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山歌是江苏省的传统音乐。海门山歌可分为抒情山歌和叙事山歌两大类。演唱时有独唱和对唱等表现形式。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20年,海门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门山歌,流行于海门等沙地地区,是海门的地方剧种,也是吴歌的一种。海门山歌分两类: 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勒田里做生活或者农闲辰光,随口编成;第二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多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距今已有鲜明地方特色有500多年的历史。海门文化教育界的老前辈管剑阁先生,利用假期采集了大量海门山歌,并精选100首,辑成《江口情歌》,由当时的大夏大学出版。
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海门山歌剧常用曲调60余首,其中以“山歌调”、“对花调”为基本调,以羽、徵调式两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联曲两种板式结构组织而成。已有板式:“山歌调”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联板、紧板、叠板、快拉慢唱等九种板式,“对花调”慢板、中板、清板、宽板、云水板、简板等六种板式。并吸收许多小调和说唱音乐。有的用于抒情,有的用于叙事。如“月月节”,这首曲调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用于载歌载舞最为适宜;《小郎依儿来》活跃有弹性;“香袋调”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佛祈调”十分灵活,不受唱词字数限制,可长可短,可紧可松,善于表达愉快的心情;“打樱桃调”、“五更鼓儿调”擅长男女对歌、抒发情爱;另有“牌经调”“采仙桃调”等油腔滑调,适于反面人物的表演。
山歌剧的声腔,均为五声音阶,有的加进“清角”、“变徵”、“变宫”音;旋法特点除级进外,最有特色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的跳进,加25、36、63、31、65等,由于羽音在调式中十分突出,使海门山歌剧音乐唱腔形成独特风格;其润腔方法紧密结合衬词的运用,如:“嗨、唷、呀、啊、洛、依呀呀得喂”等,使其富有色彩。
曲牌中,海门锣鼓很有特色,但只能与曲牌或曲子中同时运用。至于常用锣鼓经,根据京剧锣鼓稍加改动因地而用。
乐队编制是主奏乐器、基本乐器、色彩乐器。如主胡、笛子、琵琶为主奏组;以扬琴、大提琴、三弦、笙、中胡等为基本乐器;其余是唢呐、小提琴、西洋木管、电子琴为乐彩乐器。主奏二胡音量与音乐比较高亢清脆。从以上诸方面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富有江海平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江苏海门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