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与余秋雨共话中秋
导语:中秋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人们对于中秋非常的关注,而如今,著名的文学家余光中与余秋雨共话中秋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最富诗意的传统佳节中秋来临之际,中央电视台《2022中秋诗会》在昆曲的发源地江南古镇千灯录制完成,并将于10月3日14:15在央视四套首播。今年的央视“中秋诗会”上,余光中、余秋雨饱含深情与激情首度共话中秋,著名文化学者与诗人的荧屏相聚因此而备受关注。
身为诗人的余光中,对中秋的解读充满诗意,他说,月亮是一面魔镜,有一种美丽,大家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看见自己想见的容颜,尽管很多朋友家人散落在各处,可是在这一刻大家的心又聚在一起了,这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作为文化学者的余秋雨,对中秋的哲学思考广博而深邃,他认为中秋节是文化的统一加上天道的统一,深蓝的天空中有一个那么圆的月亮,小小的方位和大大的空间连在了一起,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天下悲欢的思考也联系在了一起,它变成了一个大诗意。曾主持过《2022清明诗会》的陈辰,将以清新纯净的风格再次亮相《2022中秋诗会》。对每一句串词都欢喜有加的她,凭着对诗歌的爱好,在这个美好的节日,将美好的感受带给了海内外观众。
“以节日的名义诗歌,以诗歌的名义节日”,这一理念的倡导者,是从去年开始就执导传统佳节系列诗会的总导演周亚平,他也是近年来央视热播的许多大型纪录片的主创,如《人民至上》的总策划、《望长安》的总导演等等,而在诗歌圈内,他则是诗人壹周。《2022中秋诗会》诗会上,共编排了6首古诗、22首现当代作品,从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陈敬容、郑敏等,到余光中、穆旦、杨牧、舒婷、席慕容等的作品都有表现。在考虑“经典”的同时,也让观众聆听“今天”的声音。诗会吸引了朗诵名家和演艺名人的纷纷加盟,并以MV方式演绎诗歌名篇。朗诵艺术家曹雷、童自荣深沉隽永,表演艺术家梁波罗、石维坚飘逸潇洒,著名演员朱琳、马跃实力尽显,演技明星吕行、张彤、房子斌个性突现,台湾演员赵擎、主持出生的刘家桢唯美优雅,拥有许多粉丝的黄海冰、于越的朗诵同样不负众望,青年演员白静的表演更是清纯可人,而话剧演员齐溪、张念骅把舞台的美感带到了镜头前。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男,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 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 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余种。 202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2022年7月,获得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汉族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电视名人、节目特邀主持人。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2022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22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夫人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与前妻李红育有一女。2022年1月22日,余秋雨获2022“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文化贡献奖。
名字寓意
从发音看,“余”和“雨”的音节一样,且都是“秋”的'韵母;由于“y”是零声母,显得声母“q”格外重要,“秋”的发音构成音美的主旋律;声调先扬,后平缓,复归于回旋。该名的音美效果,共鸣连绵,舒滑圆润,富有朦胧意境。
从审美看,“余”字上下结构,左右基本对称;“雨”虽是独体字,也基本左右对称,呈上下结构;只有“秋”字是左右结构,左右不严格对称;这样,章体结构就以“秋”字为中心,首末大致对称。因而,该名是和谐美感的。它从形式上反映了名主极高的审美禀赋。如果换成其他姓氏,音美和形美效果就要发生改变。
从取义看,该名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秋雨连绵,丰盛有余;名主精力充沛,著作繁多,其名与实同义相连。“秋”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也是生发感想和充满浪漫情愫的字眼,名主对“秋”字情有独钟,并且天生富有丰富的想象,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秋”之启迪,寓意匪浅。“雨”不仅是水,它有水的灵性,而且会动,充满朦胧般的诗情画意:“雨”的缠绵悱恻,情运流淌,只有具备较深文化底蕴的人才能体验出来。
余光中与乡愁
《乡愁》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下面是余光中与乡愁,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当我再次出现在楼台上的时候,一轮明月就在海的山上,山的顶上,漂浮在云朵间,普照着天涯海角,张着一张儿女乡愁的脸,像个儿女回望家乡方向的牵挂,总是来得倍加的亲切,因为,此时又是一年的岁末,乡愁自然而然又成了我们这些儿女的共同语言。不管我们离家的路途有多么的遥远,就算回家的路途隔山又隔海,就算我们回不了家,我们的心底依旧是家永久的港湾。小了说是对家的思念,大了说是对故里的眷恋,这样的乡愁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最能说得清楚,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了历代儿女的牵肠挂肚,道出了历代儿女的心声,毋庸置疑,他的乡愁已经被他自己表达得如此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了。应该说在乡愁诗歌比较语言美学上,除他李白外已经找不到第二人,因为他就是贺知章笔下的“诗仙”。一千年之后,有一个诗人站在台湾的彼岸,看着一湾浅浅的海峡不由发出这样的《乡愁》的叹息:“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他不是别人,余光中就是他的大名,虽说他没有李白的诗才,但他有李白的才情。写《乡愁》,他以四个视角道出了他对家对国的乡愁。他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这样的乡愁,我们可以看作,我们在城市里读书,父母在乡里农忙。一张邮票,小小的邮票寄出了我们稚嫩的文字,来到了父母的眼前,问声安好!牢骚自己的近况。这样的邮票牵出了你我,也牵出了父母。这样的哀愁莫不过于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父母在乡里生活。
诗人接着又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这样的乡愁,我们可以看作,又是一年岁末了,我们这些为人儿女的整天在外面忙碌着,终于要回家了,买了张回家的车票,回家跟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儿女团圆了,这样的人生况味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因为我在这头,新娘却在那头。
诗人接着又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这样的乡愁,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头,就在诗人眼前那座黄土堆起的坟墓,那座矮矮的坟墓,诗人看着看着,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悲哀莫不过于自己站在坟墓的外头,自己的亲人却躺在坟墓的里头。
诗人接着又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样的乡愁,隔着一道湾湾的`海峡,蓝蓝的水。这样的水,分出了台湾,隔开了大陆。虽然你我都是华夏炎黄子孙,但台湾成了中国历史遗留问题,迟迟没有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你我只能隔海相望,因为你在水的那边,我在水的这边,然而,你我隔着的这一湾海峡是浅浅的,这么浅的水足以让你我亲切握手,拥抱一起了。
从小时候“小小”的邮票到长大后的“窄窄”船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小与窄同属“小”的意义,正好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因为在父母的心里自己永远都是个小孩,不管是小时候的自己,还是长大后的自己,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永远是个孩子呀!再看!诗人最后说的,从后来“矮矮”的坟墓再到现在“浅浅”的海峡,诗人悟出了自然的大道,看看坟墓是这么的矮矮,母亲就在坟墓的里头,自己却在坟墓的外面,这是诗人对家的顿悟。看看海峡是这么的浅浅,自己就在台湾的这边,大陆却在海峡的那边,这是诗人对国的开悟。
拓展阅读:乡愁解读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篇诗作,次年随国民政府赴台。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写作背景: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乡愁-----全诗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的。这四节诗层层深入,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抓住邮票这个意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母子分别)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夫妻分离)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母子诀别)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游子与大陆的分别)
《乡愁》的形式美。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传统的美。统一和变化,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中秋节散文 共话中秋
月光融融,在八月十五这天最美。月,洒一地的清辉,思乡的游子,或歌亦吟。
皎皎如月,共醉中秋
曾几何时,飞马扬鞭,奔腾万里长河,只为追逐。今夜,此时,月圆人静,闲敲棋子,期盼化身凤尾蝶,碥跹花丛之间,倾醉月光之下,缓了流年,慢了岁月。
遥相思,多少次欢聚与离别,兰舟催发,来不及尽述惆怅;故知偶遇,叙不尽悲欢迷途。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人有悲欢离别,月有阴晴圆缺”,期盼着,遥望着,不可忘怀,终不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曲悲歌,多少个痴情男女,无休无止,等待着一个又一个失落,如这般“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这又何必,只是默默祈祷,等待,任岁月冲洗了漫漫的愁绪,淡化夜以继日的煎熬,如此便好,只是苦了中秋,苦了曾经倾尽的年华。
月正圆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远离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任凭寒气充斥着。今夜,此时,多少位古代骚人为之倾倒,望月兴叹,狂歌痛饮,留下了千古绝句,然而,这不正是倾诉的好时机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是第一个被这唯美的夜景驯服的人,而后子键,太白,东坡等等都为之相继倾倒。或痛哭,或惆怅,或狂放,总之,这夜,注定是诗人们的夜,月,亦是诗人们的月,这一夜,属于他们。
中秋的月,更为清晰,更为纯洁,然而,这一天月也如往常一样,但总会平添那一丝丝的哀怨,这一天代表着团圆,远在他乡的自己于远在天边的故人,是否也想到了团圆,想到了自己呢?“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半圆时的月给人以安慰,而今晚的月,又能给人什么呢?不过是一阵凉意,一阵伤感,一阵心酸罢了。
中秋的月永远都是那么的不同寻常,有人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也只有在那种远离尘世的角落里,才能感到清净,真正回到了自然。千年前奔月的嫦娥,想来应是无憾无怨,应为每一个人都会和嫦娥交谈,用心,用诗词。她,嫦娥,永不寂寞!中秋也是她一个人的节日。
中秋随想
刚倒完水回屋,一阵冷风直钻骨髓,我长长的打了个颤。似乎已经冬天了,但树上的叶子还是跟夏天一样的绿,门外的梨树映在玻璃窗上,秋风划过梨树的每一道脉络,每一片叶子都哇哇叫着,担忧自己的处境。是的,总有一天,它们会离开曾经属于自己的那根枝条,或许绚烂,或许落魄,或许冷漠......偶尔还会掉下一颗梨来,砸在冰冷坚硬的水泥石板上,不知道又会砸到哪只幸运的老鼠。
说到老鼠,这会儿仿佛听到那烦人的`吱吱声了,我的门前是一个仓库,每隔几晚都会有鼠歌鼠舞,至于是老的还是小的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本来说好给朋友电话的,这会儿又觉得困了,累了,不想说话了,只想安安静静地躺着,听爱听的音乐,看爱看的小说。有没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有些事情本来可以尝试着做,但最终还是搁浅了,貌似在等待着什么,但又不确定是什么,或许一个更恰当的时机,又或一个更重要的人,固执地相信下一个会更好,却从不在意自己的眼前或身边,任凭他们飘过眼角。
今天看到好多人回家,中秋节本来是一家人热热闹闹一起的日子,我这里难免冷清了点儿,想到这些就觉得很闹心。月饼自上大学以来几乎每次都有,(以前是听别人说看别人吃)但从来没有认真地吃过一回,刚刚尝了半个感觉还不错,终究还是没有吃完。这会子有点瞌睡了,轻轻闭了门,屋里顿时暖和许多,炉火正旺,火舌呼呼往上窜,连火炉盖儿都烧红了。泡完热水脚,爬进暖暖的被窝里,不一会儿就跌进了梦乡,梦里的月饼酥酥软软的,吃起来甜甜的……
人在中秋
今年的中秋日是个金色的日子。金色的窗,金色的屋顶,金色的公路,金色的田野。车窗里涌进稻香、荷香,还有稻茬流出的植物汁液的清香味道。清幽的池塘隐在丘陵的背后,树木老绿,偶有几棵常绿树木的树梢摇曳着几抹鹅黄,那是它们误读了季节而抽出的嫩枝。栾树顶着一堆堆灿烂的黄、一堆堆玫瑰红在秋阳里贪婪地吸吮着阳光。红桂的花香浓郁而绵长,猛吸一鼻子,有醉酒的芬芳。
哥哥家今天收割稻谷。十五亩的中稻在收割机的大嘴巴里吞吐了两个小时就到了家门前铺晒开来,一片金黄灿烂了上百米长溜的水泥场。父亲、母亲、我、嫂子娘家的母亲不停地耙晒着从农田里运回的稻谷,稻谷在我们的铁耙、木耙下嚯嚯作响。稻香充盈、稻色诱人。参加工作三十年,第一次这么亲密与稻谷紧密接触,它曾是那么重重地压在我的肩头,十几岁的我双脚陷在稻泥里寸步难行;它曾把我的皮肤与它一起在烈日下炙烤,黝黑了我金黄了它。母亲要我犁稻谷,粗粗的拉绳套在肩头就是迈不开脚步,大家笑我无二分力。
哥哥家今年的香莲粒粒滚圆,稻谷饱满细长,四岁的孙子站在家门前拍着小手说:我家发财了!逗得大家笑得合不拢嘴。
近一点钟,大家围坐桌前,喝着啤酒、饮料,吃着满桌的佳肴,说着农事。嫂子的妹夫养鱼、种香莲、水稻。邻人家养鸡、养鸭、养猪,还有一家种水稻兼打工。哥哥家农田绿油油、荷花璀璨,楼房后小屋的鸡、鸭、鸽子欢聚一堂。过年、过节、朋友相聚、亲人相会就会从禽舍里拧出两只鸡鸭来,有时也给父母姐妹送两只。眼前餐桌上的鸭、乌鸡就是自养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当我捧着书欣赏着诗人笔下农家恬然的生活时,哪曾回眸农家的怡然生活在今天竟是这样的醇厚绵长!
城里的中秋繁华喧闹。质朴的月饼、富贵的月饼挤占街头。水果赤橙黄绿青蓝紫夺人眼球。时装衣店里店外花样繁多。提着月饼、带着家人回乡下看望父母,三好友拼车旅游。窗外西山沉浸在紫色的雾霭里,今夜的月亮一定是润泽的、清辉四溢的、也是圆圆的!今夜的田野清露凝荷、稻香四溢、棉白玉黄!
余光中 中秋
中秋佳节,在欢度这个节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赏析一下余光中的《中秋》。
前言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学贯中西,才华横溢。被誉为“中国当代的李白”。一直令我为之景仰。大学时代,我就是一个余诗迷。当时,余先生的诗歌只是散见于大陆的一些报刊杂志上,大陆尚未发行其诗集。于是,我们和班上一些同学,诸如龚兄鹏飞,陈兄邵明,陈兄伟民等人,把余诗一首一首地抄在笔记本上。至今,我的笔记本仍然保存着。今就余光中先生一些名作,与诸位朋友共赏。——二0一0年九月二十三日(阴历八月十六日晚)
中秋
——姮娥操刀之二
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
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
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挥成了残月 ?
刀锋过处,落在我们两旁
中间是南海千年的风浪
寂寞是我的白昼惊短
悠悠是苦你的夜长
去年是圆月的光辉一床
共看婵娟今夕在两岸
料我像昼会渐渐地消瘦
你像夜会渐渐丰满
从此夜长,梦恐怕会加多
单枕是梦的起站和终站
该你凌波而翩翩东来呢
或是我乘风去西南
一轮神光开万户的私镜
姮娥是一切情人的'投影
且将你的,用海云遮住
让我夜深后来翻寻
附记:今年九月十三日,秋分巧与中秋相合。这样的巧合,上次是一九四三年,那时我还是个小孩,浑沌未开,更不知道未来的太太在何方。中秋为家人团圆之夕,秋分为阴阳一割之日,乃兼而有之,真成美丽的矛盾了。
一九八0年十月十九日记于厦门街
余光中先生从小饱经风霜。抗战爆发后,他曾跟随母亲从南京逃到四川。四川的生活和风物,在余光中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抗战胜利之后,母子俩又重返南京,他就读于金陵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外文系。不料,好景不长。内战的烽火又起。随着国x党的节节败退,蒋xx最后在夜色掩护下,乘坐军舰从长江口仓皇逃往台湾。听说,蒋大总统在大海上,对着他的孙子和部下们,凄然地吟诵着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音——《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离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而作为蒋大总统治下的臣民,余光中也陪着母亲匆匆逃往台湾。从此,大陆可望而不可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也与日俱增。于是,在他的诗歌中总是蕴涵着一种纠缠不清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这在他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和《白玉苦瓜》等名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屈原诗云:月明千里兮伤人心。余光中作为屈原的崇拜者(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作过精彩的演讲——《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者,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月亮等古典意象。自古以来,月亮寄托着人们的情思,寄托人们着对亲人对故土的一片浓浓的思念之情。它成了一种文化的积淀。在《中秋》一诗中,诗人有意将月里的嫦娥,称之曰姮娥。这是古人对月亮的一种称呼。诗中抒写了诗人的故土之思故国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