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惠州博罗湖镇的上灯习俗

惠州博罗湖镇的上灯习俗

a1

湖镇的湖镇围村,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唐朝时,湖镇围先祖从江西省吉安庐陵县南迁至当时的惠州府博罗城,随后一分支迁至现在的湖镇建围。当地相传,唐朝时,有一皇姑出巡岭南,与此地有缘,随后朝廷赐建一城。因其四周湖水环绕,俨然城镇,故名湖镇。这个千年古村,古老风俗代代流传。逢有喜事时敲大鼓,成为村里的一项传统习俗。

春节期间,湖镇村民有上灯节的习俗。从年前开始,“咚咚咚”的大鼓就开始敲响。和其他村风俗不同,湖镇村民过上灯节时不仅要买灯笼,同时还要买泥人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湖镇村的村民都是去东莞石龙的一个地方买泥人偶。

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湖镇村当年生了儿子的村民,就到东莞预订泥人偶。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村民就敲着大鼓去请泥人偶回村。

请灯

正月初一,村里的灯头公(新生儿的父亲)就打着大鼓到各家各户去贺年,增添喜气。正月初六,是湖镇围村民请花灯的日子。年初五的傍晚,鼓手在祠堂门前打响第一声大鼓,十几个锣手跟着敲锣,“叮叮当当”,“咚咚,咚咚,咚咚咚”,威风凛凛,气势恢宏,大鼓的深沉与铜锣的清脆声响彻夜空,请灯气氛浓烈。

年初六凌晨四时,天还未亮,祠堂里已是一片灯火通明。祠堂门前张灯结彩,漂亮的花灯好不气派!灯头公穿戴一新,头上戴插柏树枝毡帽,早早在村里集合。当鼓手打响长两米、直径达1.2米的大鼓时,几十面大大小小的锣跟着一起敲响,整个村庄沸腾起来。在响亮的锣鼓声中,灯头公和请花灯的村民,排着队,浩浩荡荡到湖镇镇上的一个市场去请花灯。

打大鼓要有大力气,村里年长者和年青人轮流上阵击鼓,锣鼓声不停,一直敲到镇上。灯头婆身穿红色旗袍,从镇上用大箩筐装满泥人偶以及碗、筷子、葱蒜、甘蔗等东西挑回祠堂。

上灯

正月初八,为正式上灯的日子,分两个仪式进行:一是上灯,二是上堂。

九点整,灯头公、灯祖公陆续进入大祠堂(新生儿的爷爷叫灯祖公)。灯头公手提灯笼早早候在祠堂里列队。主持上灯仪式的有两个人,一个人喊礼,一个人上灯,上灯是族长,也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因腿脚不方便,不便于行走,由他的弟弟代替。

祠堂的地面摆着一长线的灯笼,右边墙架子上摆着五颜六色、各路神仙的盆景。我问一个灯祖公:“去年村里只新添了32个新生儿,为何做了37个灯笼,点37盏油灯,买回37个盆景?”他介绍,这是因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是统计全年出生儿子数的日子,但是农历十二月这个月再出生的儿子也算这一年出生的人数,所以,每年会多做几套以供备用。

仪式庄重、肃穆,主持人说了一番祝福的话后,添丁灯徐徐上升,直至灯入笼口,一声“步步高升”,满堂喝彩。

第二个仪式,是“上堂”。就是满六十周岁以上的男人,到祠堂行礼。他们一律着长袍,带毡帽。这套行头也有讲究,整套有长袍、毡帽、鞋子和袜子,还必须是由女儿购买,倘若没有女儿,要由侄女购买。每个毡帽上插一根松柏枝,意为“百子”,多子多孙的意思。

在大祠堂举行完仪式后,在鞭炮的接引下,再往后面的新祠堂逐个上灯。上灯仪式是不准女人参加的,要等仪式结束后,灯祖婆(奶奶)才会带着儿子,挑着贡品到大祠堂去祭拜祖先。

上灯结束,鞭炮、锣鼓声还在祠堂上空久久回荡,全村男女老少皆沉浸在节日兴奋里,脸上写满了幸福和甜蜜。每年的上灯仪式要从农历十二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零点才正式结束。

惠州博罗湖镇的上灯习俗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