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活动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了。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乐舞都是最华彩的篇章。然而,在观赏祭孔时,新奇过后,人们往往感到不解与困惑:这是什么?从哪里来的?表达的什么意思?因缘际会,多年参与祭孔大典,在古柏深深、殿堂巍巍的孔庙里,伴随晨钟暮鼓寻觅着天籁之音的真谛。坐在孔庙杏坛的栏杆上假寐。恍忽之间,思绪飞跃千年,在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久久徘徊,幡然顿悟:祭孔乐舞难道就是发源于尧舜时代的箫韶乐舞?!不是么?他融歌、乐、舞于一体,四字一句,古朴典雅。歌颂圣贤之德、樂、舞合中和的雅韵、鸟、巫、凰、鳯、夔、龍舞;表谦逊礼让,完全符合孔子对韶乐“尽善尽美”的评价!他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5000年礼乐文明的代表!而且,他也是世界最早的大型交响乐,开启了东亚各国的雅乐文化,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5000年礼乐文明的代表:
中华5000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礼乐教化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音乐舞蹈就早早地走出了荒蛮神秘的巫觋文化,成为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舜帝时期是中国道德文化发源期。舜帝倡导“德为先,重教化”,《史记》上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为了用音乐教化人民,他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凤箫,采来泗水之滨的浮石制成石磬,创作了乐舞《大韶》,用以歌颂尧帝的圣德,表示忠心继承,又名《箫韶》。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 他将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乐舞整理增删,成了上古六代乐舞,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
乐舞集诗、乐、舞于一体,舞诗有教化内容,舞队有象征意义,伴奏已有编钟、铙、铎等金属乐器,磬等石制乐器,柷、敔等木制乐器,箫、笛等竹制乐器,笙、竽等匏形乐器,埙等陶制乐器,琴、瑟等弦乐器和革鼓等打击乐器。八音乐器和大型的演奏乐队,那时候都有了。此外,还有了较为复杂的音律,六代乐舞被称为宫廷雅乐。
西周的雅乐,是中国音乐舞蹈的高峰,是乐舞文化进入成熟期的里程碑。西周雅乐对乐舞的人数和排列方式,周礼明确规定“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如果诸侯用八佾,就要加以僭越的罪名。鲁国的一位大臣季平子将“八佾舞于庭”,被认为是胆大包天,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就是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来源。乐队的排列方式,周礼也规定,在月台的四面设乐队的,叫宫悬,是周天子享用的音乐。三面设乐的叫轩悬,是诸侯用乐。二面设乐的是判悬,是大夫用乐。一面设乐的,是特悬,是士享用的音乐。真是非常地完备,孔子叹服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于周平王迁都、诸侯征战,西周雅乐遭遇了“礼崩乐坏”,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文舞中只剩下《大韶》,武舞中只剩下《大武》了。 所以孔子只能对《大韶》、《大武》进行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闻韶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孔子来到齐国,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陶醉于音乐的世界里,竟然“三月不知肉味”。《隋书》等古籍中记载了《韶乐》流传的历史:“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
秦汉时期均把《韶》定为祭祀之乐。 南朝梁武帝,定郊庙祭祀乐,以《大韶》名《大观》。《韶》乐虽改换名称,但在祭天、祭祖和祭孔时表演的都是《韶乐》。北魏孝文帝在祭孔中增加了“三献礼”的项目,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隋文帝杨坚创制了释奠孔子的专用乐章。在唐代制定的《贞观礼》和《大唐开元礼》中,释典礼乐形成了《十二和》乐制和文舞、武舞。宋朝反对武力夺天下,祭孔取消武舞,仅用文舞。明朝朱元璋颁大成乐器于天下,清代将祭孔乐舞直接冠名为《中和韶乐》,既说明她源自《韶乐》,又切合了中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