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坐落在大巴山南麓,素有“川东北门户”之称。达城建于东汉和帝时期,古称绥定、通州等,辛亥革命后改称达县,前几年又曾更名为达川,是一座历史古城。在唐朝后期,有一位同白居易齐名的著名诗人,叫做元稹,世称“元白”。著名的《连昌宫词》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大批讽谕时事的诗作也是唐诗中闪光的作品。他和白居易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干将。当年元稹因为得罪了权贵,曾被贬为通州(即今达州)司马,在任时为官清廉,做了不少好事,因而倍受百姓爱戴。当他离任时,全城百姓依依不舍,夹道相送,为了能在诗人已远时“再看你一眼”,不惜沿城北凤凰山争相登高,故有现在达州每年正月初九之“登高节”。
每年登高节的前一天,人们就开始准备第二天上山的干粮,一般都是锅盔、凉面、香肠、腊肉等。锅盔是那种无馅的干锅盔,大家多是在小摊上购买,凉面则由各家自己制作,吃的时候将锅盔撕开一个口子,再把凉面、香肠等夹进去,有点类似陕西的“肉夹馍”。
到了正月初九这天,天刚蒙蒙亮,就开始有陆续的市民向凤凰山进军,有的是生意人,为了占一个有利的摊位,有些人则是想在山上为数不多的茶馆中占一个位子打牌。上午九点钟以后,上山的人流逐渐增多,各条山路上都是摩肩接踵,人头躜动,拥挤的人流极其艰难地向前蠕动着。到达各自的目的地后,各家各户就在山野间铺开报纸或塑料布,席地而坐,把干粮、饮料、糖果瓜子等摆起,一边俯瞰达城市容,一边吃喝玩牌,直到天黑,方才散去归家。
古老的凤凰山,就数这天最热闹了!在山下望去,密密匝匝的人群,如同蚂蚁般漫山遍野。山上的各个公共场所,都被挤得水泄不通。每年登高节这天,都有不少鞋帽脱落、恋人挤散、小孩丢失的“轶事”。
达州“元九”登高,是绵延上千年传承下来的一项盛大的登高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初九,达州全城数十万人清晨倾巢出动,登高踏青,野炊山间,极目远眺,日暮尽兴而归。攀高望远,既是纪念先贤元稹,又是借此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往岁的不快,迎来新年万事畅达。2020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达州人“元九”登高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是为纪念玉皇大帝。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该日,达州人便上山烧香,为玉皇过生。另一种是为纪念元稹。相传公元815年,元稹(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公元818年正月初九,元稹离别达州。相传,当天全城父老倾城出送,元稹沿州河渐行渐远,百姓登临翠屏山向元稹挥泪告别,依依难舍。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九,达城民众便群登翠屏山,以示怀念。因元稹排行第九,称元九,正月又古称元月,初九乃元稹离达日,故亦简称为“元九”。因此,“元九登高”相沿成俗,延续至今上千年。
在明、清、民国时期,“元九登高”以登达州城河对岸的翠屏山为主,每年正月初九,百姓们合家出游,踏青游春,各得其乐,文人们赋诗作画,缅怀元稹,山上有不同门类的民间艺人表演技艺,还有不同特色的地方名小吃摊,可谓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