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杨绛先生励志经典语录

杨绛的12句经典名言

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2、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

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3、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

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4、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9、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0、灵性良心人人都有。

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2、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3、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14、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15、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

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16、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

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7、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8、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9、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20、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21、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22、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23、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24、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

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25、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

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

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

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

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

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26、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

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杨绛的不幸事例

1966年,杨钱钟书先后被“牛鬼蛇神”双双接改造”。

如果说是坚强构成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让她面对厄运不会选择逃遁。

老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和豁达,是对苦难的漠视和超越。

因为先生学识渊博,阅历深厚,慧眼窥透人生,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

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她会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其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1997年3月4日,杨绛的独生女儿钱缓不幸病逝。

老年丧子是人生一大痛,杨绛甚是难过。

更不幸的是,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仙逝。

连续丧失亲人的痛苦压向杨绛先生,而她选择的寄托哀思的办法是: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最终的追求。

她对生、老、病、死领悟透彻,希望自己能够“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语)。

  半年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翻译柏拉图对话语录之一《斐多》,“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而柏拉图这篇描述苏格拉底就义当日在雅典监狱里与朋友们的谈话文稿,谈的正是“生与死”的问题。

2002年冬,杨绛定下心来写了《我们仨》,那是一本怀念亲人、回忆亲情的书,她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的。

杨绛先生的童年趣事里讲了几件事

1911年7月,大清朝行将就木,杨绛出生在帝国的国都北京,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与民国年间许多名媛一样,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杨荫杭是著名的法律学者、律师、日本和美国的海归留学生,并曾在海外组建励志会从事反清活动。

杨绛出生的时候,杨荫杭在北京一所政法学校教书,晚上则去肃亲王王府讲授法律课。

杨家是无锡人,彼时客居北京,杨绛因而成为杨家唯一在北京出生的儿女,因嫌北方稳婆力大粗暴,杨家特意花十五两银子请了日本产科医生接生,后来她的姊妹说笑道,兄弟姊妹全部接生费,也不及阿季的一个零头。

杨绛童年时期正值中国风云际变之时,清帝逊位、民国肇建、北洋统治,由于杨荫杭从事法律事务,与政治联系紧密,也随着政治局势多次变更职务,却总将杨绛带在身边。

多次南下北上、辗转各地,她欢乐的笑声成了父母最大的宽慰。

杨绛六岁进入北京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小上学。

有一次三姑母陪同外宾来参观小学,正值孩子们吃午饭,看到她碗前掉了些饭粒便耳语嘱咐了几句,只见她连忙捡起饭粒塞进嘴里,紧接着旁边的小学生看见忙不迭地一一效仿,从背后看过去,一排长相相似的女孩梳着两根牛角辫、露着一个白脖子捡饭粒的样子把姑母逗坏了。

由于三姑母在女高师工作,阿季经常被待到大学部去玩儿,还常常在演出中被借去当作“花神”,或者和大学生们一起在运动会上表演跳绳。

1917年,杨荫杭在仕途上遇到了严重的挫折。

当时杨荫杭主持京师高等检察厅工作,负责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

许世英曾是袁世凯的亲信、北洋军阀中的红人,在京城颇有社会联系,许多官员给杨家打来电话为他说情。

杨荫杭执法公道、不徇私情,仍按规章进行调查取证,不料司法部却以“违背职务”的名义停止了他的职务。

腐败的北洋政府让本来志存高远的杨荫杭灰心丧气,愤然离京南下,回到老家无锡。

这一番周折加上饮食不当,使得杨荫杭害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有时甚至说起胡话。

杨家试过了各种药物,甚至还请了佛道之流在家里做起了法事为杨荫杭招魂。

年幼的阿季当时就被安排在厨房里高喊:“爸爸

转来吧

”然后见到地面漂浮的东西就捉住,塞进红纸里放在爸爸的枕头下。

杨绛后来回忆时还感慨:“深更半夜,我那一声声叫喊大约也很凄惨的。

”父亲病重期间,母亲对家庭的打理和照料让杨绛感触很深,她在后来的文章中这样回忆她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

两人一声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人性与世态》。

”她也坦然,自己深受母亲贤惠美德的影响,并自愧姐妹几个结婚后,“待丈夫都不如母亲对父亲那么和顺,那么体贴周到。

”1920年,杨绛跟随两位姐姐的脚步进上海启明女校就读,这是法国天主教会专为非教徒建立的一所著名女子学塾。

启明女校施行完全西化的教育和管理,回忆启明女校的三年时光时,杨绛最为感慨的是锻炼培养了独立生活能力,包括自我判断,学会克制。

小孩子们常常因为吵架而分帮派,并询问其他孩子帮哪一伙,“聪明”的同学会选择两边都帮,不得罪任何一方。

而杨绛固执地选择“都不帮”,并坚信自己没错。

杨家的家庭越来越庞大,于1923年举家迁居苏州,12岁的杨绛开始了在苏州振华女中五年的生活。

由于是插班,学校要对杨绛补行入学考试,她拿到的题目是《论女子的解放》。

这个题目让她有点傻眼,因为她自小在家里和学校就是淘气精,从未意识到自己是“女子”,更别说什么“女子的解放”了。

振华女中的校长王季玉办学有方,她想方设法延聘名师来校任教,教科书采用外国教科书最新的版本。

杨绛在这里得到了系统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培养了读书的热情。

当初那个淘气贪玩的阿季慢慢变成了一个书虫。

父亲教她一篇《左传》,她下来自己读完了全书。

读到英文课本里《Ivanhoe》(《劫后英雄传》)的选段,她在暑假里将英文原著找来边查字典边读完了。

有时生病不上课,杨绛就窝在寝室里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她曾对父亲说,三天不读书便“不好过”,若是一星期不读书,“都白活了”。

杨绛在振华每年成绩都是第一,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东吴大学。

因为杨绛的优秀,东吴大学此后对振华毕业生全部免试录取。

如今,苏州十中校园里坐落着一尊石头,上书“实事求是”字样,这是杨绛题写的王季玉老校长对她们的训词。

1938年,刚回国的杨绛又被母校振华聘为校长,这也是她一生唯一一次当“领导”。

速求各位喜欢的励志句子

这个是杨绛为钱钟书的围城写的序文的一部分,里边有很多他们夫妻之间以及钱钟书的亲人之间的故事,一直觉得这个序文很好,可惜网上很难找到完整版,对付看吧

一 钱钟书写 钱钟书在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

我是“锱铢积累” 读完的。

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

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

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

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

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

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

可是在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

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

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订婚,一九三五年结婚,同船到英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到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船回国。

我母亲一年前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我姐夫家。

我急要省视老父,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

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 的上海建立“分校”。

二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

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我非常高兴,催他快写。

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

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

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

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

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

据钱家的“坟上风文”,不旺长房旺小房;长房往往没有子息,便有,也没出息,伯父就是“没出息”的长子。

他比钟书的父亲大十四岁,二伯父早亡,他父亲行二,叔父行四,两人是同胞双生,钟书是长孙,出嗣给长房。

伯父为钟书连夜冒雨到乡间物色得一个壮健的农妇;她是寡妇,遗腹子下地就死了,是现成的好奶妈(钟书称为“姆妈”)。

姆妈一辈于帮在钱家,中年以后,每年要呆呆的发一阵子呆,家里人背后称为“痴姆妈”。

她在钟书结婚前特地买了一只翡翠镶金戒指,准备送我做见面礼。

有人哄她那是假货,把戒指骗去,姆妈气得大发疯,不久就去世了,我始终没见到她。

钟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和堂兄弟的感情不输亲兄弟。

亲兄弟、堂兄弟共十人,钟书居长。

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

钱家人爱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

我们无锡人所谓“痴”,包括很多意义:疯、傻、憨、稚气、呆气、淘气等等。

他父母有时说他“痴颠不拉”、“痴舞作法”、“呒著呒落”(“著三不著两”的意思——我不知正确的文字,只按乡音写)。

他确也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

他母亲常抱怨他父亲“憨”。

也许钟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

我曾看过他们家的旧照片。

他的弟弟都精精壮壮,唯他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怜相。

想来那时候的“痴气”只是稚气、呆气,还不会淘气呢。

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

他出世那天,恰有人送来一部,伯父已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

可是周岁有了“钟书” 这个学名,“仰先”就成为小名,叫作“阿先”。

但“先儿”、“先哥”好像“亡儿”、 “亡兄”,“先”字又改为“宣”,他父亲仍叫他“阿先”。

(他父亲把钟书写的家信一张张帖在本子上,有厚厚许多本,亲手帖上题签“先儿家书(一)(二)(三)……”;我还看到过那些本子和上面贴的信。

)伯父去世后,他父亲因钟书爱胡说乱道,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的意思。

钟书对我说:“其实我喜欢‘哲良’,又哲又良——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上的‘哲良’。

”这也许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

我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

“默存”这个号显然没有起克制作用。

伯父“没出息”,不得父母欢心,原因一半也在伯母。

伯母娘家是江阴富户,做颜料商发财的,有七八只运货的大船。

钟书的祖母娘家是石塘湾孙家,官僚地主,一方之霸。

婆媳彼此看不起,也影响了父子的感情。

伯父中了秀才回家,进门就挨他父亲一顿打,说是“杀杀他的势气”;因为钟书的祖父虽然有两个中举的哥哥,他自己也不过是个秀才。

钟书不到一岁,祖母就去世了。

祖父始终不喜欢大儿子,钟书也是不得宠的孙子。

钟书四岁(我纪年都用虚岁,因为钟书只记得虚岁,而钟书是阳历十一月下旬生的,所以周岁当减一岁或二岁)由伯父教他识字。

伯父是慈母一般,钟书成天跟着他。

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钟书都跟去。

他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

钟书六岁入秦氏小学。

现在他看到人家大讲“比较文学”,就记起小学里造句:“狗比猫大,牛比羊大”;有个同学比来比去,只是“狗比狗大,狗比狗小”,挨了老师一顿骂。

他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

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常弟钟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钟韩念。

但附学不便,一年后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

伯父对钟书的父亲和叔父说: “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了他们

”父亲和叔父当然不敢反对。

其实钟书的父亲是由一位族兄启蒙的。

祖父认为钟书的父亲笨,叔父聪明,而伯父的文笔不顶好。

叔父反正聪明,由伯父教也无妨;父亲笨,得请一位文理较好的族兄来教。

那位族兄严厉得很,钟书的父亲挨了不知多少顿痛打。

伯父心疼自己的弟弟,求了祖父,让两个弟弟都由他教。

钟书的父亲挨了族兄的痛打一点不抱怨,却别有领会。

他告诉钟书:“不知怎么的,有一天忽然给打得豁然开通了。

” 钟书和钟韩跟伯父读书,只在下午上课。

他父亲和叔父都有职业,家务由伯父经管。

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和熟人聊天。

钟书总跟着去。

伯父化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据钟书比给我看,那个酥饼有饭碗口大小,不知是真有那么大,还是小儿心目中的饼大);又化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

家里的小说只有、、等正经小说。

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同呆 子”读如“岂子”,也不知里的“呆子” 就是猪八戒。

钟书小时候,中药房卖的草药每一味都有两层纸包裹;一张白纸,一张印着药名和药性。

每服一付药可攒下一叠包药的纸。

这种纸干净、吸水,钟书大约八、九岁左右常用包药纸来临摹他伯父藏的,或印在里的“诗中之画”。

他为自己想出一个别号叫“项昂之”——因为他佩服项羽,“昂之”是他想象中项羽的气概。

他在每幅画上挥笔署上“项昂之”的大名,得意非凡。

他大约常有“项昂之”的兴趣,只恨不善画。

他曾央求当时在中学读书的女儿为他临摹过几幅有名的西洋淘气画,其中一幅是(图名是我杜撰),魔鬼像吹喇叭似的后部撒着气逃跑,画很妙。

上课画《许眼变化图》,央女儿代摹《魔鬼遗臭图》,想来也都是“痴气”的表现。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

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

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

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

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

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我只有一次见到他苦学。

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要能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

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 “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和警察打架。

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

这件补考的事,《围城》英译本《导言》里也提到。

钟书一九七九年访美,该译本出版家把译本的《导言》给他过目,他读到这一段又惊又笑,想不到调查这么精密。

后来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君来见,才知道是他向钟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nald Stuart打听来的。

胡志德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钱钟书》里把这件事却删去了。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

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贴,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

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醮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

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

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

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

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

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

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

钟书变着法儿,或作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就赖他们说“坏话”。

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

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

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

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

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

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他又对女儿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

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

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圆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

阿圆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

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

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

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

”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

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

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

我们常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

”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

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

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

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

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

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

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 钟书上了四年高小,居然也毕业了。

钟韩成绩斐然,名列前茅;他只是个痴头傻脑、没正经的孩子。

伯父在世时,自愧没出息,深怕“坟上风水”连累了嗣给长房的钟书。

原来他家祖坟下首的一排排树高大茂盛,上首的细小萎弱。

上首的树当然就代表长房了。

伯父一次私下化钱向理发店买了好几斤头发,叫一个佃户陪着,悄悄带着钟书同上祖坟去,把头发埋在上首几排树的根旁。

他对钟书说,要叫上首的树荣盛,“将来你做大总统。

”那时候钟书才七八岁,还不懂事,不过多少也感觉到那是伯父背着人干的私心事,所以始终没向家里任何别人讲过。

他讲给我听的时候,语气中还感念伯父对他的爱护,也惊奇自己居然有心眼为伯父保密。

钟书十四岁和钟韩同考上苏州桃坞中学(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

父母为他置备了行装,学费书费之外,还有零用钱。

他就和钟韩同往苏州上学,他功课都还不错,只算术不行。

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

钟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

他借了大批的《华网书库》、《红玫瑰》、《紫萝兰》等刊物姿意阅读。

暑假他父亲归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转辗回家,假期已过了一半。

他父亲回家第一事是命钟书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钟书忍笑向我形容他当时的窘况: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他一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地哭。

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

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

他有时不按父亲教导的方法作古文,嵌些骈骊,倒也受到父亲赞许。

他也开始学着作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

一九二七年桃坞中学停办,他和钟韩同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无锡铺仁中学,钟书就经常有父亲管教,常为父亲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作文章。

钟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

一次他代父亲为乡下某大户作了一篇墓志铭。

那天午饭时,钟书的姆妈听见他父亲对他母亲称赞那篇文章,快活得按捺不住,立即去通风报信,当着他伯母对他说:“阿大啊,爹爹称赞你呢

说你文章做得好

”钟书是第一次听到父亲称赞,也和姆妈一样高兴,所以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

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我常见钟书写客套信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八行笺上,几次抬头,写来恰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

钟书说,那都是他父亲训练出来的,他额角上挨了不少“爆栗子”呢。

钟书二十岁伯母去世。

那年他考上清华大学,秋季就到北京上学。

他父亲收藏的“先儿家书”是那时候开始的。

他父亲身后,钟书才知道父亲把他的每一封信都贴在本子上珍藏。

信写得非常有趣,对老师、同学都有生动的描写。

可惜钟书所有的家书(包括写给我的),都由“回禄君”收集去了。

钟书在清华的同班同学饶余威一九六八年在新加坡或台湾写了一篇《清华的回忆》①,有一节提到钟书:“同学中我们受钱钟书的影响最大。

他的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据钟书告诉我,他上课也带笔记本,只是不作笔记,却在本子上乱画。

现在美国的许振德君和钟书是同系同班,他最初因钟书夺去了班上的第一名,曾想揍他一顿出气,因为他和钟书同学之前,经常是名列第一的。

一次偶有个个能解决的问题,钟书向他讲解了,他很感激,两人成了朋友,上课常同坐在最后一排。

许君上课时注意一女同学,钟书就在笔记本上画了一系列的《许眼变化图》,在同班同学里颇为流传,钟书曾得意地面给我看。

一年前许君由美国回来,听钟书说起《许眼变化图》还忍个住大笑。

①《清华大学第五级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册》(一九八四年出版)转载此门,饶君已故。

钟书小时候,中药房卖的草药每一味都有两层纸包裹;一张白纸,一张印着药名和药性。

每服一付药可攒下一叠包药的纸。

这种纸干净、吸水,钟书大约八、九岁左右常用包药纸来临摹他伯父藏的《芥子园画谱》,或印在《唐诗三百首》里的“诗中之画”。

他为自己想出一个别号叫“项昂之”——因为他佩服项羽,“昂之”是他想象中项羽的气概。

他在每幅画上挥笔署上“项昂之”的大名,得意非凡。

他大约常有“项昂之”的兴趣,只恨不善画。

他曾央求当时在中学读书的女儿为他临摹过几幅有名的西洋淘气画,其中一幅是《魔鬼临去遗臭图》(图名是我杜撰),魔鬼像吹喇叭似的后部撒着气逃跑,画很妙。

上课画《许眼变化图》,央女儿代摹《魔鬼遗臭图》,想来也都是“痴气”的表现。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

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

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

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

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

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我只有一次见到他苦学。

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要能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

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和警察打架。

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

这件补考的事,《围城》英译本《导言》里也提到。

钟书一九七九年访美,该译本出版家把译本的《导言》给他过目,他读到这一段又惊又笑,想不到调查这么精密。

后来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君来见,才知道是他向钟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nald Stuart打听来的。

胡志德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钱钟书》里把这件事却删去了。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

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贴,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

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醮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

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

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

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

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

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

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

钟书变着法儿,或作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就赖他们说“坏话”。

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

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

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

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

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

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他又对女儿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

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

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圆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

阿圆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

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

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

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

”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

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

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

我们常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

”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

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

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

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

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

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

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

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他手里。

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

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

钟书和我父亲诗文上有同好,有许多共同的语言。

钟书常和我父亲说些精致典雅的淘气话,相与笑乐_一次我父亲问我:“钟书常那么高兴吗

”“高兴”也正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

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

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

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

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钟书写完了《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

一九五七年春,“大鸣大放”正值高潮,他的《宋诗选注》刚脱稿,因父病到湖北省亲,路上写了《赴鄂道中》五首绝句,现在引录三首:“晨书瞑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

碧海掣鲸闲此手,祗教疏凿别清浑。

”“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

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

”“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蹍薄雷。

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

”后两首寄寓他对当时情形的感受,前一首专指《宋诗选注》而说,点化杜甫和元好问的名句(“或看悲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据我了解,他自信还有写作之才,却只能从事研究或评论工作,从此不但口“噤”,而且不兴此念了。

《围城》重印后,我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

他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

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

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

我宁恨毋悔。

”这几句话也许可作《围城》《重印前记》的笺注吧。

我自己觉得年纪老了;有些事,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知道。

我要乘我们夫妇都健在,一一记下。

如有错误,他可以指出,我可以改正。

《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什么是微商啊怎么做微商啊,微商早安励志语录

1、幸福的人懂得怎样控制自己的思想,不会让消极的情绪控制自己。

幸福的人会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他们坚信再糟糕的情况下也有积极可取的地方。

2、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

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借我一生》3、简约不是少,而是没有多余。

足够也不是多,而是刚好你在。

高圆圆赵又廷两人结婚请柬上的话4、有时候,人们之所以哭泣,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他们了太久。

5、有些话,说不出,则予以轻描。

有些事,挥不去,便赋以淡写。

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人生是一场一个人的旅程,无人可替代。

总有人离开,总有人到来。

生活真的很简单,别总是强迫自己。

人生如圆,终点亦是起点。

6、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原本有一肚子话想跟他说,见面后却突然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

分别时你觉得心情布满疮疤,相逢后又一切豁然明亮。

原来感情中那么的烦恼,只因你爱的人不在身边。

苏芩7、虽生犹死的寂寞让都凋零了。

北岛《青灯》8、我的天空你不理解,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又不是那个陪我共度余生的人。

9、可能所谓的真爱就是,两个人在某一时段同时克服了自私,也在后来的同一时段接受了对方的本来面貌吧。

赤道少女 10、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11、斯大林是一流的社会心理学家,对人性的分析非常深刻。

他认为,要想别人听话,最根本的是两手,第一是让人处于恐惧之中,第二是给人足够的私利。

他一辈子坚信,一靠恐惧,二靠收买,才能让别人成为可靠的工具。

12、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

泰戈尔13、我们珍惜一个人,一定是感动过;我们放弃一个人,一定是失望过。

人在落魄时才能看清,谁泼的是盆盆冷水,谁捧的是颗颗担心。

陪你的人,因暖心而情义交换,才离不开;懂你的人因疼惜而无可取代,才不离开。

其实幸福的人不是拿到了世上最好的东西,而是珍惜了手上已经拥有的人。

14、宫崎骏说过一句话:你住的城市下雨了,很想问你有没有带伞。

可是我忍住了,因为我怕你说没带,而我又无能为力,就像是我爱你却给不到你想要的陪伴15、心走得太快,会迷路;脚走得太快,会摔倒;心走得太慢,会苍白了现实;脚走得太慢,梦不会高飞。

16、爱情最大的敌人,不是出轨,也不是生活压力,而是想太多。

有些人,一旦恋爱就会东想西想,就会胡思乱想。

对方可能还不知道呢,你就已经在心里面过完了一辈子。

这不是谈 恋爱,而是一种自毁情绪。

爱情应该是让人愉快的,想要好好爱,千万别想多。

遇见不易,珍惜那些温暖、信任、依赖,且行且珍惜。

转自柠檬美文网

杨绛先生励志经典语录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