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轨之徒
成语:不轨之徒
拼音:bùguǐzhītú
解释: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出处:《晋书·刘颂传》何则?虽有所犯,轻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责不同而名不异者,故不轨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众听,因名可乱,假力取直,故清议益伤也。”
例句:那些不轨之徒一闻凶信,逃走了一半,只有跑不去[的],共捉了男妇三百七十余人,一并捆绑,将叛产封固。
出自:清·佚名《听月楼》第二十回
马革裹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注释: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典故: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轰轰烈烈宋文天祥《沁园春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一场。”
注释:轰轰:像声词;形容巨大声响;烈烈:火焰盛燃的样子。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典故:宋朝时期,抗金英雄文天祥在为唐代骂贼不屈而死的忠臣张巡庙题写《沁园春》的词中写道:“骂贼张巡,同心许远,皆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节,百炼之钢。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一场。”充分歌颂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典故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宋·文天祥《沁园春·题张许双庙》词
唾手可取《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注释:很容易就能得到。
典故: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将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的大将带上十万兵马出征,小小高丽就“唾手可取”。
三徙成都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
注释: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典故:相传尧舜禹时期,舜在没有成为首领前,一心为公,受到百姓的爱戴。他第一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邑,第二次搬迁时,跟随他走的人有一个都城那么多,到第三次搬迁时,足有一个国家那么多。后来他被尧推举为继承人。
死而不朽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注释: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典故:公元前549年,鲁国大夫穆叔奉命出访晋国,晋国卿范宣子问他“死而不朽”的含义是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他的祖先在各个朝代都是名门贵族,这就是死而不朽。穆叔则认为只有好的德行、功业、言论才会死而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