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陟县城西三十多里的黄河北堤外,有个大村叫驾部。全村由 6个自然村组成,共有8000多口人,李姓、王姓是大户。
问起村名的来历,村里许多老年人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们说,小董村的汉孝子董永娶的是驾部村老李家的干闺女张七姐,是驾部的女婿。至今这一带还到处流传着这样两句古话——
“七鲜(仙)女上轿——嫁吧(谐音‘驾部’)!”
“张七姐装箱——嫁布(谐音‘驾部’)。”
这两句古话引出了一个有趣、动人的故事。据说,张七姐是下封村张老田家的七闺女,其母名叫王婉容,娘家就是驾部村老王家。老王家只有两个闺女,大女儿王婉容嫁给了下封村的张老田,二女儿王艳容就在本村招了养老,嫁给了老李家的李好收。张老田家只生有七个闺女,没有儿子,李好收家只生有七个儿子没有闺女。没有啥就稀罕啥,王艳容很“待见”姐姐生的七个女儿。特别对聪明伶俐、好说好笑的张七姐视为己出。经常让张七姐来驾部住,给她“打热闹儿”,并再三央求姐姐王婉容把张七姐过到了自己名下,认了干娘。姨母晋升成了干娘,张七姐和姨母的心更近了一层,比对亲娘还贴心了。有啥心事话不给母亲和姐姐们讲,反倒喜欢说给干娘听。张七姐一说出话来,干娘就赶紧“照道儿爬”,她太喜欢这个乖巧的干女儿了。
张七姐仰慕董永人品,决心要嫁给董永,但其母王婉容嫌董永太穷,死活不同意,张七姐就不让父母知道,私自跑到大凡村的大槐树底下与董永相会,并以大槐树为媒,自订姻缘。后来,为了明媒正娶,张七姐又跑到驾部干娘家请求帮助。王艳容听了干女儿的哭诉,非常心疼张七姐。自己也是穷人家,对董永也充满了同情,就给干女儿擦了擦泪劝慰说:“穷没根儿,富没稍儿,十年河东转河西。嫁的是人,可不是钱,只要人好,以后啥都会有。你既然过到了我的名下,就是我的亲闺女,我做主打发你在这儿上轿,排排场场给你办一办。”
张七姐就是在驾部村里上轿出嫁的,其干娘为了排场,让干女儿高兴,就倾其所有,陪送了张七姐好多布匹,俗称为“嫁布”。据说从那时开始,传下了规矩,出嫁女儿的紧要亲戚都要陪送“嫁布”,俗称也叫送“添箱”。在武陟县,两千年来,此风俗从未改变。
张七姐被神化为七仙女后,这里人为了纪念她,就将原来的村名李家庄更名为“嫁布”村了,因张七姐经常来看望干娘而“大驾光临此村”,因此被后来的文人根据其含义与谐音敬书之为“驾部”村了。因为小董人董永娶的是驾部的闺女,董永就成了驾部人的姑爷,可称是驾部人老姑父了。两个村因此结成了社亲,就是说一个村与另一个村都成了亲戚。小董人一见驾部人就要让其喊老姑父,对方还不敢恼,这习俗传下来两千年了,至今仍然如此。两个村人一搭上“号儿”,验明无误后,就显得特别亲热,互相帮助,共同对外,被视为“硬亲戚”意思是说自己家的亲戚是“软亲戚”,事儿可办可不办。但社亲是“硬亲戚”,只要有可能办到,就非得办成不可。当然,这要求是以能办到为限度的,不会出格,很文明,很讲义气,事成后双方都很高兴。试想一下,要是一方事成后没有回报,不是两好合一好,那么这规矩就不会延续至今了。
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