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大阳,昔称阳阿。秦皇置县,汉主封侯,西燕设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使古镇留有许多文化遗存。阳阿水养育阳阿人,阳阿土地上传承着的民俗风情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彰显着阳阿独特的个性和魅力,烙刻着阳阿地域性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在众多民俗文化中,面塑独树一帜,流传甚远。
大阳面塑就是这块沃土上的一朵奇葩,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考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显然,大阳丰富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流传提供了肥田沃土,周而复始的大量运用更使之兴盛不衰。
在大阳,古镇每逢遇到婚丧嫁娶、孩子满月开锁、过节等,人们都会制作面塑。
在日常中常用的是办丧葬白事用的面塑,在大阳俗称“吃桌”。做“吃桌”先要发面、揉面、造型、蒸笼蒸,蒸熟后根据造型特点需要涂染各种颜色,然后用竹条进行插花摆吃桌。
大阳古镇的面塑以构思巧妙,大胆夸张为特点。在面塑中体现着古镇人民淳朴的意愿和真挚的感情。
大阳面塑主要以大气、恢宏著称,其中的“青狮白象”、“八仙下凡”、“凤催牡丹”、“枣山”、“寿桃”、“十二生肖”等作品尤其被人们所喜爱。大阳面塑作品中还插有戏剧中的人物和百样以上的花鸟,如孔雀、蝴蝶、荷花、二龙戏珠、鹿驮梅、鱼拱莲等。这些动物制作好后要蒸熟,根据造型特点要涂染各种颜色,然后再用竹条插在蒸熟了的猪羊、青狮、白象身上,组成蘑菇形状,摆在一张直径1米多的餐桌上,敬献前要用两个男人抬着游街示众,观者甚多。
面塑所用的器具与群众生活中的相差不大,有大陶瓷盆、发面缸、擀面杖、切面刀、面板、筷子、食用色素、蒸锅等。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兴起了许多面塑专业户,民间艺人利用隐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创作出多层次、内涵十分丰富的面塑作品,而这些面塑作品又体现着劳动群众的纯朴意愿与真挚的感情,显现着民俗风情的精神奥秘,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慰藉着老乡们的心灵。每逢过年、过节、诞辰、婴儿出生以及婚丧嫁娶,都要蒸出造型不一的面塑,以祈幸福、吉祥之意。因其作品工艺造型精巧,具有浓郁的民俗性,不断走向市场。
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的民俗文化代表,饱含着社会人情。朴实的乡民用灵巧的双手,揉搓捏塑出精致美丽的面塑,表达着对先人的敬意、对生活的追求、对爱情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在重要节日,长辈会制作面塑送孩子、送亲朋,加强感情的联络。同时,面塑也是吉祥文化的一个载体,传达着美好的寓意。人们用面塑这种特殊的形式,传递着人间真善美,传递着对美好的向往。
大阳面塑对于研究大阳的社会发展史和风俗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山西面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大阳面塑的产生综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创造,是具有一定文化研究价值的。
代表性传承人
宋老肥,女,生于1949年,大阳镇一分街人;
冀林香,女,生于1973年,大阳镇一分街人。
山西大阳面塑