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为修禊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千古绝唱《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三月初三在绍兴兰亭为修禊事(临水而祭,以祓除不祥),与友人游亭戏水写文作诗的盛况。
郎溪县是浙江的近邻,风俗习惯一脉相承。当今人们不再去做那修禊之事,却不会忘记要在三月三前后吃“巴魂粑粑”。据说,“巴魂粑粑”可以“安魂”,能把灵魂同身体粘在一起,粘得牢牢的,以免被鬼摄去,就不怕再丢魂了。“巴魂粑粑”名虽不雅,但却是一种美食。从野外采来鲜嫩的白毛头或野蒿,洗净后放在石臼里捣成菜泥,和上糯米粉,再捏成面团,然后做成糖馅或菜馅粑粑、团子,上锅蒸熟。其色如翡翠,食之清香可口。
三月三这天,有的还烧香化纸祭祈孤鬼游魂。传说阳世间人们踏春,阴世间鬼也游春。半夜还有青年人去田野偷看“鬼火”。解放后这一迷信习俗逐渐消除。
由于三月三吃“巴魂粑粑”,所以民间一直有“喊魂”的习俗。当小孩子不小心跌倒时,或者被猫狗等动物吓了,或者被雷声、放炮等大声音吓坏了,大人就立即用手拍拍地下,再拍拍小孩胸口,拉拉小孩的耳朵,口里不停地喊:“不怕、不怕。”母亲就要为他“喊魂”,母亲抱着小孩坐在床沿上,轻轻地拍着床沿,嘴里轻轻地喊着:“某某(小孩的名字),在哪里,母亲喊你回来啊!”声音逐渐增大,小孩嘴里也要应着“噢”!清早和晚上各一次,喊魂时不准其他人打搅。据说娘为儿女喊魂,声音能传千里之外,能把儿女的魂喊回来。所以民间有句俗语:“娘喊千里”。
有的喊魂时用两只碗,一只碗上面蒙上一张“三六表”纸,另外一只碗装水,用一只筷子蘸一下水,在“三六表”纸上点一下,边点边喊,直到“三六表”纸上出现一个小水泡,这就表示魂被喊回来了。
还有的喊魂时,母亲跪在灶门口,手心平放着一只生鸡蛋,伸入锅堂对着锅底,连喊数声(有的地方要喊一百声,用黄豆记数,喊一声拿一粒黄豆),鸡蛋就会在母亲的手心竖起来,这也表示魂被喊回来了。
喊魂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小孩子被惊吓了,经母亲一喊,确实有些精神安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