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思索
成语:不假思索
拼音:bùjiǎsīsuǒ
解释: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出处: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例句: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
破天荒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注释: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典故:唐朝时期,荆州地区50多年没有举人到京城应考中过进士,因此被称为“天荒”,直到唐宣宗时期,有一个荆州举人刘蜕中了进士,破了天荒。荆州魏国公崔铉特地奖励他70万钱。刘蜕不受并回信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弯弯曲曲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于是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
注释:曲折不直的
典故:妙玉来大观园探望惜春,贾宝玉自作多情要去送妙玉,两人来到弯弯曲曲的园内小路上,听到潇湘馆内传来叮咚的琴声,两人坐在石头上听这凄惨悠扬的琴声,突然琴弦断了。妙玉要回寺庙,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回到怡红院中。
轻于鸿毛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注释: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微小或毫无价值。
典故: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鸣鼓而攻之《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典故: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乐以忘忧先秦孔子《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注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典故: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