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
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而被后人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融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一天清晨,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他匆匆赶去,只见一个弃儿蜷缩在大雁羽翼下,瑟瑟发抖,智积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他抱回了寺庙里。随后,智积禅师为给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
智积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是个饱学之士。在龙盖寺,陆羽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因智积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学会了烹茶事务。
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他自幼志不在佛,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而有志于儒学研究。9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却问智积曰:“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智积恼他桀骜不驯,藐视尊长,就用繁重“贱务”磨练他,迫他悔悟回头。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
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智积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12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很有表演才能,演丑角很成功,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后来还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天宝五年(746年)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读书,研习儒学。
天宝十一年(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
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国辅与陆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颅乌犎(即白头黑身的大牛)、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21岁的陆羽,从此开始了对茶的考察游历。他一路风餐露宿,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进入四川巫山。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趿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每到一处,他都与当地村叟讨论茶事,详细记入“茶记”。还将各种茶叶制成大量标本,随船带回竟陵。
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从事对茶的研究著述。他历时5年,以实地考察茶叶产地三十二州所获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增补修订,于5年后正式出版,时年已47岁。历时26年完成这部巨著。这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