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北村位于楠溪江风景旅游名胜区岩坦景区,属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管辖。其周围有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等五座山酷似瓣瓣莲花簇拥着被称之为莲花芯的整个村寨。不喜欢它的人,说古村破败,无甚可看;而懂得它的人,说它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灵地固清奇,莲花百世濯双水;
古村多俊杰,进士三名萃一家。
青山环抱而四合,护城潆洄而南流。青山环抱的垄脉,就像莲花瓣,片片舒展而开;村居就是一个恋花芯,散发出千古的幽香。此地文风浓厚,本固枝荣,俊士代出,文化人称之“千年莲花,尚书故里”、“溪山小邹鲁”。
屿北村位于楠溪江上游岩坦镇境内岩坦溪景区,距县城上塘60度公里,现有600多户人家,1600多人口。
据《汪氏宗谱》记载,屿北村原名菰田,始建于唐代,原为徐氏所居,迄今为止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徐雷、徐泽兄弟因避乱,从福建的长溪(现今福建霞浦)葛洪山迁居浙江金华鸡笼山,在唐天福六年(941)再迁永嘉菰田定居,开基立业,繁衍生息,徐氏一族日益兴旺。北宋年间菰田暴发瘟疫,死者甚多。徐氏纷纷外迁至鲤溪叶坑、黄南山藻、枫林等地。因此徐氏在菰田日趋衰微。
南宋时,金兵入侵,奸臣秦桧议和投降,秦议大夫汪应龙上书言其奸,劝阻议和,但是皇上不准。于是汪应龙称病辞官隐退,后以平民身份从江西玉山迁居与永嘉菰田。第二年,汪应龙又劝在朝中任职吏部尚书的兄长、中国历史上以最年轻岁数18岁考上过状元的汪应辰来永嘉隐居,汪应辰及侄汪逵及孙辈、随从等一起迁至菰田。汪氏先祖见村南面有一树木葱茏的屿山,改称村庄为屿北村。屿北村青山叠翠,环境清幽,风景秀美,苍松翠柏,修筑茂林,其周围有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等无座山,酷似瓣瓣莲花簇拥,该村平面呈莲花型,村路聚冲本就似莲花心。于是为纪念始祖汪应辰、汪应龙为官清廉,采用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汪应辰后人规划建设屿北村,希望该村“出官则清正,出仕则清高”。
汪氏先人按照阴阳五行学说,把该村向金山定为“金”,把森林茂盛的南方屿山定为“木”,把东侧交叉路形视为“火”,把西向肥沃黄土壤作为“土”,把护城河定为“水”。在“莲花芯”中建起民居、宗祠、殿宇、凉亭诸建筑,“莲花芯”的四围卵石寨墙长达4000多米,高2米、宽0.5米,墙体每隔数米筑有瞭望孔或称射箭孔、枪眼,护卫着村庄;墙外护城河长2020余米、深1.2米、宽3米,绕村一周,两侧河坎也是用卵石垒筑,永嘉山区村寨,有护城河的,仅此一个。
屿北村中建有7座宗祠,具有相当的规模,建有八口古井,寓意村里文人学士辈出,就如天上的星宿璀璨。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20多座,单称为“堂屋”的四合院式的古屋就有18座,四面围墙,村人称它为“十八堂”;其名称有“积善堂”、“茂秀堂”、“闲杂堂”、“禄德堂”、“钟寿堂”、“三祝堂”、“更新堂”等。古民居建筑整体感很强,规划设计充分突出了利于防御与耕读以及依附自然、把握自然的营造思想,达到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效果。
民居多朝东,平面分一字形、H字形。日字形等多种形式。所有民居建筑屋均为悬山顶,做清水花脊。屋脊呈弧线形,两端上翘,屋面平缓,略有举架,造型舒展,上铺银灰色小瓦,两山面出檐较大。屋面也有做成假歇山式样,多为两层阁楼,在楼屋部设腰檐,房屋进深较大,出檐深远,无飞檐。通常檐下设巡廊,深达2米。
屿北村有着丰富的名胜古迹。为纪念汪应辰、汪逵而初建于南宋淳煦十三年(1186)的尚书祠,明清两代相继修缮,是一座四合院式“日”字形的木石结构的古建筑,占地面积达3199.5平方米,建筑规模宏伟。村庄古迹还有初建于唐朝的昭福寺、尚书墓、明代石拱桥、古井、状元隐居遗址、屿北宫、状元坟、敕门、得月楼、结义亭、端明书院等。
屿北村是楠溪江流域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占村庄全体建筑数量达95%的古建筑保存了丰富的石雕、木雕和砖雕艺术。村民们用鹅卵石、山块石和条石垒筑城墙。围墙、照壁、房屋外墙,用鹅卵石堆成不同图案、花纹、铺设院落、街巷、道路地面。另外,村里几乎每一座古民居都有名称,这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也是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