如老式月饼那般脆,里面的馅儿种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难道说以前的月饼是麻饼?这个,过去的事情,现在谁又能说得准呢。

  哦对了,还有唐求的雕像,唐代诗人。真不好意思说之前我一直都不认识他,不知道他是何许人物,来到街子古镇才知道,还是要多读点书呐。《全唐诗》中有他的作品,他还有一个称号是“一瓢诗人”,“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这句话也是后来才了解到的。

  街子古镇,人虽多,却也侧面反映了古镇的美,慕名而来的人中,我也算一个。

  3

  安仁古镇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每条街道上都会有一个公馆,里面都是历史的记忆。历史有时候很枯燥,但是留下来的东西都经得起岁月的洗礼。

  珍品馆里,环境很是清幽。都是些许大地主的奇珍异宝,有当时的檀木家具,多种象牙雕,画家名画以及鼻烟壶等等之类的物品。可以看出公馆以前的主人很是喜欢收藏珍品,我还是更喜欢那个象牙塔,一看见它就想起了一句歌词:“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就长大”,幼时的我听着张含韵的歌声,也想快快长大。现在,越长大越迷茫,很想像以前那样像一个神经病似的活泼开朗。我希望我带给周围朋友的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都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不埋怨不控诉,开开心心做我自己。我也相信不论未来如何,我都能如阳光般带给朋友们温暖。

  对于刘氏庄园,不得不赞叹,简直就是土豪啊!建筑十分的奢侈精美,各种雕像可以分分钟点亮我的双眼。每看到一个雕像,大门上边的雕塑,都不得不赞叹中华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庄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大厅客厅,有西式的还有中式的,后花园,接待室,收租院,杀人霸产,小姐楼,等等。宅院之大,静心感受,虽是之后重建,忆旧可以感受到都是的奢华。许多房间都只允许游客在外观看不得入内,管理比较严格。旧时女子不得随意出去活动,只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由行走,于是便有了小姐楼。大户人家的女子,想必也是极为奢华富贵,可惜当天在维修,没能去观赏。

  刘氏家族人丁兴旺,祖居虽不如公馆那般奢华,却也是保存完整,一个家族,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拼搏才会有如此之大的成就。室友们还和我调侃说,再大的家族都被批了,看外围墙上都刻着毛主席语录。如今都如此醒目。

  官渡粑粑是安仁的特产,有多种口味,油而不腻,很多美食只有自己吃了才能感受得到,朋友要是来成都,我一定陪吃。安仁老街上也有许多吃的,冰粉是一个消暑的饮食佳品,吃到嘴里真是凉到心里,虽然天气很凉爽,冰粉的魅力还是不能拒绝的。每经过三四个小店,都会有挑着担子卖豆花的商家,我还很纳闷豆花也是特产?或者说是从四川传到我们湖南那里的。菠萝饭的香味隔老远就闻到了,看着就有食欲。还有那个豆腐,好吧名字我又忘记了,感觉吧不是很好吃,有点硬,或许这也是特色。我还很好奇我居然看见了长沙的臭的豆腐,见到家乡的特产怎能不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真是,有点苦,不是我所熟悉的味道,毕竟这里不是湖南。

  临走之余,难得太阳也悄悄探出了头,很新鲜,很温暖,让我们在回去的路上也有一个好心情。

  4

  本想着去成都市瞳艺5D艺术馆逛逛,无奈时间不够用,只好就此放弃,以后再找时间去看看。清明的三天假期就此落幕了,我也有故事可以说了。

  5

  一个人的远行,你怎么看?

  我想,我是很期待的,可是我不够勇敢,没有勇气,更重要的一点,我没有足够的经费,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四年的时间,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身一人去某个地方,说不担心是假的。也只有打电话发语音才是一种安慰吧。可是有时候,我发现那么多电话短信还不如见一次面来的更为奇妙。

  如果某个人想见你,一定会不说任何理由就去见你的,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去见你,奋不顾身的去见你,不是吗?期待,我们都能见到自己想见的人,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以上就是随笔网为大家整理的《散文清明随笔》,感谢大家的浏览。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进行评论哦~

散文清明随笔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