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堡镇蒋庄村是兴化市所属近2020个自然村庄中一座普普通通的村庄。然而,就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庄,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以她独特的魅力赢得世人的青睐而名播大江南北:美丽幽雅的自然环境、清新整洁的庄容庄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三市搭界的区位优势、富庶文明的现代农业、巍峨庄严的东西大庙、纯正朴实的乡风民俗……每年都吸引数以千计的游人、记者、客商前来观瞻、采访、贸易。得益于该村每年三月初九举办的既隆重又盛大的集商贸、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之大成的都天庙会及由其带来的庙会经济文化效应。
自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1年)兴化城商贸金融业开始有组织地举办以都天庙会为主的三班大会(另外两班大会为城隍庙和龙王庙)以来,兴化境内较大集镇和村庄以及与兴化相邻县、镇、村都有举办各类庙会的记载。如今,在形形式式、大小不同的各类庙会当中,数蒋庄村都天庙会的声势最为浩大、人气最为旺盛、节目最为精彩、市场最为繁荣、影响最为深远、效益最为明显,从而形成了苏中里下河地区独特的庙会文化现象,为世人所瞩目。
民间庙会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最初以庙宇为依托,以民间信仰为动因,是融艺术(民间音乐、歌舞、戏曲、故事、传说等)、游乐、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民俗价值、娱乐价值、经济价值。蒋庄村历年来举办的都天庙会繁盛不衰、热闹异常,为人们绘制了一幅五彩缤纷、气息浓郁的社会风俗画,对促进城乡物质交流、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增长均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蒋庄村有两座庙宇,并一直保存至今。位于村西的吉祥庵,俗称西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庙殿宇原为前后两进,各为东西一字排九间房舍,其主殿“玉庙殿”最为高大轩敞。目前只剩下前一进连同厢房,作为村支部办公用房。此建筑在市文化局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列为市文保单位。位于村东、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集贤庵,是一组前后三进一厢,由古朴的山门殿、天王殿和高大重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以及紧挨庵西侧、由前后两进一庭院的都天庙构成的一组完整的寺庙建筑,其规模、形制仅次于兴化上方寺、东岳庙、观音庵及戴南护国寺、茅山景德寺、大垛千佛寺列为第七大寺庙。据有关资料记载,集贤庵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前两进山门和天王殿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修,“文革”期间幸免于难。庭院中一株高达数丈、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的具有近200年历史的银杏树和一株高大的桂花树,便是历史的佐证。蒋庄村民自古以来信仰和崇敬古代英雄人物“都天大帝”,并建庙祭祀他,一年一度举办都天庙会纪念他。然而,蒋庄人所崇敬的都天大帝也和历史上苏州、泰州、兴化等地对都天菩萨所持的两说论是完全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民间正统信奉的“都天大帝”为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安史之乱”时期,河南真源县令,起兵镇守雍州(今河南杞县),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的开元进士、邓州南阳人张巡(709年至759年)。张巡守睢阳时,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部将尹子奇将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在城内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张巡与许远将军共同作战,死守城池,乃至“杀爱妾,以飨士”。最后终因寡不敌众,睢阳被叛军攻陷,张巡无奈投井殉国。张巡长期抗击安史叛军,历经大小四百余战,不但消耗了叛军的大量有生力量,从东边牵制叛军,并使之两面受夹,这就相对削弱了叛军西线对唐朝中央政府的压力,从而使唐肃宗李亨在陕西、宁夏边境得以结集各路大军对敌反攻,同时也为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京城长安创造了条件,并为阻止叛军南下江淮,使当时的财税之区江淮一带(安徽、江苏地区)免遭叛军的屠戮,保障唐朝政府的供给。因此,江淮一带百姓崇敬张巡、纪念张巡、怀念张巡,并建庙供奉他。
历史上江淮一带都天庙里祭奉的都天大帝张巡的神像都是身穿龙袍,青色脸庞、三只眼睛、黑须(民间流传张巡投井后,脸上长满青苔,人们用铁钩勾住他的额头才捞上来,故成三只眼状)。然而,兴化边城报恩庵里张巡神像和蒋庄村集贤庵里供奉的都天菩萨像都是金脸、两只眼,源于对张士诚的怀念。
张士诚(1321年至1367年),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为反抗元廷的暴虐统治,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在家乡举行起义。其弟士义、士信、士德,堂弟士俊及李伯升、吕珍、史文炳、张士麒、潘元明等十八人(俗称“十八根扁担”)一举攻下草堰、丁溪、戴家窑、泰州、兴化、高邮,并在高邮称王。1353年3月,张士诚从高邮来到平江(苏州),改平江为隆平府,并以此为都城。由于张士诚在苏州期间礼待文人,重视文化事业,为保境安民,在多处修筑城墙,同时重视水利建设。1364年,开掘白茆港河道,办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后来,张士诚兵败,他坚强不屈,以死殉国,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有这一切,都增加了吴地和他家乡(泰州兴化)人民对他的崇敬与怀念。
由于吴地和他家乡人民支持拥戴张士诚,从而激怒了朱元璋。朱得天下后,立即迫令吴地百姓缴纳沉重的赋税以为报复。同时将数以万计的吴地一带的百姓强迫迁往泰州、兴化等地垦荒(历史上称此举为“洪武赶散”),这就更加激发人们对朱元璋的痛恨和对张士诚的怀念。几百年来,泰州、兴化作为张士诚的家乡,再加上泰州、兴化两地的百姓绝大部分都是明初苏州移民的后裔,他们怀念张士诚,建庙祭祀张士诚,一年一度举办庙会纪念张士诚,是情理之中的事。明朝灭亡之前,泰州、兴化一带并没有都天庙,直到清朝初年,人们才开始建筑名为供奉张巡、实为供奉张士诚的都天庙。当时虽然明已灭亡,但还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背正统历史,而是托于张巡,敬祀“地藏王”,实际为“祭张王”三字谐音。后来人们将青脸都天菩萨,索性改为金脸都天,称为“金容大帝”,这就暗示人们,我们泰州、兴化一带所供奉的都天是张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