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牛皮凳是海南黎族的传统工艺品之一,随着黎族文化的发展和宣传力度的加大,这些黎族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其中牛皮凳、牛皮鼓是较为常见的,但工艺精美、名气较大的,当属王下乡的牙迫村。
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水富村恐怕是昌江最年轻的移民村,但它有一个古老而不复存在的名字——牙迫,早先位于大山深处的王下乡,后来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难以脱贫,2020年才整村迁至现址。迄今,村民仍然能熟练地制作传统的牛皮凳。
昌江牛皮凳作为当地和海南的特色手工艺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还美观实用,受到国内外游客与客商的青睐。
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到来之前的两个月时间内,接到昌江县政府3000张牛皮凳扶贫订单的石碌镇水富村村民,每天都忙于牛皮凳的备料和加工。此间海南日报记者两度前往水富村,观看黎族牛皮凳的制作过程。
有些记忆,包括手工艺技能,是深入到了情感和基因深处的,哪怕远离了原住地多年,只要条件允许,它们随时都会被激活,就像在秋冬季节枯干的小草和落叶的乔木,春天一到,一旦土地湿润,气温上升,就会迸发出新绿。
林亚遵是牛皮凳制作能手。
老孤儿留着旧牛皮凳
海南日报记者在水富村第一次见到林亚遵时,戴着胶质手套的他正熟练地用细细的藤条,捆绑和加固牛皮凳的主体框架。这样的框架备上20个左右,他就会在次日赶集,买回一张牛皮,邀上村里七八个村民,一起完成工作量最大的环节——绷牛皮。
记者一边看着林亚遵做牛皮凳,一边跟他闲聊家事。
林亚遵曾是个苦命的孩子。不到一岁,父亲就去世了,未满十岁,母亲也见背,由堂兄林亚精照顾长大成人。林亚精现年86岁,由于年纪老迈,经常卧病在床。
成年时,林亚遵连一张坐下吃饭的凳子都没有,同村长辈韩亚时(已故)见他可怜,在一次批量制作牛皮凳时,对他说:你去找一块可以做凳面的牛皮来,我给你做一张凳子。当时,林亚遵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注视韩亚时加工牛皮凳的全部过程。
就这样,林亚遵拥有了此生的第一张牛皮凳,半个多世纪来,一直爱如珍宝。前两年,固定牛皮的藤条老化腐烂了,林亚遵才换上新藤。
韩亚时和林亚精都是林亚遵的恩人,也是传授他牛皮凳加工技艺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