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竞争的辩论赛,我是正辩,找辩论高手
开篇立论阶段:正方1辩对大家说:各位评委、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们语文课本上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竞争与合作是构成人生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两股力量,社会生活中有竞争,更有合作。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人多智慧多,只要善于合作,去发挥合作和整体的力量,就能想出办法,取得成功。
成功的人善于合作,因为谁都不可能是一座孤鸟。
日本人流行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不过三个日本人。
这话虽然是说中国人有个人竞争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于集体协作。
就拿国家男排、男篮、男足等队来说:论高度,我们比日韩队员高得多;论集训时间,我们也在他们之上。
为什么在一些关键的比赛上,我们却往往输给日韩呢
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发挥了合作精神,至少合作得比我们好。
可见,无论做什么事,对于善于合作的人来说,都可以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而竞争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恶化,使人变得更自私、更狭隘。
也使许多人感受到巨大压力,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失常。
因此我方认为: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更能使文明进步。
谢谢
主持人对大家说:谢谢正方一辩同学,接下来请反方一辩同学表明立场,请发言。
反方1辩对大家说:各位辩友、大家好
现代社会,因竞争而不断进步
更因竞争而充满活力
我方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
你追我赶的发展竞争可使落后成为先进,社会就是遵循这种永恒的竞争法则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对个人而言,竞争的前提是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竞争,其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这就保证了社会公平;竞争的过程就是各尽其能,这又激励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在这个呼唤强者的时代,竞争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对人性的挑战,让我们直接面对这个竞争的时代吧
对方辩友,你们今天到这里不就是为了跟我方竞争吗
如果按照你方的逻辑,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不就失去意义了吗
今天的辩论就是一场竞争,竞出胜负,促使进步。
谢谢合作与竞争辩论实录二二、攻辩阶段:主持人对大家说:接下来是进入第二阶段——攻辩阶段。
我们先请正方二辩同学对己方的观点进行补充。
正方2辩对大家说:评委、对方辩友及各位朋友:大家好
孙中山先生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
可见,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话:众人划桨开大船。
大家不会忘记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灾吧
事实证明,这场特殊战役的胜利,需要全体抗洪官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在我们民族的脊梁上筑起一道不倒的抗洪长城。
大家更不会忘记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吧,正是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众志成城,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证明了“合作比竞争更能使文明进步”。
由于竞争,关系冷漠,你防着我,我防着你,表面上和和气气,心底里各自较劲儿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方辩友,这难道不都是“竞争”惹的祸吗
主持人对大家说:谢谢正方二辩同学。
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二辩同学怎么反驳。
反方2辩对大家说:大家好
对方一辩小桥流水,对方二辩滔滔不绝,然而无论是微波还是怒浪都冲不掉对方辩友的点点问题。
对方一辩指出竞争会使人类变得更自私更狭隘,对方二辩所列举的种种恶性影响等,并不是竞争惹的祸,而是他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导致的。
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了,竞争,才能文明,才能进步 “物竞天泽,适者生存”。
竞争有利于社会造就、发现、择优使用人才。
正如列宁所说:“竞争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
”竞争乃社会进步之母。
让我们投入竞争的社会,做个强者吧。
最后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这么反对竞争,是不是说明你们心里其实害怕竞争呢
主持人对大家说:谢谢反方二辩同学,接下来我们请正方三辩同学发言。
正方3辩对大家说:主席、各位评委及对方辩友,大家好
反方一辩提到:今天的辩论是一种竞争,反方二辩又提到:竞争引起不健康的心理。
对方辩友把竞争视为掌上明珠,奉为灵丹妙药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难道说,只有竞争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吗
请问一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只强调个人竞争,而不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
何来的文明发展呢
因此,你们说竞争有利于文明发展的观点是无稽之谈。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资本论》的诞生,不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思合作的结晶吗
大家都知道芝加哥公牛队的麦克尔•乔丹吧,很多人可能为之癫狂。
要乔丹的成功离不开队友们的配合协助。
回顾过去,放眼未来,我方更加坚信“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
主持人对大家说:内容精彩,表情运用也很好。
谢谢正方三辩同学。
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三辩同学怎么反驳。
反方3辩对大家说:各位评委、辩友大家好
现在由我反方三辩陈述辩词。
现代社会要求量才使用,竞争上岗,竞争比合作更有利于法治化的社会,保证了竞争的有行。
例如:高考时总不能与旁边的同学合作吧
在体育比赛中,要靠竞争来争夺冠军的吧
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不竞争的话,只能是“万马齐喑究可哀”,如果竞争的话,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才可以通过竞争来选拔,请问可以通过合作来选拔吗
请对方正面回答我以及反方二辩的问题,请不要回避问题。
合作与竞争辩论实录三三、自由辩论阶段:主持人对大家说:听过双方代表关于“竞争与合作”的陈辞,现在是他们大展辩才的时候。
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
现在自由辩论开始
正方4辩对大家说:在每一项成绩和荣誉背后,这不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吗
反方4辩对大家说:对方三辩在刚才的陈述中讲到刘备与孙权的合作,来对抗曹操,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实力,更好的竞争,这不正好说明竞争比合作更重要吗
反方1辩对大家说:请问对方辩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合作起来攻打伊拉克,也能使文明进步吗
反方4辩对大家说:对方一辩提到我国足球队赢不过日韩,原因不是因为缺乏合作意识,而是我们缺少了竞争意识,就算我们有再高的技术,没有竞争意识,求胜的欲望,那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可能赢得胜利。
正方2辩对大家说:这说明了合作是竞争的基础,竞争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这不更说明了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吗
反方2辩对大家说:比赛是为了争出输赢,争出输赢不也是竞争吗
你为什么要这里比赛,不也是为了竞争吗
正方1辩对大家说:双方的竞争不都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吗
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合作,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吗
这恰恰说明了“合作更能促进文明进步”啊
正方3辩对大家说:有些企业为了竞争,最后导致企业无利可图,甚至倒闭。
这不是竞争惹的祸吗
正方1辩对大家说:中外许多成名的音乐家能在台上独领风骚,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不是有很多人在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吗
正方1辩对大家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于与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
正方4辩对大家说:反方一辩,现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特别缺少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如果再不培养合作精神,而着力去培养竞争精神的话,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
正方4辩对大家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不论今后你们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要学会与人合作相处。
”这是秘书长40年外交经验的总结。
反方3辩对大家说:竞争意识是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升学上的竞争、商业上的竞争都很激烈,那么,学习上的选班干部也是竞争,逆水行舟难道不是一种竞争吗
反方4辩对大家说,:现代社会要求量才使用,竞争上岗,请问对方辩友,竞争是否比合作更重要呢
总不能合作上岗吧
正方2辩对大家说: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对岸树上的果子。
猴子无法过河,大象则无法上树。
双方协商后,大象驮猴子过河,猴子上树摘果,它们都吃到了果子。
这就是彼此取长补短,密切合作所取得的效益。
反方2辩对大家说:要是不停地合作,没有创新精神,那人类只会止步不前。
如果说竞争没那么重要的话,那我们今天还在这里争论什么呢?正方3辩对大家说:反方一辩说:竞争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否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吗
反方1辩对大家说:请问社会上的恶势力团伙合作起来,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也能使文明进步吗
伊拉克人民饱受美国带给他们的战争灾难,难道要伊拉克人民跟美国合作吗
正方3辩对大家说:我们学过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蚂蚁在前进途中突遇大火,众多蚂蚁迅速抱成一团,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争着逃命,假如没有团队合作精神,渺小的蚂蚁家族不全军覆没才怪呢
反方2辩对大家说: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考试的时候是合作还是竞争,如果是合作,那可是作弊哦
反方1辩对大家说:还有各国参加奥运会比赛不也是一种竞争吗
难道各国选手也搞合作,把金牌也合作平分吗
正方4辩对大家说:请问对方辩友,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我们进行合作学习,这难道是一种错误吗
反方1辩对大家说:国际竞争趋复杂化,请问对方辩友,是什么促使市场保持活力呢
显而易见,竞争比合作更有利于文明进步,更有利于社会的新陈代谢和全面进步。
(对前面)正方3辩对大家说:如果各国的运动员不互相合作,奥运会上的竞争能取得成功吗
(对前面)反方4辩对大家说:对方四辩,我们今天的合作学习,不正是为了将来走上社会,更好的参与竞争吗
正方2辩对大家说:不善于合作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
善于合作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相处融洽。
正方1辩对反方4辩说: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来指导人才的培养问题。
所谓四大支拄指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主持人对大家说:对不起,请暂停。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你们尽情发挥了。
合作与竞争辩论实录四总结陈词阶段:主持人对大家说:经过了精彩激烈的自由辩论,现在我们请反方四辩同学总结陈辞。
反方4辩对大家说:对方一辩强调现代社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未免夸大其词。
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但我们有永恒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为维护我们的利益,只有竞争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伟大与挫折并存恰好说明了竞争比合作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迷人的魅力。
最后,我想再一次强调现代社会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第一,竞争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竟争能确保一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
通过政治竞争促进权利的工正运用;通过文化竞争明辩人类精神的真善美等等。
辩论赛行将结束。
比赛考验了我们的学识和智慧,也让我们为光荣与梦想拼搏。
因此,让我们真诚地道一声:感谢这个伟大的竞争时代
主持人对反方4辩说:谢谢反方4辩同学,最后我们请正方四辩同学总结陈辞,时间也是5分钟。
正方4辩对大家说:各位评委,各位朋友
刚才对方1辩一再强调竞争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请对方辩友清醒地认识到,竞争的过程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合作,竞争更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合作,且竞争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竞争使人变得狭獈、自私,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恶化等等。
现实中的激烈竞争使许多人感受到巨大压力、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失常,这些怎么能说明竞争更促进文明进步呢
只有合作才更能促进文明进步。
首先,合作是能促进人更好地生存。
,社会日趋复杂,大家只有携起手来,互相合作,才能渡过难关。
其次,合作比竞争培养出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培养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良好心理品德。
第三,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促进科学的发展。
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成功不正是许多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的成果吗
第四,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社会稳定。
抗击“洪灾”、“非典”、“禽流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合作,创建更文明的未来吧
主持人对大家说:时间到,谢谢正方4辩同学。
尾声:主持人对大家说:在唇枪舌剑声中,合作和竞争,哪个更好呢
还是让评判老师们去琢磨吧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提问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开篇立论谢谢主持人,大家好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合作与竞争,简单地说,所谓合作就是指多个行为主体为了共同利益而协调行动,所谓竞争则是指个体为了自身利益与他人争胜。
可是在今天的辩题中,要判断竞争与合作哪一个更重要,则要看的是哪一个更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哪一个更能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
合作与竞争都是谋取成功的重要手段,而我方认为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理由有三:其一,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时代的两大主题,而和平与发展体现得更多的是合作的本性。
没有合作,何谈共同繁荣与发展,“共同”二字何从谈起
如今南南合作、南北合作,世界各种合作正开展得风风火火,如日中天,联合国、红十字等国际组织就是对合作重要性的最佳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便是对合作重要性的最佳解说。
其二,合作两利,斗则两伤。
美苏两极争霸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给世界造成的随时不可估量。
只懂竞争,不懂合作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世界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全球性金融危机、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世界问题只有合作才是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好方式,合作的作用,是竞争可望而不可即的。
其三,合作是竞争的基础,没有合作,就没有竞争。
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
”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讲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仅仅只是单赢,而是双赢或多赢。
要指出的是,我方并不否定竞争
怎样让语文课情味十足
一、“语文味”的基本认识----明学科个性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
”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我常常这样想:语文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与“语文”无关的内容或删或简去,努力使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是什么
所谓“语文味”指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特点。
具体讲,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典型的“语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内化言语和精神的收获后,外化为各种“语言作品”,逐步形成该年段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感到“语文味”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把握语文的基本属性。
叶老曾这样说,“什么是语文
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
那么按照语言研究的最新理论,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
于是,我思考着:第一,“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要注意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运用语言的规律。
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通过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语言学习蕴涵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语言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语言形式为教学的主要方面。
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花钟》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蜜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玩出了名堂》的教学可定为侧重训练语言表达的条理性等。
这样,才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第二,“语言能力”——“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这里的“同构共生”不妨认为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
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的确,语文教学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如果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是因为:一、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
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
”把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正是包含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丰富内涵。
二、在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语言成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
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这些范文,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自然就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
二、“语文味”的教材构建——走出一本书今天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凭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来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
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再也不是局限于单纯的某一本教科书,而应看作是教师教学行为中可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其中包括师生所涉及到的社会生活、各种视听电子教材甚至网络等。
北京小学的“走出一本书”的教材观引领全体语文教师拓宽视野,在用好主体教材——人教社版本语文教材的同时,相机融合其他版本的内容以及利用学校摇篮书屋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为使自己的教学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在教材内容构建和教材使用策略上我不断地探索,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教材内容构建1、达标教材——学习课本语言。
达标教材指的是人教社教材中的内容,适当补充北京版、江苏版、语文版和其他版本的课文组成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重品读,重积累,重运用,引领学生逐步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等,以达成某一个教学阶段的基本教学目标。
此类教材可视为学生成长之中的“正餐”。
2、固本教材——学习“精粹语言”。
固本教材是指按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分册编排的古典文化及当代优秀散文诗歌诵读材料。
教学目的为滋补语言文化,接受古今经典文化的熏陶。
教学要求为或背诵或朗读。
诵读时间为晨读光阴,我和学生一起学习。
这类教材可视为“强身健体”的“补品”。
3、拓视教材——学习“伙伴语言”。
拓视教材指的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儿童刊物、网上信息、音像资料,图书报纸等或老师每周通过班级博客向学生推荐的经典美文。
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量,不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这类教材可视为补充需要的“零食”,(二)教材运用策略1、教材内容以重组为基点重组思路为:第一,以“作家”重组。
即是将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组合在一起教学。
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时,将这篇文章与自编的《诵读本》和学生拓视材料《亲近母语》中的巴金的其他文章《繁星》等组成一个新单元让学生学习,从而感悟巴金文笔的魅力。
又如学习课文中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的作品时,也配合着拓展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特点。
第二,以“题材”重组。
即同一题材如“惜时”、“友谊”、“感恩”、“祖国大好河山”等文章组合在一起。
像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特殊的礼物》等文章时,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父母的亲情却体会很少,甚至熟视无睹,于是便推荐学生阅读萧云儒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母亲》等文章。
通过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的学习,开拓视野,感悟同一题材的文章在构思、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提高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能力。
第三,以“体裁”重组。
即把相同体裁的,如写人的、记事的、状物的等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如教学第九册第一单元时,主体教材中已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我将其他版本中的课文《镜泊湖奇观》和学生拓视材料中《新语文读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共五篇也引进了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
2、教学层面表现为课型整合在使用教材时我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如教学《武松打虎》一组教材时这样安排:第一,在阅读指导课上,通过指导学生学《武松打虎》,感受如何读名著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在拓展阅读课上,朗读《诵读材料》中的鲁智深的外貌描写一文,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可爱的李逵》两文。
第三,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围绕“我认识的水浒人物”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
再如,第十册课文中有几篇童话、科幻、寓言作品,选文较为新颖,想像奇特。
教学这个单元,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接着发挥教材的辐射功能,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
然后,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故事。
再之进行编故事比赛。
最后,召开“梦想大展示”的主题班会。
学生把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写的故事,改编成小品,自导自演。
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使用教材的整合功能。
三、“语文味”的课堂营造——绽生命活力我所营造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她丢弃虚化的华丽浮躁,抛掉无谓的喧哗热闹,有的是孩子们的心灵被语言文字的魅力深深感染;有的是孩子们被拨动的情感之弦奏出的生命乐章。
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形成和丰富的精神境界和谐同构;课堂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灿烂的语言文化的热爱;课堂中,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1、品语言魅力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学习语言文字巧妙组合表达自己思想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白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确高水平的思想是借助高水平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品味语言的环节。
如《语言的魅力》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的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交给老人。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后让学生圈划出书中的几个关联词,“无论”“还是”“都”“就连”“也”,接着对学生进行了概括表达语言的训练:()路过的人,()把钱给了老人。
学生填写“凡是……都”或者是“所有的……全”。
随后我话题一转:“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的内容,作者却用这么多话来表达,哪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
”学生体会到书上的表达方式更好。
从“掏”、“摸”感受到不同的人物不一样动作,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衣着华丽的人“掏”,说明他有钱,动作很干脆;衣着褴褛的人“摸”,说明他可能很穷困,动作有点犹豫,但还是被“春天来了”几个字打动了。
教师即可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一个‘掏’,一个‘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形象鲜活,我们读这段话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作者语言本身就充满魅力。
”又如《长城》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师:如果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请大家补充上面的内容,先自己思考,而后与同伴讨论交流。
出示:先看那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那时候,。
(教师巡视,提示读书细致,从书本上找语言。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有这么宽的道路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侯谁有这么领先的设计本领呢
我太佩服了
生:再看那长城有一万多里长,那时侯怎么有这么多的人修长城呢
······师:同学们的话语飞扬着智慧。
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
(生陷入沉思后)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更不用说其它的了,更让大家敬佩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伟大的奇迹。
生:不用举其它的例子了,单看条石,就能让人感觉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上面的课例里,教师引导学生先挖掘语言形象、语言内涵与语言情感的结合点,使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诱发学生飞扬言语的智慧。
而后抓住契机,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写”,来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用词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这个“单看”激发读者的想象以表达自己对长城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的。
2、走运用主线《论语》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真情地告白:“学”了还要不断地“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仿效、训练、实践的过程。
《颜氏家训》中的“钝学累功,不妨精熟”诚挚地告知:对待学问上的愚钝,需通过长期的练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功力,使其逐步学会积极迁移,是可以达到新的境界的。
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不断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练就本领。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创设各种语言运用的方式与情景,让积累的词语句段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新的活力。
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我把抄写生字新词数遍的作业改成让学生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进行练习;又如,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形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白杨》教学中一个片段: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明白白杨这种植物已经与人的某种性格、品格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接着我让学生用选择连接的方式将事物与人的性格特征连接起来。
出示:你太孤傲了吧,连一片叶儿也不肯和你作伴。
橡皮正是你的谦虚,换取了满天繁星灿烂。
雨伞太多的风风雨雨,你都躬着背默默地承受。
梅花一点点地牺牲自己,一次次地修正别人的错误。
新月然后让学生选择下面的一种事物或另外借助一种事物来说一句话。
果壳箱蜡烛粉笔牵牛花桥铺路石垂柳小草竹子梅花又如,学生学习了许多古诗句,我也让他们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例如: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结实。
”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这种在识记、理解、欣赏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古诗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读古诗的兴趣,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
3、促情感共鸣“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
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充满情感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教材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和想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和时间赛跑》教学的结束部分我是这样施教的。
师:读了这篇文章,看到了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的成就一定会有所感触,你是怎样想的
(指一名学生)生1: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
师:(指生)你说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回答)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师:好,请你在这句话后面署上大名。
生: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不堪设想;珍惜时间的结果,幸福美满——未来的科学家易杰。
师:这句话可以说是易杰的名言了
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乡野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他们无不发出感叹。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理学家朱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民族英雄岳飞光阴是最贵重,最有价值的东西,千万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好好的把握业余时间,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吉春亚师:孩子们,你们也一定有美好的理想,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未来的科学家、魔术师、表演艺术家、作家们,你们会怎么说呢
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抒发自己的情,尽情创编未来的你的名言。
生:(兴趣倍增,动笔写两分钟左右)生1: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火车,开走了就再也别想搭上它。
——未来的文学家刘芳生:时间犹如滔滔江水,只会往东流,不会往西流,我一定要把握住身边的一分一秒。
———未来的作家蔡倩倩生:不要感慨过去,也不要一味的期望未来,抓住眼前的时间才是实实在在。
——未来的著名演员姜齐同生:红日西沉时再想什么已无意义,应当在旭日东升时投入工作。
——未来的三毛宣煊……我认为语文味的课堂应洋溢浪漫主义情怀。
语言学习需要情感的滋润,需要情感的震撼。
有了丰富情感,才可能会有丰妙的言语;有了丰妙的言语,才能更好的展现丰富的情感。
让言语和情感产生共振,让两者携手走向丰妙,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不断的追求。
4、有文化积淀在我的语文课中,不乏一些很有文化含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趣识对联〉〉、〈〈畅游古诗乐园〉〉、〈〈走进成语故事〉〉、〈〈语文中的数字〉〉、〈〈亲近中国年〉〉、〈〈诗意蕴涵姓名中〉〉……即便是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也力争使之洋溢着文化的气息。
如执教《司马迁发愤读史记》便拓展他写的《报任安书》,又如执教〈〈草船借箭〉〉时,学生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怀疑鲁肃会泄密,我出示补充材料----孔明曰:“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
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
子敬只得救我
”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
吾别有妙用。
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
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
”肃允诺,欲不解其意。
学生既明白鲁肃根本就不知道诸葛亮想干什么,也没有法告诉周瑜。
反正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联合抗曹。
不告诉就不告诉吧
鲁肃是很老实的一个人。
诸葛亮求他救自己,他就心软了,不会把事情说出去。
这样,不仅解答了疑难,还读到了原文,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巧妙地补充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要比学生仅学一篇课文有意思、有价值得多。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仅定位在会读、会背这一首诗,要想使学生与作者陆游的情感产生共鸣,可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假如教师读过陆游的许许多多爱国诗,在课堂中扩展陆游52岁写的《关山月》、61岁作的《书愤》、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86岁作的《示儿》,让学生去读,学生就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冷冷地读陆游,而是被陆游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歌唱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感动和震撼。
四、“语文味”的素养追求——书香的气息语文课是不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关键还在老师。
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文意识,有较丰厚的文化积淀,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才能使教学满堂生辉,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语文老师特别需要有“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的心态:多读书,这样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练笔,这样才能“信手拈来皆文章”。
常有朋友问怎么读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1)理读。
主要对单篇课文的解读上。
解读作者,解读文本的内涵,解读文本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点;理出那些最符合教学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学习语文本领的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
(2)类读。
即从全文或某一点生发开去,在其他作品中找到与之相近的、相衬的、相对的、相反的内容并将他们组合起来,从而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板块,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
(3)扩读。
诗歌散文、寓言小说,凡人小作、名家名篇,自然科学、社会伦理,文人佚事、新闻时事……粗略涉猎。
(4)品读。
要求一个“深”字。
对名家名篇不断的赏析、品味,从字里行间,析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品出文中的美妙之笔,赏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对教学专著,诸如《言语教学论》、《阅读教学优课论》、《言意论》、《语文教学心理学》等的赏读需要字斟句酌,细细思考其语言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如果说“理读”、“类读”是“巧”读的话,那么“扩读”与“品读”应是“实”读;前者能在教学中“立竿见影”,后者能使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后劲,“固本强身”。
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会使自己“气自华”。
书读得多了,自然就想涂抹点文字,我一边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分析各种体系、比较各种流派、一边思考各种教学现象,并把细碎的思考诉之于笔端。
每天都会利用零星的时间“动动笔;一节课上完后马上记下点滴收获;听完课后立即记下情况分析;看教育文集,注上点评;一有思路马上列好提纲;修改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心得;梳理教学论文·······坚持着每天千字的练笔。
《笑对失败》的作文怎么写
在失败面前,至少有三种人:一种人,遭受了失败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成为让失败一次性打垮的懦夫,此为无勇无智者。
一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并不知反省自己,总结经验,但凭一腔热血,勇往直前。
这种人,往往事倍功半,即便成功,亦常如昙花一现。
此为有勇而无智者。
另一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后,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我,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卷土重来。
这种人堪称智勇双全,成功常常莅临在他们头上。
《圣经》里也有一段箴言:“你若在患难之日胆怯,你的力量就要变得微不足道。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冬天,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在艰难和不幸的日子里,要保持斗志、信心和忍耐。
成功的人也必然是一个能伸能屈、宠辱不惊的人。
世界上没有转败为胜的诀窍,创业者只要具备了临危不惧、重振雄风的信心和勇气,就拥有了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利器,这样就必定能征服前行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到达成功的目的地。
古今中外的珍惜时间的名言,标明作者
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乡野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当面对人生短暂,岁月匆匆,或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发出许多感叹。
大家都收集了不少名言,大家来一起展示: 课件出示: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 理学家 朱 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 民族英雄 岳 飞 光阴是最贵重,最有价值的东西,千万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鲁 迅 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
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
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源于一个梦想,先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地去经营,世界上没有干不成的事。
这是一位五年级的孩子读了林青玄的话后的感想,你们会怎样想的
(指名说)你说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请你在刚才所说的话后面署上大名 。
这句话可以说是你的名言了
动笔写一写后学生交流(个别说) 如: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火车,开走了就再也别想搭上它;人生短暂,一定要珍惜时间,那你才会成为有用之才。
时间犹如滔滔江水,只会往东流,不会往西流,我一定要把握住身边的一分一秒。
红日西沉时再想什么已无意义,应当在旭日东升时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