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钱鼓舞,传演已达数百年之久。解放初,曾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调演获得一等奖。其剧情曲折生动,表演技巧纯朴高雅,其曲词、唱腔优美,乐器有特色,音质悠扬,舞蹈动作艺术性高,具有清纯的地方特色,是岭南一枝珍稀艺术奇葩。陆丰钱鼓舞作为一种根植于乡土的戏剧艺术,因为在陆丰东海镇宽塘村委新铺村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得到繁衍和发展,演唱技艺也日臻完善。然也正因为是民间艺术,缺乏组织和经济保障,在今日市场经济的急剧冲击下,竟已濒失传。笔者在采访中深深地感到,对陆丰钱鼓舞这一古老而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保护和扶持是一项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陆丰钱鼓舞发源地在陆丰市东海镇新埔村,该村地处陆城北郊三公里处。依山(河图岭)傍水(螺河),风景秀丽。现该村约400人口,以洪姓为主。少为人知的是小小的新埔历史上曾是道接八方、舟行南北的水陆交通枢扭。明末清初,福建一位洪姓的哨公不远千里来新埔渡口谋生,同时也把他家乡的钱鼓舞带到新埔。据猜测,当时这里是交通要道,渡头游客、行人多,在渡头附近开场唱段钱鼓舞,一来可为路客消愁,二来可得点赏钱。查族谱,洪姓已在新埔创基繁衍了十五世,以此推算,新埔洪姓一世祖应在明朝末期到来,也就是说钱鼓舞已在新埔流传了数百年是有据可查的。
钱鼓舞没有剧名,只凭钱鼓这一特色道具命名,它的剧情来源于生活,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从曲词内容分析,它是潮剧《荔镜记》的雏形。曲文的大意是:福建有一洪姓青年货郎在走街串巷做生意过程中识一侯门千金,两人一见钟情,纯洁忠贞的爱情受到门当户对封建世俗门第观念的阻隔,于是这对情人信守爱情的誓言,冲破重重枷锁私奔南方。在私奔的路上,有情人心身得到了解放,乐而边走连唱,边唱边舞。货郎摇着手中的咚鼓伴爱妻的舞步,唱到高兴时把鼓高抛上天。无需填词作曲,无需导演排练,纯洁美好的爱情是即兴创作的题材,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即是他们的艺术导师,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随着他们南奔行程的愈走愈远而日臻成熟。这就是最早的原始钱鼓舞。尽管后来加以完善,配上乐器,但还是没有剧名。
钱鼓舞表演无须固定的舞台。农村的晒谷町,村前空地、天井等场地都能开场表演。1957年参加北京文艺调演的阵容是比较宏大的:包括4生、4旦、另加2生2旦作替补,乐器有大鼓、锣、钹、钟、双音、响板、萧、锁呐、二胡等,其中萧四支,同时吹奏。一个剧团的组成约40人,一般是2生2旦上场表演,如遇盛大庆典也有8生8旦同时出场的,不论规模大小,出场的生旦都是成双成对。
一场钱鼓舞表演分四“蕊”,即四段,每段表演时间约15分钟,各“蕊”同样设有剧目名称,凭“鼓头”响鼓指挥。什么鼓点踏什么舞步,其他乐器跟着“鼓头”吹奏,上场演员边舞边唱,场外候补的和奏乐的同时伴唱帮声,在过去没有音响设备的年代,这种表演方式很受欢迎。唱腔也很特别,不是白字西秦,更不是正字京剧,而是福建方言。戏文就是反映男女相爱的故事。整场表演最绝的是吹萧和抛鼓。钱鼓舞的萧是特制的,闭气很大,一般人吹不开。但其音尖激悠扬。夜静时,数里外都能听到;抛钱鼓是在表演将要结束时,演员把手中直径8寸、厚一寸的小鼓抛向空中,一般抛高1至2丈,风止时也有抛到二层楼那样的高度,演员接鼓时“倒坐莲花”,从后背反手拍接,即让高抛的鼓从背后紧贴后背垂直坠落,在通过背心的瞬间反手拍贴后背拿住。这是一门苦工夫、绝活,鼓离身太远即接不住坠落地上。测不准距离即砸在头上或背上。因此,上场表演钱鼓舞的演员是十六七岁光景,而在11岁左右则应开始练抛鼓,一般要下数年的工夫。听观看过钱鼓舞的文艺界前辈介绍,钱鼓舞“四蕊”有轻重、急缓之分,将相恋相爱、抗争私奔、开创美好生活等情节通过舞蹈语言表现出来。是一种主题清晰,剧情生动,表演技法高雅,集雅俗于一体的珍稀民间艺术。
钱鼓舞是新埔村数百村民共有的艺术。生和旦都是在村里农家孩子中挑选。各种乐器的吹奏技法世代相传。农闲或节日,村前晒谷场上鼓一响,全村群众都带着乐器和椅子一齐靠拢过来。吹鼓手和演员上场表演练习,其他的围着观看伴唱,小孩子也跟着比划动作,练习结束后,乐器各人带回家保管。在家里,父亲在练习过程中也把手上乐器的吹奏技法传给儿子。这种方式延续了数百年,谁家操鼓,谁家司琴,谁家吹萧在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生旦人选则在农家孩子中依据长相,身材,唱腔,技艺择优挑选。在电影、电视未出现之前,群众文化生活贫乏,钱鼓舞很有市场,农闲时组团到外乡演出可赚到一定的报酬。就是到了农业社、大集体那段时间,练钱鼓舞可顶工分,钱鼓舞的排练还很健全。
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赚钱,钱鼓舞的排练就中断了。现在新埔村里最年轻的钱鼓旦、生,也已是“奶”字辈和“爷”字辈的人物了。再不抢救挖掘,善加扶植,一种富有民间艺术形式的新埔钱鼓,恐怕就要在我国的文艺百花园中消失了。
舞蹈:钱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