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太原娄烦地区婚俗

太原娄烦地区婚俗

a1

太原娄烦地区的“热说媒,冷置地”习俗

“热说媒,冷置地”这句俗话是旧时代土地制度和婚姻制度下产生的。

旧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买卖婚姻,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在结婚前很少接触,甚至没有见过面。诚如俗话所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种情况下媒人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媒人说媒,一定是速战速决,不宜拖延时间。因为男女双方父母在成亲之前,都想给孩子找个好亲家,特别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女方父母,对男方十分挑剔,稍不如意,便会告吹,所以必须速战速决。民歌“没脑的蝇子没脑的鬼,灰媒人不怕跑断腿”,形象地道出了媒人想尽早促成婚事的紧迫感。成亲以后,小两口有了感情,亲家也互相包涵,问题就不大了。

旧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但置地却不宜着急,要冷处理,慢慢来。因为在农耕社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一般不会轻易出售土地。所以有经验的买地者,在和卖方联系上后却不急于成交。等到卖方实在急需要钱等不及了,才大幅砍价。所以有了“热说媒,冷置地”这句俗语。

太原娄烦地区婚俗中的抢婚遗存

抢婚,是旧时流行于许多地区和民族中的婚俗,娄烦婚俗中就有许多与抢婚有关的习俗遗存。

离窝 过门前一天晚上,出嫁的女儿要离窝,即由娘家的哥哥把她抱到比较安静舒适而没有寡妇的邻居家里去过夜。第二天迎亲的花轿来了就落在离窝处,仍由哥哥抱进轿里。离窝是为了把女儿藏匿,以防被人抢去。

哭嫁 新娘离窝和上轿时都要哭,谓之哭嫁。哭嫁一俗,《易·屯》即有记载:“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泣血涟如。”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灾难来了,一支似寇非寇的马队抢来不从的女子,被抢的女子大声哭喊,血泪涟涟。”

旧社会盛行早婚,女儿小自十二三,大至十五六就要出嫁,既离不开父母,也没有出嫁的要求,又怕到了婆家受虐待,本来就想哭,正好借哭嫁一俗来发泄。所以有“唉,唉!我不嫁,我娘打了我两擀杖”之哭诉。

拉火把 新媳妇进村后,迎亲队伍中即有人拿一捆高粱秆点着,在花轿前拉着火把慢慢走,烧完一捆再接一捆,一直走到洞房前。过去抢婚,大都在夜间进行,自然要用火把照明。

抱新娘 新娘在娘家离窝和上轿时,由娘家的哥哥抱到离窝处和花轿上,新娘过门后要由婆家的哥哥从轿中抱到洞房。为什么上轿和下轿都要由哥哥辈抱,而不是由父辈或弟弟辈抱呢?理由很简单,只有让身强力壮的人抱,才能把新娘抱紧抱牢。

散红包 男方去娶亲时,要给新娘身边平辈和小辈的亲戚朋友散红包,红包内装数目不等的钱。抢婚人把新娘抢走,被娘家人追来后,抢婚队伍中就有人抛撒铜钱,乘追赶方拾钱之机逃走。发红包一俗即源于此。

这些习俗虽然都来源于抢婚一俗,但流传至今,基本上已没有强娶豪夺的性质,只是给婚姻喜事平添了不少欢乐逗趣的气氛。

原娄烦地区婚礼之拜天地与入洞房

在娄烦婚嫁风俗中,新媳妇进村,先不回家,而要由响工去迎。迎亲的队伍相当浩荡,小一点的村子基本上是倾村出动。前边是火把,火把后边打着帐子(由客人送的红绿被面做成的彩旗),帐子后面是响工,响工后面是新娘、大戚,周围是看客。为了让人们看红火,队伍走得很慢,这个习俗给娄烦人留下一句俗话,嫌人们走路慢腾腾地,就说:“你是迎新媳妇子吧!”

新媳妇进门,婆婆要往旺火上泼碗油,取“旺盛”之意。要由婆家的哥哥(娄烦俗称大伯子)抱到天地爷前,新媳妇和新女婿分别由伴媳妇和伴女婿陪着,拜天地时,供桌上放立着一个谷草人,上披黑帕,胸脯上缀一铜镜,起镇邪作用。还放红豆一斗,用以插香,斗上放着柳木或桃木制的弓箭。拜天地仪式开始,首先是放爆竹、响工奏乐。然后是拜天地、拜父母和新人互拜。三拜以后,年轻人为了红火,还要添加一些娱乐节目,并无定规。

拜完天地即入洞房。入洞房前,新郎脚踏门槛,向洞房四角和中心射五支箭,亦起镇邪作用。入洞房之后要撒帐。撒帐还要唱撒帐歌,撒帐人一般由伴女婿担当。撒帐是在洞房内撒五谷,一边撒一边唱,所以又叫“撒五谷”,主要是为了破邪和渲染婚礼的欢乐气氛,歌词内容也围绕这两点进行。今录两段:柳木弓,桃木箭,满斗焚香五色线。拉开弓,射出箭,除妖镇邪保平安。要吃梨,嘴对嘴,要吃冰糖拉开柜。清水毡,二人睡,牛郎织女天河配。

撒完帐后,他人离去,新郎揭去新娘盖头,进行“破头”仪式。由新女婿把新媳妇的辫子梳成发髻,长长梳两下,第三下梳半下。成语“抓髻夫妻”说的就是这事。

太原娄烦地区婚俗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