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原始居民与山东半岛上的原始人类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关系。前2020年,夏朝初期,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半岛的农业传入东北经渤海传入肃慎。帝舜25年(前2130年),肃慎氏来朝,贡弓矢,成为我们自豪的、永久性的历史美谈。肃慎人来到了中原,看到了中原的“舜耕田”。
前1100年,肃慎族生活在长白山下,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一带。其中心区域为牡丹江中游。公元前1050年左右,华夏族羌族混血的周武王姬发灭掉通古斯-华夏族混血的商朝末代国王子辛,建立西周,肃慎族进贡楛矢石弩。
东周时期,黑龙江流域有两大民族东胡和挹娄,都是通古斯民族,有图腾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大兴安岭居住着东胡,东胡东边是扶余,扶余东边是挹娄,挹娄南边是北沃沮。
秦汉时期,北沃沮(扶余人后代)在高勾丽的长白山以东,东滨日本海,北临挹娄和夫余,南临豁貊。北沃沮地域包括今天的珲春全境、双城子和海参崴,区域中心在珲春境内。北沃沮的南面是南沃沮也叫沃沮,相距约八百余里。北沃沮人的房屋结构远较北邻挹娄人的穴居复杂的多,尤其是“烟道──火墙式”取暖设施的发明,更是对祖国北方高寒地区住宅建筑方面的一大贡献。但北沃沮人在历史发展中,除受高勾丽的奴役之外,还经常受其北邻挹娄人的盗寇,最后连偏安一隅也没有得以保持下去,被挹娄后代勿吉灭掉。
东汉末期,匈奴在故土亡国后,居住在南大兴安岭的东胡乌桓部占领蒙古高原和黑龙江上游,成为草原骄子。乌桓部被汉族曹操击败,居住在北大兴安岭的东胡鲜卑部强大起来,控制了黑龙江上中游和蒙古高原,鲜卑民族形成,分为段部、慕容部、乞伏部、拓拔部、宇文部、柔然部。鲜卑南迁中原后,一部分留在北大兴安岭老家,即现在的锡伯族;同时,鲜卑族在蒙古高原和黑龙江上游的地位被鲜卑族柔然部取代。
柔然称霸漠北的时候,牡丹江生活着勿吉人(挹娄人后代),而后发展延伸为靺鞨族人:一是粟末靺鞨,乃勿吉西进后同夫余一部分融合而成;二是勿吉号室部,乃勿吉向东南进展与北沃沮融合而成;三是在拉林河、阿什河流域以东的拂涅部,乃纯正的勿吉七部之一。勿吉人在历史上曾以强悍著称,并有西逐夫余,南侵沃沮的英雄业绩。其疆域面积比先祖挹娄广大;部族众多,有勿吉七部。
555年,白黄混血的突厥灭掉柔然,柔然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698年,粟末靺鞨族人的领袖大祚荣率众回归故地,在牡丹江上游的奥娄河-东牟山(吉林敦化的敖东城)自立为“震国王”,靺鞨族是勿吉人的后代。公元707年受唐招慰,公元713年受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后在762年为渤海国王),授忽汗州都督,自此不再称粟末靺鞨,专称渤海。公元755年迁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渤海镇),征服黑水靺鞨,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灿烂的“海东盛国”。当时绥芬河市隶属于率宾府华洲。公元857年,渤海聘日大使乌孝慎,曾将唐长庆宣明历传至日本。日本天皇责令组成专门班子进行考察和研究,终于在公元861年采用了宣明历,历经823年之久,影响深远,成为史学界大书特书的中日文化交流事件。渤海成为当时亚洲“东方丝绸之路”的中心,从唐朝运来丝绸,加上自己制造的名产桑蚕之丝和柞蚕丝绸,运向东方的日本、西方的契丹和室韦、南方的新罗、北方的黑水靺鞨、东北的流鬼(堪察加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