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的前身为冀东一带流行的莲花落,清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天津盛行。1915年以成兆才、月明珠为代表的莲花落班来津演出,首演于燕乐茶园(现名红旗戏院),获得成功。这个剧种产生于民间,从唱腔到内容颇合天津市民欣赏口味,因此在天津发展很快,天津也因之成为评剧的发祥地。
评剧在天津兴起后,当时的侯家后、南市、河北大街一带的“坤书馆”纷纷聘请评剧艺人进馆教唱,使评剧更加普及。从1915年到30年代,天津的评剧班社发展到不下几十个,并逐渐进入鼎盛期,涌现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花玉兰等中国评剧界一代佼佼者,对中国评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949年后,天津评剧班社经过调整,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评剧舞台的面貌也耳目一新,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剧目不断涌现,如《刘巧儿》、《刘胡兰》、《祥林嫂》等。1953年成立了天津市评剧团,1958年成立了天津评剧院。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剧目经过挖掘整理也先后登上舞台。1979年以后,天津的评剧在整理加工传统剧目基础上,又创作了新的剧目,如《双烈女》、《大沽遗恨》等,以后又有获奖剧目《村南柳》。天津现有天津市评剧院(辖两个演出团)、蓟县评剧团、宝低县评剧团、静海县评剧团、宁河县评剧团、汉沽区评剧团,共7个演出团体。评剧至今仍是天津广大群众喜爱的剧种。
天津文化,天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