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社之谋
成语:曹社之谋
拼音:cáoshèzhīmóu
解释:社曹之国社◇指灭亡他人国家的阴谋。
出处:《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例句: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出自:北周·庚信《哀江南赋》
杯水车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注释:杯水:一杯水;车薪:一车柴草。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对解决困难作用不大。
典故: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了如指掌先秦孔子《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典故: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注释: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典故: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
为民请命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注释: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典故:明朝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担任淳安县知县时,采取丈实田亩,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得罪了总督胡宗宪,海瑞被嘉靖皇帝关入大牢,直到72岁才被重新启用,但他始终以为民请命为己任。典故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史记·淮阴侯列传》西乡为百姓请命。《汉书·蒯通传》释义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替老百姓申诉痛苦歇后语海瑞上书英语pleadforthepeople成语造句◎一是写海瑞为民请命,直接与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抗争。◎在达斡尔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关于奇三告状的舞春,叙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始末,称颂主人公不畏强暴,为民请命的英雄事迹。
徙薪曲突《汉书·霍光传》:“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注释: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汉书·霍光传》:“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
典故:从前有个人去拜访他的朋友,看见朋友家的烟囱竖在灶前,灶前还堆着不少干柴,就建议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干柴移开。主人没有采纳。不久真的发生火灾,幸亏邻居及时救火。主人杀牛来谢这些邻居,邻居说该请的是那位提意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