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太平鼓是在辽宁西部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单皮鼓、羊皮鼓。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持鼓鞭,边打边舞,节奏明快、富于变化。舞蹈动作大部分是表现妇女劳动生活、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形式活泼、鼓点丰富,深受辽西一带满、汉、蒙古、回、锡伯等民族广大妇女的喜爱。
太平鼓始于唐代,明清史志均有详细记载,清朝达到鼎盛。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童子捶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辽西太平鼓从内容到形式不断丰富,已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关于太平鼓在辽西的流行情况,庞志阳在他的专著《原生态舞蹈·辽西太平鼓》里有生动的记载:每逢丰收年景,腊月初便有匠人走村串户为人们打制鼓圈,蒙鼓皮。各家各户都要为所有的女眷制一面适合她们体力、腕力的规格大小不一的单皮鼓。与此同时,妇女们也开始精心制作鼓鞭,多是利用废旧农具竹筢齿削成,包上彩色布条,并绣制飘带。受封建礼法限制,妇女们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许出门,正月初六解禁后便借拜年之机,相互邀请进行打鼓游戏,形成太平鼓盛会,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旧时男人们在街头耍龙灯、玩狮子、扭秧歌、跑竹马,妇女们就在室内、院落打鼓作乐通宵达旦。
太平鼓表演人数不限,两人打叫“拜鼓”,亦称“滚元宵”,三人打称“三瓣花”,四人打称“四面斗”,八人打称“八面风”,九人打称“九连环”,还有不限人数的多人打称“猫抓耗子”“猪八戒看媳妇”“耍龙灯”等。妇女们还时常聚在一起比赛,比速度、比花样,夜里也会点起灯笼欢舞。这样的盛会可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怕惊扰了龙,为图风调雨顺就挂鼓了。
辽西太平鼓的鼓谱十分丰富,民间流传的有300余种,虽然是一面单鼓,却拥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表演方法达22种,即右手(执鞭的手)打、抽、扣、按、片、挑、沿、卡、倒、撩、边,左手(执鼓的手)摇、颠、翻、卷、抖、压、弹、绕、扑、旋、扇。有人曾把太平鼓动作的特点归纳为四句话:“脚步均匀头稳平,左拜右拜腰眼灵,四面八方团团转,翻滚扑踢一溜风。”
辽西太平鼓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宁远州的牌楼,瑞州的塔,连山的狮子一对俩”“萝卜萝卜根儿,白菜白菜心儿,雪白的袜子挑三针儿”等说唱词儿,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辽西太平鼓没有正统的传承谱系,大多是母女相承,无师自通。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响水河子村,有个83岁的老艺人陈继贤,她14岁学习太平鼓,所用的鼓是祖母传下来的。她说:“那个时候,村里家家都有一两面鼓,妇女们都会打。”不过,现在能打好太平鼓的艺人却越来越少,绝大多数老艺人已经过世,如不及时抢救,辽西太平鼓有失传的危险。(朝阳)
辽西太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