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有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铁枝木偶。如今依旧守着它的,也是几位已年过半百的老艺人。
铁枝木偶,也叫铁线木偶或者阳窗纸影戏,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虽由皮影演变,但经过多年发展改良,至二十世纪初,潮州一带的铁枝木偶逐渐演变成现在艺人在后操纵而不露面,观众在台下欣赏木偶人儿表演的形式。演出时,艺人需要在后台操纵手中连接在木偶身上的线,让木偶像人一样“唱戏”。后又修改了偶身的制作和曲调之后,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潮州铁枝木偶。传统的铁枝木偶戏班由九人组成,涵盖操纵、演唱、伴奏等功能,家庭式戏班为最传统的形式。
一度辉煌的铁枝木偶
在潮州金石镇,陈培森是很具名气的铁枝木偶艺人,有“中国铁枝木偶第一团”称号的金石龙阁木偶团团长。曾赴奥地利、白俄罗斯、南斯拉夫、香港等地表演,荣获白俄罗斯“别洛维日”国际木偶节创新奖、南斯拉夫第七届儿童戏剧节“艺术团体大奖”等荣誉。十几岁时,他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个活计开始,至今二十多年,就再也没有放下过。成为铁枝木偶的表演艺人,最开始是因为父辈的影响而产生了兴趣,辉煌时,铁枝木偶曾让陈培森名利双收,但如今连接在铁质木偶与他之间的,只剩下对这一无人传承的、即将消失的技艺的牵挂。
铁质木偶曾一度辉煌,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茶余饭后最爱的消遣。出行表演,主办方会为艺人举办欢迎仪式;一幕表演完毕,观众会热情地鼓掌,往台上仍奖赏,甚至感动落泪,这些都是对陈培森戏班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后来的铁质木偶,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难以逃过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城市化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观众的娱乐生活也有了多种选择,不再需要每天盼着街头的那一场表演。观众群的大量减少,成了铁质木偶戏班走下坡路的开端。
如今的陈培森,除了偶尔大型表演时会带上女儿与“半工半艺”的亲朋,更多时候,他习惯单枪匹马。他说,虽然铁质木偶的前景不被看好,但是他会尽力。
在2020年,他自己创作了新剧《西游记》,全剧表演时长20余分钟,而从写剧本到剧目排练成型上台花费了将近两年时间,单是找师傅帮忙、设计、交通就花费一万块元。
这两年,陈培森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将铁质木偶推进校园,努力将这一技艺延续下去。同时,他为校园教学创作出很多符合学生的题材及剧目,如吸毒、反邪教等。至于传统剧目,陈培森不舍得放弃,在每年的民俗活动中依然会上演。
近几年,政府资金支持的力度也逐渐加大,这让陈培森看到了希望。但在潮汕民间,大部分艺人仅以家庭成员组成戏团,多是个人单位,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日子更是举步维艰。
如今铁枝木偶举步维艰
林巧荣是潮州东凤镇天宁村现存不多的木偶戏表演艺人,20岁从祖上老一辈艺人手中接下这个担子起,他就和弟弟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是经典的家庭式戏班。
林巧荣平时多是为附近村子的民俗活动服务。潮汕地区多祭神活动,村里会请木偶戏团前来唱戏酬神,寓意人丁兴旺。这是林巧荣最大的收入来源。
如今,整个家庭戏班也只有他和弟弟两人在维持着日常的运营。“我们现在搞这个看起来是没有什么前途,潮文化想要传承下来,但是下一代不愿意干了,养不了家。”这是无奈却又现实的矛盾。
潮州的沙溪镇高一村的蔡海松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铁枝木偶艺人之一。他从事木偶戏表演二十多年,属于半路出家。与陈培森和林巧荣不同的是,蔡海松接触木偶戏是出于收益。“以前一个劳工一日工资是两三块钱,转做木偶(戏),一天是三四块。” 现在蔡海松的戏班也面临着和林巧荣一样的问题,“现在木偶(戏)已经跟不上形势了。”蔡海松感叹说。
如今,他所在的木偶戏团只剩下两名固定成员。木偶操纵、现场演唱、乐器伴奏等,本来专门化的分工,因为人员的流失,全由两人通力承担。”
潮汕铁枝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