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
商州人一年十二月,月月都有节。辛亥革命后,公历通行,元旦、女妇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皆从公历,节日活动与全国大致相同。春节、清明、端阳节、中秋节等仍从农历,但习俗不同于外地。
春节
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过年,是商州人最重视的节日。从上年腊月初,家家就忙着备粮备菜,添碗购蜡,缝制新衣。俗话说,“过了五豆,糊里糊涂”,“过了腊八,见啥买啥”。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家家贴对联,挂红灯,放鞭炮,全家老幼围坐一桌吃团圆饭,谓之“全年”。正月初一寅时起床,燃放鞭炮,祭天地祖先,老幼衣着一新,论辈次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发压岁钱。早餐吃水饺。水饺馅中包一枚钱币,吃着钱币者,当年财源茂盛。从初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先丈人,后舅家、姑姨、世交好友,礼物多为点心、馍、挂面、酒,俗称“四色礼”。俗云“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访老邻。”移商的客藉人,初一由德高望重者(即族长)执族谱率全族人轮流到某家吃年饭,讲家史,传礼仪。初五称“破日”,取“破土动工”意。早亦放鞭炮,吃水饺,示年节过毕,各执其事。此日将春节间扫积的垃圾倒到十字路口,焚以香表,谓送五“穷”,即韩愈《送穷文》中所说的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山阳县岭北自初六起,长辈到给自己拜年的晚辈家族玩一日,谓“送礼”(回礼中有小孩玩的花灯笼)。
人日
正月初七谓“人日”。晋代董勋《答问礼俗说》: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豆,十日为麦。俗逢人日,全家团聚,吃好饭,夜间点檐灯。人日后,开始扮社火、花鼓、狮子、竹马、龙灯,走村串户,一直耍到二月二,今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旧时十四开始,十六结束,后只十五一日。午餐丰盛,晚上必吃元宵,户户点红蜡,挂红灯,各村灯、狮、竹马、旱船会赛,通宵达旦。俗于是日将出嫁姑娘接回娘家团聚,称之“躲灯”。
中和节
二月初二为中和节,又称“龙抬头”。民国前于是夜玩龙灯,现为当晚炒包谷花吃,谓为“憋疙蚤”。白天用草木灰在记屋周围撒放,在院落撒画人、农具等形状,征兆人丁兴旺、房屋安全、五谷丰登、虫害绝迹。
花朝节
二月十五为花朝,又称百花生日,俗多于是日结婚。山阳县岭南“下湖人”有于花朝带小孩栽红棒树之举,传说此日之植之椿木做成的家具,装粮虫不蛀,盛水不变馊。
清明节
俗称寒食节,相传由晋文公追悼介子推而得名。清明前一日,与寒食节合并举行。此俗到了商州,习成扫墓祭祖活动日。此日,本族五服以内的男性到坟冢扫墓。旧时扫墓毕,举行族会,轮流吃饭,俗称“吃节桌”。现时清明节前几天,各家各户祭祖,修补坟冢,在坟冢上悬挂白纸绺,放鞭炮,谓之“清明吊”。农民多于此日植树,种瓜种豆。学校师生和城市机关干部到烈士陵园纪念先烈。
四月八
本为佛教节,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山阳县则传为城隍生日。城隍为道教所传守护城池之神。明代山阳城建后,俗例于四月八日过城隍会,抬城隍像游街,会期有戏剧、杂耍县兴。此时临近夏收,关中农民多进商山买牛,届期耕牛交易量很大。建国后,城隍庙会变为物资交流会。
端阳
五月五日端阳节,又称“端午”。《本草纲目》上说,“今佐五月五日,以粽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做此投江,以饲龙也。”商州古习,此日家家插艾叶、草蒲,贴门符,有时还写对联:“艾叶为旗招百福,草蒲似剑斩妖魔。”吃粽子,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涂耳、鼻,相传可防毒虫入窍。小孩带香包,并用五色线搓成的绳儿套在手腕上,“五花绳”象征“五龙”,以降“妖邪”,可长命百岁。这天,外婆要给外孙子送新“肚兜”。1949年,商南县道观较多,此日僧、道给各家送端午符,以企消灾驱邪。
六月六
又称天贶(Kuang,音况,音赐)节。此时正值伏日,家家必晒衣物,俗云“六月六,晒丝绸”。此日物可防虫蛀。相习此日吃冷食,新女婿给岳丈家送新(新麦面馍)。岳丈家赠其扇子、草帽子、背心、凉鞋等物,并给带“囫囵”(中间有空、带有花鸟图案的圆形锅盔馍)。山阳县地处商洛南部,六月最热,该县农家至今重视此节,藉之休息一日。
巧娘节
七月初七为“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又因商州姑娘手巧,亦名为“巧娘节”。这天中午,姑娘们把长好的豆芽摘掉豆瓣,扔茎(巧芽儿)于水盆,在阳光下照影,看谁的“巧芽”奇特“如针、剪、花、鸟、鱼、虫),谁的手就会越来越巧。晚上,姑娘们以瓜果祭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并躲在葡萄树下,倾听牛郎织女谈情说爱。相传偷听了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出嫁后夫妻更加恩爱。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道经》以正月望日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此日商州农家祭土地爷,多用黄表制成三角小旗,上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插于包谷杆和田埂上,预祝丰收。晚上,在场边、十字路口以草木灰围圈化纸祭祖,并专设一圈,为赈济孤魂野鬼。佛教传说:目连之母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这他说盂兰盆经,教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人将中元视为“鬼节”,有施饿鬼的迷信活动。此日,又有一些想积阴德的有钱人,买少许鱼鳖放于河中,故此日又叫(放生节)。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唐诗人韦庄有“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之句,可见唐代已有中秋尝月之习。相传元末时,泰州张士诚趁中秋夜,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的纸条藏于圆馍中串连起义,因之后习八月十五吃月饼,亲朋互赠月饼。嬉戏者当晚偷邻人葫芦,送给缺儿人家,谓之“偷子”,瓜主不怪。此节亦与嫦娥奔月故事有关。人们把悲欢离合与月圆月缺相联,故圆月成为亲人团聚的象征,此节为商州民间一大节。全家团圆,午饭丰盛,晚吃月饼、鲜果,并于庭院设香案,陈月饼、瓜果敬月神,饮酒尝月,欢庆丰收。在商南县,此夜还有“摸秋”之俗,小孩个子矮的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去摸茄子,没有女子的去摸辣子,不聪明的去摸葱。1949年后,此举不存。
重阳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双九而称重阳。吴均著《续齐谐记》载:在汉时费长房对汝南友人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地方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晚归,桓景见未带走的犬鸡俱死。这大概是后人九登高饮酒之来源。商州农家休息半日,就近登山,午餐必酒必新米饭。丹凤县龙驹寨人登鸡冠山,商镇人登商山。今民多不沿登高饮酒旧习,师生常登山秋游、登山比赛。近年定此日为老年节,敬老活动广泛开展。
十月一
俗称“寒鬼节”,有“十月一日送寒衣”之说。佛教传说:范喜良被秦始皇迫筑长城,其妻孟姜女万里送衣寻夫,哭于长城下,城为之崩,故事最早出于唐代。商州人于前夜上灯时分,围灰圈烧纸献饺子以祭祖,并用五色纸或白纸做成棉衣烧化,意为己故亲人御寒过冬。
冬至
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即日“交九”。1949年前,宗族祠堂过会祭祖,与清明节并重,为每年户族两大盛典。此俗今虽废,但人们还保留此日吃顿丰餐之习。
五豆
腊月初五日为“五豆节”。此日早饭人们在粥食中煮五种豆子,故曰“五豆”。过此节,意在提醒大家:新年即临。
腊八
腊为祭品,周代岁终祭神曰腊。后因称十二月为腊月,初八为腊八节。《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村人击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山阳县卜吉河旧有腊八庙,届时化缘设粥,以待孤寡穷人过节。现俗于此日以豆类杂粮蔬菜、肉等八种合煮粥食之,相传为纪念先人创业之难。商州人亦以之喂猫喂狗,并将涂于果树杈上,唱曰:“树儿树儿吃腊八,来年结得圪瘩瘩。”期望果实累累。传说此晶为释迦牟尼戍佛日,故称“腊八粥”为“佛粥”。陆游诗云:“节物犹关老病身,乡傩(nuo,音挪,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佛粥一年新”。
二十三
商州人把腊月二十三称“过小年”,下湖人把二十四称“过小年”。二十三是灶王爷点人口日,又一说是灶王爷走娘家日。这天,家家献贡送“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祈求灶神“二十三日携吉去,初一五更带福来。”“灶君老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支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明年再请你吃糖。”“请你老上天见玉帝,好话多说,瞎话甭提,回来五谷杂粮多带。”俗语:“五豆腊八二十三,过年只有七八天。”是日家家扫除屋内灰尘,在外干活的人,此日后要回家过年。
全年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又叫“大年”。家家贴对联、年画,挂檐灯,换窗花,上午全家吃顿团圆饭,黄昏时上祖坟送灯。除夕之晚,全家坐包饺子,以备黎明时祭祖时吃。炭红灯明,彻夜不眠,俗称“守岁”,直到天亮。苏轼有《守岁》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在商地,唯山阳县“黄州人”年俗独异,于大年早全家外出,日暮而归,入夜进午餐。相传其人初来商甚贫,每于大年三十日外出逃债,后代沿袭成习,意在富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