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之务
成语:不急之务
拼音:bùjízhīwù
解释: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诚能绝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涂,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基,其于名行,岂不善哉。”
例句:长吏迫于崔科,视学舍为不急之务。
出自:清·朱彝尊《衢州府西安县重修学记》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释: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典故: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典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万马齐喑宋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瘖。”
注释: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语。形容死气沉沉的局面。喑:哑;失音。
典故: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万人之敌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等传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注释:敌:对抗。指武艺高强可敌强敌。也指善于统帅军队以抵御强敌。亦作“万人敌”。
典故:秦朝末年,项羽年少时对学问与剑道都没有什么大的兴趣,叔父项梁问他到底要学什么。项羽说要学可以敌万人的学问。项梁就教他兵法,他十分喜欢。秦始皇巡视到会稽时,项羽偷偷地说他可以取代他。不久他们就举起了义旗。
好善嫉恶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注释: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典故:唐朝中期,西域吐蕃很想侵犯中原,由于李晟的顽强抵抗而不能得逞。吐蕃的宰相结赞运用离间计,亲率大军入侵陇州和凤翔,被李晟打败。他假意求和,唐德宗借故罢免李晟的兵权,别人借机为他鸣不平,他天性好善嫉恶,不愿拉帮结派。
屐齿之折《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注释:形容内心喜悦之甚。
典故:东晋时期,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向东晋王朝发起进攻。谢安奉命率8万大军迎战,他指挥有方,经常大胜。一次他同客人下棋,谢玄拿着前方捷报给谢安。谢安看后默不做声,下完棋后客人问谢玄得知大胜。谢安内心十分欢喜,过门槛时不觉屐齿都折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