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俗者习也,上所化者曰风,下所习者曰俗。封建统治者也懂民情风俗的重要,所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户异政,人殊服”。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罗定历史上曾经有不同的民族聚居,后来又成南陲一军事重镇,吸收了大量的各地移民,所以形成的民情风情具有异常丰富多彩而独具风格的民俗特色。 自汉以来,我国民俗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渐加深,民俗的封建意识大大强化,而且遍及全国。今日之罗定,已经历了多民族的大整合,其民俗亦不例外。
中原三次向岭南移民的高潮,均对罗定有很大影响,在封建王朝强大的移风易俗的力量和大量中原移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得古代先民的遗俗迅速被淘汰。在习俗的改造、淡化过程中,地方民俗深层的内涵实质,实际来源于汉民俗文化。但是罗定历史上的民族虽然在民族交融中消失了,而作为民俗的某些因素,仍然通过传承、变异演进的渠道,或多或少地保存下来,尤其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中,表现更为突出,而罗定人的气质、性格特征等仍处处带有古百粤民族先民的特别禀赋,直到现在,在外地人的印象中,罗定人仍被蒙上某些极微妙的传奇色彩。
罗定民俗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总的来说是健康的。大多数民俗文化,都是在人民长期生活中产生的。其中有的记录着先民们开基创业的史诗般的传说、遗迹;有的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无限热爱向往之情;有的留下饱含血泪的挣扎的反抗;有的充分表现了罗定人民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最有特色的是反映罗定风情的日常生活习俗和表现罗定人开拓、冒险、进取和创新精神的风尚爱好;在外出谋生艰难困苦中磨炼出的精明本领,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为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形成的“哭嫁”、“童养媳”、“三岁对亲”等等不和谐的婚姻变奏曲;为纪念地方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而形成的种种习俗、古建筑和历史人物的神化、仙化等种种浪漫传奇式的节日活动和纪念方式等等,构成了罗定多姿多彩,充满南国浪漫情调的传奇色彩,具有浓郁的生活美、人情美以及纯朴情感的民俗文化。这是罗定民俗文化最具魅力和特色的。
在婚俗方面,罗定普遍有哭嫁的习俗,一般在迎新日子定下之后,或半月,或三、五日前,待嫁姑娘便不再在户外露面,整天待在家里,邀集平时友好的姐妹们一起,学唱哭嫁歌,哭嫁大多在出嫁前三天前正式开始,哭嫁时,不仅仅是哭泣,而是以歌曲的形式来哭。哭嫁也有不同的哭法。一种是有韵无词,用哭声的强弱、长短、快慢来造成一种节奏、韵律,间中也有几句唱词,表明一种待嫁在即的难舍难离之情,称为“唱嫁”,可以表现感情强烈,跌岩多变,这种哭嫁喜多于忧,往往会出现哭中带笑的场面。另一种是名符其实的哭嫁。哭嫁本来是一种相传成俗的形式,如不哭不唱,反而不合乎“礼”的反常。
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地习俗是凡女儿出嫁,被人背上轿时就放声大哭,起码要哭出庄,有的甚至在轿里哭到一里路之外。表示女离娘家,骨肉分别,前路茫茫,祸福不测的伤感之情,哭得越响,就会受到亲邻的好评。都说:“这娃有良心,还不忘她大她妈。”当然,这种哭有的是声泪俱下、感情冲动的真哭;有的也是有声无泪、虚情假意的干号。既然哭嫁成俗,有泪无泪都得哭,谁若不哭,就会受到人们的议论。有的人会说:“这娃心硬得很,今日出门做媳妇,连个眼泪湿点都不滴!”有的人会说:“这娃急着找女婿,高兴得等不得了”;有的人会说:“这娃没家教,不懂规程礼式!”总之说什么的都有。迫于舆论的压力,虽是“假哭”也得哭,所以“哭嫁”陋俗长期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