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
成语:不寒而栗
拼音:bùhánérlì
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例句: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
应接不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注释:暇。空闲。风景好看;东西好而多;看不过来;或人、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应付。
典故:晋朝时期,王子敬好游山玩水,一次对人描绘山的景色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三年不窥园东汉·班固《汉书·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注释:窥:偷看。眼睛看不见园中的景色。形容学习、研究专心致志
典故: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注释: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典故:佛教禅宗六代世祖慧能从小听人念诵佛经,心中有所觉悟,就到黄梅县东禅寺投奔禅宗五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被秘密授与祖师衣钵,连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讲佛法。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不蔓不枝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注释:蔓:蔓延;枝:生枝节。原指莲茎不蔓延也不分枝。
典故:宋朝时期,地方官周敦颐辞去官职,隐居在庐山莲花峰在濂溪书堂讲学,他的著名短文《爱莲说》流传到今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季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典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宋·周敦颐《爱莲说》释义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说话作文简洁流畅近义词珠圆玉润、一气呵成、文从字顺相反词拖泥带水、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
注释:《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
典故:战国时期,魏王封一个能言善辩的宫女为龙阳君妃子,经常陪她钓鱼,开始她看到魏王钓上鱼十分高兴。后来就没有笑声。魏王问她如何?她哭着说:“大王不断地钓鱼,爱好随之改变。美丽的女人想方设法接近你,我会像鱼一样被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