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古诗文大全

太原城郊青龙古镇

太原城郊青龙古镇

a1

青龙镇村位于太原市北约20公里处阳曲县的阳曲镇 ,是一处集军事、古建、园林、庙宇、古道、地道、祠堂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也是明清时期晋商出入晋阳城必经之路中的第一个重要集镇。

自汉代以来,青龙镇村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千多年来,古镇居民为躲避兵刃之灾,在房屋下修筑地下通道并互相贯通,离村3里远的孤堡修筑窑洞,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间防御工事。青龙镇村保存有古民居建筑群、古寺庙和古遗址等。

村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众多。

古镇的祠庙群也很有独到之处,包括关帝庙、文昌祠、龙王庙、泰山庙、凤头寨奶奶庙、圣母洞等。花园遗址是青龙镇的另一特色,包括著名的静安园、慈禧住过的养和堂、小梅山遗址。这里依风水布局高低错落的不同风格的黄土文化建筑让人流连忘返。

青龙镇大约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初具规模时已到明朝末年,清朝雍正年间,进入辉煌,易名青龙镇。青龙镇的兴起与繁荣,正好是晋商兴起和鼎盛的时代。以龙为形状的古建筑群非常独特,据说在全国也算绝无仅有。

青龙镇坐落于太原通往晋北、内蒙古、北京的一条古代咽喉要道上,距太原城区约20公里。青龙镇南北长约5华里。在数百年间,这里曾经商铺林立,寺庙云集。镇中亭台楼阁鳞次栉比,青砖绿瓦遥相辉映。动静相宜,灵气蕴藉。依据南高北低坡地兴建的各类建筑,宛如一条青龙。这条龙,在村北与曲折起伏的杨兴河相遇,被赞之为二龙戏珠。

青龙镇位居南北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军事要塞和驿站作用。它是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自战国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时至今日,古镇内外的烽火台、古堡、碉堡和动乱时代“备战备荒”修筑的地道仍赫然在目。

青龙镇具有特殊的南北“走廊优势”,是晋商“走西口”的重要商贸通衢。古镇自明末开始营造,到清末几百年间诞生了许多优秀商人。其中最耀眼的就是王家若干代商人,王家经商的足迹遍及海内外,最多时商号达108个,青龙镇的大量建筑,都与王家的大力支持相关。

青龙镇两侧店铺林立,都是明清建筑。老爷庙、泰山庙、奶奶庙、河神庙、文昌祠、龙王庙、大王庙、茶皇庙等寺庙雄踞古镇四周高坡和沟口路旁,殿宇雄伟,或如展翅雄鹰、或如异怪猛兽年复一年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保护着古镇的吉祥、平安。建筑风格各异,建筑水平高超,木雕、砖雕、石雕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尤其是五里长街上的五道阁全国罕见。所谓阁,既非台榭,也非牌坊,它是树立在大街上的类似城门楼的建筑。头道阁位于镇中央,宽约三间,进深10米,二层砖木结构,上筑木结构硬山顶楼三间,房内朝北塑观音和文殊二位菩萨,朝南塑五百罗汉,层层相叠,金碧辉煌。

青龙镇的商人衰落于清末,青龙镇古建筑群的毁坏,主要在抗日战争和后来动乱时期。但是青龙镇积淀的晋商文化十分丰厚,如今古镇的文脉和它那独特的龙形建筑风格依然熠熠生辉。

青龙古镇整个建筑群,依弯曲高低的南北通道,构成了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街道共五华里长,每逢一华里建有一阁楼,它们是玉皇阁、真武阁、千佛阁、坦途阁和双忠阁。分别建成了龙尾、龙脊、龙腿、龙角、龙下身、龙上身、龙头、龙鼻、龙口、龙舌等部位。龙身两边的庙宇、宫观、楼台、亭阁、深宅大院恰似龙之鳞片,构成了全国村镇中少见的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清一色的龙形建筑群,与其相映的是流经坦途阁前面的杨兴河。一者像俯卧的青龙在饮水解渴,二者弯曲的杨兴河,又似一条龙,恰似水龙和旱龙,构成二龙戏珠之格局,这也正是青龙古镇的风水所在。

古镇南北长5华里。镇南头弯道形建筑群为龙尾;镇西弯形建筑为弯曲向后蹬的龙的右腿;镇东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为龙的左腿。因此道向河边,恰似龙爪刚露出水面;风水坡弓形旧道是龙的右前腿;龙王庙弯曲的坡道是龙的左前腿,下街是龙脖,大十字是龙爪;河坡是龙头,五里长街为龙身,龙头上河神庙等两处庙宇的水井为龙眼。镇东一条大河由南至北滚滚而去,远远望去,青龙镇犹如一条出水巨龙,腾空而起。

镇外有一土塔,原为春秋时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远看犹如一支巨笔。王家又在与西黄水村接壤处建一土塔,上又建一毛笔尖,取文曲星点状元之意,希望上苍能保佑王氏家族代代多出官员。

明代地道

地道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处于官道的王家为防止土匪侵扰、保护财富,修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络。1942年夏季“反扫荡”时期,青龙镇的村民纷纷加入挖地道的行列里,不断改进和完善地道的结构,初步形成了户户相通、能隐能藏的地道网络,成为了长期抗日斗争坚强的地下堡垒。目前青龙镇地道全长980米,进深12.6米。大家可以过来感受全民抗战的峥嵘岁月。

太原城郊青龙古镇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