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祭灶的习俗非常悠久。《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至少在汉代,灶神就受到民间崇拜了。
民间对灶神的由来有另一种说法:商朝末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后,登坛封神,双方死去的将领一个个都封了神,得享人间血食烟火;数量众多的阵亡兵卒却没有一个受封。兵卒不服,在封神台前闹了起来。姜子牙无奈,只好把阵亡兵卒封为灶神,一家一个,一个就只管一家,这样一来,既满足了闹事兵卒的要求,又能监管每家每户的情况。周朝立国能至八百年之久,据说都是姜子牙此举的功劳。
这灶神在民间时间长了,不免沾上好吃贪婪喜欢讨好的毛病,让民间知道了,便千方百计地讨好灶神,请灶神说好话,乞平安,求财利。宋代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一首,说:“古传腊月廿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居车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把民间趋奉灶神的心理和行为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很有欣赏价值。
宋人这样“猪头鱼鲜、豆沙粉饵、酹酒烧钱”地巴结灶神,事出有因。《搜神记》里说,有个叫阴子方的人,在腊月的一天晨起见到灶神现身。阴子方很机灵,连忙把家里的黄羊杀了孝敬灶神,讨得灶神欢喜,结果财源马上滚滚而来,很快成为巨富。阴子方的故事也很快传遍各地,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使民间对灶神的敬奉至今不衰。
祭灶习俗传到闽南后,有了一些变化。一是对灶神的称呼有变化,二是祭祀仪式上有变化,三是送灶神上天的时间有变化。闽南人为灶神冠上一个好听的名号,叫“司命灶君”,并把“司命灶君”的神位恭立在灶顶烟囱上或墙壁上,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烧纸上香,逢年过节有饭菜上供。闽南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廿四是灶神生日,家家户户要煮肉饭给灶神过生日。闽南人祭灶,俗叫“送灶君”,时间不是在腊月廿三,而是在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过年夜饭,撤去饭桌,重新把厨房灶间洗干净,然后在灶面上摆下酒、肉、鱼、鸡、糖金枣等祭品,还有纸马、鞭炮,由女主人主祭。祭拜后把纸马、鞭炮在灶前燃放,恭送灶神上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才在灶上摆上果品蜜饯和纸马迎接灶神下天。
闽南人除夕夜祭灶的习俗,据我考证,在明代就存在了。明末庄起俦撰、清陈寿祺校《漳浦黄(道周)先生年谱》中有一段话说:“(崇祯)五年壬申,先生年四十有八……岁暮,复走南靖诸山,二鼓乃归。明日,岁除,无以祀灶,偶友人饷二熟鸡,子为喜动色”,可为佐证。
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相继开发台湾,大量闽南人随之进入,成为台湾早期移民。闽南人在除夕夜祭灶的习俗也随之入台,保留至今,和北方移民腊月廿三祭灶的习俗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